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3节 群落的演替(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第3节 群落的演替(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10 17:39:17

文档简介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知识点一 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2.某地曾有大量的沙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裸露的沙丘上出现了各种植物和动物,并最终发展成稳定的森林群落。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裸露的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优势种更迭速度较快
B.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沙丘演替的速度,也能改变演替的方向
C.裸露的沙丘上出现的各种生物起初是从外界迁移而来的
D.裸露的沙丘能演替至森林阶段,说明该地区气候比较适宜
3.大兴安岭冬季严寒而漫长,温暖季短,有大面积落叶针叶林,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某林区发生火灾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火灾后的林地上发生的是初生演替
B.与针阔混交林相比,针叶林土壤有机物含量较多
C.与阔叶林阶段相比,草本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加复杂
D.火烧后,草本、灌木和乔木的丰富度均逐渐下降后保持稳定
知识点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4.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的许多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某些自然因素
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
5.九寨沟地震引发了小范围的山体滑坡,导致部分自然景观遭到了破坏,景区封闭一段时间后,被破坏的景观又重新形成,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生物群落,使景区更加的秀丽迷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形成的群落的物种与景区原有物种可能存在种间竞争
B.该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
C.该群落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D.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
6.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在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三代造林人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塞罕坝林场从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这一过程发生了初生演替
B.某些退化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被恢复的
C.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
D.人类活动改变了塞罕坝林区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7.利用群落演替规律,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植物,以改造盐碱化草地,使草地结构和功能恢复,其简化技术流程图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重度盐碱化地(碱斑+碱蓬)→中度盐碱化地(虎尾草+杂类草)→轻度盐碱化草地或良好草地(羊草+杂类草)
A.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该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C.该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能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D.该过程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8.某森林因火灾被大片烧毁,如图是火烧后该地的植物群落在恢复过程中,各类不同植物类型生物量的变化状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地的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该演替过程中,草本的生物量先上升后稳定
C.恢复到一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一起,可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D.图中的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9.(多选)图甲表示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的情况,图乙、丙、丁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d时群落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农田上植物固定的能量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0.(多选)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生物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比例,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所示的演替结果显示,占优势的物种明显发生了改变
B.在该退耕农田上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
C.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变复杂
D.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基本不变
11.我国北方某地区的草地在近五十年内明显退化为沙地,植被恢复成为该地区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对部分已经退化严重的沙地用同样的方法围封,使其自然恢复并研究群落演替特征,统计不同恢复时期的群落优势种及其生物学特性如表所示。
恢复阶段 优势植物 生活型 功能型
恢复早期 沙米 A.G. C4植物
中亚虫实 A.G. C4植物
恢复中期 黄柳 P.S. C3植物
糙隐草子 P.G. C4植物
褐沙蒿 P.S. C4植物
恢复后期 沙地榆 P.T. C3植物
赖草 P.8G. C3植物
注:A(一年生)、P(多年生)、G(草本)、S(灌木)、(T乔木)。
(1)实验所选取的样地在围封前基本处于裸露沙丘状态,其自然恢复所发生的植被演替类型属于     ,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      。
(2)自然恢复过程中的主要生境类型转变趋势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三个恢复阶段中,植被类型以先锋植物为主,群落不稳定、易被破坏的阶段是     。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可能为:          。
(3)据表中信息可知,群落优势种的生活型随恢复演替的变化方向为:一年生草本→                                        (用文字与箭头结合的形式表示)。根据群落优势种的功能型可知,    (填“C3”或“C4”)植物对沙地恢复演替过程中的沙丘稳固起关键作用,从光合作用的角度推测该类型植物能在环境条件艰苦的流动沙丘上生存的原因是                                            。
(4)为满足当地牧民生活所需要的能源供应,可开发             (答出两种)等新能源资源,间接减少因砍伐而导致的地表植被破坏。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1.C 多年生草本群落因为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本群落替代了一年生草本群落,A正确;灌木植物比草本植物高大,灌木群落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构,B正确;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与多年生亚灌木群落相比,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该沙地主要植被为多年生灌木,因为其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风能力和吸水能力,更加适合在沙地生存,D正确。
2.A 在裸露的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速度较慢,即优势种更迭速度较慢,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如植树造林有可能减轻沙漠化,使其往绿洲方向演替,B正确;裸露的沙丘上出现的各种生物,往往是从外界迁移而来的,C正确;气候适宜,群落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正确。
3.B 林区火灾后发生的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由于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因此与针阔混交林相比,针叶林土壤有机物含量较多,B正确;随着演替的不断进行,群落中的动植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所以阔叶林阶段比草本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错误;火烧后,草本、灌木的丰富度均逐渐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乔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保持稳定,D错误。
4.D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在人工群落中,人类的作用非常突出,人类的影响有时会超过某些自然因素;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5.A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因此新形成的群落的物种与景区原有物种可能存在种间竞争,A正确;该群落的演替是由地震造成的,属于自然演替,B错误;群落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错误;由地震造成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不一定是地衣,D错误。
