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现代诗二首》课件 +教学设计 +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3《现代诗二首》课件 +教学设计 +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2 13:33:46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3《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味,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
语言运用: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会认“巢、苇”等生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丰富语言经验。
思维能力:通过融合多种景象还原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审美创造: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和画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语文要素,导入课题
引导: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第一单元,还记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吗
出示: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在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多种感官想象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以及在月光洒满的小路上,“我”与阿妈的所见所想。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索刘大白和徐志摩这两位诗人的作品,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请大家一起朗读 课题——《现代诗二首》。
二、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词语。
2.字词学习。指名读词语,纠正发音。
出示:巢 苇 罗 霸 占
重点提示:“巢、占”属于翘舌音,"眠、占”属于前鼻音。
教师展示”剪秋罗”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剪秋罗属于石竹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约60cm。
3.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体会现代诗歌的节奏之美。
出示: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提问:尽管都是描写自然之美,但这篇课文与前两篇有显著的不同,你们感觉到了吗
预设:感受到了,它们体裁不同。
(2)提问:读一读,诗歌的语言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预设:朗朗上口、有节奏。
4.读一读,感受节奏之美。指名读。
三、介绍作者
刘大白,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诗人。“五四运动”前,他已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先驱之一。代表作包括《旧梦》《卖布谣》等。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
四、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学习《秋晚的江上》
1.提问:读一读诗题,你了解到了什么
预设:明确了季节、时间、地点。
2.秋晚的江上都有哪些景物呢 将它们圈画出来。
指名汇报:鸟儿、斜阳、江、芦苇。
3.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课前预习时请同学们为这首诗配画,谁能结合你的画说一说
学生交流。
4.汇报交流第1小节。
出示: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1)你读了哪些诗句想到了这样的画面 引导学生聚焦第1小节说一说:你想呈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斜阳的余晖照在飞鸟的脊背和双翼上,好像是鸟儿要把斜阳驮回巢一样,远处偶尔还会传来一两声鸣叫。
(2)引导交流:这位同学围绕第1小节展开想象,不仅说出了自己看到的景象,还说出听到的声音,让这幅画面更形象可感了。
提问:大家读读第1小节,谁来说说这“鸟儿”是什么样的鸟儿
预设:要飞回家的、疲倦的鸟儿。
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指导朗读:“尽管是倦了”可以读得低沉、轻柔些,表现出疲倦之感。
(3)引导交流:大家都看过夕阳吧,谁来说说夕阳的样子
预设:傍晚,太阳西沉,柔和的阳光洒满天空,红红的,真是美极了
(4)点拨:想象一下,在这样美的夕阳映照下,一群有些疲倦的鸟儿飞翔的样子,多美的归巢图啊!请大家一起再读第1小节。(生齐读)
5.交流分享第2小节,体验江上瞬间的美景。
出示: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1)请同学们指名读第2小节,并结合关键词句描述你所绘制的插图。
预设:当飞鸟振翅一动,夕阳仿佛从鸟翼中滑落,余晖洒满江面,也染红了芦苇。那一刻,原本白色的芦苇瞬间变成了红色。
(2)芦苇通常是什么颜色,你有没有见过 (展示白顶芦苇图片)
提问:想象一下,当夕阳将芦苇染红时的情景。"一瞬"又表达了什么意思
预设:表明斜阳迅速改变芦苇颜色的过程。
(3)你能感受到这种美吗 请指名读出来。指导朗读:“双翅一翻”可以稍快地读出,展现鸟儿动作的敏捷;在读到"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时,可以提高声音,加快语速,表达出诗人对这一景象的惊喜和愉悦。
(4)提问:这一小节所描绘的落日景象与前一幅归巢图有何不同
预设:描写了鸟儿动作的变化、夕阳位置的变化以及景物颜色的变化,呈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
(5)通过围绕关键词句,捕捉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来丰富和活化眼前的秋江晚景图。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来展示它 。
(6)假设此刻你正站在江边,目睹这壮丽的景色,你会有什么感受
预设:我会因为看到这壮丽的景色而感到无比欣喜。
总结学习方法:通过关注关键词句,边阅读边构想画面,深入诗的美丽画卷中,体验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接下来我们将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花牛歌》。
五、小组合作学习,感受情感——学习《花牛歌》
出示:
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1. 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你认为这是一头怎样的花牛
预设:可爱的、俏皮的、悠闲自在的、无拘无束的 ……
2.小组合作学习。
(1)四人轮流朗读诗歌,每人负责一个小节。
(2)在诗中圈出景物,填写表格并进行小组讨论。(展示表格)
小节 景物 关键词句 想象到的画面
第1小节
第2小节
第3小节
第4小节
3.小组分享合作学习成果,教师适时进行指导:
(1)出示第一节: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提问:第一节,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描绘了花牛、草地、剪秋罗。
