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1节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第1节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10 14:27:37

文档简介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知识点一 群落及其物种组成
1.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块荒地上的全部杂草能构成一个群落
B.研究哪些种群占优势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
C.某种群个体数量的减少会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下列研究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梧桐山的鸢尾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3.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池塘中的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鲫鱼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鲤鱼
B.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量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的物种丰富度高于乙池塘
C.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量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于该草原
D.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
4.陆地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最丰富的是(  )
A.热带雨林 B.荒漠
C.北方针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知识点二 群落的种间关系
5.以下诗句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小雅·小宛》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鹿鸣》
D.“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放鹰》
6.某地棉田中发现了棉铃虫,它们取食棉花的花蕾、叶等。在引入某种蜘蛛后,棉铃虫和蜘蛛的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列能合理解释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是(  )
A.棉田中蜘蛛的种群数量快速增加,则两个种群是互利共生关系
B.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
C.施用杀虫剂后,蜘蛛和棉铃虫的种群数量都减少,则两个种群是种间竞争关系
D.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先减后增,则两个种群是互利共生关系
7.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乙分别表示兔和狼的数量变化
B.狼的K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兔的K值
D.第3年狼的数量下降可能是因为缺乏食物
8.在一个农场中,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BC段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B.AB段两个种群为捕食关系,物种2是捕食者
C.BC段两个种群为互利共生关系,物种1随物种2的变化而变化
D.BC段物种1的数量下降仅与喷洒的农药有关
9.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用图中A、B、C曲线表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    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    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       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               。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                           。
10.输入比率=物种甲播种数量/物种乙播种数量,输出比率=收获时物种甲的种子数量/收获时物种乙的种子数量,如图中虚线为某地甲、乙两种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的输入比率和输出比率的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推测甲、乙两种植物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
B.若将等量的甲、乙种子种植后,则甲种群的数量将小于乙种群的
C.调查甲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取样方法,样方的面积一般是1 m2
D.输入比率和输出比率的研究是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11.(2024·河南漯河高中月考)为了增加某草原的物种丰富度,科研人员引入了甲、乙两个种群,如图为引入这两个种群后它们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先引入甲种群后,其种群数量呈现“J”形增长
B.甲、乙两种群存在捕食的关系,乙为捕食者
C.t2之后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出现先降低再恢复到K1的现象
D.图示说明甲、乙两个种群的引入增加了该草原的物种丰富度
12.(多选)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橘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种间竞争关系
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C.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
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
13.(多选)(2024·河北安平中学检测)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年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甲种群数 量/乙种 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形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的制约
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甲、乙两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
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种间竞争关系
14.节肢动物藤壶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以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藤壶固着在海边的岩石上生活,调查某块岩石上某种藤壶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
(2)某海域沿岸主要分布着甲、乙两种藤壶,如图1。研究人员移除乙藤壶后观察甲藤壶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2。
①两种藤壶的种间关系是                       。
②实验中采用移除的处理符合科学实验中常用的       原理。
③实验结果显示,如果中潮间带没有乙藤壶,则甲藤壶       ;而在上潮间带,              。据此推测,如果没有乙藤壶,甲藤壶的栖息范围      。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1.D 群落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一块荒地上的全部生物才能构成群落,A错误;研究哪些种群占优势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错误;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某种群个体数量的减少并没有改变物种的数目,不会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C错误。
