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0 10:51: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藤条(téng) 掺和(cān)   大模大样(mú)
B.开辟(pì) 挖掘(jué) 疲惫不堪(kān)
C.女娲(wā) 省事(shěng) 生气蓬勃(péng)
D.揉捏(róu) 澄澈(chéng) 莽莽榛榛(zhēn)
2.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____下一条枯藤,____入一个泥潭里,____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____,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____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①捏 ②搅 ③伸 ④挥洒 ⑤拉
3.请对下面的病句提出修改意见。
(1)我们一定要发扬和继承神农炎帝坚忍不拔、开拓创新的精神。
(2)传说女娲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又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但是被传为婚姻女神。
4.文中方框处依次应填的标点符号是( )
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A.,。,。—— B.,;,。—— C.,。,。: D.,;,。: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语段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排列正确的次序是____________。
天地开辟以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①地上有了山川草木
②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③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
④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B.这篇神话赞扬了人的无穷的创造力。
C.这篇神话反映了古代的人们对于人类由来的原始想象。
D.这篇神话运用奇妙的想象,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
7.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追寻人类起源”的主题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你结合本次活动的主题,仿照示例再策划两项活动项目。
项目一:搜索神话资料
项目二:
项目三:
(2)欣赏下面两幅神话故事图,请你根据画面内容写出相应的神话故事名。
, ,
根据人类进化论,人类将越来越神奇,请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描述一下未来地球人的形象。
阅读理解
(一)阅读《女娲造人》,回答问题。
娲造人
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这世间,无论怎样说吧,总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②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
走啊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合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对于她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到孤独、寂寞了。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工作。
她一心要让这些灵敏的小生物布满大地。但是,大地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这么一挥洒,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捏成的小人儿,模样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工作,果然简单省事。藤条一挥,就有好些活人出现,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
