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通过猜想、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发掘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1.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方法指导】
1.教学方法:讲解引导法。
2.学习方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我们学习了米和厘米。
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1米=100厘米。
师:今天,“米”和“厘米”又来和我们交朋友啦!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对它们掌握和应用的情况,看同学们能不能正确地选择物体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确定长度单位。
1.判断学校里国旗杆高13厘米还是13米。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学校里的国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吗?
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
生1:一张床的长度大概是2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比较法)
生2:课桌的高度是65厘米,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比较法)
师:很好!教材中提供了以下三种判断的方法:
①13厘米差不多1拃长,旗杆不可能这么矮,所以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排除法)
②我高1米多,10个我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旗杆应该是13米高。(推算法)
③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类比法)
师:同学们认为他们的方法合理吗?
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随堂练习。
师:不同的长度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更准确。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答得又快又准。我们教室门的高度是2( ),同学们知道括号中该填什么单位吗?
生:我选米,如果选厘米的话,就连我的一只手都塞不进去了。
师:是啊!下面再看另外一题,黄瓜的长约20( ),同学们知道括号中该填什么单位吗?
生:应该填厘米。
师:是的。如果黄瓜的长有20米的话,那该破世界纪录,震惊世界了!我们要依据现实情况恰当地选择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长度。请同学们自己选一些物体,再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解题点拨】图中的物体都是实物,学习了长度单位,要了解它表示的实际长度。测量较短(或矮)的物体或较近距离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或高)的物体或较远距离时,一般用“米”作单位。厘米和米的换算关系是1米=100厘米。练习册和钢笔是较短的物体,大树和塔是较高的物体。
【规范解答】厘米 米 厘米 米
【解题心得】厘米一般是表示较短(或矮)物体的长度或较近距离的单位,米一般是表示较长(或高)物体的长度或较远距离的单位。
见教材课后练习和对应课时练习。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能够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猜想、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活动,结合具体事物,掌握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