2.A 群落主要研究的是群落中种群的多少、优势种以及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及边界,梧桐山的鸢尾每年新增的个体数属于种群数量的变化。
3.C 只针对种群的个体数,而不是群落的物种丰富度,A、B错误;物种数目多即物种丰富度高,C正确;不同的群落物种数目往往不同故物种丰富度不同,D错误。
4.A 热带雨林中雨水非常充沛,群落结构最复杂,故存在的生物种类最多,即生物种类最丰富。
5.B 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以螟蛉作食物,体现了捕食关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表述的是种间竞争关系;“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述的是鹿以植物为食,属于捕食关系;“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表述老鹰出笼捕食兔子,体现了捕食关系。
6.B 棉田中蜘蛛的种群数量快速增加,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减少,是因为食物充足而进行的大量繁殖,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A错误,B正确;施用杀虫剂后,棉铃虫的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减少,数量也会减少,两者之间不是种间竞争关系,C错误;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来源不足,数目也减少,当捕食者减少后,棉铃虫数量又增加,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D错误。
7.B 由图示分析可知,甲(先升先降)表示被捕食者,乙(后升后降)表示捕食者,因此甲表示兔,乙表示狼,A正确;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因此狼的K值接近B点和最低点之间的中间位置对应的数值,B错误;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气候、食物等会影响兔的K值,C正确;第3年,兔的种群数量很低,狼因为缺乏食物而数量下降,D正确。
8.B BC段物种1和物种2的数量都有所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度降低,A错误;从AB段两个物种的曲线特征看,二者是捕食关系,在同升(同降)区段中,先变化的是被捕食者,后变化的是捕食者,B正确;BC段物种1和物种2的种群数量表现为同步的变化,没有表现物种1随物种2的变化而变化,C错误;在BC段如果没有喷洒农药,则物种1的数量应上升,显然物种1的数量下降与喷洒的农药有关,但也受到了其天敌物种2的制约和环境的影响,D错误。
9.(1)捕食 种间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竞争资源 (4)大草履虫(捕食者)数量增多
解析:(1)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种间竞争关系。(2)图中三条曲线根据放入的时间先后判断:A是枯草杆菌,C是大草履虫,B是双小核草履虫。(3)(4)曲线C在c~d段下降是由于双小核草履虫的加入,竞争压力大,大草履虫处于劣势,数量下降,而曲线A在a~b段下降是由于大草履虫数量增多。
10.B 甲、乙为同一地区的生物,且由题图可知,甲、乙的输出比率增大的速率要大于输入比率增大的速率,由此推测,甲、乙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将等量的甲、乙种子种植后,甲种群的数量将大于乙种群的,B错误;分析题意可知,甲植物是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一般是1 m2,C正确;分析题意可知,输入比率=物种甲播种数量/物种乙播种数量,输出比率=收获时物种甲的种子数量/收获时物种乙的种子数量,输入比率和输出比率研究的是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正确。
11.B 据图分析,引入甲种群后,其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长,A错误;分析t2之后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可知,乙增加,甲减少,二者存在捕食关系,乙为捕食者,B正确;t2时引入乙种群,即引入甲种群的天敌,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降低,一般不会再恢复到原来的K1水平,C错误;图示说明了甲、乙两个种群能够在该草原生活,若它们造成生物入侵,则可能导致当地的物种丰富度下降,D错误。
12.ABC 根据题干信息说明岭南蚜小蜂和蔷薇轮蚧小蜂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二者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A、B正确;通过种间关系,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C正确;岭南蚜小峰的引入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可能使该群落的丰富度降低,D错误。
13.ABD 根据题中表格数据分析,前三年甲种群数量与乙种群数量比值大于1,三年后该比值小于1,且越来越低,最终降为0,说明甲、乙两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前三年甲种群占优势,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B错误,C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种群的数量最后降为0,不呈“S”形增长,A错误;草原中的兔子和牛此消彼长的种间竞争关系不会出现一方被淘汰的现象,D错误。
14.(1)样方 (2)①种间竞争 ②减法 ③存活率较高 乙藤壶的移除对甲藤壶的存活率影响不明显(或影响较小) 增大(从上潮间带扩散到中潮间带)
1 / 6第1节 群落的结构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导学 聚焦 1.理解群落的概念,明确群落的物种组成。 2.辨析群落种间关系,构建群落种间关系曲线模型
知识点(一) 群落及其物种组成
1.群落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概念
群落是指在     聚集在     中各种     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群落的物种组成
3.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
(2)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
(3)群落中数量多的物种就是优势种。(  )
(4)不同的季节,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固定不变的。(  )
探讨 分析群落及其物种组成,提高理解能力
1.判断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种群的是    ,属于群落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鲫鱼
C.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全部生物
D.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2.下列研究问题属于种群水平的是    ,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①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 ②优势种 ③生态位 ④垂直结构 ⑤出生率和死亡率 ⑥性别比例 ⑦物种组成
3.区分不同群落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否就是物种丰富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2024·湖北襄阳期末)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同一物种可以参与构成不同的群落
C.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不会改变的
D.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通过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
2.某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  )
A.1个群落 B.1个物种
C.2个种群 D.8个种群
知识点(二) 群落的种间关系
1.群落的种间关系的类型
2.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原始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且双方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
(2)蝉吸食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捕食关系。(  )
