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质量检测(一)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长苞铁杉是我国特有珍稀树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福建省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有一片保存较完好的长苞铁杉针阔混交林,面积约72 hm2。研究者对长苞铁杉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选择长苞铁杉长势良好的地方取样
B.样地内随机设置5个1 m×1 m的小样方
C.计数时压在样方边界线上的植株都需记录
D.种群密度会受种内竞争及种间关系的影响
2.如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象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
B.曲线2可表示“J”形增长曲线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
C.曲线1和2可分别表示某增长型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
D.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曲线2表示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3.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大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取食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使松树得到恢复。反过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B.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部调节因素
C.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
D.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
4.海胆喜食海底的各类植物,尤其是各种海藻的假根。某海域因海獭遭受破坏性捕杀,海胆大量繁殖,最终导致海床变成了“海底沙漠”。如图是科研人员对该海域的海胆和帽贝影响海藻覆盖率的相关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即使没有捕捞,帽贝和海胆的种群数量也不可能无限增长
B.该海域生态系统中,帽贝和海胆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互利共生
C.海獭遭受破坏性捕杀一段时间后,帽贝的数量可能会逐渐下降
D.欲持续获得帽贝最大捕获量,捕获后应将其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
5.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于种间竞争关系而导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在我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多个点位均拍摄到云豹、金猫、豺等顶级食肉动物同域共存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域共存食肉动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B.对云豹、金猫、豺等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最好采用标记重捕法
C.雅鲁藏布大峡谷充足的食物是保证顶级食肉动物同域共存的前提
D.鬣羚为了躲避天敌云豹而选择与其不同地域活动的现象,属于同域共存
6.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B.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C.针阔叶混交林植物分层更复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D.森林群落垂直结构复杂,鸟类垂直分层现象明显
7.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3种
B.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图中生物构成
C.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调整到,则蛇体重增加1 kg,能为人多提供羊10 kg
D.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循环流动
8.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生产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表为4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
类别 玉米地 荒地 湖泊Ⅰ 湖泊Ⅱ
太阳能利用率 (初级生产量/ 入射太阳能) 1.6% 1.2% 0.4% 0.1%
呼吸消耗率 (呼吸消耗/ 初级生产量) 23.4% 15.1% 22.3% 21.0%
净初级生产 效率(净初级 生产量/初级 生产量) 76.6% 84.9% 77.7% 79.0%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玉米地相比,荒地的太阳能利用率低,净初级生产效率也低
B.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玉米地
C.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荒地
D.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量有关
9.南极洲的加林兹岛近年来出现了一种雪藻,主要分布在高山雪地几厘米深的冰层中,在冰雪融化时会大量繁殖形成雪地藻华。原本绿色的雪藻经阳光照射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等多种红色素,这些色素能抵御紫外线辐射、吸收微波热量,使白茫茫的雪地出现片片血红。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雪藻增多,会导致周围的冰融化加快,促使藻类扩散速度加快,形成恶性循环
B.雪藻提高了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雪藻对低温、高光照和强紫外线辐射等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雪藻大量繁殖主要是环境适宜,空间充足,种内竞争较弱等因素导致的
10.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的目的是快速提高经济收入
B.对城市环境的治理要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来考虑
C.退耕还湿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野生动植物
D.在某矿区废弃地进行公园化建设时,需要考虑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协调
11.高原鼠兔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上的一种小型啮齿动物,其挖洞造丘、啃食牧草可能引起草地退化。科研人员在高原鼠兔分布的草地建立围栏样地,设置鼠害草地、补播草地(即鼠害草地部分区域替换成披碱草)和披碱草草地三种样地,研究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通过测定有效洞口数来表示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使用样方法调查高原鼠兔洞口数目,则应注意随机取样
B.通过统计高原鼠兔的性别比例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
C.上图表明,种植披碱草能降低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