6.A 贫瘠沙地具备一定的生物和土壤条件,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的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A错误。
7.A 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理论,重度盐碱化草地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中,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也会发生变化,B正确;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人类的活动往往能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使草地结构和功能恢复,C正确;种植的耐盐碱地植物可在条件恶劣的盐碱地生长,能降低土壤中的盐浓度,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D正确。
8.B 该地的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由于起始条件不为0,因此这种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由曲线可知,该演替过程中,草本的生物量先上升后下降最后稳定,B错误;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一起,形成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图中调查的各类生物的生物量是净生产量在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D正确。
9.ABD 图甲中,b、d时群落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由弃耕农田演替到茂密的乔木林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物种丰富度增加,植物固定的能量逐渐增加,最终趋于稳定,B正确,C错误;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数量减少,最终趋于稳定,D正确。
10.ABC 在图中所示演替过程中,占据优势的种类分别是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故占优势的物种明显发生了改变,A正确;图示演替过程为发生在退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变复杂,C正确;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在不断增加,D错误。
11.(1)初生演替 方向和速度 (2)恢复早期 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3)多年生草本→多年生灌木→多年生乔木 C4 C4植物与CO2的亲和力(结合能力)较强 (4)太阳能、风能
解析:(2)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三个植被类型以先锋植物为主,最容易被破坏的阶段是恢复早期,此时是流动沙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较弱,植物不易生长;随着时间的延长,形成了固定沙丘,群落中物种数目先不断增加,再保持稳定。(3)恢复早期是沙米和中亚虫实,中期的植物是黄柳、糙隐草子和褐沙蒿,后期是沙地榆和赖草,所以可以推测群落优势种的生活型随恢复演替的变化方向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灌木→多年生乔木。结合沙丘的变化过程是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则在恢复早期和中期主要是C4植物,所以可以推测C4植物对沙地恢复演替过程中的沙丘稳固起关键作用,C4植物与CO2的亲和力较强,能够固定更多的CO2,光合作用比较强,所以能在环境条件恶劣的流动沙丘上生存。
1 / 6第3节 群落的演替
导学 聚焦 1.通过对群落演替的过程、本质的学习,理解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协同进化,树立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 2.基于对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结构和演替的了解,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认同人类活动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必要性
知识点(一) 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类型
小提醒: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不 同 点 演替速度 慢
形成群落 趋向形成   趋向恢复   
经历阶段 相对   相对较少
相同点 ①群落结构由简单→复杂 ②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③      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3.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从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
(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3)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  )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5)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
探讨 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和结果,提高理解能力
1.下图为某池塘群落的演替历程,正确的演替顺序是        。
2.下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
(1)图中甲、乙所属的演替类型分别是                       、
   。判断的依据是                             。
(2)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宜用曲线    表示。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取而代之还是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
(3)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
(4)演替最终都能形成森林吗?
(5)请分析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的原因。
1.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2.归纳总结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
(1)“五个量”指的是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复杂程度、种间关系复杂程度、有机物总量、固定的能量。
(2)大多数自然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数量、物种丰富度会增加,这将导致以下结果:
①固定的能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
②种间关系更为复杂;
③群落结构更为复杂、分层现象更加明显,对能量的利用率增加。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演替①)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演替②)最终均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下列关于两种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演替①为初生演替,演替②为次生演替
B.演替①和演替②的起始条件和方向均不相同
C.都演替到森林阶段,演替②所需时间通常比演替①短
D.两种演替发生过程中,各种群的K值不一定都在增大
2.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群落一定能演替到乔木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群落的结构一定相同
规律方法
“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知识点(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及结果
(1)
(2)影响结果: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         ,不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        。
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2)解决方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①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      的道路。
②采取的措施:我国明确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和     ,并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以提高林草覆盖率。
4.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2)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  )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实质是消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
探讨 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
1.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木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是否改变了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2.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3.请列举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被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能提高群落结构的复杂性?