(3)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狼吃羊都是捕食现象。(  )
(4)“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二者之间具有捕食关系。(  )
探讨 判断群落的种间关系,提高理解能力
1.结合种间关系的概念及下列材料,判断有关生物的种间关系。
①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分泌的纤维素酶能将纤维素分解,其分解产物可被白蚁利用;同时鞭毛虫也能从白蚁体内获得所需的养料 ②菜青虫以十字花科植物的幼叶为食 ③鸣禽在繁殖季节可以通过鸣叫、占区行为告警其他同种生物,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④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生长,最终往往会把其他树木缠死 ⑤蚂蚁喜欢吃蚜虫分泌的蜜露,并把蜜露带回蚁穴喂养幼蚁。同时,蚂蚁精心保护蚜虫,驱赶并杀死蚜虫的天敌,越冬时还会把蚜虫的卵带回蚁穴加以保护 ⑥蝉吮吸树的汁液
请分别写出上述材料中体现的种内或种间关系: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2.判断如图捕食曲线中哪种生物是捕食者,哪种生物是被捕食者?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3.如图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哪种生物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并简述原因。
1.五种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特点
原始 合作 — —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互利 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数量上常表现“同生共死”的特征,如果彼此分开,则对双方都不利,一方或者两方不能正常生活
寄生 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受害;宿主B一般不会全部死亡
种间 竞争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如图1;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同,如图2
捕食 “先增加者先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
2.三种种间关系曲线的特点与识别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增同减)。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
①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个体数随着被捕食者个体数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
②依最大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也可推出B捕食A。
(3)种间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种间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1.绞杀榕是榕树的一种,其种子可随鸟粪便的排出而落在其他乔木的枝丫上,遇适宜条件萌发长出气生根,气生根缠绕乔木树干并延伸到地面,夺取土壤中的养分,其枝叶依靠乔木支撑到林冠层接受阳光,被缠绕的乔木最终因养分和光照不足而死去。根据以上描述判断,绞杀榕与乔木的关系为(  )
A.寄生       B.捕食
C.互利共生 D.种间竞争
2.图1中所示的是生物间的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的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竞争、捕食和种间竞争
B.图1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
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
D.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
3.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物种与b物种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
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的影响
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D.二者种群数量此消彼长,从消长因果上看属于循环因果关系
易错提醒
寄生与捕食关系的辨析
(1)寄生者在宿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宿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宿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如果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则为捕食关系,如蚊子与人为寄生关系,蝗虫与青草为捕食关系。
(2)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宿主死亡。这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在相互选择的作用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宿主长期共存。
 
(1)群落是指                                           。
(2)物种丰富度是指                       。
(3)群落的种间关系主要有                                           等。
(4)种间竞争是两种或更多种生物                                           的现象。
1.(2024·哈尔滨六中期末)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个群落中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B.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C.一般情况下,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D.一般来说,物种丰富度越高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2.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3.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时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 0.65 0.33 0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形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野兔,则乙可能是牛
C.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D.甲、乙两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4.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
B.物种B、C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
D.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
5.下图反映了N1、N2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很难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的现象
B.在图1环境条件下,N2因竞争处于劣势而灭亡,不利于群落的稳定
C.海洋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D.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斥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核心要点·巧突破】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1)相同时间 一定地域 生物种群 (2) 物种  种间
演替  空间  范围
2. 不同群落  群落性质  物种数目  热带地区 
固定不变
3.(1)× 提示: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所有生物。
(2)√ 
(3)× 提示:优势种不但要数量相对多,还要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大。
