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8《孟子》两章
学习目标:
1.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一、基础知识
1.注音、写字:
畎(
)亩
傅说(
)
胶鬲(
)
拂(
)士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
(3)衡于虑
(4)人则无法家拂士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文学常识填空:
孟子,名__________,字_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邹人,战国时期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__________思想的代表人物,被尊为“__________”。地位仅次于__________,后世常“__________”并称。孟子提出了“__________”的思想和“__________”的主张。《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__________》。
二、重难点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 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开头一节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 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它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典型例题分析
1.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2.
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则短论,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四、专项练习
(一)基础练习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
饿其体肤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任人物的经历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二)提升练习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1教育网
[乙]
仁者无敌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①,如之何②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21cnjy.com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21·cn·jy·com
【注释】①比:替,为;一:全,都;洒:
( http: / / www.21cnjy.com )洗刷。全句说,希望为全体死难者报仇雪恨。
②如之何:对他怎么办。③易耨:及时除草。易,疾,速,快;耨,除草。
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语(3分)
(1)七里之郭
(
) (2)池(
)非不深也
(3)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 (4)攻亲戚之所畔(
)
(5)及(
)寡人之身
(6)寡人耻(
)之
2.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D.先帝不以臣卑鄙
3.翻译句子(4分)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4.请用“/”给[乙]文中划线句“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断句(断一处)(2分)
5.[乙]文中“仁者无敌”可用[甲]文中哪句话来解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