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知识点一 种群数量的波动
1.(2022·浙江1月选考14题)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2.如图表示一种生活在玫瑰上的蓟马(一类昆虫)种群数量的年度和季度变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蓟马的种群密度
B.图中1936—1937年的环境容纳量最小
C.在1937—1938年的生长季节蓟马的种群数量迅速增加
D.蓟马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3.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72年北点地梅种内竞争程度较 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知识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4.(2024·湖南岳阳高二月考)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增大
B.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C.其他条件不变,若接种量增加一倍,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缩短
D.温度、培养液成分和含氧量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
5.某小组将1 00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不同时间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得到如图所示的增长速率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计数时,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盖上盖玻片后需静置一段时间
B.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b点后种群数量逐渐减少
C.本实验使用自身前后对照,故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D.酵母菌数量最终会在K值上下波动,达到动态稳定
6.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试管 编号 培养液/ mL 无菌水/ mL 酵母菌/ 母液mL 温度/℃
甲 10 - 0.1 28
乙 10 - 0.1 5
丙 - 10 0.1 28
A.该实验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
B.计数操作时,如需计数活菌数量,需染色后再镜检
C.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形增长
D.该实验还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不需要重复实验
7.如图为在等容积容器中,在不同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三种条件分别为: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 h定期更换培养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
B.该实验表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
C.曲线①在培养后期,种群增长速率上升
D.若在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 h后,调节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将一直维持恒定
8.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了图1所示的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绘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图2中在a点对应的时间,将培养液稀释了100倍,经过一系列操作,检测四角上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分别为22、26、24、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统计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滴加一滴稀释后的培养液于玻片中央,再从一侧缓缓盖上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
C.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约为8×108个/mL
D.图2中a点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9.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甲是小组成员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格1 mm×1 mm×0.1 mm),图乙曲线a、b是两批次酵母菌培养的结果。分析回答问题:
(1)取样时应先振荡试管,原因是 。
制片时应该在盖盖玻片 (填“前”或“后”)滴加样液。
(2)在计数前常采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若细胞被染成蓝色,则 (填“需要”或“不需要”)计数。计数时若图甲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 个。
(3)比较图乙中t1时两批次培养的种群增长速率、种内竞争的强度以及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依次是 、 、 (填“a>b”“a=b”或“a<b”)。
10.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1,培养时间为2天,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pH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种群密度/ (个·mL-1) 0 0 153 160 168 172 133 125
A.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形增长
B.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
C.需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且适宜
D.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长在弱碱性的环境中
11.某同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操作,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结果。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或结果分析不科学的是( )
A.培养酵母菌前,不应加热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B.实验中没有对酵母菌细胞进行染色,会导致活菌计数值大于活菌实际值
C.图中C点和D点相比,D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
D.E点和F点种群数量相同,两点对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相同
12.如图表示草原上某草食动物种群数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曲线,关于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点以前,该种群的数量呈“J”形曲线增长
B.a~b时间段内该生物很少被捕食,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如果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出现曲线甲,有可能与季节变化相关
D.如果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如曲线丙,说明此草原条件较好,该种群个体数量较长时间高于K值
13.某课题小组利用无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人员抽取每种条件下的酵母菌培养液各1 mL,分别稀释1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为25×16型)进行计数,测得不同条件下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实验结果如图(单位:×107个/mL)。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依据15 ℃、24 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值,可推算所用血细胞计数板每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平均为12个
B.温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
C.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变化
D.酵母菌在15 ℃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15 ℃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
14.(多选)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斗争强而增殖缓慢
B.不同转速进行振荡培养影响的主要是营养物质的浓度
C.培养后期,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数目将会增多
D.转速为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为“J”形
15.(多选)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相同
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达到最大值
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均相同
16.一占地面积约为2 km2的某废弃果园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田鼠、蛇和麻雀等动物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调查该废弃果园中狗尾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 。
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果园中麻雀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只,第二次捕获4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麻雀的种群密度大约是 只/km2。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2)如图1表示该果园中田鼠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中d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 型。前8年田鼠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 (填图中字母)。
(3)血细胞计数板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进行如图2所示的操作,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 (填“大”“小”或“不变”)。取样时应先振荡试管,目的是 。
(4)1 mL培养液中的活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应采用 的方法进行计数。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但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 ,
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酵母菌种群数量在培养后期会出现下降趋势,可能的原因有 。
17.某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 ℃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如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温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0 h 24 h 48 h 72 h
15 1.2 3.0 3.8 4.6
20 1.2 5.0 5.3 4.2
25 1.2 5.2 5.6 4.6
30 1.2 4.9 5.5 4.8
35 1.2 1.5 1.8 2.0
温度/℃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96 h 120 h 144 h 168 h
15 4.0 3.2 2.8 2.5
20 2.1 1.2 0.8 0.6
25 2.9 1.0 0.6 0.2
30 2.2 1.3 0.7 0.5
35 2.2 1.3 0.8 0.6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 。
(2)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 (填字母)。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血细胞计数板放在显微镜载物台的中央计数。
A.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3)实验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计数室等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内有16个小方格,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若计数的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120个,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约有 个。
(4)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为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时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 。
