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学案)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10 17:47:06

文档简介

1.科学思维——“拼图法”构建能量流动过程的解题模型
(1)W1、D1指相应营养级的同化量,B1、B2指相应营养级中未利用的能量。
(2)各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1+C1+D1或B2+C2+D2。
(3)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是100%。从上图可以看出,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等于D1/W1×100%,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4)利用“拼图法”可得关系式:
1.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代表能量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N5/N3×100%
B.牛、羊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同化能量的一部分
C.牛、羊同化的能量N5=牛、羊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合理放牧适量的牛、羊会增大N2与N1的比值
2.科学视野—— 森林碳汇、碳达峰和碳中和
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目标,以此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贡献。森林碳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从而减少大气中CO2浓度的过程。碳汇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2.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我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而对全世界做出的郑重承诺,体现了大国担当;国家“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下列关于碳循环平衡受破坏原因及采取的措施,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平衡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和水泥的生产
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
C.相比于自驾,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生活
D.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储存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3.碳汇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请回答以下问题:
(1)碳汇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这体现出碳循环具有    特点。森林动物捕食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另外一部分用于         。
(2)若管理不善发生森林火灾,森林也可能成为一种碳排放源。在热带—亚热带广泛种植的桉树人工林,由于树种单一,易受林火干扰。科研人员以桉树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强度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反映各组分在光合作用中固碳能力的差异)的影响,结果如下:
①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            。
②由图分析可知,林火干扰减少了植被总的碳密度,其中重度林火造成的乔木碳密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灌木碳密度。
3.科学思维——归纳概括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渠道 食物链或 食物网 食物链或 食物网 多种途径
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循环往复, 具有全球性 单向或双向
范围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与非 生物环境之间 生物与生物 之间或生物与 非生物环境之间
模式图
联系 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信息传递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4.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中循环
B.如果要研究某生态系统中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则只需研究第二营养级的呼吸消耗量和未利用的能量即可
C.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部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5.如图为生态系统成分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
B.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C.非生物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
D.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1.(2023·江苏高考14题)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
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2.(2023·山东高考13题)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产者 固定 来自陆 地的植 物残体 初级消费 者摄入 初级消费 者同化 初级消 费者呼 吸消耗
能量 [105 J/ (m2·a)] 90 42 84 13.5 3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 J/(m2·a)
B.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 J/(m2·a)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5 J/(m2·a),该能量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3.(2023·湖南高考4题)“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菜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B.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4.(2023·广东高考13题)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
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
5.(2023·全国乙卷31题)农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属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有玉米、蛇、蝗虫、野兔、青蛙和鹰等生物,请从中选择生物,写出一条具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
(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请从负反馈调节的角度分析,森林中害虫种群数量没有不断增加的原因是                                           。
(3)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原因是                                           。
章末整合提升
综合归纳
1.A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与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即 N5/N2×100% ,A错误;牛、羊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同化能量的一部分,B正确;同化量=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正确;适量放牧,会减少因叶相互遮挡以及竞争而造成的部分牧草死亡等现象的发生,有利于草的生长,因此能增大其对光能的利用率,增大N2与N1的比值,D正确。
2.B 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如人类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和水泥的生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一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B错误;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生活的理念,C正确;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增加碳储存、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D正确。
3.(1)全球性 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以及未被利用的) (2)①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②大于
解析:(1)碳汇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体现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动物捕食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热能+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以及未被利用的)的能量。(2)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影响农业生产、工业建筑及生活环境等等。②结合图示可知,重度林火(第四组柱形图)造成的乔木碳密度(降低幅度)大于灌木碳密度。
4.A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复,A正确;如果要研究某生态系统中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去向,除了研究第二营养级的呼吸消耗量和生长量以外,还需研究第二营养级生物的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错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网)进行的,但信息传递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D错误。
