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章末质量检测(三)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 章末质量检测(三)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10 17:47:31

文档简介

章末质量检测(三)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
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
D.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2.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内的食物网,其中箭头方向未标出,已知图中各条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是一致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三级消费者,则a是生产者
B.若a属于第二营养级,则b是生产者
C.若e固定的能量最多,则e是生产者
D.该食物网共有3条或4条食物链
3.(2024·河北秦皇岛期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B.能量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在食物网中传递
C.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个体中储存的能量越少
D.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某人工鱼塘能量流动关系如图,a、b、c、d表示相关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c+d
B.该人工鱼塘的主要成分是人工养殖的鱼
C.池塘中的植物、鱼种甲和鱼种乙构成群落
D.鱼种甲到鱼种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a+c)×100%
5.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其中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捕食者,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猎物。某生态系统中瓢虫与寄生蜂、蚜虫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其中寄生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寄生蜂属于集团内猎物
B.瓢虫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第二、三营养级
C.若移走寄生蜂,瓢虫获得的能量可能会增加
D.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单向性集团内蚜虫的种群密度
6.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的呼吸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为净初级生产量,如图表示某人工林的能量流动过程(图中能量值的单位均为×1010J·m-2·a-1)。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人工林中植物固定的总能量为754
B.木材中的能量占净初级生产量的24.4%
C.净初级生产量被分解者利用的比例最低
D.木材运出时部分净初级生产量随之输出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B.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
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D.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故物质循环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8.“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出自《诗经》。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禾苗要茂盛生长,需要拔除杂草,杂草腐烂后可作为绿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农田生物群落中优势种的保持与人的作用密切相关
B.农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C.杂草腐烂后可作为绿肥促进物质的循环利用
D.除草能使作物吸收更多的光能从而制造更多的有机物
9.如图为某人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蘑菇作为生产者,可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有机物
B.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C.碳元素在各种生物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及CO2
D.③④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
10.动物园雄孔雀开屏引起雌孔雀停止进食,但鹦鹉熟视无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雄孔雀开屏向雌孔雀传递了求偶的行为信息
B.雄孔雀开屏对雌孔雀和鹦鹉传递的信息完全相同
C.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间传递
D.尽管鹦鹉熟视无睹,但接收了雄孔雀漂亮的羽毛所传递的物理信息
11.虽然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不时受到外来干扰,但只要这种干扰没有超过限度,生态系统就能保持生态平衡。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B.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
C.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均衡,生物种类的组成稳定
D.生态平衡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该机制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2.水域中的杀虫剂(难分解)含量过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科研人员对某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进行了消化道内食物组成的分析,并对这5种生物体内每千克体重杀虫剂含量(mg)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生物种类 A B C D E
鱼(甲) 河蚌 小球藻 鱼(乙) 水蚤
消化道内 食物组成 鱼(乙) 水蚤、 小球 藻 — 水蚤 小球藻
每千克体 重杀虫剂 含量/mg 96 57 5 31 X
A.该湖泊中B和E的关系为捕食与种间竞争
B.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含3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
C.若B的食物来自E,其余来自C,则B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需消耗C为21 kg
D.据表中数据推测,E每千克体重杀虫剂含量X的范围是5 mg<X<31 mg
13.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此草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吃虫的鸟大量死亡后蝗虫数量增加,吃草籽的鸟和鼠数量增加
B.第二营养级除牛以外其他生物的重量减少500 kg可以使人至多增重500 kg
C.提高草对太阳能的同化率可以提高输入此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鹰增重1 kg需要消耗草125~1 000 kg,鹰粪便中的能量可来自第三、四营养级的同化量
14.我国思想家孟子、庄子等曾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种观念体现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美好理想。如今,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有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过度捕捞会降低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导致渔业资源匮乏
C.合理确定载畜量可以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CO2只能通过植物光合作用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B.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举措
C.群落中的碳元素只能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重返非生物环境
D.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
16.(2024·河北保定高二期末)持续的过度放牧导致某草场退化,进而为布氏田鼠的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鼠害加剧,致使草场进一步退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禁止在草场放牧后,草场恢复的过程体现其抵抗力稳定性
B.布氏田鼠的繁殖导致草场进一步退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C.草场退化即草场的结构、功能、收支平衡被打破
