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卖火柴的小女孩》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0 21:4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卖火柴的小女孩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夜里,一个衣衫单薄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头一次次擦亮火柴。那微弱的火光中,藏着她怎样的渴望与梦想?今天,让我们走进安徒生的经典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感受这个温暖又悲伤的故事。
◎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
卖火柴的小女孩
那一定会很好
在牛肚子里旅行
一块奶酪
任务:
对话小女孩
安徒生(1805—1875),1805 年生于丹麦奥登塞的贫苦家庭 。他早年历经坎坷,做过学徒,后在资助下求学。1829 年发表作品崭露头角,一生创作童话 168 篇 ,如《海的女儿》《丑小鸭》等,1875 年因病离世,被誉为 “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
作者简介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并做上标记。
初读课文
词语熟读
捡起 旧围裙 又冷又饿 卷发 挣钱
几乎 燃烧 火焰 简直 蜡烛 富有
明晃晃 划过 喷香 强大
jiù
è
juǎn
zhènɡ
jiǎn

rán
yàn

zhú

jiǎn
huǎnɡ
huá
pèn
qiáng
词语对对碰



可怜——不幸 闪烁——闪耀
明亮——明朗 慈爱——慈祥
温暖——暖和 精致——精美
暖烘烘——暖融融 明晃晃——亮闪闪



奇异——普通 穷苦——富裕
明亮——暗淡 精致——粗糙
强烈——微弱 暖烘烘——冷冰冰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学写字



火柴 围裙 可怜 哪怕 暖和 简直 蜡烛 亮光 地板 烛光 温和 赶紧 痛苦 清晨
朗读课文,根据提示,简要说说课文内容吧!
课文先写小女孩( )火柴,
再写小女孩( )火柴,
最后写小女孩( )在街头。


冻死
课文详解
说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这是一个( )的小女孩。
可怜
悲惨
又冷又饿
……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没戴帽子,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 — 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用它当摇篮。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没戴帽子,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自然环境
故事发生的时间
没戴帽子,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一个穷苦的小女孩,
表现小女孩悲惨的处境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一个穷苦的小女孩没戴帽子,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原本穿着一双拖鞋,但为了躲避飞驰而来的马车,她跑丢了拖鞋,最终一只也找不回来,另一只被一个男孩捡走。这个开头通过环境描写和事件叙述,营造了一种凄凉、悲惨的氛围,为后文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做了铺垫。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用它当摇篮。
从标红的语句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能感受到小女孩家非常穷,她连一双合脚的鞋都没有。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通过男孩“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用它当摇篮”的玩笑话,增添了一丝黑色幽默,突显了拖鞋的大和不合脚,也反映了社会的残酷。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这段话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小女孩悲惨的处境?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
青一块的。
“红一块青一块”说明小女孩的脚已经冻伤了,可见其处境的悲惨。从两个“谁也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冷漠,人们的无情。
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
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
1. 细节描写:通过“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旧围裙”、“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等细节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贫困和悲惨处境。
2. 环境与人物对比:通过寒冷的环境和小女孩的悲惨处境进行对比,突出了她的悲惨和无助。
详细讲解
3. 情感表达:通过“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等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突出了她的悲惨处境。
详细讲解
本段继续描绘小女孩的悲惨处境。在丢失了拖鞋之后,小女孩只好赤着脚继续在寒冷中行走,她的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但一整天过去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这一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小女孩在寒冷和饥饿中挣扎的悲惨处境,以及她无人问津的孤独和绝望。
当时的社会环境非常冷漠,人们对小女孩的困境漠不关心,没有人愿意购买她的火柴或给她钱。这一回答突显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以及小女孩的孤独和绝望。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小女孩的悲惨处境,以及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找出这段话中能表现小女孩悲惨处境的句子。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思考:这个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破折号 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换。
尽管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但她的金黄的长头发在雪花的映衬下显得很美丽。然而,小女孩没注意这些,因为她正被寒冷和饥饿折磨着。与此同时,街道两旁的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这些细节描写不仅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处境,还通过环境的对比,突显了节日气氛与小女孩的孤独和绝望之间的强烈反差。
小女孩为什么不敢回家?


