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质量检测(二) 群落及其演替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B.土壤中的动物分布于不同的土层,因此也存在分层现象
C.“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中,两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D.群落的外貌和结构的季节性变化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有关
2.在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中植物与动物的分层分布都与光照有直接关系
B.草原上不同区域的裂叶蒿的长势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C.荒漠上植物稀少,因此其群落不具有垂直结构
D.海洋藻类的垂直分层与光的强度和波长有关
3.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的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种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在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不同
B.生态位相似但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常会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
C.生活在相同空间内的两个种群具有完全相同的生态位
D.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较易被淘汰
4.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等。某实验小组欲对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调查研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构成土壤中的生物群落
B.许多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应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C.采集的小动物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处理,以便保存
D.通过调查土壤样本中小动物的数量可推测该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5.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中的动植物通常具有耐旱的特性
B.草原上常见的动物有两栖类和水生动物
C.森林中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D.湿地生物群落中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6.某湿地经过多年综合治理后,现在每年秋冬季节越来越多的候鸟来此停栖,甚至发现了比大熊猫还珍稀的鸟类——震旦鸦雀。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该湿地某种候鸟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B.分析候鸟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和种间关系等,可以确定其生态位是否有重叠
C.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土壤并统计线虫的种类和数目,可确定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D.湿地不同区域分布的种群不同、同一区域不同种群的密度也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7.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不同类型群落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B.荒漠里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有利于保存水分
C.热带雨林中的乔木高大,往往有板状根,分支发达,以争夺阳光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8.生物土壤结皮是细菌、藻类等生物与土壤颗粒胶结而成的有机复合体,根据结皮中的优势种组成,可分为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皮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B.土壤苔藓结皮阶段藻类和地衣会全部消失
C.环境条件适宜会缩短土壤结皮完成的时间
D.不同结皮阶段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可能不同
9.高山树线是指天然森林分布的海拔上限,气候变暖使高山树线向更高海拔迁移。树线之上低矮、稀疏的灌丛或草丛有利于树线上升,而较为高大、茂密的灌丛由于其较强的竞争作用抑制树线的上升。随着海拔上升,降水减少,上升区域中的植被趋于集群分布,集群强度与树线上升速率呈显著负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变暖对不同区域内植被的生态位分布无显著影响
B.不同海拔地带的植被类型有所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树线上升速率只受外界环境因素和种间关系的影响
D.高山树线迁移的过程伴随着群落的演替
10.(2024·北京高二期末)下列关于生态位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位是指某物种占用资源的情况
B.生态位相似的物种间往往存在竞争
C.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D.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
11.两种生物通过共同的捕食者产生的竞争称为似然竞争。如瓢虫以蚜虫和蒲公英花粉为食,生长在蒲公英附近的苜蓿上蚜虫种群密度低。下列理解或说法正确的是( )
A.蒲公英和苜蓿两种植物之间存在着似然竞争,瓢虫和蚜虫为捕食者
B.似然竞争既可以发生在植物和动物之间,也可发生在两种动物之间
C.取食同种食物的两种昆虫此消彼长,则两种昆虫之间属于似然竞争
D.产生似然竞争至少涉及3种生物,似然竞争的生物具有完全相同的生态位
12.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替代的特点
B.若为淡水湖水域,可以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湖水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13.随着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北方的绿色屏障得到了不断加固和拓展。201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沙化土地面积都比2014年减少了300多万公顷,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和“人沙和谐共存”的历史性转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和“人沙和谐共存”的转变属于初生演替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C.在沙漠治理中要遵循自然规律,推进植树种草、合理灌溉、防风固沙等措施
D.群落演替是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沙漠只能演替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群落
14.(2024·安徽淮南检测)群落演替分为自养型演替和异养型演替。当群落中所有生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发生的演替为自养型演替;反之,为异养型演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苔藓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为自养型演替
B.次生演替可能为自养型演替,也可能为异养型演替
C.自养型演替会使群落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D.自养型演替群落的光合作用强度一定大于异养型演替群落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火山喷发后,岩浆所到之处,一切生灵都化为乌有,只剩光秃秃的火山岩。在由裸岩向森林演替的过程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快,木本植物群落演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
B.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
C.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到达顶极群落时均是森林群落
D.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
16.(2024·济南市期末)古诗词中记载了较多的生物学现象。诗句一“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出自《曹风·候人》),意思是鹈鹕停在鱼梁上,水没有打湿它的翅膀。其原因是鹈鹕皮下油脂腺分泌油脂,使羽毛起到了防水的作用。诗句二“无田甫田,维莠骄骄”(出自《齐风·甫田》),意思是无力耕种以致田地荒废,杂草长得又高又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鹈鹕羽毛防水有利于保持体温和减少运动时产生的阻力