D.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
17.(2024·济南历城二中检测)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例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所体现的信息传递功能与下列说法不相符的是(  )
A.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B.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个体内环境的稳态
C.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18.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容易维持
D.生物多样性的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发生虫害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9.(10分)如图是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未显示的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是       ,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    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不能超过4~5个的原因是                        。
(2)太阳能输入到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过程是       ,该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3)该图可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20.(10分)土壤退化问题逐渐突出。蚯蚓是土壤中重要的动物类群,在塑造土壤结构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
(1)蚯蚓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可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    。
(2)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提高植物抗逆性,机理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蚯蚓和土壤微生物产生了    信息(填信息种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需要有信息产生的部位——信息源;有信息传播的媒介——信道;有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信息受体。图示过程中,作为信息受体的是        。
(3)蚯蚓会间接影响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镉(Cd)是土壤中最具毒性的污染物之一,进入生物体内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化合物,不易被排出,可沿着        逐级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试分析,某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一般需满足的条件有                                                                (至少答出两点)。
21.(15分)1883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为一片裸地。几年之后,地面上长出了小草,形成了草丛。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已发展成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上述群落恢复至火山爆发前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稳定性,该地区的群落演替属于     演替。
(2)与草丛相比,森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明显复杂,原因是              。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下层草丛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需要进行随机取样,这样做的目的是           。
(3)研究发现,恢复初期后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三个营养级,其碳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b、c、d等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和相应的能量数值。
①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B属于        。
②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用代数式       表示。图中的d表示         。
③由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可知,   (填字母)中的生物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
22.(11分)某地通过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贡献。研究发现该地区植被受某种蛾的影响,雌蛾通过某种植物释放的挥发物a定位栖息地,然后将受精卵产在该植物上,孵化出的幼虫以植物的新生嫩枝为食。植物受到侵害后产生挥发物b引诱蛾的天敌,并驱赶雄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资料说明信息能够                       ,
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为保护植物不受该种蛾的侵害,可以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物b进行生物防治的原因是                      ,从而降低蛾的        。
(3)为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研究者设立多个样地,开展乔木丰富度与森林碳储存能力(用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干重表示)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根据图中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森林碳储存能力     。由此说明,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时,可采用的措施是          ,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23.(14分)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图2是一个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3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相互内在关系是                                           。
(2)图1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充:                、    。
(3)若图2中的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戊的数量会    。
(4)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    kg。
(5)图3中的C和B1+C1+D1可表示桑树和蚕用于          的能量。蚕沙(蚕的粪便)投入鱼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同化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章末质量检测(三)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D 生产者能够将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指绿色植物,还包括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等,故生产者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大多数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B正确;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有机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C正确;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动物排遗物中的复杂有机物,逐渐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从该过程中获得供应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但微生物中的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细菌是消费者,D错误。