“坐、蜷、缩”这些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小女孩忍受寒冷的样子。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因为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她知道爸爸一定会打她。此外,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尽管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这一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小女孩在寒冷、饥饿和恐惧中的悲惨处境,以及她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和现实的残酷。
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也没有挣到一个钱,她知道爸爸一定会打她。此外,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屋顶的裂缝虽然用草和破布堵住了,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家里并不比街上暖和。突显了小女孩的恐惧和无奈,以及她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快速默读课文第5~9自然段,思考:小女孩一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后她都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这体现了她内心怎样的愿望?
五次
五次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她又擦了一根。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
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
两个“多么”从侧面说明小女孩冷极了。
小女孩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火柴哧地一声燃起来了,并冒出火焰。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感受到温暖和明亮。在火柴的微光中,她仿佛看到了一个大火炉,温暖而舒适。然而,当她想把脚也伸过去暖和一下时,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手里只剩下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这一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小女孩在寒冷中的渴望和幻觉,以及她短暂的温暖和最终的失望。

第二次
现实:饿
愿望:得到食物

当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在亮光中,墙上的景象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看到屋内的情景: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一只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向小女孩走来。然而,当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这一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小女孩在寒冷和饥饿中对美食的渴望,以及幻觉带来的短暂满足和最终的失望。
幻觉描写:通过“墙上的景象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等幻觉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在火柴光中看到的美好景象,突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拟人化手法:通过“烤鹅从盘子里跳下来”的拟人化描写,赋予烤鹅以生命和动作,使幻觉更加生动和真实。
对比手法:通过幻觉中的美好景象和现实的冷酷进行对比,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处境和现实的残酷。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
小女孩第三次擦燃火柴
第三次擦燃火柴的小女孩又看到了什么呢?
美丽的圣诞树
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像商店橱窗里的一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双手,然而火柴又灭了,她看到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了下来,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小女孩想起奶奶说过的话:“有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人要离去了。”这一段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小女孩在寒冷和绝望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幻觉带来的短暂美好和最终的失落。
“有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人要离去了。”这一回答突显了小女孩对奶奶的思念,以及她对死亡的恐惧和悲伤。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小女孩的心理活动,以及她对死亡的认知和恐惧。
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圈划相关词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象。

第四次
在温暖、食物和快乐的愿望后,小女孩更渴望得到家人的疼爱,因此出现了慈爱奶奶的幻象。
为什么?
小女孩在绝望中再次点燃火柴后产生的幻觉。这一次,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她奶奶出现在亮光里,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小女孩叫起来:“奶奶! 啊!请把我带走吧! 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这一段通过小女孩的呼喊和幻觉,展现了她对温暖、食物、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唯一疼爱她的奶奶的深切思念和极度渴望被带离这个冷酷世界的强烈愿望。
她对现实世界感到绝望,渴望被带离这个冷酷的世界。她在幻觉中看到了慈爱的奶奶,渴望得到奶奶的关爱和保护。这一回答突显了小女孩对温暖、食物、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她对唯一疼爱她的奶奶的深切思念和极度渴望被带离这个冷酷世界的强烈愿望。
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了什么?圈划相关词句,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象。

第五次
表达了小女孩渴望生活在光明和快乐中的美好愿望。
为什么?
在强烈的火光中,奶奶的形象变得高大而美丽,她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带她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飞向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这一段通过小女孩的幻觉,展现了她对温暖、食物、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奶奶的深切思念,最终在幻觉中得到了解脱,象征着她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幻觉中得到了满足。
她对现实世界感到绝望,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和美好生活。她在幻觉中看到了慈爱的奶奶,希望和奶奶一起离开这个冷酷的世界,去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这一回答突显了小女孩对现实世界的绝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她对奶奶的深切思念。
每一次点燃火柴,小女孩的愿望实现了吗?现实又是怎样的呢?
小组讨论
次数 幻象 愿望 现实
温暖大火炉
喷香的烤鹅
美丽的圣诞树
慈爱的奶奶
和奶奶一起飞走
渴望温暖
渴望食物
渴望欢乐
渴望家人疼爱
渴望光明和快乐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寒冷
饥饿
痛苦
孤独
冻死
美丽的幻象,残酷的现实,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深深地牵动着我们的心。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国度里,我们一定要珍惜这幸福的生活,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结束语
结构梳理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一年的最后一夜冒雪卖火柴
擦燃火柴
冻死街头
第一次 大火炉
第二次 烤鸭
第三次 圣诞树
第四次 奶奶
第五次 跟奶奶飞走了
残酷现实
美好幻想
悲惨命运
课文主要讲述一个______________在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一年的最后一夜___________的故事,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__________。
冻死在街头
强烈不满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主题概括
安徒生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吗?课外把这些童话作品找出来读一读吧!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