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复习课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09 23:0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专题(一)┃ 知识网络
中国古代王朝按七个阶段分期的历史特征
1.夏商周: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2.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和争霸兼并
3.秦汉: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4.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5.隋唐:繁荣与开放
6.辽宋夏金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7.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一、早期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
权利 义务


子  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保护诸侯国不受周边少数民族的侵扰及相互之间和睦。

侯  诸侯在受封领地上,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对卿士大夫进行再分封。  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 、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及朝觐述职。
专题(一)┃ 要点整合
专题(一)┃ 要点整合
二、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
时期 发展情况 具体措施
战国 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朝 正式建立 秦始皇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实行郡县制;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西汉 巩固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侯国势力;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时期 发展情况 具体措施
隋唐 完善 创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北宋 加强 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兵权的问题;还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元朝 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还加强对西藏、琉球(今台湾)等边疆地区的管辖
明清 达到顶峰(衰落)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强化君权;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由皇帝裁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专题(一)┃ 要点整合
封建王朝加强思想专制的重要措施
1.秦朝:焚书坑儒。
2.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以儒家
五经为主要教材。
3.唐朝:科举考试设明经科,考儒家经书;唐太宗扩大
“国学”规模。
4.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
范围内命题;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
发表个人见解;答卷文体必须是八股文。
5.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
专题(一)┃ 要点整合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晋文公改革,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
免除徭役。
(3)西汉: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吸
取秦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奖励耕作、发展
农业生产。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将铸
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治理黄河,兴
修水利。
三、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专题(一)┃ 要点整合
(4)三国:曹魏重视兴修水利;魏建国后,统治者继续重
视农业和兴修水利。
(5)唐朝: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出现
“贞观之治”;
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唐朝社
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进一步增强,史称她的统治
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农业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史称“开元盛世”)。
(6)北宋: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南方推广种植,推动了
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专题(一)┃ 要点整合
(7)元朝: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
族圈占农田做牧场,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
的种植。
(8)明清:明朝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
葵、烟草等作物;清初鼓励农桑,兴修水
利,推广棉花等作物种植。明清初期经济持
续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
专题(一)┃ 要点整合
(1)影响因素:
①南方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过程: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逐渐开发,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奠定了基础。
②隋唐时期: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
农业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③南宋时:南移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政府的财
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专题(一)┃ 要点整合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②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③重视兴修水利,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生产技术。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⑤民族融合的加强。
⑥对外交往的加强。
3.古代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专题(一)┃ 要点整合
四、古代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手工业发展历程:
(1)远古时代:半坡人能纺织麻布,缝制衣服,出现彩陶和绘画
等形式;河姆渡人还烧制黑陶。
(2)商周时期:青铜业工艺高超,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司母戊鼎
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四羊方尊造型
奇特,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
(3)汉代:丝织业,技术高超,通过丝绸之路行销欧洲,中国被
称为“丝国”;铁业官营制度;发明了水排(冶铁业)。
(4)南朝:发明了灌钢法;造纸业也有新的发展;扬州、荆州是
丝织业中心。
专题(一)┃ 要点整合
四、古代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5)唐代:丝织业发达,陶瓷业有很大发展,邢窑的白瓷、越窑的
青瓷和“唐三彩”都负有盛名。
(6)宋代:北宋时,南方丝织业有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冠
天下”;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
南沿海地区。南宋时江南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
制冰裂纹瓷器;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宋朝造船业居
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造船业发达。
(7)明清: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
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的
丝织业后来居上。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
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专题(一)┃ 要点整合
2.商业及都市发展
(1)隋唐: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也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
交流的中心。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
(2)宋元: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
宋都城东京、南宋都城临安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宋
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泉州、
广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南宋时外贸所得在政府财
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的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
都市。
(3)明清: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明朝中期以后,苏
州、松江等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机户出
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四、古代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专题(一)┃ 要点整合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专 题 感 悟
秦统一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历代王朝加强中央集权,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和融合,逐步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到清朝奠定了现在的疆域。
2.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元世祖、康熙帝、乾隆帝等是为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3.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容易产生腐败和暴政,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
专 题 感 悟
4.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鸦片战争以前,社会变革、制度创新、统治者调整政策,反映了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关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统治者改革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5. 商鞅变法法令、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元世祖的统治等,推进了社会进步,对后世影响深远。统治者施行仁政,改善民生,重用人才,虚心纳谏,重视吏治,提倡节俭廉洁等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