2.C 若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则食物链的起点可以是a或e,A错误;当b或c为生产者时,a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根据“图中各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是一致的”可推出,该食物网的起点一定不是d,其他作为起点时,都只有3条食物链,D错误。
3.B 就自然生态系统而言,一般来说,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A错误;能量的传递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正确;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获得的能量越少,C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D错误。
4.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饲料中的化学能,A错误;该人工鱼塘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植物,B错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称为生物群落。池塘中的植物、鱼种甲和鱼种乙只是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群落,C错误;鱼种甲到鱼种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鱼种乙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鱼种甲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鱼种甲从饲料有机物中同化的能量)×100%=b/(a+c)×100%,D正确。
5.B 瓢虫和寄生蜂都以蚜虫为食,同时寄生蜂被瓢虫捕食,所以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寄生蜂属于集团内猎物,A正确;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蚜虫以植物为食,再结合A项分析可知,瓢虫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第三、四营养级,B错误;由题意分析可知,若移走寄生蜂,食物链缩短,瓢虫获得的能量可能会增加,C正确;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D正确。
6.D 该人工林中植物固定的总能量大于净初级生产量,即大于754,A错误;木材中的能量占净初级生产量的比例为130÷754×100%=17.2%,B错误;从图示中的数据看出,净初级生产量被分解者利用的比例最高,C错误;木材运出时部分净初级生产量随之输出,D正确。
7.D 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也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A正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素,B正确;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C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就越少,但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循环往复运动的,D错误。
8.B 农田生物群落中优势种是禾苗,禾苗茁壮成长需要人拔除杂草,A正确;农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存在垂直分层现象,B错误;杂草腐烂后可以用来作为绿肥,土壤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盐和CO2,促进物质的循环利用,C正确;除草使禾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利用更多的光能,从而制造更多的有机物,D正确。
9.B 蘑菇作为分解者,不可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有机物,A错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离不开能量的驱动,B正确;碳元素在各种生物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流动形式是CO2,C错误;该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10.B 雄孔雀开屏向雌孔雀传递了求偶的行为信息,能够保证生物种群的繁衍,A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雄孔雀开屏向雌孔雀传递了求偶的行为信息,引起雌孔雀停止进食,但鹦鹉熟视无睹,这说明传递的信息不同,B错误;雄孔雀开屏引起雌孔雀停止进食,但鹦鹉熟视无睹,说明二者都接收到了雄孔雀的信息,这能够说明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间传递,C正确;雄孔雀开屏所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尽管鹦鹉熟视无睹,但接收了雄孔雀漂亮的羽毛所传递的物理信息,D正确。
11.A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A错误;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B正确;生态平衡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衡,生态系统的组分等保持相对稳定,这时生态系统的外貌、结构以及动植物组成等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正确。
12.C 由表中消化道内食物组成可以看出,该湖泊中B和E的关系为捕食与种间竞争,A正确;根据表中数据可画出食物网,即,该食物网含3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鱼(甲)]为第四营养级,B正确;若B的食物
来自E,其余来自C,则B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需消耗C为÷20%+÷20%÷20%=9(kg),C错误;原则上营养级越高,体内杀虫剂含量就越高,据表中数据推测,E每千克体重杀虫剂含量X的范围是5 mg<X<31 mg,D正确。
13.C 吃虫的鸟捕食蝗虫,因此吃虫的鸟大量死亡后蝗虫数量增加,蛇可以捕食吃草籽的鸟、吃虫的鸟和鼠,吃虫的鸟大量死亡后,蛇捕食吃草籽的鸟和鼠的数量增加,导致吃草籽的鸟和鼠数量减少,A错误;第二营养级除牛以外其他生物的重量减少500 kg,可以最多节省草500÷10%=5 000(kg),使人至多增重5000×20%×20%=200(kg),B错误;提高草对太阳能的同化率可以提高输入此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正确;鹰增重1 kg至少需要草的量可以用最短食物链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来计算,为1÷20%÷20%÷20%=125(kg),鹰增重1 kg至多需要消耗草的量可以用最长食物链按照能量传递效率10%来计算,为1÷10%÷10%÷10%÷10%=10 000(kg),鹰粪便中的能量可来自第三、四营养级的同化量,D错误。
14.B 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是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该措施有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A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过度捕捞一般不会改变环境条件,故不会降低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合理确定载畜量可以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密切相关,D正确。
15.AC 大气中的CO2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CO2,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B正确;群落中的碳可以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返回非生物环境,C错误;非生物环境中的碳以CO2的形式被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体内的碳通过呼吸作用等再以CO2的形式释放到非生物环境,即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循环,D正确。
16.AB 草场恢复过程体现其恢复力稳定性,A错误;布氏田鼠的繁殖使鼠害加剧、草场进一步退化,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误;草场退化是草场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的过程,而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的特点,因此草场退化也就是草场的结构、功能、收支平衡被打破,C正确;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D正确。
17.ABD 根据题干信息“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可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18.ABD 题干信息“树种单一”说明该人工林植物种类少,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生物多样性的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发生虫害,A、D正确;“树冠密集”会遮挡光照,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B正确;营养结构简单,食物网复杂程度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容易被破坏,C错误。
