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失去电子的反应物
得到电子的反应物
还原剂
还原性
氧化反应
氧化产物
氧化剂
氧化性
还原反应
还原产物
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化合价升降相等
同时发生
具有
发生
生成
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具有
发生
生成
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氧化
比较氧化性还原性
强弱关系的方法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判断
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根据变价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进行判断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难易程度进行判断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与配平
1.电子守恒
氧化剂得电子总数=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化合价降低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
应用:①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②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含1.2×1020个Na2SO3的溶液恰好被含4×1019个K2Cr2O7的溶液氧化为Na2SO4,则元素Cr在被还原的产物中的化合价是( )
A.+6 B.+3 C.+2 D.0
B
S+KOH(浓) →K2S+K2SO3+H2O
MnO2+HCl→MnCl2+Cl2↑+H2O
氧化反应:Na2SO3→Na2SO4 ↑2×1.2×1020
还原反应:K2Cr2O7→2(Cr ) ↓(6-x)×2×4×1019
2. 强弱规律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较强还原性的还原剂跟较强氧化性的氧化剂反应,生成弱氧化性的氧化产物和弱还原性的还原产物。
应用:比较粒子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发生;
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制备物质。
根据下列反应:
H2SO3 + I2 + H2O == 2HI + H2SO4
2FeCl3 + 2HI == 2FeCl2 + 2HCl + I2
3FeCl2+4HNO3==2FeCl3 + NO↑+ 2H2O +Fe(NO3)3
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H2SO3> I- >Fe2+>NO B. I- >Fe2+>H2SO3> NO
C.Fe2+>I->H2SO3>NO D. NO>Fe2+>H2SO3> I-
A
已知:X2、Y2、Z2、W2四种物质的氧化强弱顺序为W2>Z2>X2>Y2,
下列氧化还原反应能发生的是( )
A.2NaW+Z2=2NaZ+W2 B.2NaX+Z2=2NaZ+X2
C.2NaY+W2=2NaW+Y2 D.2NaZ+X2=2NaX+Z2
BC
3.价态规律
对于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原子而言,
最高价态只具有氧化性;
最低价态只具有还原性;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应用: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强调:金属单质只有还原性,大多数非金属单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注:根据价态只能从理论上分析出该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至于强与弱,能否在反应中表现出来,还得具体物质具体分析。
化合价 -2 0 +4 +6
代表物 H2S S SO2 H2SO4(浓)
S元素的性质 还原性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氧化性
下列物质中,按只有氧化性、只有还原性、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
A.F2、K、HCl B.Cl2、Al、H2
C.NO2、Na、Br2 D.O2、SO2、H2O
A
4.先后规律
当一种氧化剂与多种还原剂在一起时,则氧化剂先将还原性强的还原剂氧化,然后再将还原性弱的还原剂氧化;
反之,当一种还原剂与多种氧化剂在一起时,则还原剂先将氧化性强的氧化剂还原,然后再将氧化性弱的氧化剂还原。
即“强者先行”
应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顺序
在含有Cu(NO3)2、Mg(NO3)2和AgNO3的溶液中加入适量的锌粉,首先置换出来的是( )
A.Mg B.Cu C.Ag D.H2
C
5.归中规律
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其较高价态和较低价态均转化为中间价态,不会交错升降。
“只靠拢,不交叉”
在反应 KClO3+6HCl(浓)=KCl+3Cl2↑+3H2O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之比为( )
A.1:6 B.6:1 C.1:5 D.5:1
D
6. 难易规律
越易失电子的物质,失电子后就越难得电子。
越易得电子的物质,得电子后就越难失电子。
难失电子的物质一定易得电子。( )
×
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只具有还原性( )
非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只具有氧化性( )
含高价元素的化合物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
阳离子只有氧化性,阴离子只有还原性( )
√
×
×
×
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相遇一定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
×
判断正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