1.从“沙漠治理”“退耕还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群落演替都是向结构更复杂的方向进行
B.即使将森林中的高大乔木直接种植在沙漠中,也不会加快沙漠治理速度
C.退耕还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演替速度较初生演替快
D.“绿水青山”是人们根据群落演替规律调整群落演替方向的成果
2.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和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是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的生长
B.该过程改变了演替的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
C.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的结构
D.该方法可增加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1)群落演替是                        。
(2)初生演替                                                               的地方发生的
演替。
(3)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                         。
1.(2024·北京昌平区期末)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次生演替过程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演替早期的种群不会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
C.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D.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是因为灌木生长缓慢
2.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大约经历了一千年,那里形成了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这种现象称为群落演替,该过程中物种组成或优势物种发生变化
B.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代替的过程
C.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
D.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3.(2024·河北安平中学期末)“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中第一句隐含的种间关系及第二、三句反映出的生物学知识是(  )
A.种间竞争关系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
B.种间竞争关系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C.捕食关系 撤去人类活动后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
D.捕食关系 撤去人类活动后群落演替方向不会发生变化
4.(2024·安徽亳州期末)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无瓣海桑生长快,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估算无瓣海桑种群密度时不需要统计荫蔽环境下的无瓣海桑幼苗
C.无瓣海桑被本地植物取代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D.不同高度的无瓣海桑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5.如图表示两个群落在一段时间内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群落的演替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C.如果时间允许,甲群落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D.人类过度开垦一定会改变甲、乙群落演替的方向
6.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自然灾害(如火灾、暴雨、地震等)、人为干扰(砍伐、盗伐)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中造成空隙称为“林窗”。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林区内的一个“林窗”,经过40年恢复到原状,不同阶段部分物种组成结果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种类/种
0~10年 10~20年 20~30年 30~40年
草本 9 5 2 0
灌木 2 3 1 0
乔木 0 2 3 2
蝶类 7 5 2 1
(1)“林窗”区域与形成“林窗”前相比较,群落垂直结构更    (填“简单”或“复杂”);“林窗”区域群落演替类型是     ,判断依据是                     。
(2)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窗”内草本植物和灌木逐渐消失,其主要原因是              。
(3)30~40年“林窗”区域内物种的多样性     。为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林区可采取的人工措施是                                            。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核心要点·巧突破】
知识点(一)
自主学习
1.(1)代替 (2)① 植物  彻底消灭  沙丘  火山岩
冰川泥  地衣  苔藓  草本植物  灌木 
⑩丰富  加大  复杂  复杂 ② 土壤  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火灾过后的草原  过量砍伐的森林 
弃耕的农田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2.快 新群落 原来的群落 较多 增多 土壤、光能
3.(1)× 提示: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2)× 提示:群落内物种组成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不再变化。
(3)√
(4)√
(5)× 提示: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弃耕的农田不一定能形成森林。
互动探究
1.丁→甲→丙→乙
2.(1)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曲线甲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零,因此甲应属于初生演替,曲线乙存在起始物种,故应属于次生演替
(2)提示:乙。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因此在森林阶段,仍能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
(3)提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4)提示:不一定。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候等条件,如干旱地区或冻土地带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
(5)提示:次生演替时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
学以致用
1.B 演替①是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演替②是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有土壤条件和植物种子等,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演替①和演替②的起始条件不同,但两者最终均向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演替,故两者演替方向相同,B错误。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演替②(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是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演替①从裸岩开始,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C正确。两种演替发生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占优势的物种的替代,故各种群的K值不一定都在增大,D正确。
2.C 曲线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群落也不能演替到乔木阶段,B错误;第N年时,甲、乙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的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
知识点(二)
自主学习
1.(1)外界环境 迁入、迁出 种群相互关系 (2)增长或得以维持 减少甚至淘汰
2. 砍伐森林  过度放牧  封山育林  管理草原 
速度  方向
3.(2)①可持续发展 ②退牧还草
4.(1)√
(2)× 提示: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3)√
互动探究
1.提示: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且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土地荒漠化的趋势不变,故演替方向不变。