19.(1)分解者 四 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2)光合作用 12%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未显示的是分解者。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甲类浮游植物→双翅目昆虫幼虫→太阳鱼→鲈鱼,故最高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故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4~5个。(2)太阳能输入到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过程是光合作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三营养级同化量÷第二营养级同化量,该食物网中的第二营养级是双翅目昆虫幼虫和太阳鱼,第三营养级是太阳鱼和鲈鱼,则该食物网
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9.5×104+6.1×104)÷(6.3×105+5.6×105+1.1×105)×100%=12%。(3)该图可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0.(1)分解者 物质循环 (2)化学 土壤微生物和植物 (3)食物链(网) 该物质易被生物吸收;该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降解、不易排出;该物质暂未对生物造成致命伤害(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蚯蚓营腐生生活,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分解者可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属于化学信息。如图所示,该信号分子可以被土壤微生物和植物识别,所以信息受体是土壤微生物和植物。(3)重金属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毒害越大。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一般需满足的条件有:该物质易被生物吸收;该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降解、不易排出;该物质暂未对生物造成致命伤害。
21.(1)恢复力 初生 (2)森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为复杂  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3)①第二营养级 ②a2-b2 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③C
解析:(1)由题可知,题述群落恢复至火山爆发前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该地区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2)与草丛相比,森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明显复杂,原因是森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为复杂。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下层草丛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需要进行随机取样,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的影响。(3)①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B属于第二营养级。②a2是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a2-b2。图中的d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③由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可知,C(表示第三营养级)中的生物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
22.(1)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2)挥发物b能引诱蛾的天敌,并驱赶雄蛾 种群密度 (3)乔木丰富度越大,森林碳储存能力越强 增强 提高植被丰富度
解析:(1)由题意可知,植物受到侵害后产生挥发物b引诱蛾的天敌,并驱赶雄蛾,其中挥发物b作为化学信息在生物之间传递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作用。(2)植物受到侵害后产生的挥发物b能引诱蛾的天敌,并驱赶雄蛾,故可以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物b进行生物防治,保护植物不受该种蛾的侵害,从而降低蛾的出生率,使蛾的种群密度降低。(3)图中横坐标为乔木丰富度,纵坐标是干重增加相对值,各年份调查结果均显示,乔木丰富度越大,样地中的生物量(干重相对值)越大,说明乔木丰富度越大,森林碳储存能力越强,且这种差异随年份的增加逐渐增大,即森林碳储存能力逐渐增强。由此说明,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时,可通过提高植被丰富度,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23.(1)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 (2)大气中的CO2库→丁 甲→丙 (3)增加 (4)2 125 (5)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一
解析:(1)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2)图1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因此图1中还缺少大气中的CO2库→丁的光合作用过程和甲→丙的过程。(3)图2中,若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丙同化的能量增多、个体数量增加,进一步导致短期内戊的数量增加。(4)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甲→丁→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3/4÷10%÷10%=750(kg)。甲→丙→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1/4÷10%×1/2÷10%=125(kg)。甲→乙→丙→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1/4÷10%×1/2÷10%÷10%=1 250(kg),因此共需要消耗生产者(甲)750+125+1 250=2 125(kg)。(5)图3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应是A;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B表示,图中的C表示净光合作用,是桑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B1+C1+D1属于蚕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蚕沙中所含的能量是蚕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即属于第一营养级所含的能量。
1 / 3(共66张PPT)
章末质量检测(三)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 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
C.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
及分解者
D. 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生产者能够将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主要指绿色植物,还包括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等,故生产者是
整个生态系统的基石,A正确;大多数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制
造的有机物为食,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和寄
生动物等,B正确;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非生物环
境所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有机联系形成一个整
体,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
者,C正确;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动物排遗物中的复杂有机物,逐渐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并从该过程中获得供应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但微生物中的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细菌是消费者,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 如图所示为某生态系统内的食物网,其中箭头方向未标出,已知图
中各条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是一致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若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三级消费者,则a