D.大量种植披碱草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12.近代多数生态学家认为干扰是一种有益的生态现象,它不同于灾难,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但它会反复出现。较大强度的干扰会造成群落局部失衡,引发群落演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动物挖掘、践踏等造成植被局部破坏属于干扰
B.控制好干扰强度,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C.干扰频次持续增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D.较大强度的干扰停止后群落逐渐恢复,属于次生演替
1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要的价值观、发展观。下列从生物学角度对其进行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通过增加食物链提高人工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可减少病虫害
B.稻虾共生可实现比稻、虾单独种植(养殖)更高的产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沙漠治理中植树种草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高山树线是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是气候变化对高寒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敏感指示器(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通过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
B.影响树线之上和之下植被分布的因素是阳光
C.树线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理论上树线位置将向低海拔迁移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数量与种群瞬时增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种群的瞬时增长量大于0时,其种群数量将增加
B.种群瞬时增长量最大时种群数量达到K/2
C.据图可知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100万个
D.该种群数量超过K值后,种内竞争最剧烈
16.已知种群a、b为同种类型动物的种群,但生活在不同的区域。某时期统计两个种群中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所占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年龄结构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统计时期,两个种群的数量均可能在增加
C.种群密度的大小受年龄结构的间接影响
D.未来一段时间,种群a的数量会超过种群b的
17.随着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北方的绿色屏障不断加固拓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活动是导致土地荒漠化、沙化的重要原因
B.“人沙和谐”意味着沙化土地上的群落最终都是森林生物群落
C.防沙治沙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群落可能是次生演替的结果
D.我国防沙治沙工程的成功说明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18.“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如图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鸡粪转化成的沼渣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B.合理控制鸡舍的养殖密度,不能提高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该图中存在2条食物链,该图中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9.(12分)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 。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
20.(12分)海南坡鹿是海南特有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曾濒临灭绝。经过多年的严格保护,海南坡鹿的种群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恢复。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坡鹿是植食性动物,在食物链中处于第 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主要通过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雄鹿常通过吼叫、嗅闻等方式获得繁殖机会,其中嗅闻利用的信息种类属于 。
(3)为严格保护海南坡鹿,有效增加其种群数量,保护区将300公顷土地加上围栏作为坡鹿驯化区。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426只海南坡鹿,则最好将围栏内海南坡鹿数量维持在 只左右,超出该数量的海南坡鹿可进行易地保护。将围栏内的海南坡鹿维持在该数量的依据是 。
(4)海南坡鹿的主要食物包括林下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保护区人员通过选择性砍伐林中的一些高大植株可增加海南坡鹿的食物资源,主要依据是 。
21.(11分)植树造林、“无废弃物农业”、污水净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问题:
(1)在植树造林时,一般认为,全部种植一种植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与混合种植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相比,按照种植一种植物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的含义是 。
(2)“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其做法是收集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再施用到农田中。施用有机肥料的优点是 (答出3点即可)。在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分中的 。
(3)在污水净化过程中,除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外,若要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请提供一个方案: 。
22.(14分)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图1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103 kJ/(m2·a)],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所代表的组成成分是 。人工湿地公园初建成时,水中主要有绿藻等浮游植物和黑藻等沉水植物,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写出两条可能存在的食物链: 。
(2)从图1分析流经该人工湿地的总能量包括 。
图2中的B通过 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图2中的A代表初级消费者的 ,C代表初级消费者用于 的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
(4)若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