(5)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最大值的时间将 (填“延长”“缩短”或“保持不变”)。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B 沙蝗“逐水而居”,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缺水和食物,A错误;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B正确;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不能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错误;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受到干旱环境条件的制约,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
2.A 生活在玫瑰上的蓟马(一类昆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3.B 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数量比1975年下降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多,所以1972年种内竞争程度高,A错误;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接近550株,而幼苗至成熟阶段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接近100株,所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要保留原始数据,否则会使误差增大,C错误;由图中种群数量变化可知,5年间种群数量逐渐减少,D错误。
4.B 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营养物质增加,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增大,A正确;应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B错误;若其他条件不变,接种量增加一倍,种群起始数量增大,种群增长速率加快,达到K值的时间会缩短,C正确。
5.C 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盖上,再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A错误;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数量的增长由快变慢,在c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点后种群数量逐渐减少,B错误;本实验使用自身前后对照,故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但需要做重复实验,C正确;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酵母菌数量最终逐渐减小直至为零,D错误。
6.B 生物实验需设置对照实验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有两个变量即培养液和温度,A错误;如果计数活菌,由于在显微镜下不容易观察到,所以需要染色,死菌可以被染色,而活菌不能被染色,B正确;由于丙试管内只加了无菌水,而无培养液,因此酵母菌会因缺少营养物质而死亡,C错误;该实验已有对照组,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在时间的前后上形成对照,需要设置重复实验减少实验偶然性误差,D错误。
7.B 在不更换培养液的条件下培养酵母菌,一段时间后酵母菌的繁殖将会因为营养物质短缺且代谢产物在培养液中积累受到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对应曲线③,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不一样的,说明在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B正确;曲线①在培养后期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错误;若在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 h后,即使调节pH至适宜,种群数量也会因为营养匮乏而下降,D错误。
8.C 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A错误;滴培养液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稀释液滴在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B错误;每个中方格的平均数为25,a点时1 mL培养液中细胞数=(25÷每个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400×104×稀释倍数=(25÷25)×400×104×100=4×108个,a点时种群数量为K/2,所以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约为8×108个/mL,C正确;a点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初始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D错误。
9.(1)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后 (2)不需要 5×108 (3)a>b a<b a>b
解析:(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下,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2)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会被台盼蓝染液染色,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细胞为死细胞,不需要进行计数;计数时若图甲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据图分析可知,图中16个小方格中共有活酵母菌20个,则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为(20÷16)×400×10 000×10×10=5×108(个)。(3)由图乙可知,曲线a、b均为“S”形增长曲线,在t1时曲线a种群数量正处于K/2左右,此时增长速率最大,而曲线b种群数量大于K/2,因此其增长速率已经小于K/2时的增长速率,故a>b;而t1时,a种群数量小于b种群数量,故种内竞争强度a<b;由图乙曲线可知,b种群在t2之前已达到K值,而a种群达到K值较晚,故t2时营养物质剩余量a>b。
10.A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pH为3.0和4.0的组种群密度为0,说明种群数量减少了,没有呈现“S”形增长,A错误;K值和环境条件有关,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B正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是无关变量,无关变量要保持相等,C正确;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D正确。
11.D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繁殖快,不应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A正确;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将死酵母菌计数在内,导致活菌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大,B正确;图中D点与C点相比,营养物质消耗更多,所以D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C正确;E点和F点种群数量相同,但增长速率不同,E点种群数量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F点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两点对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不相同,D错误。
12.C 在a点以前,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及其他生物的制约,并不能呈“J”形曲线增长,A错误;a~b时间段内种群个体数量相对稳定,表示此种群与其他种群间保持着数量的相对平衡,并不一定被捕食的少,B错误;曲线甲表示种群个体数量明显下降,可能是环境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季节的更替或者此生物被大量捕食等,导致K值下降,C正确;该种群的K值会因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曲线丙表示此种群的K值增大,而不是种群个体数量高于K值,D错误。
13.A 依据15 ℃、24 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值为3×107个/mL,设一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为x,则25x÷10-4×10=3×107,可得x=12,即所用血细胞计数板每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平均为12个,A正确;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B错误;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S”形增长,但最终酵母菌的数量会下降,C错误;通过柱形图可知,酵母菌在15 ℃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实验温度中,25 ℃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D错误。
14.ABD 培养初期,酵母菌因基数小而增殖缓慢,此时种内斗争较弱,A错误;不同转速进行振荡培养影响的主要是培养液中的溶氧量,也会影响酵母菌获得营养物质的机会,B错误;培养后期,死亡的酵母菌数目增多,所以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数目将会增多,C正确;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转速为150 r/min时,种群密度不断增大,但由于营养物质和空间有限且代谢产物不断积累,预测后期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会呈“J”形,D错误。
15.AD 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一般不同,A错误;由于4个锥形瓶中培养液的体积不都相同,因此培养的酵母菌种群的K值不都相同,D错误。
16.(1)样方 随机取样 120 偏大 (2)衰退 b (3)大 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4)抽样检测 减小实验误差 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不适宜等
解析:(1)狗尾草属于植物,通常用样方法来估算其密度,样方法的取样关键是要随机取样;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总数=(60×40)/10=240只,又因为面积是2 km2,因此密度为240/2=120只/km2;若标记物脱落,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目变少,根据公式可知,估算出的种群密度偏大。(2)图中d点λ小于1,说明该果园中田鼠种群数量比前一年的少,因此年龄结构是衰退型;λ大于1时,种群数量上升,因此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点为b(即第4年的数量)。(3)结合图示可知,滴入的细胞悬液过满,血细胞计数板计算出来的数据比实际计数板上应有的数目多,因此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大。取样时应先振荡试管是为了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保证估算值接近于真实值。(4)1 mL培养液中的活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混合均匀,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计数;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前后对照,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需要做重复实验。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不适宜等,导致酵母菌种群数量在培养后期会出现下降趋势。
17.(1)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误差 (2)BAC (3)6×106 (4)25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长;达到最大值后,随时间的延长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下降(或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5)缩短
1 / 3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导学 聚焦 1.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微生物的计数。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活动,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知识点(一) 种群数量的波动
1.种群数量的变化
(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 。
(2)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 中。
(3)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 。
(4)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 。
2.种群的衰退和消亡
(1)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 等而衰退和消亡。
(2)对低于种群延续所需要的 的物种,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蝗灾、鼠灾的出现说明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一定出现种群爆发。( )
(2)对于“S”形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无关。( )
(3)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形增长。( )
探讨 分析种群数量的波动,建立稳态与平衡观念
1.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有哪些?