是生产者
B. 若a属于第二营养级,则b是生产者
C. 若e固定的能量最多,则e是生产者
D. 该食物网共有3条或4条食物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若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
级),则食物链的起点可以是a或e,A错误;当b或c为生产者时,a
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错误;根据“图中各食物链的起点和终点是
一致的”可推出,该食物网的起点一定不是d,其他作为起点时,
都只有3条食物链,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 (2024·河北秦皇岛期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的是生态系统中
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
B. 能量以有机物中化学能的形式在食物网中传递
C. 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个体中储存的能量
越少
D. 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就自然生态系统而言,一般来说,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
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A错误;能量的传递渠道是食物
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B正确;能量沿着食
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获得的能量越少,C错误;
生态系统中能量最终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以
热能的形式散失,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 某人工鱼塘能量流动关系如图,a、b、c、d表示相关能量,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c+d
B. 该人工鱼塘的主要成分是人工养殖的鱼
C. 池塘中的植物、鱼种甲和鱼种乙构成群落
D. 鱼种甲到鱼种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a+c)×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
投放饲料中的化学能,A错误;该人工鱼塘的主要成分是生产
者,即植物,B错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
种群的集合称为生物群落。池塘中的植物、鱼种甲和鱼种乙只
是部分生物,不能构成群落,C错误;鱼种甲到鱼种乙的能量
传递效率是鱼种乙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鱼种甲从上一
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鱼种甲从饲料有机物中同化的能量)×100
%=b/(a+c)×100%,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5. 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其中一种天敌
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捕食者,另
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猎物。某生态系统中瓢虫与寄生蜂、蚜虫三
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其中寄生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
者。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寄生蜂属于集团内猎物
B. 瓢虫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第二、三营养级
C. 若移走寄生蜂,瓢虫获得的能量可能会增加
D. 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单向性集团内蚜虫的种群密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瓢虫和寄生蜂都以蚜虫为食,同时寄生蜂被瓢虫捕食,
所以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寄生蜂属于集团内猎物,A正确;生
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蚜虫以植物为食,再结合A项分析可知,瓢虫
在该生态系统中占据第三、四营养级,B错误;由题意分析可知,
若移走寄生蜂,食物链缩短,瓢虫获得的能量可能会增加,C正
确;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样方法,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6. 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的呼吸消耗掉了,剩
下的才用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为净初级生产
量,如图表示某人工林的能量流动过程(图中能量值的单位均为
×1010J·m-2·a-1)。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人工林中植物固定的总能量为754
B. 木材中的能量占净初级生产量的24.4%
C. 净初级生产量被分解者利用的比例最低
D. 木材运出时部分净初级生产量随之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该人工林中植物固定的总能量大于净初级生产量,即大
于754,A错误;木材中的能量占净初级生产量的比例为130÷754×100%=17.2%,B错误;从图示中的数据看出,净初
级生产量被分解者利用的比例最高,C错误;木材运出时部分净初
级生产量随之输出,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7.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B. 所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
元素
C. 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
环流动
D. 由于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越少,故物质循环特点是单向流
动、逐级递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
圈,因此也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A正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
指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一些基本化学元
素,B正确;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无机)环
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C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
流动、逐级递减的,故生物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就越少,但物质
在生态系统中是循环往复运动的,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8. “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出自《诗经》。我国古代的劳
动人民很早就认识到禾苗要茂盛生长,需要拔除杂草,杂草腐烂后
可作为绿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农田生物群落中优势种的保持与人的作用密切相关
B. 农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不存在垂直分层现象
C. 杂草腐烂后可作为绿肥促进物质的循环利用
D. 除草能使作物吸收更多的光能从而制造更多的有机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农田生物群落中优势种是禾苗,禾苗茁壮成长需要人拔
除杂草,A正确;农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存在垂直分层现象,B
错误;杂草腐烂后可以用来作为绿肥,土壤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成
无机盐和CO2,促进物质的循环利用,C正确;除草使禾苗在竞争
中处于优势,利用更多的光能,从而制造更多的有机物,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9. 如图为某人工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 蘑菇作为生产者,可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有机物
B. 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C. 碳元素在各种生物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及CO2
D. ③④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蘑菇作为分解者,不可为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有
机物,A错误;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碳元
素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离不开能量的驱动,B正确;碳元素在各种
