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思维——构建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模型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曲 线 图
柱 形 图
1.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2.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个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为B>C>A
B.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是A>B>C
C.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是A>B>C
D.一段时间内,B、C的种群密度将增加
3.如图是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年个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为( )
2.科学思维——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的重点题型
(1)“三看法”辨别种群的“J”形增长和“S”形增长
(2)种群迁入新环境后数量变化的三种情况
①类似于外来物种入侵,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开始时种群数量类似于“J”形曲线增长,最终导致该地区其他生物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该外来物种成为当地优势物种而长期存在(如图中曲线a所示)。
②能在新栖息地生存下来,但是受到天敌、资源和空间等的制约,种群数量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没有对当地原物种造成太大影响(如图中曲线b所示)。
③不能适应新栖息地的环境,最终在新栖息地消亡(如图中曲线c所示)。
(3)种群的存活曲线
①类型
②特点
Ⅰ: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是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内死亡,如人类。
Ⅱ: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如水螅、一些鸟类等。
Ⅲ: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是活到一定年龄后死亡率变得很低且稳定,如牡蛎、树蛙等。
③作用: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及其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4.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在A~E段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类。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K0是罗非鱼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
A.调查罗非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
B.罗非鱼种群数量在A~B段近似“J”形增长
C.大型肉食性鱼类最可能是在C点对应的时间点被放进水库的
D.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K2
5.(2024·江苏盐城模拟)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某地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年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种群数 量/只 25 46 208 440 770 1 380
A.根据表中数据无法确定该岛屿环颈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竞争逐渐增强
C.1937—1942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形
D.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6.存活曲线是指以生物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为横坐标,以各年龄的存活数量对数值为纵坐标所画出的a、b、c三种类型的曲线。分析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存活曲线反映了种群个体在各年龄级的存活状况
B.不同的存活曲线是生物在长期适应中形成的固有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c型的生物,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如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
D.从昆虫到哺乳类这一进化过程中,产子数量逐渐减少,存活曲线经历了a型→b型→c型的进化
1.(2023·天津高考3题)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 )
A.出生率 B.死亡率
C.年龄结构 D.性别比例
2.(2023·山东高考11题)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3.(2022·重庆高考14题)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
4.(2022·山东高考19题改编)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捕捞量
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
C.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5.(2023·山东高考19题改编)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
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右移
章末整合提升
综合归纳
1.B 从年龄结构看,该生物群体包含了一定空间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种群,A错误;比较单一周龄的个体所占比例,两种性别的个体数均为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一般来说意味着该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出生率>死亡率,可能是某种处于增长状态的昆虫,B正确;由图可知该物种2周龄即进入生殖期,且雌性最大寿命仅10周,雄性最大寿命仅4周,不可能是某种雌雄异株的果树,C错误;性引诱剂诱杀会使生殖期各周龄个体数均减少,且不会使生殖期个体提前进入生殖后期,而图中显示2~3周龄雄性所占比例并未减少,且4周龄雄性即进入生殖后期,说明雄性生殖期个体数并未发生意外减少,D错误。
2.A 据图分析可知,A是衰退型(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B是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C是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故三个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为B>C>A,A正确;三个种群的种群数量未知,故无法比较繁殖期个体数的大小,B错误;图示为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不能显示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关系,C错误;B为增长型,C为稳定型,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一段时间内,B的种群密度将增加,C的种群密度将保持稳定,D错误。
3.A 从该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中可以看出,该种群幼年个体数非常多,老年个体数相对比较少,属于增长型。而外来物种以该种群的幼年个体为食,即幼年个体被天敌捕食的概率大于其他的个体,导致该年龄期的个体数大量减少,从而使该种群的幼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数均较少。
4.C 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调查,因此可用于调查罗非鱼的种群密度,A正确;在罗非鱼投放的初期(A~B段),由于环境适宜、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天敌较少等,种群数量近似“J”形增长,B正确;B点后种群数量增长减慢,推测大型肉食性鱼类最可能是在B点对应的时间点被放进水库的,C错误;大型肉食性鱼类会捕食罗非鱼,使其环境容纳量下降,种群数量会在新的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由图可知,新的环境容纳量为K2,D正确。
5.C 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题中所给的数据不足,无法确定K值,A正确;岛上的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竞争逐渐增强,B正确;分析题表数据可知,1937—1942年,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持续增大,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主要原因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C错误,D正确。