2.下列因素中使图中曲线c变为曲线d的有 (填序号)。
①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 ②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对鼠种群的影响 ③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 ④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 ⑤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对害虫种群的影响
1.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1)周期性波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的波动。少数物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周期性。
(2)非周期性波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相等的波动。大多数种群的数量因气候等原因发生非周期性波动。
2.种群数量波动产生的影响
影响 结果 原因分析 实例
易成灾 种群常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说明制约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较少或也处于不稳定中,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蝗灾、鼠灾、赤潮等是种群数量爆发增长的结果
易消亡 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 有的鲸濒临灭绝,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不加强保护也极易灭绝
1.科学家研究了中国某地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获得如图数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变化呈非周期性波动
B.在1985年至2015年间,丹顶鹤种群的K值保持不变
C.栖息地数量减少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D.2015年时,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
2.如图表示欧洲灰鹭在1928—1977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温度的变化使得该种群的数量波动呈周期性
B.图示欧洲灰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 000只
C.图中a处该种群以恒定的增长率在增长
D.在1928—1977年间欧洲灰鹭的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
知识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来培养,培养基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可采用 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显微计数。
(3)以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作曲线,从而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2.实验操作步骤
小提醒:可以借助台盼蓝染液进行染色(死亡细胞呈蓝色),辨别死亡细胞和有活性的细胞。
3.计数操作过程
4.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形增长。( )
(2)对培养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
(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
(4)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
(5)本实验可以不设置对照实验,但需要设置重复实验。( )
探讨一 分析实验操作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1.结合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试分析其原因。
(2)探究本实验 (填“需要”或“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填“需要”或“不需要”)做重复实验,理由是 。
(3)计数的酵母菌不一定都是活菌,分辨是否为活菌的方法是 。
(4)如图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相关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种群数量的增长阶段,酵母菌的增长符合哪种模型?
②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探讨二 分析酵母菌的计数,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3.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怎样计数?
4.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它由四条下凹的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它的中间被一个短横槽隔为两半,每个半边上刻有一个方格网(如图A)。每个方格网上有9个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
(1)计数室的长和宽各为1 mm,深度为0.1 mm,容积为0.1 mm3。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分为16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25个小方格。这两种规格的计数室,每个大方格都由 个小方格组成。
(2)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每个计数室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将样液稀释100倍后计数,发现计数室4个角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2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为 个/mL。
1.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
(1)计数方法
如果是25×16型的计数板,一般选取计数室4个角及中央共5个中方格(共80个小方格)进行计数;如果是16×25型的计数板,要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方格(共100个小方格)进行计数。
(2)计算方法
①25×16型的血细胞计数板: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数=(5个中方格内酵母菌细胞个数/80)×400×104×稀释倍数。
②16×25型的血细胞计数板: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数=(4个中方格内酵母菌细胞个数/100)×400×104×稀释倍数。
2.影响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及改进办法
1.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然后用吸管吸取摇匀的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中央进行观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稍等片刻再观察,是为了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以便于观察计数
B.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估算
C.计数时,计数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可将培养液适当稀释后再计数
D.实验中没有对酵母菌细胞进行染色,会导致活菌计数值小于活菌实际值
2.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血细胞计数板是酵母菌计数的常用工具。如图表示一个计数室(1 mm×1 mm×0.1 mm)及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培养液未稀释)。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液中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和出芽生殖
B.每天定时取样前要摇匀培养液
C.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方格计数,目的是重复实验以减小误差
D.若五个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如图乙所示,则估算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共有6×106个
(1)鲸鱼在遭遇人类的过度捕捞后会濒临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
(2)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的步骤是 。
(3)酵母菌培养过程中,种群数量最终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1.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培养酵母菌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会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下列措施对计数结果准确率影响最小的是( )
A.进行实验时没有设置对照组
B.计数前没有将试管轻轻振荡
C.计数前没有对培养液进行稀释
D.计数时不计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
2.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②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③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④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的培养液 ⑤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A.①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⑥⑦
C.①②③⑥ D.②③⑤⑥
3.(2024·江苏常熟检测)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血细胞计数板可以用于调查酵母菌、病毒等生物的种群密度
B.需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样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样液充分渗入计数室
C.防止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影响计数,加样后需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D.血细胞计数板使用后需冲洗、晾干并镜检,若有残留或沉淀物需要重新清洗
4.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动物迁入一定区域后在20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第18年该动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前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为N,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N/K的值为1/2时,该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
B.若第18年该动物部分个体迁出,会使其K值减小
C.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在第18—20年会保持恒定不变
D.1-N/K的值越大,该动物单个个体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越多
5.(2024·山东菏泽期末)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并间隔相同时间分别等量均匀取样4次,测定样液的pH和酵母菌数量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