2.提示: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使生物多样性减少,这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提示:砍伐森林、围湖造田、过度放牧、环境污染等均会导致现有群落被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建立人工群落等可以提高群落结构的复杂性。
学以致用
1.A 若气候条件变得恶劣,即便没有人为干预,群落也会向结构更简单的方向演替,A错误;沙漠中严重缺水,不利于种植需水量大的高大乔木,B正确;退耕还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演替速度较初生演替快,C正确;群落演替普遍存在并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可以根据环境因素及气候条件来调整群落演替的方向,如“绿水青山”,D正确。
2.B 由题意可知,草方格是将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固定于沙中,其蓄积降水,进而促进方格内植物的生长,A正确;草方格沙障可以治理沙化土地,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错误;微生物可将方格内的麦草、稻草和芦苇等分解,进而改善方格内的土壤结构,C正确;草方格内种植了固沙植物,可以增加该地物种数量,从而增加物种丰富度,D正确。
【过程评价·勤检测】
网络构建
 (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
(3)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4)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课堂演练
1.C 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占优势的物种逐渐发生改变,如草本植物阶段占优势的物种为草本植物,乔木阶段占优势的物种为乔木,A错误;演替早期的种群仍会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如乔木阶段主要以乔木为主,但仍有早期出现的草本植物,B错误;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是因为乔木比灌木高大,在获取阳光等资源方面占优势,D错误。
2.B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B错误。
3.B 第一句诗表明杂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一诗句中体现出豆苗与杂草是种间竞争关系。第二、三句诗反映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4.C 根据题干信息,“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说明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A错误;估算无瓣海桑种群密度时要做到随机取样,也需要统计荫蔽环境下的无瓣海桑幼苗,B错误;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优势取代,即无瓣海桑被本地植物取代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C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空间分布,不同高度的无瓣海桑是同一物种,不属于垂直结构,D错误。
5.B 分析题图可知,甲群落起始物种丰富度为零,说明甲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B正确;若环境条件不适宜,即使时间足够长,甲群落也很难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错误;人类过度开垦,不一定会改变乙群落演替的方向,D错误。
6.(1)简单 次生演替 “林窗”具备原有土壤条件和植物种子及其他繁殖体 (2)“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减少,草本植物和灌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逐渐被淘汰 
(3)逐渐减少 定期合理地开采木材(或人为制造“林窗”)
解析:(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林窗”区域与形成“林窗”前相比较,优势物种乔木消失,所以群落垂直结构变简单了;由于“林窗”区域具备原有土壤条件和植物种子及其他繁殖体,故“林窗”区域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2)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窗”内草本植物和灌木逐渐消失,其主要原因是“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减少,草本植物和灌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逐渐被淘汰。(3)分析表格可知,“林窗”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当演替到30~40年时,群落进入比较成熟阶段,“林窗”消失,区域内物种丰富度降低,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为了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可定期合理地开采木材,人为制造“林窗”。
7 / 7(共76张PPT)
第3节 群落的演替
导学 聚焦 1.通过对群落演替的过程、本质的学习,理解群落演替过
程中的协同进化,树立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结
构与功能观。
2.基于对人类活动影响群落结构和演替的了解,分析人与
自然的关系,认同人类活动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必要性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目录
CONTENTS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核心要点·巧突破
01
精准出击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 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群落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
落 的过程。
代替 
(2)群落演替的类型
小提醒: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
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
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不 同 点 演替速度 慢
形成群落 趋向形成 趋向恢复
经历阶段 相对 相对较少
相同点 ①群落结构由简单→复杂 ②物种数量和群落层次 ③ 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快 
新群落 
原来的群落
较多 
增多 
土壤、光能 
3. 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从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 × )
提示: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2)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 )
提示:群落内物种组成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不再变化。
(3)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火山岩上。 ( √ )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 )
×
×


(5)若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会形成森林。 ( × )
提示: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弃耕的农田不一定能形成森
林。
×
探讨 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和结果,提高理解能力
1. 下图为某池塘群落的演替历程,正确的演替顺序是

丁→甲→丙→
乙 
2. 下图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
(1)图中甲、乙所属的演替类型分别是 、
。判断的依据是


初生演替 
次生演
替 
曲线甲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
零,因此甲应属于初生演替,曲线乙存在起始物种,故应属
于次生演替 
(2)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宜用曲线     表示。群落演替
时,不同种群间是取而代之还是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还
能否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
提示:乙。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
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
物都是存在的,因此在森林阶段,仍能找到地衣、苔藓等
其他植物。
(3)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为
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
提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
可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4)演替最终都能形成森林吗?
