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9《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一、基础知识
1.注音、写字:
苟(
)得
—箪(
)食
一豆羹(
)
蹴(
)
2.解释下面的词。
(1)故不为苟得也
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3)非独贤者有是心
是:
(4)蹴尔而与之
与:
(5)妻妾之奉
奉:
(6)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乡为身死而不受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此之谓失其本心。
(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出自《
》,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
,
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
》
(附“四书”:《
》《
》《
》《
》)2·1·c·n·j·y
二、重难点
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简要分析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进行说理的?
三、典型例题分析
1.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2.《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四、专项练习
(一)基础练习
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讨论: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3.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二)提升练习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1cnjy.com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韩非子 外储说右下》)
www.21-cn-jy.com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下列划线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
)(
)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尽争买鱼而献之/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
E.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F公孙仪相鲁而嗜鱼/惠子相梁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网
(2)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3.选文【甲】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公孙仪的事例是否可以证明他的观点?为什么?【来源:21·世纪·教育·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
教育网
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