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分类与整理(逐层分类)
【教学目标】
1.结合分扣子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不同的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在按一个标准分类得出结果后,进行第二次分类和第三次分类,让学生懂得逐层分类的步骤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3.提高把握图形的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
4.获得进一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1.懂得逐层分类的步骤和方法,渗透逐层分类的思想。
2.按一个标准分类得出结果后,再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分类。
【方法指导】
1.教学方法:观察法与分析法。
2.学习方法:探究学习法。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下面的谜语。
猜谜语:
兄弟几个人,
各走各的门,
谁要走错了,
出门笑死人。
(打一服饰用品)
师:同学们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纽扣。
师:猜对了,真棒。今天,我们来帮丽丽解决一个跟纽扣有关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有一天,丽丽不小心打翻了纽扣盒。
(展示教材相应课时情境图)
师:这些纽扣怎样分类呢?
1.小组讨论:怎样分类。
学生分组活动:分一分,并记录分类结果。
汇报展示,请学生展示各自的分类结果,挑按形状分的在展示台展示。
师:这一组的同学是按纽扣的形状来分的,左边是方形纽扣,右边是圆形纽扣,思路很清晰。
2.第二次分类。
师:根据上面的分类结果,还可以继续分吗?
学生分组活动:分一分,并记录分类结果。
汇报展示,请学生展示各组的分类结果。
生:我们组可以再按颜色继续分,因为纽扣有两种颜色。方形纽扣和圆形纽扣,按颜色再各分成两组。(展示台展示)
师:这一组同学是按形状分成两组后,再一次按颜色对纽扣进行了第二次分类,其他组也是这样分的吗?
3.第三次分类。
师:同学们,你们会按第二次分类的结果继续分吗?
学生再次分组活动:分一分,并记录分类结果。汇报展示,请学生展示各组的分类结果。
生:我们组是按纽扣扣眼的个数继续分,因为有的纽扣有4个扣眼,有的纽扣有2个扣眼,最后分成了8类。(展示台展示)
4.指导学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按其他不同的标准再次分类。
师:回顾分类过程,对比每次分类结果,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后,还可以再分。
生2:我发现不管按什么顺序分类,最后都分成了8类。
师:像这样逐层分类后,更方便使用纽扣。
5.纽扣的选择。
师:如果做一件新衣服需要2粒相同的纽扣,有几种选择?
生:刚才我们把钮扣分成了8类,每1类都可以做新衣服的纽扣,但其中有1类只有1粒纽扣,不能选,所以有7种选择。
【例】想一想,分一分。
(1)先按灯笼的形状分,再按加、减法分。
(2)先按算式的得数分,再按灯笼的形状分。
【解题点拨】按灯笼的形状分,可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类;按加、减法分,可分为加法和减法两类;按算式的得数分,有“7”“8”“38”三个不同的得数,可分为三类。
【规范解答】
(1)
(2)
【解题心得】先按选定的标准进行第一次分类,再把分得的结果按另一个标准进行第二次分类。
见教材课后练习和对应课时练习。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按一个标准分类得出结果后,再进行第二次分类、第三次分类。不管按什么顺序分类,最后都分成了同样的结果。
本课时的教学,用猜谜语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探究新课的好奇心,再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情境——按一定的标准分纽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到玩中学,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再通过提问“还可以继续分吗”引导学生渗透逐层分类思想。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难度逐步提升,最后,让学生总结出:按一定标准分类后,还可以再分;不管按什么顺序分类,最后都分成了同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