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章末质量检测(一)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 章末质量检测(一) 种群及其动态(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10 14:27:15

文档简介

章末质量检测(一) 种群及其动态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可以有很大差异
B.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C.最理想的种群性别比例是雄∶雌=1∶1
D.迁入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反映它们的种群密度
B.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需注意标记物对跳蝻生活的影响
C.池塘中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
D.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可以适当减小样方的面积
3.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为了方便计数酵母菌,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
4.《说文》云:“鹬知天将雨则鸣,故知天文者冠鹬。”滨鹬是一种中小型涉禽,生活于湿地生态系统,食性较杂。由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及滨鹬的数量均稳步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滨鹬数量增加说明滨鹬的种群密度增大
B.滨鹬数量增加最可能是因为滨鹬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C.可用标记重捕法估算滨鹬的种群数量
D.滨鹬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是增长型
5.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
B.寒温带地区种子春季萌发成幼苗主要受气温上升的影响
C.蚊类等昆虫在冬季来临时死亡主要受水分不足的影响
D.干旱缺水常常导致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
6.秦岭国家植物园中蝴蝶共有5科76属134种,随着植被物种数目的增加,蝴蝶多样性指数上升。下列有关某蝴蝶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蝴蝶的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B.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蝴蝶种群,将来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多
C.该地区某蝴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无关
D.蝴蝶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
7.如图甲、乙、丙表示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等的变化模型,“J”形曲线增长t年后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可表示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的λ值
B.图乙中,b时刻的种群数量大概是a时刻的两倍
C.控制农田有害生物时,在a时刻进行防治可达到较佳的防治效果
D.图丙可表示种群数量呈“J”形曲线增长
8.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图1中曲线是单独培养甲生物时的种群数量变化,图2是甲、乙两种生物混合培养时甲种群数量与乙种群数量的比值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独培养时,甲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增长速率先变小后变大
B.若甲为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青蛙,则乙可能为蟾蜍
C.若甲为有害生物,应在a前及时防治
D.若乙为某地区的有害生物,可以投放甲进行生物防治
9.存活曲线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年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做出的统计曲线。它是种群个体在各年龄段的存活数量动态变化的曲线,能反映生物个体发育阶段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情况。存活曲线可分为三种:Ⅰ型,表示种群的大多数个体就
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寿命,如人类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Ⅱ型,表示种群各年龄段具有相同的死亡率,例如水螅和一些鸟类;Ⅲ型,表示幼小个体的死亡率极高,一旦过了危险期死亡率变得很低且稳定,如鱼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研究存活曲线可以判断各种动物种群最容易受伤害的年龄而人为地、有效地控制某种群的数量
B.如果Ⅰ型是养牛场的牛群,它属于稳定型,其特点是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大致相当
C.椿象以果树的嫩芽为食,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孵化出小蜂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平腹小蜂的大量孵化将导致椿象的存活曲线更接近Ⅲ型
D.黑猩猩和水螅的存活情况分别符合Ⅰ型和Ⅱ型曲线,说明二者对环境适应能力不同
10.图1、2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佳效果是种群数量发生图1中③到①的变化
B.图2中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②>①>③
C.渔业捕捞时要确保捕捞后该种群数量不小于图1中P点对应的种群数量
D.有害动物防治就是使其种群数量发生图2中②到③的变化直至为0
11.研究表明,捕食风险能诱导猎物进行防御反应,对猎物种群密度和繁殖力的影响远高于直接捕杀,研究者利用无人机(模拟猛禽类捕食者)探究捕食风险对不同密度的某种鼠类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密度种群可有效降低捕食风险引起的繁殖抑制
B.捕食风险加剧了高密度种群的种内竞争
C.捕食风险减弱了低密度种群的种内竞争
D.捕食风险导致低密度种群降低繁殖投入
12.旅鼠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常年居住在北极,当其数量急剧地膨胀,达到一定的密度,例如一公顷有几百只时,奇怪的现象就发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当旅鼠数量达到顶峰时,它们就会自发地集体迁移,奔赴大海自杀,只留下少数同类留守并担当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只受自身数量的影响,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B.旅鼠数量的剧烈增加,会导致种内竞争加剧
C.旅鼠数量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旅鼠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当地其他种群的数量
13.科研人员对一个6公顷海岛上的某种鸟的种群数量与繁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
B.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幼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
C.该种鸟的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
D.海岛上该种鸟的种群数量会不断波动,种群K值约为80只
14.温带湖泊中的硅藻每年有春秋两次密度高峰,出现典型的季节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一年内硅藻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B.硅藻的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等因素影响
C.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硅藻的种群数量
D.A、B点时硅藻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2024·湖南岳阳高二期末)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的取样时间、培养液pH等均为无关变量,对实验没有影响
B.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便酵母菌分布均匀
C.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故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但需要做重复实验