B.诗句一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C.诗句二与“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均是初生演替过程
D.群落演替过程中出现新的占优势的物种后原有占优势的物种就会消失
17.(2024·湖南衡阳高二期末)“林窗”又称林冠空隙,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一段时间后“林窗”区域出现草,一些年后出现一些灌木、乔木,经过数十年后,植被恢复之前的面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大小不同的“林窗”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群落水平结构
B.“林窗”区域里的物种丰富度一定逐年增加
C.森林火灾引起“林窗”,恢复前后的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完全相同
D.森林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可发生改变
18.(2024·山东青岛期末)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不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活动,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 动物种类及数量
蚂蚁 蚯蚓 蜈蚣
溪边土壤 上午10点 很少 较多 非常多
晚上10点 少 多 较多
山地土壤 上午10点 非常多 较少 较少
晚上10点 较多 少 很少
A.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暗、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B.有些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土壤水分对土壤动物类群分布的影响
D.表中数据显示,该小组统计丰富度用的方法是目测估计法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9.(12分)研究生态位有助于人们认识群落中物种间及物种内的竞争关系,从而达到调节种群密度,使资源利用达到最优。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在同一群落中 (填“存在”或“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因为自然界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 ,最终重叠的生态位会被 占有。
(2)在自然界中,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持久性重叠的事件是很罕见的。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之间,常常通过多种方式减少生态位的重叠,从而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 和 ,如绿啄木鸟和椋鸟虽然都在地面取食,但前者吃蚂蚁,后者吃各种昆虫的幼虫,这是通过 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森莺和柳莺虽然都吃有翅目昆虫,但前者生活在乔木层,后者生活在灌木层,这是通过 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
(3)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夏天时,森莺和柳莺各有自己的生活区域,彼此互不侵入;冬天时,森莺迁徙离开,柳莺则侵入了森莺生活的区域。这说明森莺和柳莺之间存在 关系。
20.(12分)研究人员调查了大别山不同发育阶段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
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群落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群落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群落为发育晚期的群落。
(1)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的胸径结构比例关系(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比例)代替其 ,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称,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调查发现,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填“较高”或“较低”),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物种丰富度呈 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丰富度在群落发育的 (填“早”“中”或“晚”)期较高。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 加剧,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 现象。
(4)若A群落是由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的,则此种演替属于 演替,该演替过程中群落所含有机物变化的情况是 。
21.(11分)为实现生态保护,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下表中数据是某退耕地随退耕时间的延续,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情况:
退耕时 间(年) 1 5 10 15 20 25 30 35
物种多 样性 指数 1.41 1.75 2.46 3.04 3.36 3.52 3.55 3.55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 ,由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 。物种丰富度是指 。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第25年到第35年间,该群落已经演替到改善环境下的顶极阶段,能否判断是否形成了森林群落? ,理由是 。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后的地区各种生物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其中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 现象,其意义是 。
22.(13分)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于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为丰富,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某省沿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湿地 类型 线虫属 丰富度 土层深 度(cm) 植物寄 生线虫 (条/100 g 干土) 腐食线虫 (条/100 g 干土) 食细菌 线虫(条/ 100 g干土)
碱蓬 群落 19 0~10 93 15 12
10~20 14 2 10
柽柳 群落 18 0~10 89 19 28
10~20 21 0 15
白茅 群落 24 0~10 598 92 71
10~20 163 9 7
(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0~10 cm、10~20 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 选择地点。
(2)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腐食线虫和 线虫的数量明显增多。
(3)表中三个群落的 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呈“表层聚集”分布。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 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 积累较少。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 ,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 最高。
23.(12分)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并不是直接的。一个物种可能会通过对第三个物种产生作用而影响第二个物种,这种效应称为间接效应。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下图表示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的啮齿动物的数量变化对蚂蚁相对数量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该实验区域中蚂蚁相对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考虑,在第1年中,蚂蚁相对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2)生态学家对蚂蚁相对数量减少的原因做了进一步探究。研究发现,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则偏爱小粒种子;而大粒种子植物与小粒种子植物相比更具有生存优势。据此分析,请尝试用间接效应的观点解释蚂蚁种群相对数量下降的原因: 。
(3)以上材料体现的种间关系有 和 。