1 1 210 4.8
2 820 5.4
3 1 210 3.7
4 1 000 5.0
A.取样的先后次序为2、4、1、3
B.10 mL培养液的K值可能为1.21×107个
C.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
D.若再次取样测定,10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核心要点·巧突破】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1)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2)波动 (3)种群爆发
(4)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
2.(1)近亲繁殖 (2)最小种群数量
3.(1)× 提示: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不一定出现种群爆发。
(2)× 提示: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有关。
(3)× 提示: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若不适应环境,则不会表现为“J”形增长。
互动探究
1.提示:①外界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等。
②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③人为因素:人类的活动。如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猎捕动物和污染环境等。
2.①②④⑤
学以致用
1.B 栖息地数量减少等因素造成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变化呈非周期性波动,A正确;由图可知,在1985年至2015年间,由于栖息地数量减少,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下降,所以丹顶鹤种群的K值减小,B错误,C正确;由图分析可知,2015年时,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D正确。
2.D 由图可知,温度的变化使得该种群的数量出现波动,但没有呈周期性,A错误;图示欧洲灰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 000×103只,B错误;图中a处该种群以恒定的增长速率在增长,但增长率下降,C错误;由图可知,在1928—1977年间欧洲灰鹭的环境容纳量均为4 000×103只,基本不变,D正确。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1.(2)抽样检测
2.血细胞计数板
3.计数室 盖玻片边缘 小方格
4.(1)√
(2)√
(3)√
(4)√
(5)√
互动探究
1.(1)提示:这是为了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的准确性。
(2)提示:不需要 需要 酵母菌在不同时间内的数量可以相互对照,不需另设对照实验,但需要做分组重复实验获取平均值,以保证计数的准确性
(3)提示:可以用台盼蓝染液对菌体进行染色,被染成蓝色的是死菌,没有染色的是活菌
(4)①提示:符合“S”形曲线增长。
②提示: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2.提示:当小方格中的酵母菌过多时,可以增大稀释倍数然后再计数,即摇匀→取样→稀释→计数。
3.提示: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一般是左上边界及其夹角)的酵母菌。
4.(1)400
(2)(20÷5)×25×100×10 000=1×108
学以致用
1.D 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将死酵母菌计数在内,导致活菌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
2.C 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主要进行无性繁殖来快速地增加数目,即出芽生殖,而在不良条件下也可以进行有性繁殖,由于培养液中含有氧气,所以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和出芽生殖,A正确;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B正确;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方格计数,目的是取样计数并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C错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个体,据图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24个,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24÷16×400×104=6×106(个),D正确。
【过程评价·勤检测】
网络构建
(1)种群数量过少,由于近亲繁殖而衰退、消亡
(2)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3)提示: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有害产物积累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
课堂演练
1.A 该实验是自身前后对照,不需要设置对照组,A正确;计数前如果没有将试管轻轻振荡,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不均匀,会造成计数结果有偏差,B错误;若培养液酵母菌的种群密度过大,计数时没有稀释,会造成计数结果有偏差,C错误;计数时方格线上的酵母菌应“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D错误。
2.D ①培养酵母菌时,不需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④中不是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应该是盖上盖玻片之后再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⑦早期培养也要取样观察,与培养后期的酵母菌数量形成前后对照。
3.D 病毒个体太小,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不能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A错误;先盖盖玻片,后在盖玻片一侧滴少量样液,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B错误;滴加样液后静置,等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计数,C错误。
4.D N/K的值为1/2时种群数量为K/2,此时该动物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若第18年该动物部分个体迁出,会使其种群数量减少,而K值不变,B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C错误;N/K越接近0,1-N/K的值越大,该动物单个个体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越多,D正确。
5.C 酵母菌细胞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使培养液的pH下降,根据pH确定取样的先后次序为2、4、1、3,A正确;1 mL=1 000 mm3,据表中数据可知,酵母菌的数量在样品1和样品3中相等且达到最大值,10 mL培养液的K值可能为1 210×1 000×10=1.21×107个,B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知,酵母菌的数量在样品1和样品3中相等,说明对应的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错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营养物质逐渐减少,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培养液pH的改变,可能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若再次取样测定,10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1.21×107个,D正确。
7 / 7(共100张PPT)
第2课时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导
学 聚
焦 1.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微生物的计数。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活动,尝试建
立数学模型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目录
CONTENTS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种群数量的波动
1. 种群数量的变化
(1)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期内
。
(2)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 中。
(3)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 。
(4)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
。
维持数量的相对稳
定
波动
种群爆发
持续性的或
急剧的下降
2. 种群的衰退和消亡
(1)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 等而
衰退和消亡。
(2)对低于种群延续所需要的 的物种,需要采
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近亲繁殖
最小种群数量
3. 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蝗灾、鼠灾的出现说明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一定出现种群爆
发。 ( × )
提示: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不一定出现种群爆发。
(2)对于“S”形曲线,同一种群的 K 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
素无关。 ( × )
提示: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有关。
×
×
(3)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形增长。
( × )
提示: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若不适应环境,则
不会表现为“J”形增长。
×
探讨 分析种群数量的波动,建立稳态与平衡观念
1. 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①外界因素:食物、气候、传染病、天敌等。
②直接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③人为因素:人类的活动。如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砍伐森林、
猎捕动物和污染环境等。
2. 下列因素中使图中曲线c变为曲线d的有 (填序号)。
①过度放牧对某种牧草种群的影响 ②硬化地面、管理好粮食
对鼠种群的影响 ③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对鱼种群的影响 ④大
量引进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的影响 ⑤引进某种害虫的天敌对
害虫种群的影响
①②④⑤
1. 种群数量波动的类型
(1)周期性波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相等的波动。少数物
种的种群数量波动表现周期性。
(2)非周期性波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不相等的波动。大
多数种群的数量因气候等原因发生非周期性波动。
2. 种群数量波动产生的影响
影响结果 原因分析 实例
易成灾 种群常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说明
制约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较少或
也处于不稳定中,在某些特定条件
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 蝗灾、鼠灾、赤潮等
是种群数量爆发增长
的结果
易消亡 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
为基础,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
