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2、3、4的乘法口诀 教案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2.4 2、3、4的乘法口诀 教案人教版(2024)>二年级上册(2024)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0 06:39: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2,3,4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初步认识2,3,4的乘法口诀。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写一写、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归纳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
1.初步认识2,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2.理解每一句口诀表示的含义。
【方法指导】
1.教学方法:类推法、探究法。
2.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一、导入新课
开火车对口诀:5的乘法口诀。
一五       三五    
五五       二五    
四五   
二、探究新知
1.教学4的乘法口诀。
(展示教材相应课时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说说汤圆是怎样排列的。
生:汤圆是按照1行4个、共4行排列的。
师:把书上的算式补充完整。
出示:
指名学生口答。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对照图形编写出4的乘法口诀。(学生编写,教师查看,并提醒:积是十几时把“得”字去掉)
师:同学们编写得都很对。(板书:一四得四 二四得八 三四十二 四四十六)
2.教学教材相应课时“试一试”内容。
(1)3的乘法口诀。
出示点子图,学生根据点子图写得数,再编写3的乘法口诀。
第1行1列3个点:3×1=3 1×3=3 一三得三
第2行2列3个点:3×2=6 2×3=6 二三得六
第3行3列3个点:3×3=9 三三得九
(2)2的乘法口诀。
出示点子图,学生根据点子图写得数,再编写2的乘法口诀。
第1行1列2个点:2×1=2 1×2=2 一二得二
第2行2列2个点:2×2=4 二二得四
(3)1的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这么厉害,自己都能编出口诀了,那你们知道“1×1”等于多少吗?
生:根据“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来推理: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还是1,也就是1×1=1,由此推出“一一得一”。
(教师板书1~4的乘法口诀)
师:观察黑板上1,2,3,4的乘法口诀,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2的乘法口诀有2句,3的乘法口诀有3句,……。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
生2:其中一个乘数都是从1开始的。
生3:最后1句口诀的两个数都一样。
3.尝试背诵口诀。
先让学生按顺序背,再让同桌之间互相背,教师提醒和鼓励。
【例1】一条彩带对折2次后,每段长3米。这条彩带原来长多少米?
【解题点拨】要算出这条彩带原来长多少米,必须先知道这条彩带被折成了几段。对折1次后,彩带变成同样长的2段;再对折1次,2段中的每1段又变成同样长的2段,一共变成2×2=4(段)。因为每段长3米,4段一共长4个3米,所以求4个3米是多少,用乘法计算:3×4=12(米)。
【规范解答】3×4=12(米)
口答:这条彩带原来长12米。
【解题心得】彩带对折的段数与对折的次数的关系:对折几次,对折后的段数就是几个2相乘。
【例2】看图列算式。
×或×
【解题点拨】要求看图列两道乘法算式,乘法算式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方法如下:
(1)图中共3行,每1行的数量分别是3个、4个、5个,可以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将第3行5个中的1个移给第1行:,此图就变成,列式为3×4或4×3。
(2)以最少的第1行(3个)为准,将其他行比3个多的部分移走,变成新的一行:,此图就变成,列式为3×4或4×3。
【规范解答】3×4或4×3
【解题心得】此类题可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原题转化为“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例3】下面的图形各表示几?
++=6     ×=8
=(   )  =(   )
【解题点拨】3个相加等于6,可以想3个几是6。因为二三得六,所以=2。 ×=8,知道=2,可以想二几得八。因为二四得八,所以 =4。
【规范解答】=2  =4
【解题心得】解决这类问题,要灵活运用乘法口诀来计算。
见教材课后练习和对应课时练习。
本节课学习了2,3,4的乘法口诀,要求学生们能熟记口诀,并能熟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教学中类比5的乘法口诀,通过写一写、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掌握2,3,4的乘法口诀。本节课局限于课本上2,3,4乘法口诀的基本内容,没有充分拓展到生活实际应用中。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能用这些口诀解决的问题,如购买文具时计算总价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乘法口诀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