5.C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每种成分均能发出信息,也能接受信息,所以说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间均能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调节种间关系。非生物环境发出的信息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一些营养物质发出的化学信息。
真题体验
1.A a为植物,b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是否存在生态位重叠无法判断,A错误;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a、b)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但不能循环,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确;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光照、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C正确;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也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2.C 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食,因此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中的能量,即90+42=132×105 J/(m2·a),A错误;表格中没有显示生产者流入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无法计算有多少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B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量为13.5×105 J/(m2·a),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能量为3×105 J/(m2·a),因此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呼吸消耗能量=10.5×105 J/(m2·a),C正确;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包括粪便量和初级消费者同化量,故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84-13.5=70.5×105 J/(m2·a),该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不会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D错误。
3.C 油菜花可以通过花的颜色(物理信息)和香味(化学信息)吸引蜂蝶,A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B正确;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C错误;秸秆和菜籽饼可以为土壤中的小动物和微生物提供有机物,故二者还田后可以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D正确。
4.B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水体中N、P等无机盐含量增多,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会增加,A错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一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中仍处于主要地位,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有的浮游动物摄食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分解者,C错误;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D错误。
5.(1)玉米→蝗虫→青蛙→蛇→鹰 (2)在森林中,当害虫种群数量增加时,一方面,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另一方面,害虫种群数量增加后,其食物减少,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3)森林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高,食物网(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解析:(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称为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消费者)。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具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玉米→蝗虫→青蛙→蛇→鹰。(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在森林中,当害虫种群数量增加时,一方面,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另一方面,害虫种群数量增加后,其食物减少,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多,食物网(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
5 / 5(共35张PPT)
章末整合提升
1. 科学思维——“拼图法”构建能量流动过程的解题模型
(1)W1、D1指相应营养级的同化量,B1、B2指相应营养级中未利
用的能量。
(3)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是100%。从上图可以看出,相邻两个营养
级的传递效率等于D1/W1×100%,一般情况下,能量在相邻
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4)利用“拼图法”可得关系式:
(2)各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B1+C1+D1或B2+
C2+D2。
1. 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 N 代表能量值,下列有关
叙述错误的是(  )
A.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N5/ N3×100%
B. 牛、羊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同化能量的一部分
C. 牛、羊同化的能量 N5=牛、羊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
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D. 合理放牧适量的牛、羊会增大 N2与 N1的比值
解析: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
级同化量与第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即 N5/ N2×100% ,A错误;
牛、羊粪便中的能量属于草同化能量的一部分,B正确;同化量=
呼吸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正确;适
量放牧,会减少因叶相互遮挡以及竞争而造成的部分牧草死亡等现
象的发生,有利于草的生长,因此能增大其对光能的利用率,增大
N2与 N1的比值,D正确。
2. 科学视野—— 森林碳汇、碳达峰和碳中和
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
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2060年前实现“碳中
和”(净零排放)的目标,以此为建设生态文明作出贡献。森林碳
汇是指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固定在植被与土壤
中,从而减少大气中CO2浓度的过程。碳汇造林是实现“碳中和”
的重要举措。
2.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我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而
对全世界做出的郑重承诺,体现了大国担当;国家“十四五”规划
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下列关于碳循环平衡受破坏
原因及采取的措施,叙述错误的是(  )
A. 碳循环平衡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和水泥
的生产
B. “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
排放”
C. 相比于自驾,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生活
D. 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储存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解析:  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如人类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和水
泥的生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
“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
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
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
消,达到一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B错误;
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生活的理念,C正确;从
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增加碳储存、减少碳排放是实现碳达
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D正确。
3. 碳汇造林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请回答以下问题:
(1)碳汇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排放,实现“碳
中和”,这体现出碳循环具有 特点。森林动物捕
食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另外一部分用于