6.D 从昆虫到哺乳类这一进化过程中,产子数量逐渐减少,存活曲线经历了c型→b型→a型的进化,D错误。
真题体验
1.D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B不符合题意;老龄化会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衰退型,C不符合题意;理论上男女比例是1∶1,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D符合题意。
2.D 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根据题意“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图示为“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逐年存活情况”,由图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率逐渐下降。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情况,C错误;由图可知,灰松鼠的存活率在幼体时下降最快,故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
3.B 由甲地个体数的柱形图可知,甲地Ⅲ径级个体数量明显少于其他径级,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A正确;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10+15+20+25+30+40)=140个/500m2,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20+20+5+20+25+20)=110个/500m2,故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B错误;甲地阳坡各径级的个体数相当,属于稳定型;乙地阳坡的老年期个体数>中年期个体数>幼年期个体数,属于衰退型,C正确;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数量均有幼年时期个体数多(增长快)、老年期数量趋于稳定的特点,故二者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D正确。
4.D 亲本数量约为1 000个时,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即K值),种群增长速率最慢,但种群数量最多,可获得最大捕捞量,A正确;亲本数量约为500个时(即K/2),此时单位时间内增长速率最快,因此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亲本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本数量相等,达到K值,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正确;饲料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5.B 初始密度介于0~a时,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降低,若因种群密度过小、在繁殖季节找不到配偶等原因,没能繁殖后代,种群数量会降至0,A正确;初始密度介于a~b时,增长速率<0,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初始密度介于b~c时,增长速率>0,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时,增长速率最大,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降低出生率,增长速率减慢,使b点右移,D正确。
6 / 6(共32张PPT)
章末整合提升
1. 科学思维——构建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模型
(1)统计图
(2)曲线图和柱形图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曲线
图
柱形
图
1. 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 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 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 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 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解析: 从年龄结构看,该生物群体包含了一定空间中不同
性别、不同年龄的所有个体,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种群,A错
误;比较单一周龄的个体所占比例,两种性别的个体数均为生
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一般来说意味着该种群在一定时
间内出生率>死亡率,可能是某种处于增长状态的昆虫,B正
确;由图可知该物种2周龄即进入生殖期,且雌性最大寿命仅10
周,雄性最大寿命仅4周,不可能是某种雌雄异株的果树,C错
误;性引诱剂诱杀会使生殖期各周龄个体数均减少,且不会使生殖期个体提前进入生殖后期,而图中显示2~3周龄雄性所占比例并未减少,且4周龄雄性即进入生殖后期,说明雄性生殖期个体数并未发生意外减少,D错误。
2. 下图表示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三个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为B>C>A
B. 三个种群中处于繁殖期的个体数是A>B>C
C. 三个种群的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是A>B>C
D. 一段时间内,B、C的种群密度将增加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A是衰退型(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
少),B是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C是稳定型(各
年龄期个体比例适中),故三个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的值为B>C
>A,A正确;三个种群的种群数量未知,故无法比较繁殖期个体
数的大小,B错误;图示为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不能显示迁
入率与迁出率的关系,C错误;B为增长型,C为稳定型,若不考虑
其他因素,一段时间内,B的种群密度将增加,C的种群密度将保
持稳定,D错误。
3. 如图是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年个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为( )
解析: 从该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中可以看出,该种群幼
年个体数非常多,老年个体数相对比较少,属于增长型。而外来物
种以该种群的幼年个体为食,即幼年个体被天敌捕食的概率大于其
他的个体,导致该年龄期的个体数大量减少,从而使该种群的幼年
个体和老年个体数均较少。
2. 科学思维——种群数量
变化曲线相关的重点题型
(1)“三看法”辨别
种群的“J”形增长和
“S”形增长
(2)种群迁入新环境后数量变化的三种情况
①类似于外来物种入侵,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
宜、没有敌害等,开始时种群数量类似于“J”形曲线增长,
最终导致该地区其他生物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该外来物种
成为当地优势物种而长期存在(如图中曲线a所示)。
②能在新栖息地生存下来,但是受到天敌、资源和空间等的
制约,种群数量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没有对当地原物种造
成太大影响(如图中曲线b所示)。
③不能适应新栖息地的环境,最终在新栖息地消亡(如图中
曲线c所示)。
(3)种群的存活曲线
①类型
Ⅰ: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平均生理年龄,但是达到这一年龄后,短期
内死亡,如人类。
Ⅱ:各年龄组死亡率相同,如水螅、一些鸟类等。
Ⅲ:低龄死亡率极高,但是活到一定年龄后死亡率变得很低且稳定,
如牡蛎、树蛙等。
③作用:反映了各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的特性
及其与环境的适应关系。
②特点
4. 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监测数据显示,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在A~E段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放生了
大型肉食性鱼类。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 K0是罗非鱼群在理想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
A. 调查罗非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
B. 罗非鱼种群数量在A~B段近似“J”形增长
C. 大型肉食性鱼类最可能是在C点对应的时间点被放进水库的
D. 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 K2
解析: 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调
查,因此可用于调查罗非鱼的种群密度,A正确;在罗非鱼投放的
初期(A~B段),由于环境适宜、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天敌较
少等,种群数量近似“J”形增长,B正确;B点后种群数量增长减
慢,推测大型肉食性鱼类最可能是在B点对应的时间点被放进水库