章末质量检测(二) 群落及其演替
1.C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A正确;土壤中的动物分布于不同的土层,因此也存在分层现象,B正确;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以螟蛉作食物,二者为捕食关系,C错误;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之发生规律性变化,属于群落特征的季节性,D正确。
2.D 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有直接关系,动物分层主要是因为植物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与栖息地,A错误;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而不是种群中的个体,B错误;荒漠上的群落也具有垂直结构,C错误;光的强度和波长决定着海洋中藻类群落垂直分层现象,D正确。
3.B 结合题意可知,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的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故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在群落中的位置不能称为生态位,A错误;生态位相似说明生物对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环境需求也相似,所以生态位相似但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由于利用的生态资源相似,常会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B正确;生活在相同空间内的两个种群可能因所占用资源情况、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有差异而导致生态位不同,C错误;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可利用的资源多,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来躲避敌害,因此一般不易被淘汰,D错误。
4.C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的集合,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只是土壤中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也小,故不能用标记重捕法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B错误;采集的小动物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处理,以便保存,C正确;通过调查土壤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D错误。
5.B 荒漠里的植物和动物适应荒漠干旱的环境,具有耐旱性,A正确;由于缺水,在草原生物群落中,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常少见,B错误;森林中乔木茂盛,藤本植物多,能够给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和食物,故森林中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C正确;湿地群落既有水生生物又有陆生植物,D正确。
6.C 每年秋冬季节越来越多的候鸟来此停栖,说明影响该湿地某种候鸟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A正确;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及其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分析候鸟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和种间关系等,可以确定其生态位是否有重叠,B正确;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土壤并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种类和数目,可确定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C错误;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所以湿地不同区域分布的种群不同、同一区域不同种群的密度也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7.C 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减少水分散失,能抵抗干旱,A正确;荒漠里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减少体内水分散失,有利于保存水分,B正确;热带雨林中的乔木高大,往往有板状根,分支不发达,只在树顶形成树冠,以争夺阳光,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通常群落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加,群落一般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正确。
8.B 荒漠土壤中存在繁殖体,故荒漠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过程中处于优势,成为优势种,但原有的藻类和地衣不会消亡,B错误;环境条件适宜如气候适宜,会缩短土壤结皮(次生演替)完成的时间,C正确;不同结皮阶段群落结构不同,因此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可能不同,D正确。
9.D 根据题意可知,气候变暖使高山树线向更高海拔迁移,影响了植被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对不同区域内植被的生态位分布有显著影响,A错误;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而不同海拔地带的植被类型属于不同的群落,因此不同海拔地带的植被类型的差异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随着海拔上升,降水减少,上升区域中的植被趋于集群分布,集群强度与树线上升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树线上升速率不仅受外界环境因素和种间关系的影响,也受到种内关系的影响,C错误;高山树线向高海拔的迁移过程中,原有的植被和土壤条件存在,随着迁移过程中植被等的变化,群落发生了演替,D正确。
10.A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错误;当两个物种同时利用同一种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所以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似的种群,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竞争,B正确;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不同物种利用的食物资源可能是相同的,所以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D正确。
11.B 根据题干信息,“瓢虫以蚜虫和蒲公英花粉为食,生长在蒲公英附近的苜蓿上蚜虫种群密度低”,说明蚜虫以蒲公英和苜蓿两种植物为食物,则蒲公英和苜蓿两种植物之间存在着似然竞争,蚜虫为捕食者,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瓢虫以蚜虫和蒲公英花粉为食”,说明蚜虫和蒲公英之间存在似然竞争,两种动物如果被同一种动物捕食,则两种动物之间也存在似然竞争,B正确;取食同种食物的两种昆虫之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C错误;两种生物通过共同的捕食者产生的竞争称为似然竞争,说明产生似然竞争至少涉及3种生物,似然竞争的生物具有重叠的生态位,D错误。
12.B 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优势种替代的特点,A错误;丰富度只是物种数目的多少,故丰富度达到最大,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大,C错误;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D错误。
13.A 沙漠属于荒漠生物群落,演替成“人沙和谐共存”的群落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的自然演替的方向,加快或减缓演替的速度,B正确;科学的推进植树种草、合理灌溉、防风固沙等措施要遵循自然规律,C正确;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过程,由简单到复杂,最后演替成与环境相适应的群落,D正确。
14.D 苔藓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过程中单位时间积累的有机物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为自养型演替,A正确;次生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越来越多,也可能越来越少,可能为自养型演替,也可能为异养型演替,B正确;自养型演替过程中,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越来越多,会使群落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C正确;自养型演替初期的光合作用强度很低,有可能小于异养型演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强度,D错误。
