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09 23:2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2.把握作者观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体会批驳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体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校园“辩是非,亮唇枪舌剑”辩论赛拉开帷幕,小明是二辩,他的任务是申论(驳论),作为一个新人辩手,他不知道如何批驳对方,所以向我们班同学寻求帮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总结一些驳论的方 法协助小明完成任务。
二、任务一:了解驳论文
1.什么是驳论文
驳论文是议论文常见的一种。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在开头先列出错误的做法或观点,然后通过分析指出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驳论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边破边立,有破有立,在批驳对方做法和观点的同时(破),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立)。
从广义上来说,批评、否定这些现象的议论文,都可以算是驳论文。
2.驳论文的结构形式
(1)摆对方观点,树起靶子(要列举错误事实) 分析危害,剖析错误本质(理由)(破)
亮出己方观点(立)
论证己方观点(谈做法)
结尾照应,提出希望
(2)摆对方观点,树起靶子(要列举错误事实)
正面立论,举出论点(立)
引据论证,深入批驳(破)
收尾照应,提出希望(谈作法)
三、任务二:明确批驳缘由
1.我们逆历史的河流而上,把目光投向1934年的9月25日,说说鲁迅先生写作的目的。
屏显: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 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预设:民族斗士鲁迅愤然起笔以犀利和饱含深情的笔墨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用以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士气!
2.带着批驳齐读课题,读出强烈的反问和愤慨。
四、任务三:梳理论证思路
(一)初步感知内容
速读课文,划分层次,初步把握文章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1~5)批驳对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第二部分(6~9)提出作者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学习直接批驳
1.研读第一部分,小组思考讨论:作者是如何反驳对方的
明确:(1)作者通过驳论证的过程驳倒对方论点。
(2)文章1、2段提出对方的论据、论点,3至5段作者认为文中列举的这些人的自信力早已失掉,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是相信别的不是相信自己,只是“他信力”。待到对国联失望后,便把“他信力”也失掉了。不幸的是这些人又走到求神拜佛上去,“可就玄虚之至了”。成为了“自欺力”。作者着意审察一个“信”字,在信的对象、 类属、影响上做文章,从“自信力”非常有创造性的衍化出“他信力”、“自欺力”。一环套一环,层层逼近,揭示出事物的真面目,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3)小结:文章第1段摆出对方论据。
第2段紧接着摆出对方论点。
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因为这些中国人有的并不是“自信力”,只有“他信力”发展"自欺力”。
2."自欺力”他信力"两词采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自欺力”“他信力”是作者的新造词,用“自”和“他”、“信”和“欺”两组反义词造成,与“自信力”对照,表现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味
3.这里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自我炫耀的样子;“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形象,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为后文的驳论证奠定基础。
(三)学习间接批驳
1.第二部分,作者表明自己的观点,进行间接批驳。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6段到第8段。思考:作者运用哪些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
屏显:四种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
明确:从第8段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四类人的存在:即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和舍生求法的人。作者又进一步说到这四类人在现在又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并且在 前仆后继的战斗。鲁迅把这些人称为中国的脊梁。显然,这里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2."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中国的脊梁”指为民族进步和大众利益而奋斗的人们。
他们的牺牲不为大家所知道,原因有三:(1)他们总是被统治阶级镇压、暗杀,其精神不被传扬。(2)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统治,许多事情百姓不能知道真相。(3)近代以来,许多社会变革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对于革命先驱,民众大多表现出看客的态度。
3.第9段中“状元宰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还指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共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
五、任务四:学习批驳语言
(一)"删减“下划线的词语,体会表达效果。
屏显: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预设:1."总“只”一味"三个词,生动刻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能和愚蠢,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三个词极富讽刺意味。
“曰”,运用雅词来体现国民党反动派极其御用文人的丑态,更加增添了讽刺的味道。
2. “总”能”体现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力量的迫害和打压,“简直”体现鲁迅先生对此的悲愤之情,“就是”则体现出敬 佩和赞美。
(二)对比原文,体会逗号有无的表达作用
1.在表示时间和“于是”之后加上逗号,与原文字对比中,说说表达效果的不同。
原文: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改文: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预设:“不久”现在”这两个词语后面没有用”,”,读来语速应快一点,表明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态度转变之快,但依然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讽刺意味明显。"于是"后也没有用“,”体现出他们得出结论的仓促,还是嘲讽之意。
2.体会下面句子中“,”的作用。
(1)他们有确信,不自欺 ……
(2)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
预设:第一个句子中在逗号处做长停顿,读出坚定,强烈地表明我们有的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不自欺欺人,体现出对他们的赞美。
第二个句子“被摧残”被抹杀”之间可以用顿号表示停顿,但是鲁迅先生采用逗号,表达出强烈的悲愤之情。
小结:逗号的有无表示停顿的有无或者长短,可以达到传达和增强情感的作用。
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充分感受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鲁迅先生针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论点及其论据之间的逻辑,指出了其中的谬误。用他犀利的语言,对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进行讽刺,从而更显他们论点的虚妄。同时,鲁迅先生用热情和悲愤的语言表达对革命者的赞美和同情,号召国民树立自信心。
布置作业
结合本节课所学,请运用驳论就以下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勤能补拙
2.失败是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