全球性
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被
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以及未被利用的)
解析: 碳汇造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全球的碳
排放,体现了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动物捕食同化的
能量=呼吸散失的热能+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
生命活动(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分解者分解以及未被利用
的)的能量。
(2)若管理不善发生森林火灾,森林也可能成为一种碳排放源。
在热带—亚热带广泛种植的桉树人工林,由于树种单一,易
受林火干扰。科研人员以桉树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强度
林火干扰对植被碳密度(反映各组分在光合作用中固碳能力
的差异)的影响,结果如下:
①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CO2的浓度持续增加,引起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后果主要是

②由图分析可知,林火干扰减少了植被总的碳密度,其中重
度林火造成的乔木碳密度 (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灌木碳密度。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
升 
大于
解析: 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影响农业生产、工业建筑及生活环境等等。②结合图示可
知,重度林火(第四组柱形图)造成的乔木碳密度(降低幅
度)大于灌木碳密度。
3. 科学思维——归纳概括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和信息传递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渠道 食物链或 食物网 食物链或 食物网 多种途径
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循环往复, 具有全球性 单向或双向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范围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与非 生物环境之间 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模式图
联系 生态系统的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能量
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信
息传递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
4.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相关
分析正确的是(  )
A.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在生物群落和非
生物环境中循环
B. 如果要研究某生态系统中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则只需研
究第二营养级的呼吸消耗量和未利用的能量即可
C. 只有生物才会对信息有反应,因此信息传递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沿食物链进行的
解析: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
环往复,A正确;如果要研究某生态系统中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
去向,除了研究第二营养级的呼吸消耗量和生长量以外,还需研究
第二营养级生物的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B错误;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一般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能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错误;物质循
环、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网)进行的,但信息传递是通过多种途
径进行的,D错误。
5. 如图为生态系统成分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的各成分之间均可以传递信息
B.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
C. 非生物环境发出的信息种类只能是物理信息
D.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每种成分均能发出信息,
也能接受信息,所以说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
间均能进行。信息传递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调节种间关系。非生物
环境发出的信息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一些营养物质发出的化
学信息。
1. (2023·江苏高考14题)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
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
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
其生态位重叠
B. 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
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C. 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
D. 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
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  a为植物,b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a、c分别处于第
一、二营养级,是否存在生态位重叠无法判断,A错误;能量流动
的起点是生产者(a、b)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特点是单
向流动和逐级递减,但不能循环,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B正
确;生态位受食物、天敌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光照、温度等非
生物因素的影响,C正确;每种生物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
种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有利于不同生物充
分利用环境资源,这也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
化的结果,D正确。
2. (2023·山东高考13题)某浅水泉微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情况如表所
示,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为
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产者 固定 来自陆 地的植 物残体 初级消费 者摄入 初级消费 者同化 初级消
费者呼
吸消耗
能量 [105 J/ (m2·a)] 90 42 84 13.5 3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90×105 J/(m2·a)
B.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有15%的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
C. 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10.5×105 J/(m2·a)
D.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为70.5×105 J/(m2·a),该能量由初级
消费者流向分解者
解析:  该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以生产者和来自陆地的植物
残体为食,因此可知,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
阳能和来自陆地的植物残体中的能量,即90+42=132×105 J/
(m2·a),A错误;表格中没有显示生产者流入到初级消费者的能
量,因此无法计算有多少能量流入下一营养级,B错误;初级消费
者同化量为13.5×105 J/(m2·a),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能量为
3×105 J/(m2·a),因此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同化量-呼吸消耗能量=10.5×105 J/(m2·a),C正确;
初级消费者摄入量包括粪便量和初级消费者同化量,故初级消费者粪
便中的能量=84-13.5=70.5×105 J/(m2·a),该能量不属于初级消
费者同化的能量,不会由初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D错误。
3. (2023·湖南高考4题)“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菜
籽油是主要的食用油之一,秸秆和菜籽饼可作为肥料还田。下列叙
述错误的是(  )
A. 油菜花通过物理、化学信息吸引蜂蝶
B. 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 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互利共生
D. 秸秆和菜籽饼还田后可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
解析:  油菜花可以通过花的颜色(物理信息)和香味(化学信
息)吸引蜂蝶,A正确;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非生
物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蜜蜂、蝴蝶和油菜之间
存在协同进化,B正确;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属于原始合作,C
错误;秸秆和菜籽饼可以为土壤中的小动物和微生物提供有机物,
故二者还田后可以提高土壤物种丰富度,D正确。
4. (2023·广东高考13题)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
虾种类。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
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
质循环过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
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减轻
B. 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
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
C. 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
D. 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物提供营养
解析:  结合题中信息可知,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水体中
N、P等无机盐含量增多,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会增加,A错误;生
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一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中仍处于
主要地位,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有的浮游动物摄食细菌和有机
碎屑,属于分解者,C错误;异养细菌依赖虾池生态系统中的沉积
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D错误。
5. (2023·全国乙卷31题)农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属于不同类
型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1)某农田生态系统中有玉米、蛇、蝗虫、野兔、青蛙和鹰等生
物,请从中选择生物,写出一条具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
链: 。
玉米→蝗虫→青蛙→蛇→鹰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
消费者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称为
食物链。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处于最高营养级的
生物(消费者)。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具有5个营养级的食物链
是:玉米→蝗虫→青蛙→蛇→鹰。
(2)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请从负反馈调
节的角度分析,森林中害虫种群数量没有不断增加的原因



在森林中,当害虫种群数量增加时,一方面,食虫鸟类
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另一方面,害虫种群数量增
加后,其食物减少,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解析: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
反馈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
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并且使系统工作的效果减弱或受到限
制,它可使系统保持稳定。在森林中,当害虫种群数量增加
时,一方面,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另一
方面,害虫种群数量增加后,其食物减少,害虫种群数量的
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3)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的
抵抗力稳定性高于农田生态系统,原因是


解析: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
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与农田
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多,食物网(营养结
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
森林生态系统比
农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高,食物网(营养结构)复杂,自
我调节能力强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