15.ABD 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A正确;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B正确;不同地区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并非所有的群落都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错误;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因此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D正确。
16.CD 鹈鹕羽毛防水有利于保持体温和减少运动时产生的阻力,这是鹈鹕适应水上生活的表现,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A、B正确;诗句二描述的是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也描述的是次生演替过程,C错误;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演替过程中出现新的占优势的物种后原有占优势的物种未必消失,D错误。
17.BC 由于“林窗”会使林冠层出现空隙,因此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大小不同的“林窗”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森林火灾引起“林窗”,恢复前后的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
18.BD 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暗、避高温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A错误;由题表可知,本实验探究的是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物类群分布的影响,C错误。
19.(1)不存在 种间竞争 优势种群 (2)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取食不同 栖息场所不同 (3)种间竞争
20.(1)年龄结构 (2)较低 先增加后减少 中 (3)种间竞争 分层 (4)初生 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解析:(1)胸径大小一般与树龄呈正相关,通常以马尾松的胸径结构比例关系代替其年龄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2)由题图可知,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低。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分析题图可知,马尾松林物种丰富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丰富度在群落发育的中期(B、C、D、E时期)较高。(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不同植物间的种间竞争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4)在冰盖融化后的裸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演替过程中有机物含量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21.(1)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最后保持稳定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2)不能 群落演替受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只有在具备森林群落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才能演替为森林群落 (3)分层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解析:(1)该地区的演替是在已有土壤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最后保持稳定。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2)由于群落演替受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只有在具备森林群落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才能演替为森林群落,因此在不知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不能判断其是否形成了森林群落。(3)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其意义是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2.(1)取样器取样 随机 (2)食细菌 (3)植物寄生 0~10 有机质 (4)白茅群落 丰富度
解析:(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小动物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随机选择地点。(2)生活污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和细菌,因此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会使腐食线虫和食细菌线虫的数量明显增多。(3)由题表可知,三个群落中植物寄生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有机质积累较少。(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白茅群落,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丰富度最高。
23.(1)后减少,再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啮齿动物减少,竞争压力减小 (2)啮齿动物的减少,导致大粒种子植物增加,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占有优势,使得供蚂蚁食用的小粒种子减少,蚂蚁食物减少 (3)捕食 种间竞争
解析:(1)由题图可知,该实验区域中蚂蚁相对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从种间关系的角度考虑,在第1年中,蚂蚁相对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和其竞争的啮齿动物减少,竞争压力减小。(2)用间接效应的观点解释蚂蚁种群相对数量下降的原因为与其竞争的啮齿动物减少,使得大粒种子植物增加,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占有优势,使得供蚂蚁食用的小粒种子减少,蚂蚁食物减少。(3)题中材料体现的种间关系有植物种子和蚂蚁以及植物种子和啮齿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
1 / 3(共62张PPT)
章末质量检测(二) 群落及其演替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B. 土壤中的动物分布于不同的土层,因此也存在分层现象
C.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中,两种生物间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D. 群落的外貌和结构的季节性变化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A正
确;土壤中的动物分布于不同的土层,因此也存在分层现象,
B正确;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
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以螟蛉作
食物,二者为捕食关系,C错误;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
季节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之发生规律性变化,属于群
落特征的季节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 在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
的空间结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森林中植物与动物的分层分布都与光照有直接关系
B. 草原上不同区域的裂叶蒿的长势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C. 荒漠上植物稀少,因此其群落不具有垂直结构
D. 海洋藻类的垂直分层与光的强度和波长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森林中植物的分层分布与光照有直接关系,动物分层主
要是因为植物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与栖息地,A错误;群落
的水平结构是指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而不是
种群中的个体,B错误;荒漠上的群落也具有垂直结构,C错误;
光的强度和波长决定着海洋中藻类群落垂直分层现象,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
置、占用的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
种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在群落中占据的生态位不同