D.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培养液,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
16.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光照的年节律变化是一些动物迁徙的影响因素,可以影响种群的迁入、迁出
B.昆虫的孵化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倒春寒的低温会影响春天昆虫种群的孵化率
C.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在干旱时所有动植物种群数量都会下降
D.在遭受寒流时,某些昆虫无论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可能死亡
17.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的环境,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
B.种群的“S”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C.生活在同一个湖泊中的鲤鱼和鲫鱼,环境容纳量一般是不相同的
D.生活在冻原的旅鼠,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
18.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 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研究时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
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种群密度最高出现在第8年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9.(12分)下列为小李同学构建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      ,⑤表示    。
(2)种群的“J”形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     。
(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更容易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    ,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      (填“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
20.(8分)如图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该植食性昆虫种群数量呈“   ”形增长。
(2)若图中t3时该植食性昆虫数量约有6 000只,则t1时所对应的种群数量约为    只,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    。
(3)若分别用M、N表示t2、t3时该植食性昆虫的种群数量,则M、N的大小关系是                       。
21.(12分)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按下表步骤操作。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起始酵母菌数,并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装置编号 A B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温度/℃ 5 2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同学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图1所示的现象,则应采取的措施是                       。
(2)在计数时,操作顺序为      (用下面的选项字母和箭头表示),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A.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3)步骤五中每天应    对两组酵母菌进行取样计数。计数时,研究人员将样液稀释1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细胞分布如图2,则1 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    个。
(4)对图2的中方格中酵母菌计数时,最佳计数路径是    (从a~d中选择填空)。
(5)在实验过程中,若先滴加培养液后盖盖玻片,则计数时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基本不变”)。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细胞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                                            。
22.(14分)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图甲为某家鼠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乙为某种昆虫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将家鼠种群置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是图甲中的曲线                       (填“A”
或“B”),图甲中的K值又称为环境容纳量,它是指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当种群数量达到此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一般为                       。
(2)调查家鼠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     法,若家鼠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    (填“偏高”或“偏低”)。
(3)图乙表明由于受    、    等因素的影响,昆虫种群数量往往也有差异。在偏离最适条件时,昆虫种群数量会    。
(4)图乙的实验常选择封闭性较好的小岛而不是更开放的环境作为试点,主要是考虑到了种群数量特征中的    和    。
23.(14分)裸鼹鼠是一种地下穴居的小动物,以植物的地下茎为食,科研人员对裸鼹鼠的生命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
(1)科研人员分别统计小鼠和裸鼹鼠性成熟后的死亡率,结果如图1所示。据图分析,性成熟后     的死亡率维持在低水平,可能的原因有                       。研究发现裸鼹鼠
的寿命长,并且性成熟后到死亡一直可以繁殖,其种群数量却保持相对稳定,推测其    较低。
(2)科研人员将小鼠和裸鼹鼠均置于低氧(5%氧气)和无氧环境中,分别统计它们的存活时间,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结果表明                                           。
(3)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裸鼹鼠种群密度,若调查区域面积为4 km2,初次捕获该鼠120只并标记,放回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100只,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为30只,则该区域裸鼹鼠的种群密度是    只/km2。若部分标记物在裸鼹鼠放回后脱落,则会导致估算值比实际值    (填“偏大”或“偏小”)。
(4)用药物灭鼠的害处较多,如                       、
      等,你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至少答出一条)。
章末质量检测(一) 种群及其动态
1.C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不同物种生存的条件可能不同,因此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可以有很大差异,A正确;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其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B正确;对于不同种生物而言,最理想的种群性别比例不都是雄∶雌=1∶1,如对于孤雌生殖的蜜蜂而言,雄多雌少,C错误;迁入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D正确。
2.C 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A错误;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该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池塘中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C正确;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可以适当增大样方的面积,D错误。