23.(11分)紫茎泽兰原产于中美洲,入侵我国后在某些区域泛滥,危害当地生态和农业生产。研究人员拟采用替代控制法防治紫茎泽兰,筛选出3种本地植物(南酸枣、假地豆和狗尾草)分别与紫茎泽兰混种,一段时间后测定植物的生物量(有机干物质量),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紫茎泽兰能在入侵生境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 (答出1点)。紫茎泽兰泛滥后降低了入侵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使生态系统的 ,导致自我调节能力下降。
(2)根据实验结果,能有效控制紫茎泽兰生长的本地植物是 ,判断依据是 。利用本地
植物控制紫茎泽兰生长,其机理可能是 。
(3)紫茎泽兰粉碎后可作为燃料,或加工后作为饲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综合质量检测(一)
1.D 在使用样方法取样的过程中,要随机取样,A错误;乔木较大,一般样方面积为100 m2,双子叶植物较小,一般1 m2即可,B错误;计数样方中植株数量的方法是内部全计数,边线上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C错误;种群密度会受种内竞争及种间关系的影响,D正确。
2.A 群落初生演替的过程中,初始状态没有生物存在,之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因此曲线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A正确;“J”形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始终不变,而曲线2不断上升,不能表示“J”形增长曲线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B错误;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增加,因此若表示某增长型种群,则曲线1和2应分别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C错误;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曲线2表示的种群中老年个体明显多于幼年个体,则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错误。
3.D 该昆虫幼虫的食物是落叶松,其种群数量随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呈周期性波动,A、B正确;由于该昆虫幼虫能取食落叶松,因此其与落叶松的关系是捕食,在食物链上,落叶松处于第一营养级,而该昆虫幼虫处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而不是落叶的种群数量,D错误。
4.B 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并且存在天敌等因素,因此即使没有捕捞,帽贝和海胆的种群数量也不可能无限增长,A正确;由图分析可知,该海域生态系统中,帽贝和海胆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B错误;该海域的海獭遭受破坏性捕杀一段时间后,海胆会大量繁殖,海胆以海藻为食,因此会导致海藻数量减少,帽贝也以海藻为食,因此帽贝会因缺少食物数量下降,C正确;欲持续获得帽贝最大捕获量,捕获后应将其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D正确。
5.C 根据同域共存的概念分析可知,这些食肉动物之间是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的,因此其种群密度主要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A错误;云豹、金猫、豺属于猛兽,不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雅鲁藏布大峡谷充足的食物是保证顶级食肉动物同域共存的前提,否则会因为争夺食物资源发生激烈的生存斗争,C正确;鬣羚、云豹都生活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同一个区域,鬣羚为了躲避天敌云豹而选择与其不同地域活动,即鬣羚、云豹不是种间竞争关系,属于捕食关系,D错误。
6.A 不同的森林类型是不同的群落,因此不是群落结构,A错误;红松和红皮云杉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因此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不同植物分层情况更复杂,由于在不同高度有不同的植物,故提高了光能利用率,C正确;森林的垂直结构为不同的鸟类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因此由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复杂,鸟类垂直分层现象明显,D正确。
7.C 图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4种,即蛇、人、青蛙、猫头鹰,A错误;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及图中生物(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B错误;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食物比例改变前,蛇增重1 kg消耗草的重量为÷(20%)3+÷(20%)2=100(kg),改变后,蛇增重1 kg消耗草的重量为÷(20%)3+÷(20%)2=50(kg)。所以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节余的50 kg草可流向羊,则羊可以增重50×20%=10(kg),C正确;能量不能循环流动,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但不能说是循环流动,D错误。
8.A 由题表可知,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高于荒地,但玉米地的净初级生产效率却低于荒地,A错误;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最高,B正确。
9.B 雪藻增多,使白茫茫的雪地出现片片血红,雪反射的阳光较少,藻类吸收的热量越多,周围的冰块融化得越快,融化的冰块越多,藻类的扩散速度就越快,反过来又会导致更多的变暖,更多的融化,以及更多的藻类繁殖,形成恶性循环,A正确;据题意可知,雪藻是在南极洲的加林兹岛近年来出现的,属于外来物种入侵,可能会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和繁殖,使当地物种的丰富度降低,降低了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减弱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B错误;雪藻经过长期的自然进化和自然选择,使得其适应在低温环境和强紫外线辐射等环境下生存,C正确;雪藻大量繁殖主要是环境适宜,空间充足,种内竞争较弱等因素导致的,D正确。
10.A 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的目的是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A错误;城市环境涉及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等,是人工组成的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治理要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来考虑,B正确;退耕还湿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野生动植物,C正确;在某矿区废弃地进行公园化建设时,由于矿区废弃地土壤条件贫瘠,要选择适应能力强的植被,即需考虑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协调,D正确。