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
衰退、消亡 有的鲸濒临灭绝,大
熊猫等珍稀动物不加
强保护也极易灭绝
1. 科学家研究了中国某地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获得如图数据。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变化呈非周期性波动
B. 在1985年至2015年间,丹顶鹤种群的 K 值保持不变
C. 栖息地数量减少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D. 2015年时,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
解析: 栖息地数量减少等因素造成丹顶鹤的种群数量变化呈非
周期性波动,A正确;由图可知,在1985年至2015年间,由于栖息
地数量减少,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下降,所以丹顶鹤种群的 K 值减
小,B错误,C正确;由图分析可知,2015年时,丹顶鹤的种群数
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D正确。
2. 如图表示欧洲灰鹭在1928—1977年间的种群数量波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于温度的变化使得该
种群的数量波动呈周期性
B. 图示欧洲灰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 000只
C. 图中a处该种群以恒定的增长率在增长
D. 在1928—1977年间欧洲灰鹭的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
解析: 由图可知,温度的变化使得该种群的数量出现波动,但
没有呈周期性,A错误;图示欧洲灰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
000×103只,B错误;图中a处该种群以恒定的增长速率在增长,但
增长率下降,C错误;由图可知,在1928—1977年间欧洲灰鹭的环
境容纳量均为4 000×103只,基本不变,D正确。
知识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实验原理
(1)酵母菌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来培养,培养基中酵母菌
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
影响。
(2)可采用 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显微计数。
(3)以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和时间为坐标轴作曲线,从而
掌握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
抽样检测
2. 实验操作步骤
小提醒:可以借助台盼蓝染液进行染色(死亡细胞呈蓝色),辨别
死亡细胞和有活性的细胞。
3. 计数操作过程
4. 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形增长。
( √ )
(2)对培养液要进行定量稀释。 ( √ )
(3)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将培养液滴于盖
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 √ )
(4)制好装片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
部,再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 ( √ )
(5)本实验可以不设置对照实验,但需要设置重复实验。
( √ )
√
√
√
√
√
探讨一 分析实验操作过程,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1. 结合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
次,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这是为了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保证估算
的准确性。
(2)探究本实验 (填“需要”或“不需要”)设置对照实
验, (填“需要”或“不需要”)做重复实验,理由
是 。
提示:不需要 需要 酵母菌在不同时间内的数量可以相互
对照,不需另设对照实验,但需要做分组重复实验获取平均
值,以保证计数的准确性
(3)计数的酵母菌不一定都是活菌,分辨是否为活菌的方法
是 。
提示:可以用台盼蓝染液对菌体进行染色,被染成蓝色的是
死菌,没有染色的是活菌
(4)如图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相关曲线,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种群数量的增长阶段,酵母菌的增长符合哪种模型?
提示:符合“S”形曲线增长。
②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提示: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
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
探讨二 分析酵母菌的计数,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 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提示:当小方格中的酵母菌过多时,可以增大稀释倍数然后再计
数,即摇匀→取样→稀释→计数。
3.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怎样计数?
提示: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夹
角(一般是左上边界及其夹角)的酵母菌。
4. 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比普通载玻片厚的特制玻片。它由四条下凹的
槽构成三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它的中间被一个短横槽隔为两
半,每个半边上刻有一个方格网(如图A)。每个方格网上有9个
大方格,其中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供计数用。
(1)计数室的长和宽各为1 mm,深度为0.1 mm,容积为0.1
mm3。计数室通常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大方格分为25个中方
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另一种是大方格分为16
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25个小方格。这两种规格的计
数室,每个大方格都由 个小方格组成。
400
(2)若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每
个计数室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
将样液稀释100倍后计数,发现计数室4个角及中央共5个中方
格内的酵母菌总数为20个,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
为 个/mL。
(20÷5)×25×100×10 000=1×108
1. 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
(1)计数方法
如果是25×16型的计数板,一般选取计数室4个角及中央共5
个中方格(共80个小方格)进行计数;如果是16×25型的计
数板,要取左上、右上、左下、右下4个中方格(共100个小
方格)进行计数。
(2)计算方法
①25×16型的血细胞计数板: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
数=(5个中方格内酵母菌细胞个数/80)×400×104×稀
释倍数。
②16×25型的血细胞计数板: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
数=(4个中方格内酵母菌细胞个数/100)×400×104×
稀释倍数。
2. 影响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及改进办法
1. 在进行酵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上,
然后用吸管吸取摇匀的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
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
载物台中央进行观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稍等片刻再观察,是为了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以便于
观察计数
B. 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
行估算
C. 计数时,计数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可将培养液适当稀释
后再计数
D. 实验中没有对酵母菌细胞进行染色,会导致活菌计数值小于活菌
实际值
解析: 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将死酵母菌计数在内,导致活菌计数
值比实际值偏大,D错误。
2. 酵母菌是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理想材料,血细胞计数板是酵母菌计
数的常用工具。如图表示一个计数室(1 mm×1 mm×0.1 mm)及
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菌体分布情况(培养液未稀释)。下列有关叙
述错误的是( )
A. 培养液中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和出芽生殖
B. 每天定时取样前要摇匀培养液
C. 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方格计数,目的是重复实
验以减小误差
D. 若五个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如图乙所示,则估算1 mL培养液中酵
母菌数共有6×106个
解析: 酵母菌在适宜条件下主要进行无性繁殖来快速地增加数
目,即出芽生殖,而在不良条件下也可以进行有性繁殖,由于培养
液中含有氧气,所以酵母菌主要进行有氧呼吸和出芽生殖,A正
确;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
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
分布,减小误差,B正确;每次选取计数室四个角和中央的五个中
方格计数,目的是取样计数并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C错误;对酵母菌进行计数时,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因此计数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个体,据图计数的中方格酵母菌平均数为24个,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为24÷16×400×104=6×106
(个),D正确。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
(1)鲸鱼在遭遇人类的过度捕捞后会濒临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
种群
数量过少,由于近亲繁殖而衰退、消亡
(2)向计数室内滴加培养液的步骤是
。
(3)酵母菌培养过程中,种群数量最终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消耗、pH变化、有害
产物积累等,使生存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生率,种
群数量下降。
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
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
1.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培养酵母菌的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会用血细胞
计数板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下列措施对计数结果准确率
影响最小的是( )
A. 进行实验时没有设置对照组
B. 计数前没有将试管轻轻振荡
C. 计数前没有对培养液进行稀释
D. 计数时不计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
解析: 该实验是自身前后对照,不需要设置对照组,A正确;
计数前如果没有将试管轻轻振荡,试管中的酵母菌分布不均匀,会
造成计数结果有偏差,B错误;若培养液酵母菌的种群密度过大,
计数时没有稀释,会造成计数结果有偏差,C错误;计数时方格线
上的酵母菌应“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D错误。