3.C 养分、空间、温度和pH等都可影响微生物的生长,进而影响K值,A错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进行有氧呼吸,不需要去除溶解氧,B错误;由于培养后期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多,不易计数,因此应先稀释再计数,C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时,对于压在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D错误。
4.A 虽然滨鹬的数量增加,但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也在增加,故不能确定滨鹬的种群密度是否增大,A错误;由于人们环保意识增强,滨鹬数量增加最可能是因为滨鹬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B正确;滨鹬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记重捕法估算滨鹬的种群数量,C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滨鹬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是增长型,D正确。
5.C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A正确;寒温带地区的种子大多在春季萌发成幼苗,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春季气温上升,有利于种子萌发,B正确;蚊类等昆虫在冬季来临时死亡主要受气温降低的影响,C错误;干旱缺水,植物无法获取足够的水分,细胞不能正常代谢,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D正确。
6.B 蝴蝶的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A正确;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蝴蝶种群,将来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增多,还要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B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受环境资源影响,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无关,C正确;蝴蝶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D正确。
7.C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J”形曲线的种群增长率(λ)保持不变,则图甲可表示“J”形曲线的种群增长率,A正确;图乙为“S”形曲线的增长速率,种群数量先增加后稳定,a时刻增长速率最大,对应种群数量为K/2,b时刻增长速率为0,对应种群数量为K,B正确;控制农田有害生物时,在a时刻(K/2)之前进行防治可达到较佳的防治效果,C错误;图丙也可表示种群的“J”形曲线增长,D正确。
8.C 分析图1可知,单独培养甲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A错误;分析图2可知,混合培养时,甲、乙表现为竞争关系,乙的竞争能力强,竞争的结果是甲消失,而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青蛙、蟾蜍虽然是竞争关系,但二者竞争能力相当,不会导致其中一种生物消失,B错误;为减轻有害生物危害,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防治,C正确;结合B项分析可知,投放甲达不到防治乙的目的,D错误。
9.B 存活曲线能反映每一个种群的个体从幼体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因此研究存活曲线可以判断各种动物种群最容易受伤害的年龄而人为地、有效地控制某种群的数量,A正确;Ⅰ型表示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因此说明其是增长型,B错误;椿象以果树的嫩芽为食,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取食椿象的卵液,孵化出小蜂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因此平腹小蜂的大量孵化将导致椿象的卵大量死亡,即幼龄期存活率很低,存活曲线更接近Ⅲ型,C正确;Ⅰ型早期死亡率极低,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Ⅱ型各年龄段具有相同的死亡率,黑猩猩和水螅在不同年龄段的存活率不同,说明二者对环境适应能力不同,D正确。
10.C 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佳效果是提高种群的K值,即实现种群数量发生图1中③到②的变化,A错误;图2中①曲线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环境最优越,而③曲线的种群数量最少,故图2中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①>②>③,B错误;渔业捕捞时要确保捕捞后种群数量不小于K/2,即图1中P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有害动物防治的最终目的是使其种群K值降低,而不是种群数量降为0,D错误。
11.B 由图示分析可知,低密度组捕食风险明显降低了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而高密度组捕食风险对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的影响不大,说明高密度种群可有效降低捕食风险引起的繁殖抑制,A正确;捕食风险对高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影响不明显,不会加剧其种内竞争,B错误;捕食风险可明显降低低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进而减弱低密度种群的种内竞争,C正确;捕食风险导致低密度种群降低繁殖投入,故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种群捕食风险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降低,D正确。
12.A 由题干信息可知,旅鼠数量达到顶峰时,它们就会自发地集体迁移,奔赴大海自杀,说明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受自身数量的影响,但同时也受外界环境影响,A错误;旅鼠数量的剧烈增加,会竞争食物和空间,导致种内竞争加剧,B正确;旅鼠数量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由于旅鼠是食物网中的一个营养级中的成分,其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当地其他种群的数量,D正确。
13.D 据图分析可知,随着繁育期有领域雄鸟数的增多,无领域雄鸟占所有雄鸟的百分比随之增加,可见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A正确;由图可知,随着繁育期繁殖雌鸟数的增加,到幼鸟离巢时每只雌鸟的成活后代数减少,说明幼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B正确;该种鸟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其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制,C正确;由题干和题图不能得出该种群的K值,D错误。
14.A “S”形增长曲线的走势是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据图可知,一年内硅藻的种群数量不呈“S”形增长,A错误;据图可知,硅藻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故硅藻的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等因素影响,B正确;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降低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硅藻的种群数量,C正确;据图可知,A、B点时均为密度高峰,此时种群数量达到该时期的最大值,A、B点时硅藻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正确。
15.BCD 无关变量是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只有将无关变量控制一致,实验结果才有说服力,A错误;由于是从试管中随机抽取样液进行计数,因此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便酵母菌分布均匀,B正确;该实验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来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因此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但为了减小误差,需要做重复实验,C正确。
16.ABD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在干旱时许多动植物种群数量都会下降,但对于东亚飞蝗,气候干旱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C错误。