(4)× 提示: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互动探究
1.B C
2.①⑤⑥ ②③④⑦
3.提示: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主要依据。群落的物种组成主要强调群落中物种的种类,具体是由哪些物种组成的,包括物种的种类和数量;物种丰富度主要强调物种的数量。
学以致用
1.C 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可能会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中消失。
2.D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此处的一定空间范围指的是连在一起的自然区域,不存在地理隔离。由题中信息可知,某市水产研究所的8个池塘就是8个自然区域,每个区域内有1种鱼,故8个池塘里的鱼是8个种群。鲫鱼和地中海鳎鱼不属于同一物种,因此8个池塘中共有2个物种。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1. 独立生活  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  有利  体液  组织  已消化的物质  同样的有限资源  相互排斥
2.(1)× 提示:原始合作关系的双方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 提示:蝉吸食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
(3)× 提示: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是种内竞争。
(4)√
互动探究
1.①互利共生 ②捕食 ③种内竞争 ④种间竞争 ⑤原始合作 ⑥寄生
2.提示: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捕食曲线中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者为捕食者,即“捕食者曲线滞后于被捕食者曲线”。
3.提示:a。在开始时由于空间和食物较充足,a和b的数量均升高,但达到一定数量后,a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数量继续升高,而b处于劣势,数量逐渐减少。
学以致用
1.D 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由题中所给信息可以分析得出,绞杀榕与乔木争夺共同资源,即阳光及土壤中的养分,故二者为种间竞争关系。
2.B 根据图1中生物间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①③④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竞争,②表示的是生物A的不同个体间的种内竞争,A正确;图1的③中A与B是捕食关系,当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不会一直增加,B错误;图2中的甲、乙和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竞争,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C正确;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正确。
3.B 两条曲线呈非同步性变化,可以判断a物种与b物种之间为捕食关系,a先增先减,所以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A正确;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的数量是相互影响的,B错误;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C正确;二者种群数量此消彼长,从消长因果上看属于循环因果关系,D正确。
【过程评价·勤检测】
网络构建
 (1)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群落的集合
(2)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3)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
(4)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
课堂演练
1.A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而不是个体数目,A错误;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情况下,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其物种数目多,结构复杂,B、C、D正确。
2.B 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可能存在种间竞争关系,如竞争空间、氧气等,C错误;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D错误。
3.D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少于乙种群数量,且第七年时,甲种群数量为0,所以判断不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A错误;如果该地区为草原,甲是野兔,则乙不可能是牛,因为牛种群的增长不会导致野兔种群消亡,B错误;如果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则第七年比值不会是0,C错误;甲、乙两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最初时甲种群占优势,随后乙种群占优势,并且甲种群逐步被排挤掉,所以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
4.C 根据题中曲线图可以判断物种A与物种B之间为捕食关系,且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A正确;物种B、C之间数量变化相反,是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不会增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则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B的种群密度减小,物种B、C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故可导致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D正确。
5.C 在环境条件频繁变化的情况下,N1与N2所代表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占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就很难出现其中一方被完全排除的结果,A正确;在图1环境条件下,N2因竞争处于劣势而灭亡,导致群落中生物种类数减少,不利于群落的稳定,B正确;由题图可知,频繁变化的环境有利于多个物种共存,因此海洋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可能是水体环境变化频繁,C错误;由于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存在竞争关系的几种生物不可能有较多的竞争排斥现象,即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斥现象是有限的,D正确。
7 / 7(共78张PPT)
第1课时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导学 聚焦 1.理解群落的概念,明确群落的物种组成。
2.辨析群落种间关系,构建群落种间关系曲线模型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目录
CONTENTS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群落及其物种组成
1. 群落及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概念
群落是指在 聚集在 中各种
的集合。
相同时间 
一定地域 
生物
种群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 群落的物种组成
3. 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一个池塘中的各种鱼和植物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 × )
提示: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所有生物。
(2)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
物种丰富度越高。 ( √ )
(3)群落中数量多的物种就是优势种。 ( × )
提示:优势种不但要数量相对多,还要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
影响大。
(4)不同的季节,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固定不变的。 ( × )
提示: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

