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时 乘加、乘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含义,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正确的运算顺序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4.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重点难点】
1.掌握乘加、乘减算式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方法指导】
1.教学方法:游戏激趣法、启发引导法。
2.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小组研讨法。
一、导入新课
1.先把口诀补充完整,再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二四( ) ( )十二 一三( )
2.看图列式计算,并写出口诀。
(1)
口诀:
(2)
口诀: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看游乐场里的木马游戏区,多热闹啊!(展示教材相应课时情境图)
师:从画面上,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生1:我看到1组木马上有的坐着3个人,有的坐着2个人。
生2:坐着3个人的木马有3组,坐着2个人的木马有1组。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准确。
师:根据这个画面,你们能想到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
生:一共坐了多少人?
师:问得真好,老师也想知道。大家快想一想,该怎样列式计算呢?想好了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重点说说想法。
生1:我这样算,3×3+2=11(人)。我看见坐着3个人的木马有3组,也就是3个3,所以是3×3。再加上还有1组木马坐着2个人,先计算人数相同的3组再加上最后一组2人,所以是3×3+2=11(人)。
生2:我觉得还可以这样算,3×4-1=11(人)。如果4组木马都坐3人,那么4组木马就表示有4个3,也就是3×4。实际上有1组木马坐着2个人,多算了3-2=1(人),所以要减1,也就是3×4-1=11(人)。
如果教学过程中没有出现这两种解法中的任何一种,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分析,重点明确思路,然后由学生尝试解答。学生计算时若列分步算式,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使学生明白分步计算与综合算式其实是一样的意义。
师:请你们认真比较这两道算式,3×3+2=11(人)和3×4-1=11(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这两道算式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
师:这样的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依据主题图和算式找到计算的顺序,从左到右进行计算。
师: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叫作乘加;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作乘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乘加、乘减)
师小结:乘加和乘减的算式,都要先算乘法。
【例】小兔家一天一共能吃多少根胡萝卜?
【解题点拨】由已知条件可知,兔妈妈和兔爸爸每天都吃4根胡萝卜,表示2个4,兔宝宝每天吃3根胡萝卜。根据这些数的特点,可以列乘加或乘减算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规范解答】4×2+3=11(根)或4×3-1=11(根)
【解题心得】当相同的数小于不同的那个数时,可以只列乘加算式,不一定要列乘减算式。
见教材课后练习和对应课时练习。
本节课学习了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以及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熟悉的、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含义,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运算顺序。本节课通过教材相应课时情境图自然地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