17.CD 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初期,如果适应环境,且没有天敌和资源较丰富等,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J”形增长;若不适应该环境,则不会出现“J”形增长,A错误。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种群呈“S”形增长,B错误。不同种群适宜生活的条件不同,K值不一定相同,C正确。环境容纳量是可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环境条件若不同,则会导致K值不同,D正确。
18.BC 由于该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所以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A错误;第12年时白头鹎的种群增长速率为1.2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正确;白头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研究时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C正确;由于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即种群密度最高)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所以种群密度最高不会出现在第8年,D错误。
19.(1)出生率(或迁入率) 年龄结构 (2)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λ-1)×100% (3)偏大 (4)性别比例 生物防治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④表示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⑥表示性别比例,⑦表示标记重捕法,⑧表示样方法。(1)种群中个体的出生率或迁入率会使种群密度增加;利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2)种群的“J”形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J”形曲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100%。(3)⑦表示标记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更容易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种群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生物防治。
20.(1)S (2)3 000 增长型 (3)M<N
解析:(1)据图分析,t0→t1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t1→t3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故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即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2)t1→t3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达到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t3时种群数量为K值(6 000只);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的种群数量约为K/2=3 000(只)。P点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还在增加,故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增长型。
21.(1)先稀释再计数 (2)B→A→C (3)定时(或固定时间) 3.5×107 (4)a (5)偏大 先浸泡再冲洗
解析:(1)图1所示的酵母菌数量太多难以计数,应先对培养液稀释再计数。(2)在计数时,先把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最后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3)步骤五中每天应定时(固定时间)对两组酵母菌进行取样计数。计数时,研究人员将样液稀释1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每个中方格中酵母菌数为14个,则1 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为14÷16×400÷1×10=3.5×107(个)。(4)对方格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采用的是S形路径,即图中的a。(5)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先滴加培养液后盖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的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使盖玻片未能严密的盖到计数板表面上,使计数室内的酵母菌培养液体积增大,从而使计数结果偏大。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细胞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先浸泡再冲洗。
22.(1)A 稳定型 (2)标记重捕 偏高 (3)(相对)湿度 温度 减少 (4)迁入率 迁出率
解析:(1)由于自然条件下空间资源有限,所以种群呈“S”形增长,对应曲线A;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2)家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若家鼠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
使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会导致估算的种群密度偏高。(3)分析图乙可知,该实验中自变量是相对湿度和温度,因变量是种群数量,即图乙曲线表明昆虫种群数量受到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在偏离最适条件时,昆虫种群数量会减少。(4)封闭性较好的小岛种群数量不受种群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可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3.(1)裸鼹鼠 缺少天敌,生存环境相对稳定,食物来源稳定(答案合理即可) 出生率 (2)裸鼹鼠比小鼠更能够耐受低氧和无氧环境 (3)100 偏大 (4)造成环境污染 导致天敌死亡率升高(两空答案均合理即可) 引入鼠的天敌(答案合理即可)
解析:(1)由图1曲线可知,裸鼹鼠性成熟后,死亡率较低,可能的原因是缺少天敌,生存环境相对稳定,食物来源稳定等。裸鼹鼠的寿命长,并且性成熟后到死亡一直可以繁殖,其种群数量却保持相对稳定,可能的原因是其出生率较低。(2)由图2可知,低氧、无氧条件下,裸鼹鼠比小鼠存活时间长,说明裸鼹鼠比小鼠更能够耐受低氧和无氧环境。(3)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N∶120=100∶30,N=400,则该调查区域裸鼹鼠的种群密度是400÷4=100(只/km2)。若部分标记物在裸鼹鼠放回后脱落,则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这会导致估算值比实际值偏大。(4)药物灭鼠的害处有造成环境污染、伤及鼠的天敌等。引入天敌控制鼠的种群数量与用药物灭鼠相比,不会伤及鼠的天敌,又不污染环境。
1 / 3(共66张PPT)
章末质量检测(一) 种群及其动态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可以有很大差异
B. 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C. 最理想的种群性别比例是雄∶雌=1∶1
D. 迁入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不同物种生存的条
件可能不同,因此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可以有很大差异,A正确;
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其可以预测种群密
度的变化趋势,B正确;对于不同种生物而言,最理想的种群性别
比例不都是雄∶雌=1∶1,如对于孤雌生殖的蜜蜂而言,雄多雌
少,C错误;迁入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
体总数的比值,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准确反映它
们的种群密度
B. 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需注意标记物对跳蝻生
活的影响
C. 池塘中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
D. 某草本植物在野外分布较少,调查时可以适当减小样方的面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具有趋光性的农林害虫的监测,可通过黑光灯诱捕法估
算它们的种群密度,A错误;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该