提示:不一定。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
候等条件,如干旱地区或冻土地带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
(5)请分析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速度快的原因。
提示:次生演替时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
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
的地下茎)。
1. 初生演替和次
生演替的比较
2. 归纳总结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结果
(1)“五个量”指的是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复杂程度、种间关
系复杂程度、有机物总量、固定的能量。
(2)大多数自然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数量、物种丰富度会增
加,这将导致以下结果:
①固定的能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
②种间关系更为复杂;
③群落结构更为复杂、分层现象更加明显,对能量的利用率
增加。
1. 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演替①)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
开始的演替(演替②)最终均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下列关
于两种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演替①为初生演替,演替②为次生演替
B. 演替①和演替②的起始条件和方向均不相同
C. 都演替到森林阶段,演替②所需时间通常比演替①短
D. 两种演替发生过程中,各种群的 K 值不一定都在增大
解析:  演替①是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演替②是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有土壤条件和植物
种子等,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演替①和演替②的起始条件不
同,但两者最终均向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演替,故两者演替方向相
同,B错误。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演替②
(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是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
壤条件,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演替①从裸岩开始,要
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C正确。两种演替发生过程中,会不
断发生占优势的物种的替代,故各种群的 K 值不一定都在增大,D
正确。
2.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 若时间允许,甲群落一定能演替到乔木阶段
C. 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 第 N 年时,甲、乙群落的结构一定相同
解析:  曲线甲表示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
的演替为次生演替,A错误;若环境条件不利,即使时间允许,甲
群落也不能演替到乔木阶段,B错误;第 N 年时,甲、乙群落中的
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甲、乙群落的结构不一定相同,D错误。
规律方法
“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知识点(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及结果
(1)
(2)影响结果: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 ,不适
应变化的种群数量 。
增长或得以维持 
减少甚至淘汰 
2.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等),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2)解决方法: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①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走 的道路。
②采取的措施:我国明确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和 ,并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以提高林草覆
盖率。
可持续发展 
退牧还草 
3.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4. 判断下列有关表述的正误
(1)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
行。 ( √ )
(2)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自然因素。
( × )
提示: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
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实质是消除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
影响,使群落按照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 √ )

×

探讨 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
1. 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
灌木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
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
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是否改变了该地区群落
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提示: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
致局部灌木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且
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土地荒漠化的趋势不变,故演替方向不变。
2. 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外
来物种的入侵会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提示: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
的稳定性,使生物多样性减少,这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会改变群落
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3. 请列举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被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
替。你认为采取哪些措施,能提高群落结构的复杂性?
提示:砍伐森林、围湖造田、过度放牧、环境污染等均会导致现有
群落被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建立人工群落等可以提高群落结构的复杂性。
1. 从“沙漠治理”“退耕还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
来,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下列有关叙述错
误的是(  )
A. 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群落演替都是向结构更复杂的方向进

B. 即使将森林中的高大乔木直接种植在沙漠中,也不会加快沙漠治
理速度
C. 退耕还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演替速度较初生演替快
D. “绿水青山”是人们根据群落演替规律调整群落演替方向的成果
解析:  若气候条件变得恶劣,即便没有人为干预,群落也会向
结构更简单的方向演替,A错误;沙漠中严重缺水,不利于种植需
水量大的高大乔木,B正确;退耕还林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演替
速度较初生演替快,C正确;群落演替普遍存在并有一定的规律,