B. 生态位相似但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常会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
C. 生活在相同空间内的两个种群具有完全相同的生态位
D. 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较易被淘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结合题意可知,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
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的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
系,故种群中的不同个体在群落中的位置不能称为生态位,A错
误;生态位相似说明生物对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环境需求也相似,所
以生态位相似但存在地理隔离的种群,由于利用的生态资源相似,
常会进化出相似的生理结构,B正确;生活在相同空间内的两个种
群可能因所占用资源情况、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有差异而导致生态位
不同,C错误;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可利用的资源多,遇到外来物
种入侵时,由于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来躲避敌害,因此一般不易被
淘汰,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 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
蚣、马陆、蚯蚓等。某实验小组欲对土壤中的小动物进行调查研
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构成土壤中的生物群落
B. 许多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较强,应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C. 采集的小动物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处理,以便保存
D. 通过调查土壤样本中小动物的数量可推测该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类
群的丰富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的集合,蜘蛛、鼠
妇、蜈蚣、马陆、蚯蚓只是土壤中的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
落,A错误;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范围也小,故不能用
标记重捕法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
采集,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B错误;采集的小动
物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处理,以便保存,C正确;通过调查
土壤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类群
的丰富度,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5. 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荒漠中的动植物通常具有耐旱的特性
B. 草原上常见的动物有两栖类和水生动物
C. 森林中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
D. 湿地生物群落中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荒漠里的植物和动物适应荒漠干旱的环境,具有耐旱
性,A正确;由于缺水,在草原生物群落中,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
常少见,B错误;森林中乔木茂盛,藤本植物多,能够给动物提供
栖息场所和食物,故森林中树栖和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类特别多,C
正确;湿地群落既有水生生物又有陆生植物,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6. 某湿地经过多年综合治理后,现在每年秋冬季节越来越多的候鸟来
此停栖,甚至发现了比大熊猫还珍稀的鸟类——震旦鸦雀。下列有
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影响该湿地某种候鸟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B. 分析候鸟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和种间关系等,可以确定其生态
位是否有重叠
C. 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土壤并统计线虫的种类和数目,可确定土壤
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D. 湿地不同区域分布的种群不同、同一区域不同种群的密度也不
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每年秋冬季节越来越多的候鸟来此停栖,说明影响该湿
地某种候鸟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A正确;
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的情况,及其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分析候鸟的栖息
地、食物、天敌和种间关系等,可以确定其生态位是否有重叠,B
正确;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土壤并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种类和
数目,可确定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C错误;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所以湿地不同区域分布的种群不同、同一区域不同种群的密度也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7. 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
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
不同类型群落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
是( )
A. 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B. 荒漠里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有利于
保存水分
C. 热带雨林中的乔木高大,往往有板状根,分支发达,以争夺阳光
D.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以
减少水分散失,能抵抗干旱,A正确;荒漠里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
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减少体内水分散失,有利于保存
水分,B正确;热带雨林中的乔木高大,往往有板状根,分支不发
达,只在树顶形成树冠,以争夺阳光,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通
常群落中生物种类逐渐增加,群落一般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
向发展,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8. 生物土壤结皮是细菌、藻类等生物与土壤颗粒胶结而成的有机复合
体,根据结皮中的优势种组成,可分为藻结皮、地衣结皮、苔藓结
皮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荒漠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B. 土壤苔藓结皮阶段藻类和地衣会全部消失
C. 环境条件适宜会缩短土壤结皮完成的时间
D. 不同结皮阶段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可能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荒漠土壤中存在繁殖体,故荒漠土壤结皮的过程属于次
生演替,A正确;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
替,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过程中处于优势,成
为优势种,但原有的藻类和地衣不会消亡,B错误;环境条件适宜
如气候适宜,会缩短土壤结皮(次生演替)完成的时间,C正确;
不同结皮阶段群落结构不同,因此土壤中微生物种类可能不同,D
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9. 高山树线是指天然森林分布的海拔上限,气候变暖使高山树线向更
高海拔迁移。树线之上低矮、稀疏的灌丛或草丛有利于树线上升,
而较为高大、茂密的灌丛由于其较强的竞争作用抑制树线的上升。
随着海拔上升,降水减少,上升区域中的植被趋于集群分布,集群
强度与树线上升速率呈显著负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气候变暖对不同区域内植被的生态位分布无显著影响
B. 不同海拔地带的植被类型有所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树线上升速率只受外界环境因素和种间关系的影响