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池塘中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采用抽样检测法,C正确;某草本植物在野外
分布较少,调查时可以适当增大样方的面积,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改变培养液的pH不影响 K 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 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 为了方便计数酵母菌,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 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
顶角的酵母菌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养分、空间、温度和pH等都可影响微生物的生长,进而
影响 K 值,A错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进行有氧呼吸,不需要
去除溶解氧,B错误;由于培养后期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多,不易
计数,因此应先稀释再计数,C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
时,对于压在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
体,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 《说文》云:“鹬知天将雨则鸣,故知天文者冠鹬。”滨鹬是一种
中小型涉禽,生活于湿地生态系统,食性较杂。由于人们环保意识
的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及滨鹬的数量均稳步增加。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A. 滨鹬数量增加说明滨鹬的种群密度增大
B. 滨鹬数量增加最可能是因为滨鹬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C. 可用标记重捕法估算滨鹬的种群数量
D. 滨鹬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是增长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虽然滨鹬的数量增加,但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也在
增加,故不能确定滨鹬的种群密度是否增大,A错误;由于人们环
保意识增强,滨鹬数量增加最可能是因为滨鹬的出生率高于死亡
率,B正确;滨鹬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记重捕法估
算滨鹬的种群数量,C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滨鹬种群的年龄结
构最可能是增长型,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5. 下列关于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光照强度
B. 寒温带地区种子春季萌发成幼苗主要受气温上升的影响
C. 蚊类等昆虫在冬季来临时死亡主要受水分不足的影响
D. 干旱缺水常常导致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
度,即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A正确;寒温带地区的种
子大多在春季萌发成幼苗,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春季气温上升,
有利于种子萌发,B正确;蚊类等昆虫在冬季来临时死亡主要受气
温降低的影响,C错误;干旱缺水,植物无法获取足够的水分,细
胞不能正常代谢,会使许多植物种群的死亡率升高,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6. 秦岭国家植物园中蝴蝶共有5科76属134种,随着植被物种数目的增
加,蝴蝶多样性指数上升。下列有关某蝴蝶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蝴蝶的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B. 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蝴蝶种群,将来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多
C. 该地区某蝴蝶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无关
D. 蝴蝶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蝴蝶的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变
化,A正确;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蝴蝶种群,将来种群数量不一定
会增多,还要考虑迁入、迁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B错误;环境容
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受环境资源影
响,与该种群的年龄结构无关,C正确;蝴蝶的种群数量可能会因
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7. 如图甲、乙、丙表示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等的变化模型,“J”形曲
线增长 t 年后的数学模型为 Nt = N0λ t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可表示种群呈“J”形曲线增长的λ值
B. 图乙中,b时刻的种群数量大概是a时刻的两倍
C. 控制农田有害生物时,在a时刻进行防治可达到较佳的防治效果
D. 图丙可表示种群数量呈“J”形曲线增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根据题图分析可知,“J”形曲线的种群增长率(λ)保
持不变,则图甲可表示“J”形曲线的种群增长率,A正确;图乙
为“S”形曲线的增长速率,种群数量先增加后稳定,a时刻增长速
率最大,对应种群数量为 K /2,b时刻增长速率为0,对应种群数量
为 K ,B正确;控制农田有害生物时,在a时刻( K /2)之前进行防
治可达到较佳的防治效果,C错误;图丙也可表示种群的“J”形
曲线增长,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8. 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图1中曲线是单独培养甲生物时的种群数量
变化,图2是甲、乙两种生物混合培养时甲种群数量与乙种群数量
的比值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独培养时,甲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增长速率先变小后变大
B. 若甲为某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青蛙,则乙可能为蟾蜍
C. 若甲为有害生物,应在 a 前及时防治
D. 若乙为某地区的有害生物,可以投放甲进行生物防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分析图1可知,单独培养甲时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A错误;分析图2可知,混合培养时,
甲、乙表现为竞争关系,乙的竞争能力强,竞争的结果是甲消失,
而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青蛙、蟾蜍虽然是竞争关系,但二者竞争能力
相当,不会导致其中一种生物消失,B错误;为减轻有害生物危
害,应在种群数量达到 K /2之前进行防治,C正确;结合B项分析可
知,投放甲达不到防治乙的目的,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9. 存活曲线为生态学依照物种的个体从幼年到老年所能存活的比率所
做出的统计曲线。它是种群个体在各年龄段的存活数量动态变化的
曲线,能反映生物个体发育阶段对种群数量的调节情况。存活曲线
可分为三种:Ⅰ型,表示种群的大多数个体就能实现其平均的生理
寿命,如人类和其他一些哺乳动物;Ⅱ型,表示种群各年龄段具有
相同的死亡率,例如水螅和一些鸟类;Ⅲ型,表示幼小个体的死亡
率极高,一旦过了危险期死亡率变得很低且稳定,如鱼类。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 研究存活曲线可以判断各种动物种群最容易受伤害的年龄而人为
地、有效地控制某种群的数量
B. 如果Ⅰ型是养牛场的牛群,它属于稳定型,其特点是各年龄期的个
体数目比例大致相当
C. 椿象以果树的嫩芽为食,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虫
取食椿象的卵液,孵化出小蜂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平腹
小蜂的大量孵化将导致椿象的存活曲线更接近Ⅲ型
D. 黑猩猩和水螅的存活情况分别符合Ⅰ型和Ⅱ型曲线,说明二者对环
境适应能力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存活曲线能反映每一个种群的个体从幼体到老年所能存
活的比率,因此研究存活曲线可以判断各种动物种群最容易受伤害
的年龄而人为地、有效地控制某种群的数量,A正确;Ⅰ型表示绝
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但一旦达到一定