11.B 调查高原鼠兔洞穴数量应采用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A正确;通过统计高原鼠兔的年龄结构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B错误;由柱形图可知,种植披碱草能降低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C正确;大量种植披碱草可能会导致高原鼠兔数量减少进而影响以高原鼠兔为食的其他物种生存,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D正确。
12.C 动物挖掘、践踏等造成植被局部破坏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但会反复出现,属于干扰,A正确;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控制好干扰强度,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B正确;结合题意“较大强度的干扰会造成群落局部失衡”可知,干扰频次持续增大,可能导致物种数目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C错误;较大强度的干扰停止后群落逐渐恢复,由于具备土壤条件和一定的植被条件,故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13.D 增加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加,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减少病虫害,A正确;稻虾共生可实现比稻、虾单独种植(养殖)更高的产量,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正确;沙漠治理中植树种草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通常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
14.A 生态学家可以通过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A正确;树线以上为高山灌丛和草地,树线之下为森林,这种空间结构与地势起伏有关,影响树线之上和之下植被分布的因素是温度,而不是阳光,B错误;树线变化体现不同群落的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结构,C错误;高山树线是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树线上树木生长主要受生长季低温限制,因此气候变暖将导致树线向高海拔迁移,D错误。
15.ABD 种群瞬时增长量可表示增长速率,该种群瞬时增长量大于0时,种群数量将上升,在种群数量为20万~80万时种群数量增加,A正确;图中种群数量为80万个时种群的瞬时增长率为0,此时达到K值,种群瞬时增长量最大时(即20/100个)种群数量达到K/2(即40万个),B正确;图中种群数量为80万个时种群的瞬时增长率为0,此时达到K值,C错误;曲线表示种群瞬时增长量的变化,当种群数量大于80万时,种群数量下降,所以80万为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K值,据图可知,该种群数量80万~100万时,种内斗争比80万时更剧烈,D正确。
16.ABC 年龄结构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A正确;种群a和种群b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统计时期,两个种群的数量均可能在增加,B正确;年龄结构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未来一段时间,种群a的数量均可能会增长,但由于两个种群的种群数量基数未知,所以无法确定种群a增长后其数量是否超过种群b的数量,D错误。
17.ACD 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导致土地荒漠化、沙化的重要原因,A正确;是否能达到森林生物群落还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有关,并非沙化土地上的群落最终都是森林生物群落,B错误;防沙治沙过程中已有相应的土壤条件和植被,出现的新的群落可能是次生演替的结果,C正确;人类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我国防沙治沙工程的成功使得该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D正确。
18.BD 鸡粪转化成的沼渣只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物质,不能提供能量,能量来自光能,A错误;合理控制鸡舍的养殖密度,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第三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B正确;该图的食物链有两条,①农作物→人,②农作物→鸡→人,生物群落是指该区域内的所有生物,C错误;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该人工生态农场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因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19.(1)幼年个体偏多,成年和老年个体偏少 (2)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3)丰富度 (4)为动物提供食物;为动物提供栖息场所(合理即可) 为植物提供CO2和肥料;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合理即可)
解析:(1)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中,老年和成年个体数目较少,幼年个体数目较多。(2)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3)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4)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被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的粪便可以肥沃土地;动物取食植物,可以调节植物种群的大小,同时提高植物抗性。
20.(1)二 呼吸作用 (2)化学信息 (3)213 该数量下有利于海南坡鹿数量的快速增加 (4)提高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对光照的利用率,为海南坡鹿提供食物资源
解析:(1)海南坡鹿是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故在食物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海南坡鹿同化的能量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2)嗅闻的对象是能产生气味的物质,故该信息种类属于化学信息。(3)结合题意可知,海南坡鹿是海南特有、曾濒临灭绝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故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应是能让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426只海南坡鹿(K值),则最好将围栏内海南坡鹿数量维持在213只左右;因213只的数量是该环境的值,在该数量下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有利于海南坡鹿数量的快速增加。(4)影响植物分布和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由于高大植株在光照资源的竞争中占优势,导致林下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获得阳光较少,长势差,海南坡鹿的主要食物来源减少,故保护区人员通过选择性砍伐林中的一些高大植株可增加海南坡鹿的食物资源。
21.(1)低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 (2)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分解者 (3)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