的,C错误;大型肉食性鱼类会捕食罗非鱼,使其环境容纳量下
降,种群数量会在新的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由图可知,新的环境
容纳量为 K2,D正确。
5. (2024·江苏盐城模拟)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某地一
个岛屿,在1937—1942年,其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如表所示。下列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年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种群数
量/只 25 46 208 440 770 1 380
A. 根据表中数据无法确定该岛屿环颈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竞争逐渐增强
C. 1937—1942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形
D. 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
量,题中所给的数据不足,无法确定 K 值,A正确;岛上的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竞争逐渐增强,B正确;分析题表数据可知,1937—1942年,该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持续增大,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形,主要原因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C错误,D正确。
6. 存活曲线是指以生物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为横坐
标,以各年龄的存活数量对数值为纵坐标所画出的a、b、c三种类
型的曲线。分析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存活曲线反映了种群个体在各年龄级的存活状
况
B. 不同的存活曲线是生物在长期适应中形成的固
有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c型的生物,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如鱼
类、很多无脊椎动物等
D. 从昆虫到哺乳类这一进化过程中,产子数量逐
渐减少,存活曲线经历了a型→b型→c型的进化
解析: 从昆虫到哺乳类这一进化过程中,产子数量逐渐减少,
存活曲线经历了c型→b型→a型的进化,D错误。
1. (2023·天津高考3题)人口老龄化将对种群密度产生影响,下列数
量特征与此无关的是( )
A. 出生率 B. 死亡率
C. 年龄结构 D. 性别比例
解析: 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A、B不
符合题意;老龄化会导致人口的年龄结构成为衰退型,C不符合题
意;理论上男女比例是1∶1,人口老龄化一般不会影响性别比例,
D符合题意。
2. (2023·山东高考11题)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 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 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 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解析: 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根据题意
“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
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
鼠,A错误;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
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图示
为“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逐年存活情况”,由图可知,随着灰
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率逐渐下降。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
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情况,C错误;由图可知,灰松鼠的存
活率在幼体时下降最快,故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
体,D正确。
3. (2022·重庆高考14题)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可
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如
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 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 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 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
解析: 由甲地个体数的柱形图可知,甲地Ⅲ径级个体数量明显
少于其他径级,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A正确;乙
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10+15+20+25+30+40)=140个
/500m2,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为(20+20+5+20+25+20)=110
个/500m2,故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高,B错
误;甲地阳坡各径级的个体数相当,属于稳定型;乙地阳坡的老年
期个体数>中年期个体数>幼年期个体数,属于衰退型,C正确;
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数量均有幼年时期个体数多(增长快)、老
年期数量趋于稳定的特点,故二者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D
正确。
4. (2022·山东高考19题改编)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
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
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
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亲体数量约为1 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捕捞量
B. 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
最多
C. 亲体数量大于1 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
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
D. 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解析: 亲本数量约为1 000个时,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即 K 值),种群增长速率最慢,但种群数量最多,可获得最大捕
捞量,A正确;亲本数量约为500个时(即 K /2),此时单位时间内
增长速率最快,因此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亲本数量大于1 000
个时,补充量与亲本数量相等,达到 K 值,种群达到稳定状态,C
正确;饲料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
5. (2023·山东高考19题改编)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
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
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
降为0
B. 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
死亡率
C. 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
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D. 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
点右移
解析: 初始密度介于0~a时,增长速率<0,种群数量会降
低,若因种群密度过小、在繁殖季节找不到配偶等原因,没能繁殖
后代,种群数量会降至0,A正确;初始密度介于a~b时,增长速
率<0,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初始密度介于b~c时,增长速率
>0,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
应的种群数量时,增长速率最大,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
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若自然状态
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降低出生率,增
长速率减慢,使b点右移,D正确。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