2.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
确的是( )
①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②将适量干酵母放
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③将
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④在
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
多余的培养液 ⑤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
台中央,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⑥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
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⑦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
天取样一次
A. ①②③④⑥ B. ②③④⑥⑦
C. ①②③⑥ D. ②③⑤⑥
解析: ①培养酵母菌时,不需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④中不
是先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应该是盖上盖
玻片之后再将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⑦早期培养也要取样观察,
与培养后期的酵母菌数量形成前后对照。
3. (2024·江苏常熟检测)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
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细胞计数板可以用于调查酵母菌、病毒等生物的种群密度
B. 需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样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样液充分
渗入计数室
C. 防止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影响计数,加样后需立即在显微镜下
观察计数
D. 血细胞计数板使用后需冲洗、晾干并镜检,若有残留或沉淀物需
要重新清洗
解析: 病毒个体太小,光学显微镜下无法观察,不能用血细胞
计数板计数,A错误;先盖盖玻片,后在盖玻片一侧滴少量样液,
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B错误;滴加样液后静置,等细胞沉降到计
数室底部再计数,C错误。
4. 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动物迁入一定区域后在20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
况,第18年该动物种群数量达到 K 值,此前某一年的种群数量为
N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 N / K 的值为1/2时,该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
B. 若第18年该动物部分个体迁出,会使其 K 值减小
C. 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在第18—20年会保持恒定不变
D. 1- N / K 的值越大,该动物单个个体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越多
解析: N/K的值为1/2时种群数量为 K /2,此时该动物种群数量
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若第18年该动物部分个体迁出,会使其种
群数量减少,而 K 值不变,B错误;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会在 K 值
附近上下波动,而不是恒定不变,C错误;N/K越接近0,1-N/K的
值越大,该动物单个个体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越多,D正确。
5. (2024·山东菏泽期末)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
化”实验中,某同学将1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
养,并间隔相同时间分别等量均匀取样4次,测定样液的pH和酵母
菌数量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
样品 酵母菌数量/(个·mm-3) pH
1 1 210 4.8
2 820 5.4
3 1 210 3.7
4 1 000 5.0
A. 取样的先后次序为2、4、1、3
B. 10 mL培养液的 K 值可能为1.21×107个
C. 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
D. 若再次取样测定,10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
1.21×107个
解析: 酵母菌细胞呼吸会产生二氧化碳,使培养液的pH下降,
根据pH确定取样的先后次序为2、4、1、3,A正确;1 mL=1 000
mm3,据表中数据可知,酵母菌的数量在样品1和样品3中相等且达
到最大值,10 mL培养液的 K 值可能为1 210×1 000×10=
1.21×107个,B正确;从表中数据可知,酵母菌的数量在样品1和
样品3中相等,说明对应的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出生率等于死亡
率,C错误;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营养物质逐渐减少,有害代谢
产物大量积累,培养液pH的改变,可能会导致酵母菌数量减少,
若再次取样测定,10 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有可能低于
1.21×107个,D正确。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
知识点一 种群数量的波动
1. (2022·浙江1月选考14题)沙蝗的活动、迁徙有“逐水而居”的倾
向。某年,沙蝗从非洲经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向中亚迁徙,直到
阿富汗以及我国西北边境,扩散和迁徙“戛然而止”。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A. 沙蝗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种内竞争加剧
B. 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
C. 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改变了沙蝗的生殖方式
D. 若沙蝗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将呈现“J”形增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沙蝗“逐水而居”,停止扩散的主要原因是缺水和食
物,A错误;沙蝗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为非周期性变化,B正确;
天敌对沙蝗的制约作用不能改变沙蝗的生殖方式,C错误;若沙蝗
进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受到干旱环境条件的制约,不会呈现
“J”形增长,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 如图表示一种生活在玫瑰上的蓟马(一类昆虫)种群数量的年度和季度变化,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蓟马的种群密度
B. 图中1936—1937年的环境容纳量最小
C. 在1937—1938年的生长季节蓟马的种群数量迅速增加
D. 蓟马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生活在玫瑰上的蓟马(一类昆虫),活动能力弱,活动
范围小,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972年北点地梅种内竞争程度较
1975年低
B. 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 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 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由图中曲线变化可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数量比
1975年下降快,即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多,所以1972年种内竞争
程度高,A错误;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每样方个体数减
少量接近550株,而幼苗至成熟阶段每样方个体数减少量接近
100株,所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
成熟植株阶段,B正确;统计种群密度时,要保留原始数据,
否则会使误差增大,C错误;由图中种群数量变化可知,5年间
种群数量逐渐减少,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知识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4. (2024·湖南岳阳高二月考)下列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
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增
大
B.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C. 其他条件不变,若接种量增加一倍,种群数量达到 K 值的时间将
缩短
D. 温度、培养液成分和含氧量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营养物质增加,培养液中酵母
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增大,A正确;应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
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B错误;若其他条件不变,接种量增加一
倍,种群起始数量增大,种群增长速率加快,达到 K 值的时间会缩
短,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 某小组将1 000 mL酵母菌培养液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不同时间
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得到如图所示的增长速率曲线。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计数时,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上,盖上盖玻片
后需静置一段时间
B. 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b点后种群数量逐渐
减少
C. 本实验使用自身前后对照,故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
D. 酵母菌数量最终会在 K 值上下波动,达到动态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计数时,应先将盖玻片盖上,再将培养液滴在计数室
上,A错误;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数量的增长由快变慢,在c点
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c点后种群数量逐渐减少,B错误;本实验
使用自身前后对照,故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但需要做重复实验,
C正确;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谢废物的积累,酵母菌数量
最终逐渐减小直至为零,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 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据下表完成
了有关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试管 编号 培养液/ mL 无菌水/ mL 酵母菌/ 母液mL 温度/℃
甲 10 - 0.1 28
乙 10 - 0.1 5
丙 - 10 0.1 28
A. 该实验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只含有一个实验变量
B. 计数操作时,如需计数活菌数量,需染色后再镜检
C. 3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形增长