×
×
探讨 分析群落及其物种组成,提高理解能力
1. 判断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种群的是 ,属于群落的是 。
A. 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鲫鱼
C. 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全部生物
D. 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
菇等大型真菌
B
C
2. 下列研究问题属于种群水平的是 ,属于群落水平的
是 。
①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 ②优势种 ③生态位
④垂直结构 ⑤出生率和死亡率 ⑥性别比例
⑦物种组成
①⑤⑥ 
②③④⑦ 
3. 区分不同群落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否就是物种丰
富度?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主要依据。群落的物种组
成主要强调群落中物种的种类,具体是由哪些物种组成的,包括物
种的种类和数量;物种丰富度主要强调物种的数量。
1. (2024·湖北襄阳期末)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 同一物种可以参与构成不同的群落
C. 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不会
改变的
D. 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通过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
出它们的名录
解析:  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可能会逐渐失去优势,甚至从群落
中消失。
2. 某市水产研究所有8个池塘,其中6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2个池
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8个池塘里的鱼是(  )
A. 1个群落 B. 1个物种
C. 2个种群 D. 8个种群
解析: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
的集合。此处的一定空间范围指的是连在一起的自然区域,不存在
地理隔离。由题中信息可知,某市水产研究所的8个池塘就是8个自
然区域,每个区域内有1种鱼,故8个池塘里的鱼是8个种群。鲫鱼
和地中海鳎鱼不属于同一物种,因此8个池塘中共有2个物种。
知识点(二) 群落的种间关系
1. 群落的种间关
系的类型
2. 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原始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且双方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 × )
提示:原始合作关系的双方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2)蝉吸食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捕食关系。
( × )
提示:蝉吸食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
(3)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狼吃羊都是捕食现象。
( × )
提示:同一物种之间的大鱼吃小鱼是种内竞争。
(4)“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二者之间具有捕食关系。
( √ )
×
×
×

探讨 判断群落的种间关系,提高理解能力
1. 结合种间关系的概念及下列材料,判断有关生物的种间关系。
①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分泌的纤维素酶能将纤维素分解,其分解
产物可被白蚁利用;同时鞭毛虫也能从白蚁体内获得所需的养料 
②菜青虫以十字花科植物的幼叶为食 ③鸣禽在繁殖季节可以通过
鸣叫、占区行为告警其他同种生物,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④榕
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生长,最终往往会把其他树木缠死 
⑤蚂蚁喜欢吃蚜虫分泌的蜜露,并把蜜露带回蚁穴喂养幼蚁。同
时,蚂蚁精心保护蚜虫,驱赶并杀死蚜虫的天敌,越冬时还会把蚜
虫的卵带回蚁穴加以保护 ⑥蝉吮吸树的汁液
请分别写出上述材料中体现的种内或种间关系: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互利共生 
捕食 
种内竞争 
种间竞
争 
原始合作 
寄生 
2. 判断如图捕食曲线中哪种生物是捕食者,哪种生物是被捕食者?简
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提示: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捕食曲线中先增加先减少者为被
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者为捕食者,即“捕食者曲线滞后于被捕食
者曲线”。
3. 如图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哪种生物在竞争中处于优
势?并简述原因。
提示:a。在开始时由于空间和食物较充足,a和b的数量均升高,
但达到一定数量后,a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数量继续升高,而b处于
劣势,数量逐渐减少。
1. 五种种间关系的比较
关系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特点
原始 合作 — —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
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
也能独立生活
互利 共生 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数量上
常表现“同生共死”的特征,
如果彼此分开,则对双方都不
利,一方或者两方不能正常生

关系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特点
寄生 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受
害;宿主B一般不会全部死亡
种间 竞争
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数量
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
化,如图1;两种生物生存能力
相同,如图2
关系 数量坐标图 营养关系图 特点
捕食 “先增加者先减少”的非同步
性变化,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
动滞后于被捕食者
2. 三种种间关系曲线的特点与识别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增同减)。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
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
①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个体数随着被捕食者个体数的
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
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
②依最大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
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也可推出B捕食A。
(3)种间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
(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
物,则必为种间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
叠范围。
1. 绞杀榕是榕树的一种,其种子可随鸟粪便的排出而落在其他乔木的
枝丫上,遇适宜条件萌发长出气生根,气生根缠绕乔木树干并延伸
到地面,夺取土壤中的养分,其枝叶依靠乔木支撑到林冠层接受阳
光,被缠绕的乔木最终因养分和光照不足而死去。根据以上描述判
断,绞杀榕与乔木的关系为(  )
A. 寄生 B. 捕食
C. 互利共生 D. 种间竞争
解析:  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
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由题中所给信息可以分析得
出,绞杀榕与乔木争夺共同资源,即阳光及土壤中的养分,故二者
为种间竞争关系。
2. 图1中所示的是生物间的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
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