D. 高山树线迁移的过程伴随着群落的演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气候变暖使高山树线向更高海拔迁移,
影响了植被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
关系等,因此对不同区域内植被的生态位分布有显著影响,A错
误;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而不同海拔地带的
植被类型属于不同的群落,因此不同海拔地带的植被类型的差异不
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根据题意可知,随着海拔上升,
降水减少,上升区域中的植被趋于集群分布,集群强度与树线上升
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树线上升速率不仅受外界环境因素和种间
关系的影响,也受到种内关系的影响,C错误;高山树线向高海拔的迁移过程中,原有的植被和土壤条件存在,随着迁移过程中植被等的变化,群落发生了演替,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0. (2024·北京高二期末)下列关于生态位理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生态位是指某物种占用资源的情况
B. 生态位相似的物种间往往存在竞争
C. 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D.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会出现重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
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
错误;当两个物种同时利用同一种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
所以同一环境中的两个生态位相似的种群,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
活资源而发生竞争,B正确;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
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
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不同物种
利用的食物资源可能是相同的,所以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出现
重叠的现象,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1. 两种生物通过共同的捕食者产生的竞争称为似然竞争。如瓢虫以
蚜虫和蒲公英花粉为食,生长在蒲公英附近的苜蓿上蚜虫种群密
度低。下列理解或说法正确的是( )
A. 蒲公英和苜蓿两种植物之间存在着似然竞争,瓢虫和蚜虫为捕食者
B. 似然竞争既可以发生在植物和动物之间,也可发生在两种动物之间
C. 取食同种食物的两种昆虫此消彼长,则两种昆虫之间属于似然竞争
D. 产生似然竞争至少涉及3种生物,似然竞争的生物具有完全相同的生态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瓢虫以蚜虫和蒲公英花粉为食,生
长在蒲公英附近的苜蓿上蚜虫种群密度低”,说明蚜虫以蒲公英
和苜蓿两种植物为食物,则蒲公英和苜蓿两种植物之间存在着似
然竞争,蚜虫为捕食者,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瓢虫以蚜虫
和蒲公英花粉为食”,说明蚜虫和蒲公英之间存在似然竞争,两
种动物如果被同一种动物捕食,则两种动物之间也存在似然竞
争,B正确;取食同种食物的两种昆虫之间属于种间竞争关系,C
错误;两种生物通过共同的捕食者产生的竞争称为似然竞争,说
明产生似然竞争至少涉及3种生物,似然竞争的生物具有重叠的生
态位,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2. 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
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
被类型,不同海拔高度植被类型不同。
如图为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
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替代的特点
B. 若为淡水湖水域,可以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湖水中小动物的
丰富度
C. 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 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优势种替代的特
点,A错误;丰富度只是物种数目的多少,故丰富度达到最大,
种群密度不一定达到最大,C错误;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类型差
异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3. 随着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北方的绿色
屏障得到了不断加固和拓展。201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沙
化土地面积都比2014年减少了300多万公顷,实现了从“沙进人
退”到“沙退人进”和“人沙和谐共存”的历史性转变。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 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和“人沙和谐共存”的转变属于
初生演替
B.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C. 在沙漠治理中要遵循自然规律,推进植树种草、合理灌溉、防风
固沙等措施
D. 群落演替是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沙漠只能演替成与环境
相适应的群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沙漠属于荒漠生物群落,演替成“人沙和谐共存”的
群落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人类的活动会改变群落的自然演替
的方向,加快或减缓演替的速度,B正确;科学的推进植树种
草、合理灌溉、防风固沙等措施要遵循自然规律,C正确;群落
演替是一个漫长过程,由简单到复杂,最后演替成与环境相适应
的群落,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4. (2024·安徽淮南检测)群落演替分为自养型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当群落中所有生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发生的演替
为自养型演替;反之,为异养型演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苔藓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为自养型演替
B. 次生演替可能为自养型演替,也可能为异养型演替
C. 自养型演替会使群落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D. 自养型演替群落的光合作用强度一定大于异养型演替群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苔藓阶段到灌木阶段的演替过程中单位时间积累的有
机物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为自养型演
替,A正确;次生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能越来越
多,也可能越来越少,可能为自养型演替,也可能为异养型演
替,B正确;自养型演替过程中,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越来
越多,会使群落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C正确;自养型演替初期
的光合作用强度很低,有可能小于异养型演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
强度,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
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 火山喷发后,岩浆所到之处,一切生灵都化为乌有,只剩光秃秃
的火山岩。在由裸岩向森林演替的过程中,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
延续的时间最长,草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快,木本植物群落演
替的速度又逐渐减慢。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 地衣和苔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是因为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
漫长的时间
B. 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
年生植物
C. 不同地区的群落演替到达顶极群落时均是森林群落
D. 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慢是因为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土壤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地衣和苔
藓植物群落演替速度最慢,A正确;在草本植物群落演替过程