解析:(1)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因而,种植一种植物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会相对较低。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2)施用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的结构、培育土壤微生物、实现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微生物可作为分解者将有机肥料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3)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可种植能吸收污水中铜、镉等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
22.(1)分解者 绿藻→轮虫→鱼;黑藻→鱼→鸭 (2)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呼吸作用将动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3)同化量 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16 (4)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解析:(1)分析图1可知,甲表示分解者;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绿藻等浮游植物和黑藻等沉水植物为生产者,轮虫等浮游动物为初级消费者,鱼、鸭可能为初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者,因此可能存在的两条食物链为:绿藻→轮虫→鱼、黑藻→鱼→鸭。(2)流经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仅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还包括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图2中的B表示分解者,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能量。(3)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图2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固定的能量,即同化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析图2数据可知,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220-20)÷(375+875)×100%=16%。(4)重金属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具有生物富集现象,因此若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且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23.(1)生长条件适宜、缺乏天敌、竞争力强、适应性强 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或生物多样性下降) (2)假地豆 与紫茎泽兰混种后,假地豆自身生长没有明显变化,而紫茎泽兰的生物量下降最明显 与紫茎泽兰竞争环境资源 (3)直接
解析:(1)由于入侵地环境比较适合紫茎泽兰繁殖,并且入侵地没有其天敌(例如捕食者),在与本地物种竞争中更加占据优势等多方面原因,使得紫茎泽兰能在入侵地大量繁殖;紫茎泽兰泛滥后降低了入侵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使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营养结构更加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稳定性也降低。(2)分析图1可知,与其他两种植物相比,与假地豆混种后,紫茎泽兰的生物量最低且下降幅度最大,分析图2可知,紫荆泽兰与假地豆混种后,假地豆自身的生长没有明显变化,因此采用假地豆混种能有效控制紫茎泽兰生长;在植物群落中,不同植物因生存空间、营养物质、光照等环境因素出现种间竞争,因此利用本地植物控制紫茎泽兰生长,其机理可能是本地物种与紫茎泽兰之间的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来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3)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紫茎泽兰粉碎后可作为燃料,或加工后作为饲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1 / 3(共64张PPT)
综合质量检测(一)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长苞铁杉是我国特有珍稀树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福建省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有一片保存较完好的长苞铁杉针阔混交林,面积
约72 hm2。研究者对长苞铁杉进行种群密度调查,以下说法正确的
是( )
A. 选择长苞铁杉长势良好的地方取样
B. 样地内随机设置5个1 m×1 m的小样方
C. 计数时压在样方边界线上的植株都需记录
D. 种群密度会受种内竞争及种间关系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在使用样方法取样的过程中,要随机取样,A错误;乔
木较大,一般样方面积为100 m2,双子叶植物较小,一般1 m2即
可,B错误;计数样方中植株数量的方法是内部全计数,边线上计
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C错误;种群密度会受种内竞争及种间关系
的影响,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 如图坐标系中的曲线可表示生态学中相关研究对
象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1可表示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
度随时间的变化
B. 曲线2可表示“J”形增长曲线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
C. 曲线1和2可分别表示某增长型种群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随种群数量
的变化
D. 若X和Y分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曲线2表示的种群年龄结构为稳
定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群落初生演替的过程中,初始状态没有生物存在,之后
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增强,因此曲线1可表示
群落初生演替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随时间的变化,A正确;“J”
形增长曲线中增长率始终不变,而曲线2不断上升,不能表示“J”
形增长曲线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B错误;当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时,种群数量增加,因此若表示某增长型种群,则曲线1和2应分别
表示出生率和死亡率随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C错误;若X和Y分
别表示年龄和数量,则曲线2表示的种群中老年个体明显多于幼年
个体,则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 某森林中,高密度的某昆虫幼虫取食落叶松,影响松树的生长,最
大松针长度减小,来年幼虫取食质量变差,导致该昆虫密度下降,
使松树得到恢复。反过来随着食物质量的提高,幼虫数量又有所增
加。幼虫的密度(虚线)与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度(实线)变化关