大地上虽然有了人类,女娲的工作却并没有终止。她又考虑着:人是要死亡的,死亡了一批再创造一批吗?这未免太麻烦了。怎样才能使他们继续生存下去呢?这可是一个难题。
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绵延下来,并且一天比一天加多了。
8.“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一句中“绝妙”换成“奇妙”好不好?为什么?
9.请发挥你的想象,拟写一段女娲和她造的第一个孩子的对话。
10.你从本故事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全文中洋溢着怎样一种情感?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麻雀·猫 布封
①先说麻雀。在荒漠或远离人群的地域内,几乎从来见不到麻雀的踪影。这些鸟同鼠类一样,总是眷恋人类的住所。它们不喜欢树林,也不愿生活在广袤的原野上。它们追寻有人群的地方生存,懒惰而且贪嘴,总是靠吃别人现成的东西生活:一切收藏或分发谷物的场所,如粮仓谷囤,鸡舍鸽楼,都是它们最喜欢光顾的地方。它们既贪得无厌又数最众多,干尽蠢事而且一钱不值,羽毛毫无用处,肉也不能作美味佳肴,叫声聒噪烦人,行为无所顾忌,十分令人讨厌。
②麻雀最招讨厌的地方不仅是它们数量多,而且在于它们诡计多端:狡狯多疑,冥顽不化,从不舍弃呆惯了的老地方。麻雀很狡猾,胆大不怕人,难以引诱它们上当;它们能轻而易举地逃避设下的陷阱,让捕捉者白费心机,磨掉耐心。麻雀窝外用干草,内铺羽毛,如果将其毁掉,一天之内它们就可以另搭一个。麻雀窝里的蛋通常是 5-6 枚,或者更多,一旦窝毁蛋打, 8 -10 天内还能再产一窝。假如它们在树上或屋槽下遭到袭击,便会更隐蔽地躲藏在粮仓的屋顶内。麻雀耗粮惊人,有人通过笼养的麻雀计算过,两只成年麻雀每年需要消耗约二十斤谷物。每当农民耕地撤种,开镰收割,打谷入仓时,甚至当农妇撒食喂养家禽时,它们总是紧随其后,巧取豪夺。
③麻雀也吃蜜蜂,喜欢毁灭对我们唯一有益的昆虫。正因为麻雀如此作恶多端,无法无天,缺乏教养,所有的人皆想方设法消灭它们。
④一般来说麻雀栖息在舍瓦下,屋檐内,墙洞里。有时也常在枯井内或在有百叶窗护栏的窗台上做窝。有的麻雀还把窝搭在树上。麻雀把窝搭在树梢,同样外用干草,内铺羽毛。也有个别的麻雀窝比较特殊,其顶部加一个盖,用以遮风挡雨,盖子上留有一个出入口。但如果窝是搭在洞内或已有遮挡的地方,麻雀便不去费力做这个没用的窝盖。从这一点倒也可以看出麻雀有些理性:它会比较两种不同的情况。不难发现,麻雀的习性多种多样,性情比其他鸟类更复杂完善,也许正是因为它们经常与人为伍,近似驯化却从未屈从或依赖人类。
⑤再说猫。猫是一种不忠的家畜。这种动物尽管挺可爱,尤其小的时候,但是天生就奸狡,性情虚假,本性邪恶,而且年龄越大越糟,进行教育只能促使其掩饰。这种动物本来是窃贼,接受良好的教育之后,只会像骗子那样变得曲意逢迎了。猫和骗子都同样机灵,同样精明,都具有同样作恶的爱好,同样搞小诈骗的倾向。猫也像骗子,善于掩饰自己的行为,隐藏自己的意图,窥探机会,等待并选择行动的时刻,然后逃避惩罚,跑开,在远处等待人们重新呼唤它们。
⑥它们很容易养成同人交往的习惯,但是绝不接受人的习俗。它们的依恋仅仅是表面现象:从它们侧身行走的姿态、恍惚不定的眼神,就能看出这一点。猫从不正面看它所喜爱的人:不知是出于戒虑还是虚假,它总绕着弯接近人,寻求爱抚。
⑦它们喜欢窥伺,攻击、咬死弱小的动物也不在乎,像小鸟、小家兔、小野兔、老鼠、青蛙、壁虎和蛇,都是它们攻击的对象。猫不追赶已经看不见的动物,它们并不出猎,而是守候,再突然袭击。它们抓住小动物,耍戏好长时间,然后就咬死,即使毫无必要。它们吃得极好,根本不用吃这种猎物充饥。猫虽然住在我们家中,却不能说它们完全是家畜,甚至可以说,它们完全是自由的。它们随心所欲,若是想离开一个地方,怎么也留不住,多留一会儿也不行。
⑧不过,猫的样子好看,身子轻盈敏捷,爱清洁和享乐,喜爱舒适,总选择最柔软的家具,在上面休息或者打闹。小猫活泼欢快,看着又可爱,如果爪子还不可怕的话,也非常适于逗孩子乐。猫喜欢晒太阳,总找最暖和的地方趴着,如壁炉后身,或者炉灶里面;它们也喜欢香味。猫的睡眠很轻,睡眠的时间也不像给人的印象那么多。它们走路脚步极轻,几乎总是悄无声息。它们到远处,躲藏起来排泄,并且用土盖上。它们爱洁净,皮毛总是干的,亮晶晶的。
(选自《布封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4月版,有改动)

12.第②段列举了“麻雀最招讨厌”的原因,概括原文内容,填写下面空缺。
第一,它们数量众多,诡计多端;第二,狡猾:胆大不怕人,不会轻易上当;
第三, ;
第四, 。
13.第④段对麻雀做窝的细节描写,目的是什么?
14.第⑦段画线句的含意是 。