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的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竞争、捕
食和种间竞争
B. 图1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
C. 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
D. 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
解析:  根据图1中生物间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①③④分别表
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竞争,②表示的是生物A的不同个体间的
种内竞争,A正确;图1的③中A与B是捕食关系,当A的数量大量
减少后,B的数量不会一直增加,B错误;图2中的甲、乙和丙分别
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竞争,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C正确;
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正确。
3. 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
图中提供的信息推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物种与b物种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
B. 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
群的影响
C. 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率和
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D. 二者种群数量此消彼长,从消长因果上看属于循环因果关系
解析:  两条曲线呈非同步性变化,可以判断a物种与b物种之间
为捕食关系,a先增先减,所以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A正
确;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的数量是相互影响的,B错误;a物
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
响,C正确;二者种群数量此消彼长,从消长因果上看属于循环因
果关系,D正确。
易错提醒
寄生与捕食关系的辨析
(1)寄生者在宿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宿主体内的汁液、血
液或宿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如果一种生物摄取其
他生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则为捕食关系,如蚊子与人为寄生
关系,蝗虫与青草为捕食关系。
(2)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寄生关系
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宿主死亡。这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
有关,在相互选择的作用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宿
主长期共存。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
(1)群落是指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群落的集
合 
(2)物种丰富度是指 。
(3)群落的种间关系主要有
等。
(4)种间竞争是两种或更多种生物
的现象。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
食和寄生 
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
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 
1. (2024·哈尔滨六中期末)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一个群落中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B. 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C. 一般情况下,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
D. 一般来说,物种丰富度越高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解析:  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而不是个体数
目,A错误;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
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情况下,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物种丰
富度逐渐降低,物种丰富度高的群落,其物种数目多,结构复杂,
B、C、D正确。
2. 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寄生关系
B. 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 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
争关系
D. 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  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同一区域的
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可能存在种间
竞争关系,如竞争空间、氧气等,C错误;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
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
间,D错误。
3. 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时间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甲种群数量/乙种
群数量 1.3 1.35 1.1 0.95
时间 第五年 第六年 第七年
甲种群数量/乙种
群数量 0.65 0.33 0 A. 甲、乙两种群均为“S”形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 若该地区为草原,甲为野兔,则乙可能是牛
C. 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D. 甲、乙两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只能分析出甲种群数量先多于乙种群
数量,然后甲种群数量下降,少于乙种群数量,且第七年时,甲种
群数量为0,所以判断不出两种群的增长模式,A错误;如果该地
区为草原,甲是野兔,则乙不可能是牛,因为牛种群的增长不会导
致野兔种群消亡,B错误;如果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则第七
年比值不会是0,C错误;甲、乙两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最初时
甲种群占优势,随后乙种群占优势,并且甲种群逐步被排挤掉,所
以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D正确。
4.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逐年引入一定数量的三种生物A、B、C,这三
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种间关系,其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如下
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种A、B之间是捕食关系
B. 物种B、C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
C. 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会增加物
种B的环境容纳量
D. 物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
解析:  根据题中曲线图可以判断物种A与物种B之间为捕食关
系,且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A正确;物种B、C之间数量变
化相反,是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增大物种C的种群密度不会增
