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9 20:21: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5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玄虚 渺茫 前仆后继
B. 诬蔑 诓骗 自欺欺人
C. 慨叹 摧残 不足为据
D. 脊梁 笼罩 舍身求法
2. 下列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观点
B. 作者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自信力
C. 文章指出"自欺力"才是当时一些人的真实写照
D. 作者认为中国人已经完全丧失了自信力
3. 下列对文章论证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历史上中国人的自信表现
B. 通过对比论证,区分了"自信力"和"他信力"
C. 主要运用比喻论证来阐述中心论点
D. 引用古语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的一篇杂文
B.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C. 这篇文章创作于1934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D. 鲁迅的杂文以犀利的语言和深刻的见解著称
5. 下列对文章语言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犀利,富有战斗性
B. 善用反语增强讽刺效果
C. 大量使用文言词汇,艰深晦涩
D. 论证严谨,逻辑清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6.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________",是事实;
(2)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________,也是事实;
(3)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________,________了——却也是事实。
(4)我们自古以来,就有________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________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________所诓骗,却看看他的________和________。
7. 文学常识填空。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2)文中提到的"中国的脊梁"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
(3)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_______。
(三)简答题(10分)
8. 文章标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9. 如何理解"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6分)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课内阅读(20分)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回答问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10. 这段文字批驳了什么观点?(3分)
11. 作者认为中国人失掉的是什么?为什么?(4分)
12. "他信力"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13. 分析"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这句话的含义。(4分)
14. 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二)课外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论"面子"(节选)
鲁迅
中国人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是"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了。长谷川如是闲说"盗泉"之名是不好的,所以渴也不饮盗泉之水。这当然是因为他太要"面子",然而也可见他能将"面子"和"不要脸"分开。
但中国人却不然。他能将"面子"和"不要脸"混为一谈。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了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这是不是事实,我断不定,但这故事,"中外人士"中是颇有人知道的。
15. 这篇文章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写作目的上有什么相同之处?(3分)
16. "圆机活法"在文中指的是什么?(4分)
17. 作者通过清政府的例子想说明什么?(4分)
18. 比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和《论"面子"》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4分)
三、语言运用(30分)
(一)仿写句子(10分)
19. 仿照"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的句式,以"当代青年"为主题写一个句子。(5分)
20. 仿照"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的句式,以"评价一个人"为主题写一个句子。(5分)
(二)写作练习(20分)
21.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批驳了错误观点。请以"我看当代青年的精神面貌"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运用至少两种论证方法,表达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5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D
解析:A项"前仆后继"应为"前仆后继";B项"诓骗"应为"诓骗";C项"不足为据"应为"不足为据"。
2. D
解析:作者认为中国人没有完全丧失自信力,而是有"中国的脊梁"。
3. C
解析: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没有大量使用比喻论证。
4. C
解析:这篇文章创作于1934年,抗日战争尚未全面爆发。
5. C
解析:文章语言犀利但不艰深晦涩。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6.
(1)地大物博
(2)国联
(3)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
(4)埋头苦干 为民请命
(5)自欺欺人的脂粉 筋骨 脊梁
7.
(1)鲁迅 文学 思想
(2)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3)杂文
(三)简答题(10分)
8.
这个标题以设问的方式(1分)引起读者思考(1分),暗示文章要批驳的错误观点(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9.
这句话列举了历史上中国人的优秀品质(1分),证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自信力(2分),"中国的脊梁"从未中断(2分),驳斥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观点(1分)。
二、阅读理解(35分)
(一)课内阅读(20分)
10.
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3分)。
11.
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2分),因为他们从未相信过自己,只是相信"地"、"物"和"国联"(2分)。
12.
"他信力"一词讽刺了那些依赖外物而不自信的人(2分),与"自信力"形成对比(1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分)。
13.
这句话批评了求神拜佛的虚妄(2分),指出这种行为比依赖国联更加不可靠(1分),只能麻醉自己(1分)。
14.
表达了对丧失自信力现象的忧虑(2分),对依赖外物行为的批判(2分),以及对国人觉醒的期待(1分)。
(二)课外阅读(15分)
15.
都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1分),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2分)。
16.
指"面子"观念的灵活性(2分),可以随时变化甚至与"不要脸"混淆(2分)。
17.
说明中国人过分注重表面形式(2分),而不顾实际利益得失(2分)。
18.
相同点:都运用了举例论证(1分)。不同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重在批驳错误观点,《论"面子"》重在揭示现象本质(3分)。
三、语言运用(30分)
(一)仿写句子(10分)
19.
示例:当代青年中,有刻苦学习的人,有勇于创新的人,有服务社会的人(5分。句式相似2分,意义合理2分,主题明确1分)
20.
示例:要论一个人,必须不被外在的光鲜外表所迷惑,却看看他的品德和才能(5分。句式相似2分,意义合理2分,主题明确1分)
(二)写作练习(20分)
21.
评分标准:
观点明确,论证充分(5分);
运用两种以上论证方法(5分);
语言流畅,表达清晰(5分);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