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 “蝌、蚪、变” 等 10 个生字,会写 “蝌、蚪、变” 等 7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了解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知道青蛙的生长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蝌蚪对妈妈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体会遇到问题要主动探索、积极寻找答案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和找妈妈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描写青蛙外形的词语,以及小蝌蚪与鲤鱼妈妈、乌龟的对话,体会其中的情感。
学习分角色朗读,把握不同角色的语气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小蝌蚪生长过程的图片、视频,课文朗读音频等)。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小蝌蚪、青蛙、鲤鱼、乌龟的头饰。
四、教学课时
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出示小蝌蚪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呀?(学生回答:小蝌蚪)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学生回答:青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
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认真倾听,感受课文的语气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同桌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读音。
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正音。
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字形,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例如:“蝌、蚪” 都是虫字旁,和小动物有关;“变” 可以拆分成 “亦” 和 “又” 来记忆。
小组内讨论交流记字方法,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分享。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强调笔画顺序和书写规范。例如:“变” 的第一笔是横折,第二笔是横,第三笔是竖折折钩。
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再读课文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评价朗读情况。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指名认读,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提问: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蝌蚪是怎样找妈妈的。
精读课文
学习第 1 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 1 自然段,提问:这一自然段写了小蝌蚪的样子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出示小蝌蚪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感受小蝌蚪的可爱,然后带着喜爱的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学习第 2-4 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第 2-4 自然段,思考: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了谁?它们之间说了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教师板书:鲤鱼妈妈、乌龟。
(出示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它们的语气,分角色朗读对话。例如:小蝌蚪问鲤鱼妈妈时,语气要天真、有礼貌;鲤鱼妈妈回答时,语气要温和。
讨论:从鲤鱼妈妈和乌龟的话中,我们知道了青蛙妈妈的样子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
学习第 5 自然段
齐读第 5 自然段,提问: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找到了,青蛙妈妈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
引导学生感受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喜悦之情,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学习第 6 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 6 自然段,提问: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回答:先长出两条后腿,再长出两条前腿,接着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不见了,变成了小青蛙)
(播放小蝌蚪生长过程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小蝌蚪的生长变化,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
总结全文
学生齐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
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从知识、情感等方面谈收获)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讲述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逐渐长大变成小青蛙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青蛙的生长过程,也感受到了小蝌蚪对妈妈的爱。我们也要像小蝌蚪一样,遇到问题积极探索,同时要爱护小动物,保护大自然。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戴上头饰表演课文中的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布置作业:画一画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并讲给爸爸妈妈听。
六、板书设计
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找妈妈→遇到:鲤鱼妈妈、乌龟
青蛙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
变化:长出后腿→长出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变成小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