加物种B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则物
种A的种群密度减小会使物种B的种群密度减小,物种B、C之间是
种间竞争关系,故可导致物种C的种群密度间接增大,D正确。
5. 下图反映了 N1、 N2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变化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据
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环境条件频繁变化,则很难出现因竞争而被排除的现象
B. 在图1环境条件下, N2因竞争处于劣势而灭亡,不利于群落的稳定
C. 海洋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这是因为水体的环境因素较为稳定
D. 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斥现象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然环境总是不
断变化的
解析:  在环境条件频繁变化的情况下, N1与 N2所代表的生物在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占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就很难出现其中一方被
完全排除的结果,A正确;在图1环境条件下, N2因竞争处于劣势
而灭亡,导致群落中生物种类数减少,不利于群落的稳定,B正
确;由题图可知,频繁变化的环境有利于多个物种共存,因此海洋
中浮游植物种类繁多的原因可能是水体环境变化频繁,C错误;由
于自然环境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存在竞争关系的几种生物不可能
有较多的竞争排斥现象,即自然群落中的竞争排斥现象是有限的,
D正确。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
知识点一 群落及其物种组成
1. 下列有关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块荒地上的全部杂草能构成一个群落
B. 研究哪些种群占优势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
C. 某种群个体数量的减少会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D.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群落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
合,一块荒地上的全部生物才能构成群落,A错误;研究哪些种群
占优势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错误;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
群落中的物种数目,某种群个体数量的减少并没有改变物种的数
目,不会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下列研究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 梧桐山的鸢尾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B. 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 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解析:  群落主要研究的是群落中种群的多少、优势种以及种间
关系、群落的演替及边界,梧桐山的鸢尾每年新增的个体数属于种
群数量的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下列关于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池塘中的鲫鱼的种群密度大于鲤鱼的种群密度,则此池塘中
鲫鱼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鲤鱼
B. 甲池塘中的鲫鱼种群数量多于乙池塘,则甲池塘中鲫鱼的物种丰
富度高于乙池塘
C. 一片森林中的物种数量多于一片草原,则该森林的物种丰富度高
于该草原
D. 不同的群落,物种丰富度是定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只针对种群的个体数,而不是群落的物种丰富度,A、
B错误;物种数目多即物种丰富度高,C正确;不同的群落物种数
目往往不同故物种丰富度不同,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陆地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最丰富的是(  )
A. 热带雨林 B. 荒漠
C. 北方针叶林 D. 温带落叶阔叶林
解析:  热带雨林中雨水非常充沛,群落结构最复杂,故存在的
生物种类最多,即生物种类最丰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识点二 群落的种间关系
5. 以下诗句中描述的种间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诗经·小雅·小宛》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归园田居》
C.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鹿鸣》
D. “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放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而蜾蠃是寄生蜂,它常捉螟蛉存
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以螟蛉作食物,体现了捕
食关系;“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表述的是种间竞争关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述的是鹿以植物为食,属于捕食关系;
“十月鹰出笼,草枯雉兔肥”表述老鹰出笼捕食兔子,体现了捕食
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某地棉田中发现了棉铃虫,它们取食棉花的花蕾、叶等。在引入某
种蜘蛛后,棉铃虫和蜘蛛的种群数量发生了变化。下列能合理解释
这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是(  )
A. 棉田中蜘蛛的种群数量快速增加,则两个种群是互利共生关系
B. 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
C. 施用杀虫剂后,蜘蛛和棉铃虫的种群数量都减少,则两个种群是
种间竞争关系
D. 引入蜘蛛后,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先减后增,则两个种群是互利共
生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棉田中蜘蛛的种群数量快速增加,棉铃虫的种群数量减
少,是因为食物充足而进行的大量繁殖,两个种群是捕食关系,A
错误,B正确;施用杀虫剂后,棉铃虫的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
减少,数量也会减少,两者之间不是种间竞争关系,C错误;引入
蜘蛛后,棉铃虫的数量减少,蜘蛛由于食物来源不足,数目也减
少,当捕食者减少后,棉铃虫数量又增加,两者之间是捕食关系,
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
对数量变化的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分别表示兔和狼的数量变化
B. 狼的 K 值接近B点对应的数值
C. 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兔的 K 值
D. 第3年狼的数量下降可能是因为缺乏食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图示分析可知,甲(先升先降)表示被捕食者,乙
(后升后降)表示捕食者,因此甲表示兔,乙表示狼,A正确;种
群数量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因此狼的 K 值接近B点和最低点之间
的中间位置对应的数值,B错误;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气候、食物
等会影响兔的 K 值,C正确;第3年,兔的种群数量很低,狼因为
缺乏食物而数量下降,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在一个农场中,两个物种的种间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BC段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B. AB段两个种群为捕食关系,物种2是捕食者
C. BC段两个种群为互利共生关系,物种1随物种2的变化而变化
D. BC段物种1的数量下降仅与喷洒的农药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BC段物种1和物种2的数量都有所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