D. 该实验还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不需要重复实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生物实验需设置对照实验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
有两个变量即培养液和温度,A错误;如果计数活菌,由于在显微
镜下不容易观察到,所以需要染色,死菌可以被染色,而活菌不能
被染色,B正确;由于丙试管内只加了无菌水,而无培养液,因此
酵母菌会因缺少营养物质而死亡,C错误;该实验已有对照组,不
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在时间的前后上形成对照,需要设置重复实验
减少实验偶然性误差,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 如图为在等容积容器中,在不同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三种条件分别为:不更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
A. 曲线①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
B. 该实验表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
C. 曲线①在培养后期,种群增长速率上升
D. 若在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 h后,调节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
种群数量将一直维持恒定
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 h定期更换培养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在不更换培养液的条件下培养酵母菌,一段时间后酵母
菌的繁殖将会因为营养物质短缺且代谢产物在培养液中积累受到影
响,种群数量变化对应曲线③,A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不同
条件下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不一样的,说明在特定空间的
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B正确;曲线①在培养后期由于空间和
资源的限制,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错误;若在曲线③所示条件下
培养140 h后,即使调节pH至适宜,种群数量也会因为营养匮乏而
下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8.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了图1所示的
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连续培养一段时间后绘制培养液中酵母菌
种群的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图2中在a点对应的时间,将培养液稀
释了100倍,经过一系列操作,检测四角上中方格的酵母菌数量分
别为22、26、24、2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培养液中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统
计
B. 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先滴加一滴稀释后的培养液于玻片中
央,再从一侧缓缓盖上盖玻片,避免气泡产生
C. 此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度约为8×108个
/mL
D. 图2中a点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A错
误;滴培养液时,应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然后将稀释液滴在
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B错误;每个中方格的平均数为25,
a点时1 mL培养液中细胞数=(25÷每个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
×400×104×稀释倍数=(25÷25)×400×104×100=4×108个,
a点时种群数量为 K /2,所以酵母菌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密
度约为8×108个/mL,C正确;a点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初始
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 某生物实验小组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
通气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然后绘制增长曲线。图甲是小组成员用
血细胞计数板观察到的培养结果(样液稀释10倍,血细胞计数板规
格1 mm×1 mm×0.1 mm),图乙曲线 a 、 b 是两批次酵母菌培养
的结果。分析回答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取样时应先振荡试管,原因是 。制片
时应该在盖盖玻片 (填“前”或“后”)滴加样液。
解析: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将试管轻
轻振荡几下,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计数误差;用血细胞
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
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
再进行计数。
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在计数前常采用台盼蓝染液染色,若细胞被染成蓝色,
则 (填“需要”或“不需要”)计数。计数时若
图甲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此时试管中酵母菌数量约
为 个。
不需要
5×108
解析: 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不会被台盼蓝
染液染色,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细胞为死细胞,不需要进行
计数;计数时若图甲双边线内有4个细胞为蓝色,据图分析可
知,图中16个小方格中共有活酵母菌20个,则此时试管中酵
母菌数量约为(20÷16)×400×10 000×10×10=5×108
(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比较图乙中 t1时两批次培养的种群增长速率、种内竞争的强
度以及 t2时两批次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剩余量依次是
、 、 (填“ a > b ”“ a = b ”或
“ a < b ”)。
a >
b
a < b
a >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由图乙可知,曲线 a 、 b 均为“S”形增长曲
线,在 t1时曲线 a 种群数量正处于 K /2左右,此时增长速率最
大,而曲线 b 种群数量大于 K /2,因此其增长速率已经小于 K
/2时的增长速率,故 a > b ;而 t1时, a 种群数量小于 b 种群数
量,故种内竞争强度 a < b ;由图乙曲线可知, b 种群在 t2之
前已达到 K 值,而 a 种群达到 K 值较晚,故 t2时营养物质剩余
量 a > b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 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
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mL-1,培养时间为
2天,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pH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种群密度/ (个·mL-1) 0 0 153 160 168 172 133 1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形增长
B. 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 K 值
C. 需保证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条件相同且适宜
D. 草履虫对碱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长在弱碱性的环境中
解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pH为3.0和4.0的组种群密度为0,
说明种群数量减少了,没有呈现“S”形增长,A错误; K 值和环
境条件有关,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 K 值,B正
确;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温度、培养液体积等是无关变量,无
关变量要保持相等,C正确;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草履虫对碱
的耐受性较强,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 某同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操
作,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结果。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或结果分析不
科学的是( )
A. 培养酵母菌前,不应加热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B. 实验中没有对酵母菌细胞进行染色,会导致活菌
计数值大于活菌实际值
C. 图中C点和D点相比,D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
D. E点和F点种群数量相同,两点对应的出生率和死
亡率均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繁殖快,不应去除培养液中的溶
解氧,A正确;未对酵母菌染色会将死酵母菌计数在内,导致活
菌计数值比实际值偏大,B正确;图中D点与C点相比,营养物质
消耗更多,所以D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C正确;E点和F点种群
数量相同,但增长速率不同,E点种群数量下降,出生率小于死
亡率,F点种群数量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两点对应的出生
率和死亡率不相同,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 如图表示草原上某草食动物种群数量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曲线,关于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a点以前,该种群的数量呈“J”形
曲线增长
B. a~b时间段内该生物很少被捕食,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 如果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出现曲线甲,有可能与季节变化相关
D. 如果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如曲线丙,说明此草原条件较好,该种群个体数量较长时间高于 K 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在a点以前,该生物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到各种环境因
素及其他生物的制约,并不能呈“J”形曲线增长,A错误;a~b
时间段内种群个体数量相对稳定,表示此种群与其他种群间保持
着数量的相对平衡,并不一定被捕食的少,B错误;曲线甲表示
种群个体数量明显下降,可能是环境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季节
的更替或者此生物被大量捕食等,导致 K 值下降,C正确;该种
群的 K 值会因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曲线丙表示此种群的 K
值增大,而不是种群个体数量高于 K 值,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 某课题小组利用无菌培养液培养酵母菌,探究不同条件下酵母菌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实验人员抽取每种条件下的酵母菌培养液
各1 mL,分别稀释1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室为25×16型)进行计数,测得不同条件下