人们可以根据环境因素及气候条件来调整群落演替的方向,如“绿
水青山”,D正确。
2. 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和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
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是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
的一种治沙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的生长
B. 该过程改变了演替的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的方向
C. 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的结构
D. 该方法可增加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解析:  由题意可知,草方格是将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
固定于沙中,其蓄积降水,进而促进方格内植物的生长,A正确;
草方格沙障可以治理沙化土地,改变了该区域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
向,B错误;微生物可将方格内的麦草、稻草和芦苇等分解,进而
改善方格内的土壤结构,C正确;草方格内种植了固沙植物,可以
增加该地物种数量,从而增加物种丰富度,D正确。
过程评价·勤检测
02
反馈效果 筑牢基础
(1)群落演替是

(2)初生演替
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
的地方发生
的演替。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
过程 
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
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
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
度进行 
1. (2024·北京昌平区期末)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次生演替过程中占优势的物种不会改变
B. 演替早期的种群不会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
C. 退耕还林后群落总体上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D. 演替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是因为灌木生长缓慢
解析:  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占优势的物种逐渐发生改变,如草本
植物阶段占优势的物种为草本植物,乔木阶段占优势的物种为乔
木,A错误;演替早期的种群仍会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如乔木
阶段主要以乔木为主,但仍有早期出现的草本植物,B错误;演替
过程中乔木逐渐取代灌木的优势地位是因为乔木比灌木高大,在获
取阳光等资源方面占优势,D错误。
2. 密执安湖沙丘是湖水退却后暴露出来的极端干燥的一片区域,大约
经历了一千年,那里形成了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A. 这种现象称为群落演替,该过程中物种组成或优势物种发生变化
B.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被另一个群落中的物种代替的过程
C. 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区别于草本植物阶段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
组成
D. 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解析:  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代替的过程,B错误。
3. (2024·河北安平中学期末)“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
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
愿无违。”陶渊明的这首《归园田居》中第一句隐含的种间关系及
第二、三句反映出的生物学知识是(  )
A. 种间竞争关系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无影响
B. 种间竞争关系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C. 捕食关系 撤去人类活动后群落演替方向会发生变化
D. 捕食关系 撤去人类活动后群落演替方向不会发生变化
解析:  第一句诗表明杂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
空间等,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一诗句中体现出
豆苗与杂草是种间竞争关系。第二、三句诗反映人类活动对群
落演替有影响。
4. (2024·安徽亳州期末)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
桑,无瓣海桑生长快,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
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
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
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 估算无瓣海桑种群密度时不需要统计荫蔽环境下的无瓣海桑幼苗
C. 无瓣海桑被本地植物取代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
D. 不同高度的无瓣海桑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
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说明无瓣海桑种
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A错误;估算无瓣海桑种群密度时要做到
随机取样,也需要统计荫蔽环境下的无瓣海桑幼苗,B错误;群落
演替的本质是优势取代,即无瓣海桑被本地植物取代的过程属于群
落演替,C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空间分
布,不同高度的无瓣海桑是同一物种,不属于垂直结构,D错误。
5.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在一段时间内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 甲群落的演替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
开始的演替
B. 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演替
类型
C. 如果时间允许,甲群落一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D. 人类过度开垦一定会改变甲、乙群落演替的方向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甲群落起始物种丰富度为零,说明甲群
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
次生演替,A错误;乙群落的演替也属于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演替
类型,B正确;若环境条件不适宜,即使时间足够长,甲群落也很
难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C错误;人类过度开垦,不一定会
改变乙群落演替的方向,D错误。
6. 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自然灾害(如火灾、暴雨、地震等)、人
为干扰(砍伐、盗伐)等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中
造成空隙称为“林窗”。某研究小组调查了某林区内的一个“林
窗”,经过40年恢复到原状,不同阶段部分物种组成结果如表。回
答下列问题:
物种种类/种 0~10年 10~20年 20~30年 30~40年
草本 9 5 2 0
灌木 2 3 1 0
乔木 0 2 3 2
蝶类 7 5 2 1
(1)“林窗”区域与形成“林窗”前相比较,群落垂直结构
更 (填“简单”或“复杂”);“林窗”区域群落
演替类型是 ,判断依据是

解析: 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林窗”区域与形成“林
窗”前相比较,优势物种乔木消失,所以群落垂直结构变简
单了;由于“林窗”区域具备原有土壤条件和植物种子及其
他繁殖体,故“林窗”区域群落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
简单
次生演替
“林窗”具备原有
土壤条件和植物种子及其他繁殖体
(2)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窗”内草本植物和灌木逐渐消失,其