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度降低,A错误;从AB段两个物种的曲
线特征看,二者是捕食关系,在同升(同降)区段中,先变化的是
被捕食者,后变化的是捕食者,B正确;BC段物种1和物种2的种群
数量表现为同步的变化,没有表现物种1随物种2的变化而变化,C
错误;在BC段如果没有喷洒农药,则物种1的数量应上升,显然物
种1的数量下降与喷洒的农药有关,但也受到了其天敌物种2的制约
和环境的影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
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
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
用图中A、B、C曲线表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 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
构成 关系。
捕食
种间竞争
解析: 草履虫以枯草杆
菌为食,构成捕食关系,两
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种间竞争
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 的
数量变化情况。
解析: 图中三条曲线根
据放入的时间先后判断:A是
枯草杆菌,C是大草履虫,B是
双小核草履虫。
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

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竞
争资源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

大草履虫(捕食者)数量增

解析: (3) (4)曲线C在c~d段下降是由于双小核草履虫的加入,竞争压力大,大草履虫处于劣势,数量下降,而曲线A在a~b段下降是由于大草履虫数量增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输入比率=物种甲播种数量/物种乙播种数量,输出比率=收获时物种甲的种子数量/收获时物种乙的种子数量,如图中虚线为某地甲、乙两种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的输入比率和输出比率的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推测甲、乙两种植物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
B. 若将等量的甲、乙种子种植后,则甲种群的数量将小于乙种群的
C. 调查甲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取样方法,样方的面积一般是1 m2
D. 输入比率和输出比率的研究是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甲、乙为同一地区的生物,且由题图可知,甲、乙的
输出比率增大的速率要大于输入比率增大的速率,由此推测,
甲、乙可能是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将等量的甲、乙种子种植
后,甲种群的数量将大于乙种群的,B错误;分析题意可知,甲
植物是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调查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样
方面积一般是1 m2,C正确;分析题意可知,输入比率=物种甲播
种数量/物种乙播种数量,输出比率=收获时物种甲的种子数量/
收获时物种乙的种子数量,输入比率和输出比率研究的是两种生
物之间的关系,是群落水平上的研究,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2024·河南漯河高中月考)为了增加某草原的物种丰富度,科研
人员引入了甲、乙两个种群,如图为引入这两个种群后它们的种
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先引入甲种群后,其种群数量呈现“J”形增长
B. 甲、乙两种群存在捕食的关系,乙为捕食者
C. t2之后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出现先降低再恢复到 K1的现象
D. 图示说明甲、乙两个种群的引入增加了该草原的物种丰富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图分析,引入甲种群后,其种群数量呈现“S”形增
长,A错误;分析 t2之后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可知,乙增
加,甲减少,二者存在捕食关系,乙为捕食者,B正确; t2时引入
乙种群,即引入甲种群的天敌,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会降低,一
般不会再恢复到原来的 K1水平,C错误;图示说明了甲、乙两个
种群能够在该草原生活,若它们造成生物入侵,则可能导致当地
的物种丰富度下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多选)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橘害虫,蔷薇轮蚧小蜂
能寄生红圆蚧而抑制其爆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十年后,岭南
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 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种间竞争关系
B. 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C. 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
D. 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说明岭南蚜小蜂和蔷薇轮蚧小蜂之间
是种间竞争关系,二者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A、B
正确;通过种间关系,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
蜂相互作用的结果,C正确;岭南蚜小峰的引入破坏了生物多样
性,可能使该群落的丰富度降低,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多选)(2024·河北安平中学检测)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
群的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年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甲种群
数 量/乙种 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A. 甲、乙两种群均为“S”形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的制约
B. 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 甲、乙两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
种群逐步被淘汰
D. 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
种间竞争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题中表格数据分析,前三年甲种群数量与乙种
群数量比值大于1,三年后该比值小于1,且越来越低,最终降为
0,说明甲、乙两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前三年甲种群占优势,第
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B错误,C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种群的数量最后降为0,不呈“S”形增
长,A错误;草原中的兔子和牛此消彼长的种间竞争关系不会出
现一方被淘汰的现象,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节肢动物藤壶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以海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藤壶固着在海边的岩石上生活,调查某块岩石上某种藤壶的
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
样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某海域沿岸主要分布着甲、乙两种藤壶,如图1。研究人员
移除乙藤壶后观察甲藤壶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①两种藤壶的种间关系是 。
②实验中采用移除的处理符合科学实验中常用的
原理。
③实验结果显示,如果中潮间带没有乙藤壶,则甲藤壶
;而在上潮间带,
。据此推测,如果没有乙
藤壶,甲藤壶的栖息范围

种间竞争 
减法

活率较高
乙藤壶的移除对甲藤壶的存
活率影响不明显(或影响较小)
增大(从上潮间带扩散到中潮间
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