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因此说明其是增长型,B错
误;椿象以果树的嫩芽为食,平腹小蜂可把卵产在椿象的卵内,幼
虫取食椿象的卵液,孵化出小蜂再次找到椿象重复上述过程。因此
平腹小蜂的大量孵化将导致椿象的卵大量死亡,即幼龄期存活率很
低,存活曲线更接近Ⅲ型,C正确;Ⅰ型早期死亡率极低,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Ⅱ型各年龄段具有相同的死亡率,黑猩猩和水螅在不同年龄段的存活率不同,说明二者对环境适应能力不同,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0. 图1、2为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佳效果是种群数量发生图1中③到①的变化
B. 图2中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②>①>③
C. 渔业捕捞时要确保捕捞后该种群数量不小于图1中P点对应的种群
数量
D. 有害动物防治就是使其种群数量发生图2中②到③的变化直至为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佳效果是提高种群的 K 值,即实现
种群数量发生图1中③到②的变化,A错误;图2中①曲线的种群
数量呈“J”形增长,环境最优越,而③曲线的种群数量最少,故
图2中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①>②>③,B
错误;渔业捕捞时要确保捕捞后种群数量不小于 K /2,即图1中P
点对应的种群数量,因为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有害
动物防治的最终目的是使其种群 K 值降低,而不是种群数量降为
0,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1. 研究表明,捕食风险能诱导猎物进行防御反应,对猎物种群密度
和繁殖力的影响远高于直接捕杀,研究者利用无人机(模拟猛禽
类捕食者)探究捕食风险对不同密度的某种鼠类种群增长率和繁
殖力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密度种群可有效降低捕食风险引起的繁殖抑制
B. 捕食风险加剧了高密度种群的种内竞争
C. 捕食风险减弱了低密度种群的种内竞争
D. 捕食风险导致低密度种群降低繁殖投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由图示分析可知,低密度组捕食风险明显降低了种
群增长率和繁殖力,而高密度组捕食风险对种群增长率和繁殖
力的影响不大,说明高密度种群可有效降低捕食风险引起的繁
殖抑制,A正确;捕食风险对高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
影响不明显,不会加剧其种内竞争,B错误;捕食风险可明显
降低低密度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力,进而减弱低密度种群的
种内竞争,C正确;捕食风险导致低密度种群降低繁殖投入,
故与对照组相比,低密度种群捕食风险组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
力降低,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2. 旅鼠有极强的繁殖能力,常年居住在北极,当其数量急剧地膨
胀,达到一定的密度,例如一公顷有几百只时,奇怪的现象就发
生了,这时候,几乎所有的旅鼠一下子都变得焦躁不安起来,它
们东跑西颠,吵吵嚷嚷,当旅鼠数量达到顶峰时,它们就会自发
地集体迁移,奔赴大海自杀,只留下少数同类留守并担当起传宗
接代的神圣任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只受自身数量的影响,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B. 旅鼠数量的剧烈增加,会导致种内竞争加剧
C. 旅鼠数量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 旅鼠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当地其他种群的数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旅鼠数量达到顶峰时,它们就会自
发地集体迁移,奔赴大海自杀,说明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受自身
数量的影响,但同时也受外界环境影响,A错误;旅鼠数量的剧
烈增加,会竞争食物和空间,导致种内竞争加剧,B正确;旅鼠
数量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由于旅鼠是
食物网中的一个营养级中的成分,其数量的变化会影响当地其他
种群的数量,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3. 科研人员对一个6公顷海岛上的某种鸟的种群数量与繁殖情况进行
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随成年雄鸟总数量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
B. 繁育期繁殖雌鸟的数量增加,幼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
C. 该种鸟的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长
D. 海岛上该种鸟的种群数量会不断波动,种群 K 值约为80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随着繁育期有领域雄鸟数的增多,无
领域雄鸟占所有雄鸟的百分比随之增加,可见随成年雄鸟总数量
增加,有领域与无领域的雄鸟数量均会增加,A正确;由图可
知,随着繁育期繁殖雌鸟数的增加,到幼鸟离巢时每只雌鸟的成
活后代数减少,说明幼鸟出生后的成活率降低,B正确;该种鸟
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其领域行为和环境资源共同限制,C正确;由
题干和题图不能得出该种群的 K 值,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4. 温带湖泊中的硅藻每年有春秋两次密度高峰,出现典型的季节变
化,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一年内硅藻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B. 硅藻的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等因素影响
C.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硅藻的种群数量
D. A、B点时硅藻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S”形增长曲线的走势是种群数量先增多后在 K 值附
近上下波动,据图可知,一年内硅藻的种群数量不呈“S”形增
长,A错误;据图可知,硅藻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故硅
藻的数量变化受光照、温度等因素影响,B正确;温度过低或过
高都会降低酶的活性,进而影响硅藻的种群数量,C正确;据图
可知,A、B点时均为密度高峰,此时种群数量达到该时期的最大
值,A、B点时硅藻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
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 (2024·湖南岳阳高二期末)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
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的取样时间、培养液pH等均为无关变量,对实验没有影响
B. 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便
酵母菌分布均匀
C. 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故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但
需要做重复实验
D. 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培养液,让
其自行渗入计数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无关变量是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只有
将无关变量控制一致,实验结果才有说服力,A错误;由于是从
试管中随机抽取样液进行计数,因此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以
便酵母菌分布均匀,B正确;该实验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来研究种
群数量变化,因此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但为了减小误
差,需要做重复实验,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6. 下列有关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光照的年节律变化是一些动物迁徙的影响因素,可以影响种群的迁入、迁出
B. 昆虫的孵化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倒春寒的低温会影响春天昆虫种群的孵化率
C.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在干旱时所有动植物种群数量都会下降
D. 在遭受寒流时,某些昆虫无论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可能死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在干旱时许多动植物种群数
