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一)基础知识
1. 战国时期开始于( )
A. 公元前475年 B. 公元前221年 C. 公元前770年 D. 公元前403年
2. 战国七雄中位于最西边的是( )
A. 齐国 B. 楚国 C. 秦国 D. 燕国
3.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是( )
A. 李悝变法 B. 吴起变法 C. 商鞅变法 D. 申不害变法
4. 商鞅变法中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措施是( )
A. 奖励军功 B. 废除井田制 C. 建立县制 D. 重农抑商
5. 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主要特征是( )
A. 独尊儒术 B. 百家争鸣 C. 佛教传播 D. 道教兴起
(二)能力提升
6. 下列哪项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 )
A. 奖励耕织 B. 废除世卿世禄制 C. 实行郡县制 D. 推行科举制
7.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共同目的是( )
A. 废除奴隶制 B. 富国强兵 C. 统一思想 D. 发展商业
8.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 铁器牛耕推广 B. 战争频繁 C. 思想解放 D. 民族融合
9. 下列哪项最能体现战国时期社会性质的变化( )
A. 铁器使用 B. 封建制度确立 C. 城市兴起 D. 商业繁荣
10. 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不包括( )
A. 铁器广泛使用 B. 都江堰修建 C. 井田制完善 D. 货币流通
二、材料解析题(共30分)
(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11. 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目的。(6分)
材料二:《韩非子·五蠹》记载:"故明主之治国也,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母之爱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故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
12. 材料二反映了战国时期哪家学派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各国变法有何影响?(9分)
(二)材料分析(15分)
材料三:《战国策·秦策》记载:"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13. 根据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其效果。(6分)
材料四:《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4. 材料四反映了战国时期怎样的社会理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理想产生的原因。(9分)
三、论述题(30分)
15.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 A 【解析】战国时期始于公元前475年。
2. C 【解析】秦国位于战国七雄的最西边。
3. C 【解析】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
4. B 【解析】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5. B 【解析】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主要特征。
6. D 【解析】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创立的选官制度。
7. B 【解析】富国强兵是各国变法的共同目的。
8. A 【解析】铁器牛耕的推广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9. B 【解析】封建制度的确立体现了社会性质的变化。
10. C 【解析】井田制在战国时期已经瓦解。
二、材料解析题
(一)
11. 措施:①建立连坐制度;②奖励告奸;③分户令。(每点1分,共3分)目的:①加强社会控制;②打击旧贵族势力;③增加财政收入。(每点1分,共3分)
12. 学派:法家思想。(3分)影响:①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②强调法治和中央集权;③推动各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每点2分,共6分)
(二)
13. 特点:①法令严明;②公平公正;③不畏权贵。(每点1分,共3分)效果:①社会秩序良好;②军事力量强大;③诸侯国畏惧。(每点1分,共3分)
14. 社会理想:①小农经济生活;②丰衣足食;③安居乐业。(每点2分,共6分)原因:①战乱频繁,人民渴望安定;②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③儒家仁政思想影响。(每点1分,共3分)
三、论述题
15. 【参考答案】
深远影响:①确立封建制度,推动社会转型;②加强中央集权,为统一奠定基础;③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④推动思想解放,形成百家争鸣局面;⑤促进民族融合,形成华夏族主体。(每点4分,共20分)
具体表现:①政治制度变革;②经济结构转型;③思想文化繁荣;④军事制度创新;⑤社会结构重组。(每点2分,共10分)
【评分标准】观点明确3分,史实准确15分,逻辑清晰6分,表述完整3分,字数达标3分。总分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