每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实验结果如图(单位:×107个
/mL)。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A. 依据15 ℃、24 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值,可推算所用血细胞计
数板每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的数量平均为12个
B. 温度是该实验的自变量,酵母菌菌种、酵母菌数量、培养液成分
等为无关变量
C.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变化
D. 酵母菌在15 ℃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最长,15 ℃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
长的最适温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依据15 ℃、24 h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值为3×107个
/mL,设一个中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为x,则25x÷10-4×10=
3×107,可得x=12,即所用血细胞计数板每一个中方格中酵母菌
的数量平均为12个,A正确;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该实验的自变
量,酵母菌菌种、培养液成分等为无关变量,B错误;酵母菌种
群数量变化过程中出现了“S”形增长,但最终酵母菌的数量会
下降,C错误;通过柱形图可知,酵母菌在15 ℃环境中存活的时
间最长,实验温度中,25 ℃是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
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4. (多选)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菌
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培养初期,酵母菌因种内斗争强而增殖缓慢
B. 不同转速进行振荡培养影响的主要是营养物质的浓度
C. 培养后期,被台盼蓝染液染成蓝色的细胞数目将会增多
D. 转速为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为“J”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培养初期,酵母菌因基数小而增殖缓慢,此时种
内斗争较弱,A错误;不同转速进行振荡培养影响的主要是培
养液中的溶氧量,也会影响酵母菌获得营养物质的机会,B错
误;培养后期,死亡的酵母菌数目增多,所以被台盼蓝染液染
成蓝色的细胞数目将会增多,C正确;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转
速为150 r/min时,种群密度不断增大,但由于营养物质和空间
有限且代谢产物不断积累,预测后期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不会呈
“J”形,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5. (多选)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的时间相同
B. 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C. 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达到最大值
D. 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 K 值均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
个锥形瓶内的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 K 值的时间一般不同,A错
误;由于4个锥形瓶中培养液的体积不都相同,因此培养的酵母菌
种群的 K 值不都相同,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6. 一占地面积约为2 km2的某废弃果园中长着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
虫、青蛙、田鼠、蛇和麻雀等动物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调查该废弃果园中狗尾草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 。 利用标记重捕
法调查该果园中麻雀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60
只,第二次捕获40只,其中有标记的10只,麻雀的种群密度
大约是 只/km2。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
度估算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样方
随机取样
120
偏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狗尾草属于植物,通常用样方法来估算其密
度,样方法的取样关键是要随机取样;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
算公式可知,总数=(60×40)/10=240只,又因为面积是
2 km2,因此密度为240/2=120只/km2;若标记物脱落,会导
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目变少,根据公式可知,估算出的
种群密度偏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如图1表示该果园中田鼠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
(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中d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是
型。前8年田鼠种群数量最大的点是 (填图中
字母)。
衰
退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图中d点λ小于1,说明该果园中田鼠种群数量比
前一年的少,因此年龄结构是衰退型;λ大于1时,种群数量
上升,因此前8年种群数量最大的点为b(即第4年的数
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血细胞计数板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需要用
到的实验器材,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进行如图2所示的操
作,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 (填“大”“小”或
“不变”)。取样时应先振荡试管,目的是
。
大
使酵母菌分布
均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结合图示可知,滴入的细胞悬液过满,血细胞
计数板计算出来的数据比实际计数板上应有的数目多,因此
统计出来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大。取样时应先振荡试管是为了
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保证估算值接近于真实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1 mL培养液中的活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应采用
的方法进行计数。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
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但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
, 需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酵
母菌种群数量在培养后期会出现下降趋势,可能的原因
有
。
抽
样检测
减
小实验误差
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不适
宜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解析: 1 mL培养液中的活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
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混合均匀,随机取样)的方法进行计
数;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前
后对照,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需要做重复实验。随着培养时间
延长,营养物质过度消耗,有害代谢产物大量积累,pH不
适宜等,导致酵母菌种群数量在培养后期会出现下降趋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 某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 ℃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
增长较快。为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他们设置了5组实
验,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天。如表是他们进行相关
探究实验所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
温度/℃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0 h 24 h 48 h 72 h
15 1.2 3.0 3.8 4.6
20 1.2 5.0 5.3 4.2
25 1.2 5.2 5.6 4.6
30 1.2 4.9 5.5 4.8
35 1.2 1.5 1.8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温度/℃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96 h 120 h 144 h 168 h
15 4.0 3.2 2.8 2.5
20 2.1 1.2 0.8 0.6
25 2.9 1.0 0.6 0.2
30 2.2 1.3 0.7 0.5
35 2.2 1.3 0.8 0.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
次,目的是 。
(2)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 (填字母)。待酵母
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血细胞计数板放在显微
镜载物台的中央计数。
A. 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 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误差
BAC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实验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计数室等
分成25个中方格,每个中方格内有16个小方格,盖玻片下的
培养液厚度为0.1 mm。若计数的5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总数
为120个,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约有 个。
6×10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为 ℃。
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时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
的相同规律是
。
(5)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
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最大值的时间将 (填“延
长”“缩短”或“保持不变”)。
25
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随培
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长;达到最大值后,随时间的延长酵
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下降(或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
少)
缩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