生物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流动形式
是CO2,C错误;该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
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0. 动物园雄孔雀开屏引起雌孔雀停止进食,但鹦鹉熟视无睹。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
A. 雄孔雀开屏向雌孔雀传递了求偶的行为信息
B. 雄孔雀开屏对雌孔雀和鹦鹉传递的信息完全相同
C. 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间传递
D. 尽管鹦鹉熟视无睹,但接收了雄孔雀漂亮的羽毛所传递的物理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雄孔雀开屏向雌孔雀传递了求偶的行为信息,能够保
证生物种群的繁衍,A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雄孔雀开屏向雌
孔雀传递了求偶的行为信息,引起雌孔雀停止进食,但鹦鹉熟视
无睹,这说明传递的信息不同,B错误;雄孔雀开屏引起雌孔雀
停止进食,但鹦鹉熟视无睹,说明二者都接收到了雄孔雀的信
息,这能够说明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间传递,C正确;雄孔雀
开屏所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尽管鹦鹉熟视无睹,但接收了
雄孔雀漂亮的羽毛所传递的物理信息,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1. 虽然地球上许多生态系统不时受到外来干扰,但只要这种干扰没
有超过限度,生态系统就能保持生态平衡。下列关于生态平衡的
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处于相对稳定的一
种状态
B. 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
C.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均衡,生物
种类的组成稳定
D. 生态平衡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该机制是生态系统具有
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
一种状态,A错误;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
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B正确;生态平衡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与输出均衡,生态系统的组分等保持相对稳定,这时生态系统的
外貌、结构以及动植物组成等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确;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2. 水域中的杀虫剂(难分解)含量过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科研人
员对某湖泊中5种不同的生物A、B、C、D、E进行了消化道内食
物组成的分析,并对这5种生物体内每千克体重杀虫剂含量
(mg)进行了测定,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生物种类 A B C D E
鱼(甲) 河蚌 小球藻 鱼(乙) 水蚤
消化道内 食物组成 鱼(乙) 水蚤、 小球藻 — 水蚤 小球藻
每千克体重
杀虫剂含量
/mg 96 57 5 31 X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 该湖泊中B和E的关系为捕食与种间竞争
B. 表中生物形成的食物网含3条食物链,最高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
D. 据表中数据推测,E每千克体重杀虫剂含量X的范围是5 mg<X<
31 m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由表中消化道内食物组成可以看出,该湖泊中B和E的
关系为捕食与种间竞争,A正确;根据表中数据可画出食物网,
即 ,该食物网含3条食物链,
最高营养级[鱼(甲)]为第四营养级,B正确;若B的食物 来自
E,其余来自C,则B体重每增加1 kg,至少需消耗C为 ÷20%+
÷20%÷20%=9(kg),C错误;原则上营养级越高,体内杀
虫剂含量就越高,据表中数据推测,E每千克体重杀虫剂含量X的
范围是5 mg<X<31 mg,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3.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此草原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 吃虫的鸟大量死亡后蝗虫数量增加,吃草籽的鸟和鼠数量增加
B. 第二营养级除牛以外其他生物的重量减少500 kg可以使人至多增重500 kg
C. 提高草对太阳能的同化率可以提高输入此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 鹰增重1 kg需要消耗草125~1 000 kg,鹰粪便中的能量可来自第
三、四营养级的同化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吃虫的鸟捕食蝗虫,因此吃虫的鸟大量死亡后蝗虫数
量增加,蛇可以捕食吃草籽的鸟、吃虫的鸟和鼠,吃虫的鸟大量
死亡后,蛇捕食吃草籽的鸟和鼠的数量增加,导致吃草籽的鸟和
鼠数量减少,A错误;第二营养级除牛以外其他生物的重量减少
500 kg,可以最多节省草500÷10%=5 000(kg),使人至多增重
5000×20%×20%=200(kg),B错误;提高草对太阳能的同化
率可以提高输入此草原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正确;鹰增重1 kg至少需要草的量可以用最短食物链按照能量传递效率20%来计算,为1÷20%÷20%÷20%=125(kg),鹰增重1 kg至多需要消耗草的量可以用最长食物链按照能量传递效率10%来计算,为1÷10%÷10%÷10%÷10%=10 000(kg),鹰粪便中的能量可来自第三、四营养级的同化量,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4. 我国思想家孟子、庄子等曾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
种观念体现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美好理想。如今,对自然
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有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 过度捕捞会降低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导致渔业资源匮乏
C. 合理确定载畜量可以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是对资源环境的合
理利用,该措施有助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A正确;环境容纳量
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过度捕捞一般不
会改变环境条件,故不会降低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错误;合理
确定载畜量可以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
类最有益的部分,C正确;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具
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密切
相关,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
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 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宣布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
(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
量与减少量相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O2只能通过植物光合作用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B. 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举措
C. 群落中的碳元素只能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重返非生物环境
D. 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大气中的CO2主要来源为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
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CO2,降低大气中的CO2
浓度,B正确;群落中的碳可以经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
呼吸作用返回非生物环境,C错误;非生物环境中的碳以CO2的形
式被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体内的碳通过呼吸作用等再以CO2的
形式释放到非生物环境,即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反复循环,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6. (2024·河北保定高二期末)持续的过度放牧导致某草场退化,进
而为布氏田鼠的繁殖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鼠害加剧,致使草场
