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课时精讲精练(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愚公移山》课时精讲精练(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5 11:1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3《愚公移山》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仞(

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也(

荷担者三夫(

始龀(
)汝(

无穷匮也(

一厝雍南(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写出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古今词义:
(1)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何苦而不平。
3.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
(1)始一“反”焉(

(2)甚矣,汝之不惠(

(3)河曲智臾亡以应(

(4)一厝朔东(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苦而不平?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5.文学常识填空: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
( http: / / www.21cnjy.com )问》,作者_______。名_______,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_______代表人物之一,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21教育网
二、重难点
1.
分析本文的对比、衬托手法
2.
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三、典型例题分析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2.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3.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4.
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深意?
5.本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下面哪种说法比较准确,为什么?
四、专项练习
(一)基础练习
1.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2.讨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3.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二)提升练习
文言文阅读(14分)
【甲】
愚公移山(节选)

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
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
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1cnjy.com
【乙】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2分)
(1)惩山北之塞(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方磨铁杵(

(4)媪自言姓武(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年且九十 存者且偷生
B.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C.
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D.
以君之力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用现代汉语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com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
”,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_
”(用原文回答)(2分)
5.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_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
。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一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______________【事例】______________

6.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和李白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