请大家想象一头花牛坐在草地上,将剪秋罗压扁的情景。
提问:你是否也有过坐在草地上的经历 你是以什么姿势坐在草地上的
预设:盘腿坐、半躺着、和朋友依偎着坐 ……
追问:花牛也是如此,它以任何想要的姿势坐下,将那些艳丽的剪秋罗压扁,这显示了花牛是一头怎样的动物
预设:无拘无束。
过渡:你能感受到它那无拘无束的状态吗 指导朗读:在朗读时,可以加重动词的读音,感受花牛的自由。"压扁了一穗剪秋罗”可以稍重些、慢些读出,表现花牛的沉甸甸感,以及对剪秋罗的轻微惋惜。
(2)出示第二节: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提问:第二节描绘了哪些景物 展现出一个怎样的画面
预设:花牛、草地、白云。花牛在草地上享受着微风,伴着草香入睡, 一片厚厚的白云覆盖在你描述的画面上,我们不仅看到了画面,还能感受到微风,闻到清新的草香。
提问:“白云霸占了半个天”与"白云飘在天空中”有何不同
预设:“霸占”让人感觉到白云覆盖的面积很大,且白云主动占据了半个天空。
过渡:你能将这种蓝天白云下的美景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3)出示第三节: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提问:第三节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花牛、草地、尾巴。
提问:从“小尾巴甩得滴溜溜”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样的花牛
预设:自由自在、顽皮、悠闲。
请你来朗读一下。
指导朗读:“滴溜溜”的部分应快速朗读。
(4)出示第四节: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提问:第四节描写了哪些景物 展现出一个怎样的画面
预设:花牛、草地、太阳、青峰。花牛在草地上做梦,夕阳逐渐西沉
提问:“做梦”和“偷渡”通常是人类的行为。“偷渡”原本指秘密地、偷偷地前往某地,在这句诗中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觉
预设:指不知不觉间太阳已经悄悄地落山了。
教师小结:太阳已经无声无息地落下,此刻的花牛却仍然浑然不觉,继续沉浸在它的甜美梦境中。
提问:草地上的花牛会梦见什么呢 这又是一头怎样的花牛
预设:也许会做一个美梦,梦到自己在草原上悠闲地玩耍。这是一头悠闲自在的花牛。
谁能感受到这份悠闲自在 请指定学生朗读。
过渡:当我们阅读这首诗时,眼前似乎浮现出一头憨厚可爱的花牛。它或是坐着,或是行走,或是躺卧,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的状态。
4.带着刚才的想象和感受,再次朗读这首诗,男生读第1、3节,女生读第2、4节。
提问:采用这种方式朗读后,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受吗
预设:第1、3节描述“坐、走”的动态场景,第2、4节描绘“眠、做梦”的静态场景,动静结合,充满韵律。
5.能将这种韵律美感完美地表达出来吗 尝试自己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过渡:通过大家的朗读,我仿佛能看到这头花牛时而动时而静,随着它的动作,草地、野花、天空、白云、悄悄移 动的太阳、青翠的山峰,都逐一展现在我们眼前。
6.延伸提问:这头花牛在草地上还可能做些什么
预设:吃草、打滚、用尾巴驱虫等。
过渡:花牛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周围发生了什么,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画面 能仿照句式来描述一下吗
出示示例:
花牛在草地里唱歌,
哞哞的歌声化作秋天的伴奏。
生动地交流仿写诗句。
点评:通过大家的诗句,这头花牛在草地上的悠然自得的画面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
7.结合背景赏析诗歌。
我们都知道徐志摩的诗作通常是浪漫而富有诗意的,他为何会描写一头草地中的花牛呢
出示资料:
当时的徐志摩为了应对巨大的经济压力,不得不在三所学校同时教书,并在课余时间匆忙写作诗文来赚取稿费,勉强维持生活所需。
再看这首《花牛歌》,它透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向往和羡慕。
带着这种理解,一起朗读。
六、总结学法,情感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通过关键词句展开想象的学习方法,还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寄托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一起朗读这两首诗。
读着这两首诗,我们仿佛看见倦鸟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仿佛看见了一头憨态可掬的花牛或坐或走或卧,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有声之诗”,无论是哪一首诗,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赞美与向往。
七、作业布置
模仿本课的写作手法,描绘你眼中秋天的景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
(统编版)四年级

第3课 现代诗二首
“~”
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运用:能借助汉语拼音、工具书,在阅读中会认“巢、苇”等生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丰富语言经验。
2
思维能力:通过融合多种景象还原画面的方法,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3
审美创造: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4
文化自信: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味,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
提问:
可以有谁来解释一下“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回顾语文要素,导入课题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初读诗歌,掌握诗句
“巢、占”属于翘舌音,“眠、占”属于前鼻音。
巢 苇 罗 霸 占
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特点
剪秋罗属于石竹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约60cm。
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特点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特点
提问:
1.尽管都是描写自然之美,但这篇课文与前两篇有显著的不同,你们感觉到了吗?
2.读一读,诗歌的语言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介绍作者
刘大白,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诗人。“五四运动”前,他已开始用白话作诗,是新诗运动的先驱之一。代表作包括《旧梦》《卖布谣》等。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学习《秋晚的江上》
提问:
1.读一读诗题,你了解到了什么?
2.秋晚的江上都有哪些景物呢?将它们圈画出来。
交流: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课前预习时请同学们为这首诗配画,谁能结合你的画说一说?