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昆虫幼虫的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B. 食物是该昆虫幼虫种群数量的外部调
节因素
C. 该昆虫幼虫与落叶松处于同一捕食食物链中的不同环节
D. 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种群数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该昆虫幼虫的食物是落叶松,其种群数量随落叶松的最
大松针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呈周期性波动,A、B正确;由于该昆
虫幼虫能取食落叶松,因此其与落叶松的关系是捕食,在食物链
上,落叶松处于第一营养级,而该昆虫幼虫处于第二营养级,C正
确;该昆虫幼虫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落叶松的最大松针长
度,而不是落叶的种群数量,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 海胆喜食海底的各类植物,尤其是各种海藻的假根。某海域因海獭
遭受破坏性捕杀,海胆大量繁殖,最终导致海床变成了“海底沙
漠”。如图是科研人员对该海域的海胆和帽贝影响海藻覆盖率的相
关研究结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即使没有捕捞,帽贝和海胆的种
群数量也不可能无限增长
B. 该海域生态系统中,帽贝和海胆
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互利共生
C. 海獭遭受破坏性捕杀一段时间后,帽贝的数量可能会逐渐下降
D. 欲持续获得帽贝最大捕获量,捕获后应将其种群数量保持在 K /2左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并且存在天敌等因素,因此
即使没有捕捞,帽贝和海胆的种群数量也不可能无限增长,A正
确;由图分析可知,该海域生态系统中,帽贝和海胆的种间关系是
种间竞争,B错误;该海域的海獭遭受破坏性捕杀一段时间后,海
胆会大量繁殖,海胆以海藻为食,因此会导致海藻数量减少,帽贝
也以海藻为食,因此帽贝会因缺少食物数量下降,C正确;欲持续
获得帽贝最大捕获量,捕获后应将其种群数量保持在 K /2左右,D
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5. 同域共存是指一些生物生存在同一个区域,由于种间竞争关系而导
致对环境的需求发生错位的现象。在我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多个点
位均拍摄到云豹、金猫、豺等顶级食肉动物同域共存的情况。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 同域共存食肉动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受非密度制约因素影响
B. 对云豹、金猫、豺等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最好采用标记重捕法
C. 雅鲁藏布大峡谷充足的食物是保证顶级食肉动物同域共存的前提
D. 鬣羚为了躲避天敌云豹而选择与其不同地域活动的现象,属于同
域共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根据同域共存的概念分析可知,这些食肉动物之间是存
在种间竞争关系的,因此其种群密度主要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A
错误;云豹、金猫、豺属于猛兽,不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
度,B错误;雅鲁藏布大峡谷充足的食物是保证顶级食肉动物同域
共存的前提,否则会因为争夺食物资源发生激烈的生存斗争,C正
确;鬣羚、云豹都生活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同一个区域,鬣羚为
了躲避天敌云豹而选择与其不同地域活动,即鬣羚、云豹不是种间
竞争关系,属于捕食关系,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6. 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
和高山冻原。针阔叶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
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鹂等鸟类。下
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B. 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C. 针阔叶混交林植物分层更复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
D. 森林群落垂直结构复杂,鸟类垂直分层现象明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不同的森林类型是不同的群落,因此不是群落结构,A
错误;红松和红皮云杉的生长都需要阳光、水分、无机盐等,因此
针阔叶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B正确;
针阔叶混交林物种丰富,不同植物分层情况更复杂,由于在不同高
度有不同的植物,故提高了光能利用率,C正确;森林的垂直结构
为不同的鸟类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因此由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
复杂,鸟类垂直分层现象明显,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7. 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3种
B. 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图中生物构
成
D.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循环流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图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4种,即蛇、人、青蛙、
猫头鹰,A错误;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由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量、分解者及图中生物(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B错误;能量传
递效率按20%计算,食物比例改变前,蛇增重1 kg消耗草的重量为
÷(20%)3+ ÷(20%)2=100(kg),改变后,
蛇增重1 kg消耗草的重量为 ÷(20%)3+ ÷(20%)2=
50(kg)。所以改变后和改变前相比节余的50 kg草可流向羊,则
羊可以增重50×20%=10(kg),C正确;能量不能循环流动,信
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但不能说是循环流动,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8.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称为初级
生产量,其中一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余下部分称为净初级生
产量。表为4个生态系统的研究实例。
类别 玉米地 荒地 湖泊Ⅰ 湖泊Ⅱ
太阳能利用率 (初级生产量/ 入射太阳能) 1.6% 1.2% 0.4% 0.1%
呼吸消耗率 (呼吸消耗/ 初级生产量) 23.4% 15.1% 22.3% 21.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类别 玉米地 荒地 湖泊Ⅰ 湖泊Ⅱ
净初级生产 效率(净初级 生产量/初级 生产量) 76.6% 84.9% 77.7% 79.0%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 与玉米地相比,荒地的太阳能利用率低,净初级生产效率也低
B. 若入射太阳能相同,上述4个生态系统中,制造有机物质最多的是
玉米地
C. 两个湖泊中植物的呼吸消耗率与玉米地的大致相等,但明显高于
荒地