15.第⑧段内容对刻画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6.对本文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③段说麻雀吃蜜蜂毁灭了有益的昆虫,文中“有益”或“无用”是以人为核心的评判。
B.第⑤段说对猫“进行教育只能促使其掩饰”,与后文说猫善于曲意逢迎的特点相印证。
C.第⑥段说猫“寻求爱抚”,强调了猫内心对人的极不信任,即使接近人也只是为己所用。
D.布封本是博物学家,他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的细节描写,使他的文章成了优美的文学作品。
17.本文写动物渗入鲜明情感,后人对此褒贬不一,任选下面一句话,简析并进行评价。
(1)它们既贪得无厌又数最众多,干尽蠢事而且一钱不值,羽毛毫无用处,肉也不能作美味佳肴,叫声聒噪烦人,行为无所顾忌,十分令人讨厌。(见原文第①段)
(2)猫是一种不忠的家畜。……天生就奸狡,性情虚假,本性邪恶,而且年龄越大越糟,进行教育只能促使其掩饰。(见原文第⑤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残碑
侯发山
回郭镇李氏祠堂前有一通功德碑,只有上半截没有下半截,自然,碑上的字也残缺不全。这通碑是纪念名医李诏亭的。初立这通碑的时候,李诏亭尚健在,时年68岁。①难道给活人立碑犯了忌讳才给砸的?或者是主人配不上这块碑?此事还得从李诏亭去世说起。
1940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李诏亭病逝。得知这个消息后,巩县(今巩义市,下同)本地及周边受惠之人前来吊唁,成千上万,络绎不绝。由登封人氏王家彦带领大家捐款捐粮,聘请三个剧团唱了半月有余。八十多岁仙逝,算是喜丧。戏台两边搭棚建灶,以便众人吃饭看戏。棺木是用十二棵柏树的树心做成的,俗称“十二圆心”,是档次最高的棺材。下葬当天,送别的人群长达数里,个个泪流满面,伤心不已。棺材由三十二人抬,七十二人挽。路过之处,人们自发相送,哀哭声响彻云霄,烧纸的烟雾遮天蔽日。乡亲们也都异常感慨,议论纷纷,有的说:“啧啧,县长死了也没这样的场面。”有的说:“老人家一辈子也值了。”有的说:“到了三周年,说不定比这个还热闹。”有的说:“坟前两块碑,一个是生前所立,一个是死后所立,世上少见!”有的说:“还有那些匾,什么‘悉诸传方’‘曾饮上池’长桑遗秋’‘岐黄再世’,十多块呢,我都没听说过。”……
隆重的场面李诏亭的夫人也看到了,众人的议论她也听到了。悲伤之余,她替丈夫欣慰,同时也有一丝不安,觉得那通功德碑不能再保留。真正让老夫人下定决心砸碑的是李河的死——埋葬李诏亭后的第三天,只有四十多岁的李河,因操办李诏亭的丧事被活活累死了。事实上,李河是因为李诏亭辞世而伤心过度才病逝的,当然,也有操心劳累的原因。
得知老夫人的决定,亲戚朋友和她的五个儿子都吓坏了,以为她给气糊涂了。大儿子天庚说:“娘,这是爹的脸,咋能砸呢?”这碑是1923年由王家彦带领河南六县(登封、偃师、巩县、荥阳、温县、密县)数百民众立的,②碑阴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数县受惠百姓名单,碑阳正文写“名医诏亭李老先生懿泽悠长”,以彰显李诏亭的功德。
老夫人叹息一声,说:“该享受的他都已享受到了,不能再让活着的人有负担。有‘湛水先生'这个名号就够了。”李诏亭因其医术精湛,兼有如清水之德操,故人称“湛水先生”。
同村人李仓苦苦哀求道:“大娘,老先生配得上这块碑,不能砸!”有一次李仓从李诏亭家门口经过,季诏亭看他气色不佳,断定他身体肯定有疾。原来李仓胸口有一个碗底大的疮,不疼不痒。李诏亭说:“此乃护心疔,趁尚未发作蔓延,需尽早医治。”李仓不想治疗,因为家境困难,手头拮据。“你这疮无须吃药。”说罢,李诏亭用冷水喷李仓的面部,然后手起刀落,立时将恶疗除掉。
在场的其他人也都纷纷出面劝解:
“老人家,不能砸。”
“干娘,万万不能砸!”
“不能砸,老奶!”
老夫人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叹息了一声,说:“你们说,他若不是给人看病,年纪轻轻的时候会成瘸子?”
这一句话把大家都问成了哑巴。
有一年,罗口村的王指南患病,找了多个医生,都束手无策。生命垂危之际,王指南的父亲王成春来请李诏亭。在去的途中,李诏亭看病心切,担心延误时机,抽了马一鞭子。马嘶鸣一声撒蹄飞奔,他却不慎坠马。王戍春要带他去附近药铺诊治,他说:“皮外伤,不碍事。”说罢一瘸一拐蹬鞍上马,忍痛赶到王戍春家,给王指南看过病开过药方,直到王指南一剂药下肚,转危为安后,他才到药铺诊治。可惜的是,因为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终身残疾,走路时需要拐杖或者让人搀扶。
老夫人又说:“你们说,他若不是给人看病,会撇下我一个人,自己先走?”
