(共24张PPT)
迷娘(之一)
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和作者概况。
一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
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法,如:象征、复沓、对比等。
三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这是一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
2.这是一部用了五十多年写成的“教育小说”中的一首诗歌。
3.这是一首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
4.这是被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上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的诗歌。
教学过程
看来,这是一首相当特别的诗歌。人们常说音乐是穿透人心灵,震撼人心灵最强烈的东西,而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什么竟然比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德国诗人歌德的诗歌《迷娘曲》,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欣赏、去体悟其艺术魅力吧。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迷娘曲》是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
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她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迈斯特收留。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了解歌德作品《威廉·迈斯特》及《迷娘曲》
① 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中的美。
② 拟请2位学生说说读读诗歌后的第一感受,最感性的认识。
③ 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材料,有感情地读,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自由地读
三、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描绘故国的自然景色
教学过程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重点描绘
建筑
教学过程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岗?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一改对故国风情的描述,提到的是归国险阻的路途。
教学过程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教学过程
1. 品意象
四、品诗歌
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你从中看到怎样的画面?这些画面由什么构成?
教学过程
我们鉴赏诗歌,首先要学会抓意象,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寄予其上的思想感情。我们以这首诗的第一节为例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正歌表现“那地方”——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儿、蓝天、宜人的和风、静立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诗人在这里融进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再加上诗歌运用音乐的反复艺术——“你可知道那地方”的反复咏唱,就把那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而又强烈难抑。
明确:
教学过程
选取的意象 营造的意境 表达的情感
第一节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宁静、美好 这些具有意大利典型特征的意象是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
第二节 成行的圆柱、辉煌的厅堂、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美好、哀婉 通过描写迷娘幼年时生活的房子,抒发了对故国的眷念之情
第三节 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危崖、瀑布 神秘、险峻 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迷娘返乡路途的艰险,抒发了她坚定的返乡之情
教学过程
重点讲解意象:桃金娘和月桂
桃金娘为维纳斯的神树,象征爱情。希腊美神,爱神维纳斯——阿佛洛狄忒。
月桂为阿波罗神树,象征光明。阿波罗是希腊的太阳之神、文艺之神、真理之神、医药之神、预言之神。
教学过程
意境: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
诗歌通过意象组合成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意境——美好哀婉神秘。
2. 品意境
教学过程
3. 品意蕴
意蕴: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
明确:
故乡永远珍藏在人们心灵的最深处,它不会因世事沧桑而改变,那浓烈的乡愁即使经受岁月的漂泊依然散发着萦绕不去的芬芳。乡愁可以是余光中的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也可以是席慕容的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月亮的晚上想起,也可以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也许就是《迷娘曲》。
意蕴——思念、爱恋、憧憬。
教学过程
(1)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
第一节正歌部分,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的美好景物。
第二节正歌部分,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
第三节正歌部分,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的沿途风景。
(这条路既是她当初的离乡之路,也是她将来的归乡之路。)
正歌部分借助不同场景的描述,表现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
4. 品结构
教学过程
(2)体会这首诗副歌的作用。
这首诗的副歌部分,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前往!前往!”的重复,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三种称呼的转换,把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
教学过程
复沓又叫复叠、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也是《诗经》章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诗的主体,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3)体会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
例: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教学过程
对话产生了惊人的审美效果。正歌“你可知道……”的询问起,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深情。副歌中迷娘应答,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再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前往!前往!”这种回答不但强调回乡的坚决态度和迫切的心理,而且在重复中有着微妙的变化,与重复的内容形成本诗的深层内涵,即迷娘对迈斯特的复杂的情感。
(4)体会对话的审美价值
教学过程
(5)探究:关于诗中的倾诉者和被倾诉的对象。
预设问题:诗中的倾诉者是迷娘还是谁?而被倾诉的对象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不同的人?(让学生自己探究,言之成理即可。)
【预设答案】倾诉者就是迷娘,三个被倾诉的对象是同一个人,就是迈斯特。
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转而称呼他为“爱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怀有一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种炽热的爱被升华为一种美好的对父亲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但又互相掩映,具有哀婉、含蓄而又深沉的美感效果。
主题归纳
这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意象,描绘出意大利迷人的景色、宏伟的建筑和阿尔卑斯山脉的险峻神秘,表现了迷娘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布置作业
对比阅读
中国版的《迷娘曲》——《梅娘曲》,读出他们的异同点。进入美诗欣赏。
哥哥,你别忘了我呀,
我是你亲爱的梅娘,
你曾坐在我们家的窗上,
嚼着那鲜红的槟榔,
我曾轻弹着吉他,
伴你慢声儿歌唱,
当我们在遥远的南洋。
(这是田汉剧作《回春之曲》中由聂耳创作的《梅娘曲》)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