D. 两个湖泊的太阳能利用率低,与太阳光穿过水层时损失了部分能
量有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由题表可知,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高于荒地,但玉米
地的净初级生产效率却低于荒地,A错误;玉米地的太阳能利用率
最高,B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9. 南极洲的加林兹岛近年来出现了一种雪藻,主要分布在高山雪地几
厘米深的冰层中,在冰雪融化时会大量繁殖形成雪地藻华。原本绿
色的雪藻经阳光照射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等多种红色素,这些色
素能抵御紫外线辐射、吸收微波热量,使白茫茫的雪地出现片片血
红。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雪藻增多,会导致周围的冰融化加快,促使藻类扩散速度加快,
形成恶性循环
B. 雪藻提高了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 雪藻对低温、高光照和强紫外线辐射等的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
结果
D. 雪藻大量繁殖主要是环境适宜,空间充足,种内竞争较弱等因素
导致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雪藻增多,使白茫茫的雪地出现片片血红,雪反射的阳
光较少,藻类吸收的热量越多,周围的冰块融化得越快,融化的冰
块越多,藻类的扩散速度就越快,反过来又会导致更多的变暖,更
多的融化,以及更多的藻类繁殖,形成恶性循环,A正确;据题意
可知,雪藻是在南极洲的加林兹岛近年来出现的,属于外来物种入
侵,可能会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和繁殖,使当地物种的丰富度降
低,降低了当地物种的多样性,减弱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B错误;雪藻经过长期的自然进化和自然选择,使得其适应在低温
环境和强紫外线辐射等环境下生存,C正确;雪藻大量繁殖主要是
环境适宜,空间充足,种内竞争较弱等因素导致的,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0. 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的目的是快速提高经济收入
B. 对城市环境的治理要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来考虑
C. 退耕还湿和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野生动植物
D. 在某矿区废弃地进行公园化建设时,需要考虑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协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在湿地周围建立缓冲带的目
的是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
态功能,A错误;城市环境涉及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经济系统
等,是人工组成的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治理要把整个城市作
为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来考虑,B正确;退耕还湿和建立自然保
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野生动植物,C正确;在某矿区废弃地进
行公园化建设时,由于矿区废弃地土壤条件贫瘠,要选择适应能
力强的植被,即需考虑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协调,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1. 高原鼠兔是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上的一种小型啮齿动物,其挖洞
造丘、啃食牧草可能引起草地退化。科研人员在高原鼠兔分布的
草地建立围栏样地,设置鼠害草地、补播草地(即鼠害草地部分
区域替换成披碱草)和披碱草草地三种样地,研究草地植物群落
结构的变化对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影响,通过测定有效洞口数来
表示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 若使用样方法调查高原鼠兔洞口数目,则应注意随机取样
B. 通过统计高原鼠兔的性别比例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
C. 上图表明,种植披碱草能降低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
D. 大量种植披碱草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调查高原鼠兔洞穴数量应采用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
随机取样,A正确;通过统计高原鼠兔的年龄结构可预测未来种
群数量的变化,B错误;由柱形图可知,种植披碱草能降低高原
鼠兔的种群密度,C正确;大量种植披碱草可能会导致高原鼠兔
数量减少进而影响以高原鼠兔为食的其他物种生存,使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降低,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2. 近代多数生态学家认为干扰是一种有益的生态现象,它不同于灾
难,不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但它会反复出现。较大强度的干
扰会造成群落局部失衡,引发群落演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动物挖掘、践踏等造成植被局部破坏属于干扰
B. 控制好干扰强度,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C. 干扰频次持续增大,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D. 较大强度的干扰停止后群落逐渐恢复,属于次生演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动物挖掘、践踏等造成植被局部破坏不会产生巨大的
破坏作用,但会反复出现,属于干扰,A正确;由于生态系统具
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控制好干扰强度,有利于维持生态
系统的平衡,B正确;结合题意“较大强度的干扰会造成群落局
部失衡”可知,干扰频次持续增大,可能导致物种数目减少,不
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提高,C错误;较大强度的干扰停止后群落逐
渐恢复,由于具备土壤条件和一定的植被条件,故属于次生演
替,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3.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要的价值观、
发展观。下列从生物学角度对其进行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可以通过增加食物链提高人工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
可减少病虫害
B. 稻虾共生可实现比稻、虾单独种植(养殖)更高的产量,提高了
能量利用率
C. 沙漠治理中植树种草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
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增加食物链使之成为立体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增
加,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减少病虫害,A正确;稻虾
共生可实现比稻、虾单独种植(养殖)更高的产量,提高了能量
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B正确;沙漠治理中