中,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或二年生植物,B正确;不同
地区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并非所有的群落都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C错误;木本植物生长周期较长,因此木本植物群落演替速度较
慢,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6. (2024·济南市期末)古诗词中记载了较多的生物学现象。诗句一
“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出自《曹风·候人》),意思是鹈鹕停
在鱼梁上,水没有打湿它的翅膀。其原因是鹈鹕皮下油脂腺分泌
油脂,使羽毛起到了防水的作用。诗句二“无田甫田,维莠骄
骄”(出自《齐风·甫田》),意思是无力耕种以致田地荒废,杂
草长得又高又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鹈鹕羽毛防水有利于保持体温和减少运动时产生的阻力
B. 诗句一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C. 诗句二与“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均是初生演替过程
D. 群落演替过程中出现新的占优势的物种后原有占优势的物种就会
消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鹈鹕羽毛防水有利于保持体温和减少运动时产生的阻
力,这是鹈鹕适应水上生活的表现,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
观点,A、B正确;诗句二描述的是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而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也描述的是次生演替过程,C错
误;群落演替的本质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因此,演替
过程中出现新的占优势的物种后原有占优势的物种未必消失,D
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7. (2024·湖南衡阳高二期末)“林窗”又称林冠空隙,主要是指森
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
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一段时间后“林窗”区域出现
草,一些年后出现一些灌木、乔木,经过数十年后,植被恢复之
前的面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大小不同的“林窗”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群
落水平结构
B. “林窗”区域里的物种丰富度一定逐年增加
C. 森林火灾引起“林窗”,恢复前后的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完
全相同
D. 森林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可发生改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由于“林窗”会使林冠层出现空隙,因此森林中不同
部位形成大小不同的“林窗”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群落的水平结
构,A正确;森林火灾引起“林窗”,恢复前后的两个生态系统
的生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8. (2024·山东青岛期末)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开展了“不同土
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调查”活动,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正
确的是( )
取样地点 取样时间 动物种类及数量
蚂蚁 蚯蚓 蜈蚣
溪边土壤 上午10点 很少 较多 非常多
晚上10点 少 多 较多
山地土壤 上午10点 非常多 较少 较少
晚上10点 较多 少 很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 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暗、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B. 有些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C.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土壤水分对土壤动物类群分布的影响
D. 表中数据显示,该小组统计丰富度用的方法是目测估计法
解析: 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暗、避高温等特性来设计诱虫
器,A错误;由题表可知,本实验探究的是水分和时间对土壤动
物类群分布的影响,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9. (12分)研究生态位有助于人们认识群落中物种间及物种内的竞
争关系,从而达到调节种群密度,使资源利用达到最优。请回答
下列问题:
(1)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在同一群
落中 (填“存在”或“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
位完全相同的情况,因为自然界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
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 ,最终重
叠的生态位会被 占有。
不存在
种间竞争
优势种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在自然界中,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持久性重叠的事件是很罕见
的。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之间,常常通过
多种方式减少生态位的重叠,从而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
结构,包括 和 ,如绿啄木鸟和椋
鸟虽然都在地面取食,但前者吃蚂蚁,后者吃各种昆虫的幼
虫,这是通过 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森莺和柳
莺虽然都吃有翅目昆虫,但前者生活在乔木层,后者生活在
灌木层,这是通过 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取食不同
栖息场所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经过多年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夏天时,森
莺和柳莺各有自己的生活区域,彼此互不侵入;冬天时,森
莺迁徙离开,柳莺则侵入了森莺生活的区域。这说明森莺和
柳莺之间存在 关系。
种间竞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 (12分)研究人员调查了大别山不同发育阶段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
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所示。
注:字母A~I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群落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
C、D、E群落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群落为发育晚期的
群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在野外调查中,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种群的准确年
龄,通常以马尾松的胸径结构比例关系(种群中不同胸径大
小的个体数比例)代替其 ,来进一步预测种群
数量的变化。
解析: 胸径大小一般与树龄呈正相关,通常以马尾松
的胸径结构比例关系代替其年龄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
量的变化。
年龄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在野外群落调查中,首先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
名称,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调查发现,A群
落的物种丰富度 (填“较高”或“较低”),A~
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物种丰富度呈
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丰富度在群落发育的
(填“早”“中”或“晚”)期较高。
较低
先增加后减
少
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由题图可知,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低。A~I
群落发育阶段不同,分析题图可知,马尾松林物种丰富度呈
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丰富度在群落发育的
中期(B、C、D、E时期)较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 加剧,群
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