引导交流:
1.你想呈现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位同学围绕第1小节展开想象,不仅说出了自己看到的景象,还说出听到的声音,让这幅画面更形象可感了。
3.大家都看过夕阳吧,谁来说说夕阳的样子?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还驮着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
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提问:
1.想象一下,当夕阳将芦苇染红时的情景。“一瞬”又表达了什么意思?
2.这一小节所描绘的落日景象与前一幅归巢图有何不同?
思考:假设此刻你正站在江边,目睹这壮丽的景色,你会有什么感受?
总结学习方法:通过关注关键词句,边阅读边构想画面,深入诗的美丽画卷中,体验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接下来我们将用这种方法继续学习《花牛歌》。
小组合作学习,感受情感——学习《花牛歌》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在诗中圈出景物,填写表格并进行小组讨论。
小节 景物 关键词句 想象到的画面
第1小节
第2小节
第3小节
第4小节
提问:
1.第一节,描绘了哪些景物?
2.你是否也有过坐在草地上的经历?你是以什么姿势坐在草地上的?
3.花牛也是如此,它以任何想要的姿势坐下,将那些艳丽的剪秋罗压扁,这显示了花牛是一头怎样的动物?
花牛在草地里坐,
压扁了一穗剪秋罗。
提问:
1.第二节描绘了哪些景物?展现出一个怎样的画面?
2.“白云‘霸占’了半个天”与“白云飘在天空中”有何不同?
花牛在草地里眠,
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提问:
1.第三节描绘了哪些景物?
2.从“小尾巴甩得滴溜溜”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样的花牛?
花牛在草地里走,
小尾巴甩得滴溜溜。
提问:
1.第四节描写了哪些景物?展现出一个怎样的画面?
2.“做梦”和“偷渡”通常是人类的行为。“偷渡”原本指秘密地、偷偷地前往某地,在这句诗中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觉?
3.草地上的花牛会梦见什么呢?这又是一头怎样的花牛?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
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提问:
采用这种方式朗读后,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受吗?
男生读第1、3节,女生读第2、4节。
提问:
花牛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周围发生了什么,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画面?能仿照句式来描述一下吗?
延伸提问:
这头花牛在草地上还可能做些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唱歌,
哞哞的歌声化作秋天的伴奏。
课文讲解——学习《秋晚的江上》
思考:
它透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当时的徐志摩为了应对巨大的经济压力,不得不在三所学校同时教书,并在课余时间匆忙写作诗文来赚取稿费,勉强维持生活所需。
总结学法,情感升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通过关键词句展开想象的学习方法,还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寄托的情感。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一起朗读这两首诗。
读着这两首诗,我们仿佛看见倦鸟背驮斜阳,忽又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仿佛看见了一头憨态可掬的花牛或坐或走或卧,悠闲自在、无拘无束。“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有声之诗”,无论是哪一首诗,这些景物构成的画面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赞美与向往。
作业布置
模仿本课的写作手法,描绘你眼中秋天的景象。
再见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语文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3.现代诗二首
教科书 书 名:统编版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业练习
3.现代诗二首 一、读研学须知,用“_____”画出括号内正确的读音或汉字。 芦(苇 伟)轻语,享受自然美景,不忘安全责任; 巢(cáo cháo)穴探秘,尊重生命美,做生命守护者; 资源共享,不行霸(bà pà)(站 占)事,收获成长也收获友谊。 二、品诗歌,其乐无穷,请完成下列练习。 1. 下面是同学们在研学途中的讨论,有误的是哪一项?( ) A. 明明:《秋晚的江上》中,归鸟、夕阳等景物构成了瑰丽的秋江晚景图。 B. 龙龙:《花牛歌》描绘了花牛在草地里的四个画面,表现了花牛的悠闲。 C. 思思:“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表现出诗人见到夕阳时的伤感。 D. 文文:“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写出太阳慢慢落山的样子,富有画面感。 2. 读《秋晚的江上》中的“尽管是倦了”时,我会( ) 语速,读出( )的感觉。 A. 加快 B. 放慢 C. 轻松 D. 疲倦 三、研学途中,老师分享的小诗激发了同学们为诗做插画的热情,请你来完善插画方案。 1. 下列哪一项不是诗中提到的秋季景象?( ) A. 稻穗儿熟 B. 蝉声儿消 C. 雪花飘落 D. 野菊花香 2. 诗中画“____”的句子很有画面感。请你说一说句中描绘了 哪些景物,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读完诗歌,我感受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在插画的色彩选用上,我会用________(暖 冷)色调。 参考答案 一、苇 cháo bà 占 二、1C 2.D 三、1.C 2.示例:句中描绘了稻穗儿、蝉、向日葵、野菊花、牛儿、羊儿这些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秋日田园风光图:稻田里稻穗成熟,颗粒饱满;蝉声逐渐消失,蝉也没了踪迹;向日葵在秋风中低下头,像是在向人们展示它沉甸甸的果实;田间的羊肠小路上弥漫着野菊花的香气;牛儿和羊儿长得膘肥体壮,在田野里悠闲地吃草、漫步。 3.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