主要原因是

解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窗”内草本植物和灌木逐
渐消失,其主要原因是“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减
少,草本植物和灌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逐渐被淘汰。
“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减少,草本植
物和灌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逐渐被淘汰
(3)30~40年“林窗”区域内物种的多样性 。为更
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林区可采取的人工措施是

解析: 分析表格可知,“林窗”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生
物多样性的保护,当演替到30~40年时,群落进入比较成熟
阶段,“林窗”消失,区域内物种丰富度降低,生物多样性
逐渐减少,为了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可定期合理地开采
木材,人为制造“林窗”。
逐渐减少
定期
合理地开采木材(或人为制造“林窗”)
课时训练·提素能
03
分级练习 巩固提升
知识点一 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 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
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B. 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C. 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D. 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多年生草本群落因为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
本群落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本群落替代了一年生草本群落,A
正确;灌木植物比草本植物高大,灌木群落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
构,B正确;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与多年生亚灌木群
落相比,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
误;该沙地主要植被为多年生灌木,因为其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
风能力和吸水能力,更加适合在沙地生存,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某地曾有大量的沙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裸露的沙丘上出现了
各种植物和动物,并最终发展成稳定的森林群落。下列相关叙述错
误的是(  )
A. 在裸露的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优势种更迭速度较快
B. 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沙丘演替的速度,也能改变演替的方向
C. 裸露的沙丘上出现的各种生物起初是从外界迁移而来的
D. 裸露的沙丘能演替至森林阶段,说明该地区气候比较适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在裸露的沙丘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
速度较慢,即优势种更迭速度较慢,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改变
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如植树造林有可能减轻沙漠化,使其往绿
洲方向演替,B正确;裸露的沙丘上出现的各种生物,往往是从外
界迁移而来的,C正确;气候适宜,群落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大兴安岭冬季严寒而漫长,温暖季短,有大面积落叶针叶林,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某林区发生火灾后,植被演替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火灾后的林地上发生的是初生演替
B. 与针阔混交林相比,针叶林土壤有机物含量较多
C. 与阔叶林阶段相比,草本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加复杂
D. 火烧后,草本、灌木和乔木的丰富度均逐渐下降后保持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林区火灾后发生的演替是在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
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
演替,A错误;由于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因此与
针阔混交林相比,针叶林土壤有机物含量较多,B正确;随着演替
的不断进行,群落中的动植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更加复杂,所以
阔叶林阶段比草本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错误;火
烧后,草本、灌木的丰富度均逐渐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乔木丰富
度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保持稳定,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知识点二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4. 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类的许多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
B. 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C. 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某些自然因素
D. 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
解析: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在人工
群落中,人类的作用非常突出,人类的影响有时会超过某些自然因
素;人类的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九寨沟地震引发了小范围的山体滑坡,导致部分自然景观遭到了破
坏,景区封闭一段时间后,被破坏的景观又重新形成,还出现了一
些新的生物群落,使景区更加的秀丽迷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新形成的群落的物种与景区原有物种可能存在种间竞争
B. 该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
C. 该群落只有水平结构没有垂直结构
D. 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因此新
形成的群落的物种与景区原有物种可能存在种间竞争,A正确;该
群落的演替是由地震造成的,属于自然演替,B错误;群落的结构
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C错误;由地震造成的演替属于次生演
替,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不一定是地衣,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塞罕坝林场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在半个多世纪时间里,
三代造林人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 塞罕坝林场从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这一过程发生了初生演替
B. 某些退化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被恢复的
C. 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
D. 人类活动改变了塞罕坝林区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解析:  贫瘠沙地具备一定的生物和土壤条件,贫瘠沙地变成绿
水青山的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A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利用群落演替规律,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植物,以改造盐碱化草