进一步退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禁止在草场放牧后,草场恢复的过程体现其抵抗力稳定性
B. 布氏田鼠的繁殖导致草场进一步退化属于负反馈调节
C. 草场退化即草场的结构、功能、收支平衡被打破
D. 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才能保持畜产品的持续高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草场恢复过程体现其恢复力稳定性,A错误;布氏田
鼠的繁殖使鼠害加剧、草场进一步退化,属于正反馈调节,B错
误;草场退化是草场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的过程,而处于
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的特
点,因此草场退化也就是草场的结构、功能、收支平衡被打破,
C正确;合理确定草场的载畜量,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才能保持
畜产品的持续高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7. (2024·济南历城二中检测)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
一般稳定在5∶1左右,这样的性别比例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
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
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
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所体现
的信息传递功能与下列说法不相符的是(  )
A. 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B. 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个体内环境的稳态
C. 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D. 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
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
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
多的雌鳄”可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种群的繁
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8. 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
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以下分析正确的
是(  )
A. 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
也十分稀少
B. 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
构简单
C. 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容易维持
D. 生物多样性的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发生虫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题干信息“树种单一”说明该人工林植物种类少,
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生
物多样性的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发生虫害,A、D
正确;“树冠密集”会遮挡光照,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
被,群落结构简单,B正确;营养结构简单,食物网复杂程度
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容易被破坏,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9. (10分)如图是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流动示意图[图中数字
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图中未显示的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是 ,该食物
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 营养级,生态系统中的营养
级不能超过4~5个的原因是

分解者

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
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未显示的是分解者。该食物网中
最长的食物链是:甲类浮游植物→双翅目昆虫幼虫→太阳鱼
→鲈鱼,故最高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
递减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
多,所以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故一个生态系统中营
养级一般不超过4~5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太阳能输入到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过程是
,该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为 。
光合作

12%
解析: 太阳能输入到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过程是
光合作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三
营养级同化量÷第二营养级同化量,该食物网中的第二营养
级是双翅目昆虫幼虫和太阳鱼,第三营养级是太阳鱼和鲈
鱼,则该食物网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9.5×104+6.1×104)÷(6.3×105+5.6×105+
1.1×105)×100%=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该图可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解析: 该图可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
递减。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 (10分)土壤退化问题逐渐突出。蚯蚓是土壤中重要的动物类
群,在塑造土壤结构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
“生态系统的工程师”。
(1)蚯蚓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是生态系统组成成
分中的 ,可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

解析: 蚯蚓营腐生生活,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分
解速率,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分解者可以影响
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分解者
物质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可以提高植物抗逆性,机理如图所示。
在此过程中蚯蚓和土壤微生物产生了 信息(填信息
种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需要有信息产生的部位——
信息源;有信息传播的媒介——信道;有信息接收的生物或
其部位——信息受体。图示过程中,作为信息受体的
是 。
化学
土壤微生物和植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蚯蚓分泌的信号分子属于化学信息。如图所
示,该信号分子可以被土壤微生物和植物识别,所以信息受
体是土壤微生物和植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蚯蚓会间接影响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镉(Cd)是
土壤中最具毒性的污染物之一,进入生物体内能形成比较稳
定的化合物,不易被排出,可沿着 逐
级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试分析,某物质在生物体内富
集一般需满足的条件有

(至少答出两点)。
食物链(网)
该物质易被生物吸收;该物质在生
物体内难以降解、不易排出;该物质暂未对生物造成致命伤
害(答出两点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重金属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积累,营养级
越高,毒害越大。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一般需满足的条件
有:该物质易被生物吸收;该物质在生物体内难以降解、不
易排出;该物质暂未对生物造成致命伤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1. (15分)1883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炽热的
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为一片裸地。几年之
后,地面上长出了小草,形成了草丛。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已发