量都会下降,但对于东亚飞蝗,气候干旱是其种群爆发式增长的
主要原因,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7. 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下
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的环境,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
B. 种群的“S”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C. 生活在同一个湖泊中的鲤鱼和鲫鱼,环境容纳量一般是不相同的
D. 生活在冻原的旅鼠,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初期,如果适应环境,且没有天
敌和资源较丰富等,在一定时期内会出现“J”形增长;若不适应
该环境,则不会出现“J”形增长,A错误。在自然条件下,大多
数种群呈“S”形增长,B错误。不同种群适宜生活的条件不同,
K 值不一定相同,C正确。环境容纳量是可变的, K 值会随着环境
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的环境条件若不同,则
会导致 K 值不同,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8. 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
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年份 第2年 第4年 第6年 第8年 第10年 第12年 第14年
增长 速率 0.66 1.52 2.83 3.69 2.91 1.20 0.03
A. 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
B. 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C. 研究时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
D. 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种群密度最高出现在第8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由于该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所以这14年中白
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形增长,A错误;第12年时白头鹎的种群
增长速率为1.20,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所以年龄结构为增长
型,B正确;白头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研究时用标记重
捕法调查种群密度,C正确;由于在 K /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
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即种群密度最高)约为第8年时
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所以种群密度最高不会出现在第8年,D
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9. (12分)下列为小李同学构建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回答下
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图中①表示 ,⑤表示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②表示出生率或迁入率,③④表示
死亡率或迁出率,⑤表示年龄结构,⑥表示性别比例,⑦表
示标记重捕法,⑧表示样方法。(1)种群中个体的出生率
或迁入率会使种群密度增加;利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密
度的变化趋势。
出生率(或迁入率)
年龄结
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种群的“J”形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
裕、 等,其数学模
型: Nt = N0λ t 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

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
(λ-
1)×100%
解析:种群的“J”形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J”形曲线的数学模型为 Nt = N0λ t ,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λ-1)×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利用方法⑦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更
容易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
“偏大”“偏小”或“相等”)。
偏大
解析:⑦表示标记重捕法,其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初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利用该方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更容易被鼬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
种群正常的 ,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这里运用
的防治方法是 (填“化学防治”或“生物防
治”)。
性别比例
生物防治
解析: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种群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这里运用的防治方法是生物防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 (8分)如图为某植食性昆虫迁入某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
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该植食性昆虫种群数量呈“ ”形增长。
S
解析: 据图分析, t0→ t1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
增大, t1→ t3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故种群数
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即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若图中 t3时该植食性昆虫数量约有6 000只,则 t1时所对应的
种群数量约为 只,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
是 。
3 000
增长型
解析:t1→ t3过程中,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达到 t3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说明 t3时种群数量为 K 值(6 000只); 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的种群数量约为 K /2=3 000
(只)。P点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还在增加,故P点
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是增长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若分别用 M 、 N 表示 t2、 t3时该植食性昆虫的种群数量,则
M 、 N 的大小关系是 。
M < N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1. (12分)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
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
第二步:按下表步骤操作。
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统计起始酵母菌数,并做好记录。
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取样计数,做好记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装置编号 A B
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 10 10
活化酵母菌液/mL 0.1 0.1
温度/℃ 5 2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某同学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图1
所示的现象,则应采取的措施是 。
解析: 图1所示的酵母菌数量太多难以计数,应先对培