③在场的人面面相觑,也都默默垂下了头。
前几天,李诏亭偶感风寒,适逢回郭镇邵村杨清益的儿子患了急症,杨清益亲自牵马来请。到了李诏亭家后,得知李诏亭已八十五岁高龄,不能骑马,杨清益又用一乘小轿来请。他没有丝毫犹豫,不管家人的反对,不顾年老体弱,一边咳嗽着一边往外走。俗话讲,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但是,因为病人情况特殊,李诏亭竟然自己要求吃住在杨家。杨清益求之不得,千恩万谢。李诏亭一边给病人用药,一边观察病人的反应,有时半夜还要起床查看。如是三天,直到病人痊愈他才离去。不幸的是,李诏亭因疾劳交加,返家后的第三天便去世了。
老夫人看到太家都默不作声,指着围在身边的五个儿子,缓和了一下口气,叮嘱道:“你们的爹看病不收钱,即便收钱,也是只收富人的钱。你们的爹没把医术传给你们,不要怪他,④他是担心你们定力不足,把路走偏。治病救人,人命关天,一旦失手,毁掉的不只是自己的名声,更是别人的一个家庭!男子汉大丈夫要养家糊口,必须找个正经营生……所以说,这通碑不能留,要砸……”话没有说完,老太太已经泣不成声。
就这样,好好的一通碑被一砸两半。老太太不解“气”,要求彻底砸烂。五儿子天合年轻,脑瓜子灵,对老太太说:“娘,村里道路不平,不如抬去铺路,也算是我爹为世人做的最后一点贡献。”
老太太这才答应。
2016年,李家后人为纪念先祖,又把残碑找回来,立在了祠堂门前。
(有别改)
1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诏亭去世后,前来吊唁之人成千上万,安葬场面极其隆重,送别阵容庞大,棺材档次最高,盛极一时。 B老夫人在丈夫下葬后,担心在他三周年忌日可能会有比这更盛大隆重的场面,内心感到有些不安。 C.李河因为李诏亭丧事操心劳累而死,更因为李诏亭辞世伤心过度而死,这成为老夫人砸碑的导火索。 D.老夫人虽然也认可李诏亭医术医德,但是她依然对丈夫因为给别人看病落下残疾、忽略家庭不原谅。
1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运用选择问,对李诏亭的功德碑被砸一事质疑,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句子②中“密密麻麻”,以受惠百姓数目之多衬托出李诏亭的普济众生,“懿泽悠长”表达了百姓的祈愿。
C.句子③,承上启下,既是在场人们对老夫人质问的愧疚,也引出了下文对李诏亭去世原因的详细叙写。
D句子④,借老夫人之口转述李诏亭不将医术传给儿子的原因,旨在突出李诏亭的目光长远,知人善任。
20.老夫人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分条概括。

这篇小说构思巧妙,突破常规,从而出奇制胜,产生极佳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赏析。
答案
1.A 2.⑤ ③ ② ④ ① 3.(1)“发扬”和“继承”逻辑顺序不当,应该调换位置。
(2)把“但是”改为“因此”,因为“被传为婚姻女神”与前面的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
4.D 5.④①③② 6.D 7.(1)填写人类进化表 探讨人类起源新学说;编写想象故事
(2)女娲造人 盘古开天 (3)示例:未来人的脑门特别大,思维能力强;双耳张开,能听到宇宙外的声音,脸部会有三只眼,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景物,两肩会长出双翅,能边跑边飞。
8.不好,“绝妙”表示方法巧妙到了极点,而“奇妙”表示方法新奇,给人新颖的感觉,在文中,“绝妙”更妥帖。9.略。10.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人具有可贵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11.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12.(1)麻雀生存、繁殖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都很强;(2)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大。
13.(1)这些细节描写是为了让读者清楚地认识麻雀窝的地点、构造以及麻雀的特殊能力;(2)增添文章趣味。
14.(1)猫的食物充足,(2)但它狡诈邪恶,将伤害弱小动物当成乐趣。
15.(1)与第⑤段说猫“挺可爱”照应;
(2)与上文的批判性评价形成对照,给人留下关于猫的全面印象,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16.C
17.句1:作者明确表示了对麻雀的厌恶,认为麻雀不能“吃”“用”,且给人类带来麻烦,因此一钱不值。句2:作者断言猫天性狡诈邪恶,驯养不能改变其本性,只能使其更虚伪;作者对猫的嫌恶之情溢于言表。
带有情感描写动物,能使文章妙趣横生,增强感染力;但以人类为中心评判其他动物是不妥的;我们应尊重万物、观察并理解它们。
18. D
19.D
20.①是全文的线索,大致串起了李诏亭的行医经历,情节紧凑。②是李诏亭故事的讲述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通过对李诏亭事迹的回忆,烘托出李医生的高大形象。(每点2分,答对三点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21、①设置悬念,开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对李医生为人的疑问,构思巧妙。②情节组织,以老夫人和众人对砸碑的对立态度一步一步展开情节,从而巧妙地塑造出李诏亭医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人物形象。③主旨方面,这种巧妙的构思,突出了医者仁心仁德、患者感念感恩的主题。(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