展成一片生机勃勃的森林。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上述群落恢复至火山爆发前的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
一定的 稳定性,该地区的群落演替属于
演替。
解析: 由题可知,题述群落恢复至火山爆发前的过程
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恢复力稳定性,该地区的群落演
替属于初生演替。
恢复力

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与草丛相比,森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明显复杂,原因是
。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下层
草丛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需要进行随机取样,
这样做的目的是 。
解析: 与草丛相比,森林的动物分层现象明显复杂,
原因是森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为复杂。用样方法调查
森林下层草丛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需要进行随
机取样,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森林
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为复杂 
减少误差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研究发现,恢复初期后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三个营养级,其碳
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b、c、d等表示不
同的生理过程和相应的能量数值。
①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B属于 。
第二营养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②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用代数式
表示。图中的d表示

③由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可知, (填字母)中的
生物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
a2
-b2
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①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分析,B属于第二营
养级。②a2是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
化量。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
能量,即a2-b2。图中的d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的能
量。③由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可知,C(表示第三营养
级)中的生物最可能成为濒危物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2. (11分)某地通过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为实现“碳中
和”目标做贡献。研究发现该地区植被受某种蛾的影响,雌蛾通
过某种植物释放的挥发物a定位栖息地,然后将受精卵产在该植物
上,孵化出的幼虫以植物的新生嫩枝为食。植物受到侵害后产生
挥发物b引诱蛾的天敌,并驱赶雄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资料说明信息能够 ,
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由题意可知,植物受到侵害后产生挥发物b引诱
蛾的天敌,并驱赶雄蛾,其中挥发物b作为化学信息在生物
之间传递信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
系,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稳定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为保护植物不受该种蛾的侵害,可以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物
b进行生物防治的原因是
,从而降低蛾的 。
解析: 植物受到侵害后产生的挥发物b能引诱蛾的天
敌,并驱赶雄蛾,故可以利用人工合成的挥发物b进行生物
防治,保护植物不受该种蛾的侵害,从而降低蛾的出生率,
使蛾的种群密度降低。
挥发物b能引诱蛾的天敌,并驱赶
雄蛾
种群密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为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研究者设立多个样地,开展
乔木丰富度与森林碳储存能力(用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干
重表示)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根据图中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森林碳储存能力
。由此说明,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时,可采用的措施
是 ,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乔木丰富度越大,森林碳
储存能力越强 


提高植被丰富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图中横坐标为乔木丰富度,纵坐标是干重增
加相对值,各年份调查结果均显示,乔木丰富度越大,
样地中的生物量(干重相对值)越大,说明乔木丰富度
越大,森林碳储存能力越强,且这种差异随年份的增加
逐渐增大,即森林碳储存能力逐渐增强。由此说明,在
实现“碳中和”目标时,可通过提高植被丰富度,增加
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3. (14分)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
丁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图2是一个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
网;图3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图
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相互内在关系是

解析: 物质循环以能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
质循环作为载体。
(2)图1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
充: 、 。
解析: 图1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
解者,因此图1中还缺少大气中的CO2库→丁的光合作用过
程和甲→丙的过程。
物质循环以能
量流动作为动力,能量流动以物质循环作为载体
大气中的CO2库→丁 
甲→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若图2中的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戊的数量会 。
解析: 图2中,若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丙同化的能量
增多、个体数量增加,进一步导致短期内戊的数量增加。
(4)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摄食的两种
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 kg生物量,按10%的能
量传递效率计算,需要消耗生产者 kg。
增加
2 12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若图2食物网中戊摄食丁和丙的比例为3∶1,丙
摄食的两种生物所占比例相等,则戊每增加10 kg生物量,
按10%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甲→丁→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
耗甲10×3/4÷10%÷10%=750(kg)。甲→丙→戊这条食
物链需要消耗甲10×1/4÷10%×1/2÷10%=125(kg)。
甲→乙→丙→戊这条食物链需要消耗甲10×1/4÷10%
×1/2÷10%÷10%=1 250(kg),因此共需要消耗生产者
(甲)750+125+1 250=2 125(k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5)图3中的 C 和 B1+ C1+ D1可表示桑树和蚕用于
的能量。蚕沙(蚕的粪便)投入鱼
塘供给鱼食用,蚕沙中同化的能量属于第 营养级所
含的能量。
自身生长、
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解析: 图3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
太阳能总量,应是 A ;桑树呼吸作用所散失的热能可用 B 表
示,图中的 C 表示净光合作用,是桑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
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B1+ C1+ D1属于蚕用于生长、
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蚕沙中所含的能量是蚕
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即属于第一营养级
所含的能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