养液稀释再计数。
先稀释再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在计数时,操作顺序为 (用下面的选项字母
和箭头表示),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
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A. 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B. 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C. 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B→A→C
解析: 在计数时,先把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用吸
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最后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
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
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步骤五中每天应 对两组酵母菌进行
取样计数。计数时,研究人员将样液稀释10倍,采用血细胞
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观察到的计
数室中细胞分布如图2,则1 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约
为 个。
定时(或固定时间)
3.5×107
解析: 步骤五中每天应定时(固定时间)对两组酵母
菌进行取样计数。计数时,研究人员将样液稀释10倍,采用
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 mm×1 mm×0.1 mm)计数,每个
中方格中酵母菌数为14个,则1 mL混合样液中含有酵母菌
约为14÷16×400÷1 ×10=3.5×107(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对图2的中方格中酵母菌计数时,最佳计数路径是 (从
a~d中选择填空)。
解析: 对方格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时,采用的是S形
路径,即图中的a。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5)在实验过程中,若先滴加培养液后盖盖玻片,则计数时结
果 (填“偏大”“偏小”或“基本不变”)。实验
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细胞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
的,正确的方法是 。
偏大
先浸泡再冲洗
解析: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先滴加
培养液后盖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的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使
盖玻片未能严密的盖到计数板表面上,使计数室内的酵母菌
培养液体积增大,从而使计数结果偏大。实验结束后,用试
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细胞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
法是先浸泡再冲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2. (14分)研究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
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
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着重要意义。图甲为某家鼠种群数量随时
间变化的曲线,图乙为某种昆虫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
的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如果将家鼠种群置于有限的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曲
线是图甲中的曲线 (填“A”或“B”),图甲
中的 K 值又称为环境容纳量,它是指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
的种群最大数量。当种群数量达到此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
一般为 。
解析: 由于自然条件下空间资源有限,所以种群呈
“S”形增长,对应曲线A;种群数量达到 K 值后,种群数
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A
稳定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调查家鼠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 法,若家鼠被捉
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估算的种群密度 (填“偏
高”或“偏低”)。
解析: 家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所以采用标记
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若家鼠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使
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会导致估算的种
群密度偏高。
标记重捕
偏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图乙表明由于受 、 等因
素的影响,昆虫种群数量往往也有差异。在偏离最适条件
时,昆虫种群数量会 。
解析: 分析图乙可知,该实验中自变量是相对湿度和
温度,因变量是种群数量,即图乙曲线表明昆虫种群数量受
到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在偏离最适条件时,昆虫种群数
量会减少。
(相对)湿度
温度
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图乙的实验常选择封闭性较好的小岛而不是更开放的环境作
为试点,主要是考虑到了种群数量特征中的
和 。
解析: 封闭性较好的小岛种群数量不受种群迁入率和
迁出率的影响,可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迁入率
迁出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3. (14分)裸鼹鼠是一种地下穴居的小动物,以植物的地下茎为
食,科研人员对裸鼹鼠的生命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科研人员分别统计小鼠和裸鼹鼠性成熟后的死亡率,结果如
图1所示。据图分析,性成熟后 的死亡率维持在
低水平,可能的原因有

研究发现裸鼹鼠的寿命长,并且性成熟后到死亡一直可以繁
殖,其种群数量却保持相对稳定,推测其 较低。
裸鼹鼠
缺少天敌,生存环境相对稳定,食
物来源稳定(答案合理即可)
出生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由图1曲线可知,裸鼹鼠性成熟后,死亡率
较低,可能的原因是缺少天敌,生存环境相对稳定,食
物来源稳定等。裸鼹鼠的寿命长,并且性成熟后到死亡
一直可以繁殖,其种群数量却保持相对稳定,可能的原
因是其出生率较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科研人员将小鼠和裸鼹鼠均置于低氧(5%氧气)和无氧环
境中,分别统计它们的存活时间,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结
果表明 。
解析: 由图2可知,低氧、无氧条件下,裸鼹鼠比
小鼠存活时间长,说明裸鼹鼠比小鼠更能够耐受低氧和
无氧环境。
裸鼹鼠比小鼠更能够耐受低氧和无氧环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裸鼹鼠种群密度,若调查区域面积为4
km2,初次捕获该鼠120只并标记,放回一段时间后,再次
捕获100只,其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量为30只,则该区域裸鼹
鼠的种群密度是 只/km2。若部分标记物在裸鼹
鼠放回后脱落,则会导致估算值比实际值 (填
“偏大”或“偏小”)。
100
偏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
( N )÷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即
N ∶120=100∶30, N =400,则该调查区域裸鼹鼠的种群
密度是400÷4=100(只/km2)。若部分标记物在裸鼹鼠放
回后脱落,则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少,这会导致估
算值比实际值偏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用药物灭鼠的害处较多,如 、
等,你认为可以
采取的措施有 (至少
答出一条)。
解析: 药物灭鼠的害处有造成环境污染、伤及鼠的天
敌等。引入天敌控制鼠的种群数量与用药物灭鼠相比,不会
伤及鼠的天敌,又不污染环境。
造成环境污染
导致
天敌死亡率升高(两空答案均合理即可)
引入鼠的天敌(答案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