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明显的 现象。
解析: 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受资源和空间的限制,
不同植物间的种间竞争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具有
明显的分层现象。
种间竞争
分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若A群落是由冰盖融化后的裸地演替而来的,则此种演替属
于 演替,该演替过程中群落所含有机物变化的情况
是 。
解析: 在冰盖融化后的裸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
替,演替过程中有机物含量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初生
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1. (11分)为实现生态保护,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退耕还林、还
草、还湖。下表中数据是某退耕地随退耕时间的延续,物种多样
性指数的变化情况:
退耕时 间(年) 1 5 10 15 20 25 30 35
物种多 样性指数 1.41 1.75 2.46 3.04 3.36 3.52 3.55 3.5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 ,由数据分
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
。物种丰富度是指
。
解析: 该地区的演替是在已有土壤条件的基础上进
行的,属于次生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中物种丰
富度逐渐增加,最后保持稳定。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
中的物种数目。
次生演替
逐渐增加,
最后保持稳定
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
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看出,第25年到第35年间,该群落已经演
替到改善环境下的顶极阶段,能否判断是否形成了森林群
落? ,理由是
。
解析: 由于群落演替受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
响,只有在具备森林群落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才能演替
为森林群落,因此在不知环境条件的情况下,不能判断其是
否形成了森林群落。
不能
群落演替受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
的影响,只有在具备森林群落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才能
演替为森林群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后的地区各种生物分别占据不同的空
间,其中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
现象,其意义是
。
解析: 植物的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
现象,其意义是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分层
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
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2. (13分)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于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
为丰富,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某省沿
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中数
据回答下列问题:
湿地 类型 线虫属 丰富度 土层深 度(cm) 植物寄生线虫(条/100 g干土) 腐食线虫 (条/100 g 干土) 食细菌线虫(条/100 g干土)
碱蓬 群落 19 0~10 93 15 12
10~20 14 2 10
柽柳 群落 18 0~10 89 19 28
10~20 21 0 15
白茅 群落 24 0~10 598 92 71
10~20 163 9 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 的方
法进行采集。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
样分0~10 cm、10~20 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
到 选择地点。
解析: 科研人员调查土壤小动物时,常采用取样器取
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随机选择地点。
取样器取样
随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腐食线虫和 线虫的数量明
显增多。
解析: 生活污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和细菌,因此
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会使腐食线虫和食细菌线虫的数量
明显增多。
食细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表中三个群落的 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
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呈“表层聚集”分布。从线虫的
取食习惯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
的根系主要分布在 cm土层;②深层土壤
中 积累较少。
植物寄生
0~10
有机质
解析: 由题表可知,三个群落中植物寄生线虫均为绝
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主要分布在0~10 cm土
层。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①
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②深层土壤中有
机质积累较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
,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 最高。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
能是白茅群落,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丰富度最高。
白茅群
落
丰富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3. (12分)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并不是直接的。一个
物种可能会通过对第三个物种产生作用而影响第二个物种,这种
效应称为间接效应。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
食,下图表示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的啮齿动物的数量变化对蚂
蚁相对数量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由图可知,该实验区域中蚂蚁相对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增
加 。从种间关系的角度考
虑,在第1年中,蚂蚁相对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解析: 由题图可知,该实验区域中蚂蚁相对数量的变
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从种间关系的角
度考虑,在第1年中,蚂蚁相对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和其
竞争的啮齿动物减少,竞争压力减小。
后减少,再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啮齿动
物减少,竞争压力减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生态学家对蚂蚁相对数量减少的原因做了进一步探究。研究
发现,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则偏爱小粒种子;
而大粒种子植物与小粒种子植物相比更具有生存优势。据此
分析,请尝试用间接效应的观点解释蚂蚁种群相对数量下降
的原因:
。
啮齿动物的减少,导致大粒种子植物增加,大粒
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占有优势,使得供蚂蚁
食用的小粒种子减少,蚂蚁食物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用间接效应的观点解释蚂蚁种群相对数量下降
的原因为与其竞争的啮齿动物减少,使得大粒种子植物增
加,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占有优势,使
得供蚂蚁食用的小粒种子减少,蚂蚁食物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以上材料体现的种间关系有 和 。
解析: 题中材料体现的种间关系有植物种子和蚂蚁以
及植物种子和啮齿动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啮齿动物和蚂蚁之
间的种间竞争关系。
捕食
种间竞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