地,使草地结构和功能恢复,其简化技术流程图如图。下列相关叙
述,错误的是(  )
重度盐碱化地
(碱斑+碱蓬)
轻度盐碱化草地或
良好草地(羊草+
杂类草)

中度盐碱化地
(虎尾草+杂类草)

A. 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 该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C. 该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能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D. 该过程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理
论,重度盐碱化草地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该过程属于次
生演替,A错误;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中,随着群落的演替,群
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也会发生变化,B正确;群落的演替过程
中,人类的活动往往能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使草地结构和功能
恢复,C正确;种植的耐盐碱地植物可在条件恶劣的盐碱地生长,
能降低土壤中的盐浓度,说明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和改变环
境,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某森林因火灾被大片烧毁,如图是火烧后该地的植物群落在恢复过程中,各类不同植物类型生物量的变化状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地的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属于次
生演替
B. 该演替过程中,草本的生物量先上升后稳定
C. 恢复到一定阶段时,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一起,可体
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图中的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该地的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群落的演
替过程,由于起始条件不为0,因此这种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
替,A正确;由曲线可知,该演替过程中,草本的生物量先上
升后下降最后稳定,B错误;图示的不同植物类型同时交织在
一起,形成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
构,C正确;图中调查的各类生物的生物量是净生产量在调查
时刻前的积累量,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多选)图甲表示弃耕农田上群落演替的情况,图乙、丙、丁为演
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b、d时群落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 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
C. 图丙可表示该农田上植物固定的能量与时间的关系
D. 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图甲中,b、d时群落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
正确;由弃耕农田演替到茂密的乔木林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
移,物种数量逐渐增多,物种丰富度增加,植物固定的能量逐渐增
加,最终趋于稳定,B正确,C错误;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
本植物数量逐渐增加,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数量减
少,最终趋于稳定,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多选)以生物的有机物积累量(生物量)为指标,统计某农田在退耕3年、10年及30年后生态系统中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生物量所占
A. 图中所示的演替结果显示,占优势的物种明显发生了改变
B. 在该退耕农田上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
木阶段
C. 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变复杂
D. 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基本不变
比例,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在图中所示演替过程中,占据优势的种类分别是草
本植物、灌木和乔木,故占优势的物种明显发生了改变,A正
确;图示演替过程为发生在退耕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群落演替的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
确;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营养结构变复杂,C
正确;该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在不断增加,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我国北方某地区的草地在近五十年内明显退化为沙地,植被恢复
成为该地区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对部分已经退化严重的沙地用
同样的方法围封,使其自然恢复并研究群落演替特征,统计不同
恢复时期的群落优势种及其生物学特性如表所示。
恢复阶段 优势植物 生活型 功能型
恢复早期 沙米 A. G. C4植物
中亚虫实 A. G. C4植物
恢复中期 黄柳 P. S. C3植物
糙隐草子 P. G. C4植物
褐沙蒿 P. S. C4植物
恢复后期 沙地榆 P. T. C3植物
赖草 P. G. C3植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注:A(一年生)、P(多年生)、G(草本)、S(灌木)、(T
乔木)。
(2)自然恢复过程中的主要生境类型转变趋势为:流动沙丘→半
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三个恢复阶段中,植被类型以先锋植
物为主,群落不稳定、易被破坏的阶段是 。随
着恢复时间的延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可能
为: 。
(1)实验所选取的样地在围封前基本处于裸露沙丘状态,其自然
恢复所发生的植被演替类型属于 ,人类活动往
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 。
初生演替
方向和速度
恢复早期
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三个植被类型以先锋植
物为主,最容易被破坏的阶段是恢复早期,此时是流动沙
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较弱,植物不易生长;随着时间的延
长,形成了固定沙丘,群落中物种数目先不断增加,再保持
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据表中信息可知,群落优势种的生活型随恢复演替的变化方
向为:一年生草本→
(用文字与箭头结合的形式表示)。根据群落优势种的
功能型可知, (填“C3”或“C4”)植物对沙地恢复
演替过程中的沙丘稳固起关键作用,从光合作用的角度推测
该类型植物能在环境条件艰苦的流动沙丘上生存的原因
是 。
多年生草本→多年生灌木→多年生乔

C4
C4植物与CO2的亲和力(结合能力)较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恢复早期是沙米和中亚虫实,中期的植物是黄柳、糙隐草子和
褐沙蒿,后期是沙地榆和赖草,所以可以推测群落优势种的生活型随
恢复演替的变化方向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灌木→多
年生乔木。结合沙丘的变化过程是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
则在恢复早期和中期主要是C4植物,所以可以推测C4植物对沙地恢复
演替过程中的沙丘稳固起关键作用,C4植物与CO2的亲和力较强,能
够固定更多的CO2,光合作用比较强,所以能在环境条件恶劣的流动
沙丘上生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为满足当地牧民生活所需要的能源供应,可开发
(答出两种)等新能源资源,间接减少因砍伐而导致
的地表植被破坏。
太阳能、
风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