植树种草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通常是双向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
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4. 高山树线是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是气候变化对高寒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敏感指示器(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通过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
确定树线的上升幅度
B. 影响树线之上和之下植被分布的因素是阳光
C. 树线变化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理论上树线位置将向低海拔迁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生态学家可以通过调查不同样地内的植被类型,确定
树线的上升幅度,A正确;树线以上为高山灌丛和草地,树线之
下为森林,这种空间结构与地势起伏有关,影响树线之上和之下
植被分布的因素是温度,而不是阳光,B错误;树线变化体现不
同群落的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结构,C错误;高山树线是
树木分布的海拔上限,树线上树木生长主要受生长季低温限制,
因此气候变暖将导致树线向高海拔迁移,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
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 科学家研究了某种群数量与种群瞬时
增长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的瞬时增长量大于0时,其种群数量将增加
B. 种群瞬时增长量最大时种群数量达到 K /2
C. 据图可知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100万个
D. 该种群数量超过 K 值后,种内竞争最剧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种群瞬时增长量可表示增长速率,该种群瞬时增长
量大于0时,种群数量将上升,在种群数量为20万~80万时种群数
量增加,A正确;图中种群数量为80万个时种群的瞬时增长率为
0,此时达到 K 值,种群瞬时增长量最大时(即20/100个)种群数
量达到 K /2(即40万个),B正确;图中种群数量为80万个时种群
的瞬时增长率为0,此时达到 K 值,C错误;曲线表示种群瞬时增
长量的变化,当种群数量大于80万时,种群数量下降,所以80万
为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即 K 值,据图可知,该种群数量80万~100
万时,种内斗争比80万时更剧烈,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6. 已知种群a、b为同种类型动物的种群,但生活在不同的区域。某
时期统计两个种群中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所占的比例,结果如图所
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 年龄结构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B. 统计时期,两个种群的数量均可能在增加
C. 种群密度的大小受年龄结构的间接影响
D. 未来一段时间,种群a的数量会超过种群b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年龄结构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A正确;种
群a和种群b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统计时期,两个种群的数量
均可能在增加,B正确;年龄结构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进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正确;未来一段时间,种群a的数量均
可能会增长,但由于两个种群的种群数量基数未知,所以无法确
定种群a增长后其数量是否超过种群b的数量,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7. 随着我国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的持续推进,我国北方的绿色
屏障不断加固拓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活动是导致土地荒漠化、沙化的重要原因
B. “人沙和谐”意味着沙化土地上的群落最终都是森林生物群落
C. 防沙治沙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群落可能是次生演替的结果
D. 我国防沙治沙工程的成功说明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
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活动对环境的破坏超过了生
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导致土地荒漠化、沙化的重要原因,
A正确;是否能达到森林生物群落还与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有
关,并非沙化土地上的群落最终都是森林生物群落,B错误;防
沙治沙过程中已有相应的土壤条件和植被,出现的新的群落可能
是次生演替的结果,C正确;人类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
度,我国防沙治沙工程的成功使得该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
杂的方向演替,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8. “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推进乡村振兴
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如图为一个小型人工生态农场的模式图。下
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鸡粪转化成的沼渣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B. 合理控制鸡舍的养殖密度,不能提高第二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
量传递效率
C. 该图中存在2条食物链,该图中所有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D. 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人工生态农场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鸡粪转化成的沼渣只能为农作物生长提供物质,不能
提供能量,能量来自光能,A错误;合理控制鸡舍的养殖密度,
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第三营养级从第二营养级获
得的能量,B正确;该图的食物链有两条,①农作物→人,②农
作物→鸡→人,生物群落是指该区域内的所有生物,C错误;与
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该人工生态农场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
用,因而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9. (12分)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
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某种哺乳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得出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发现该种群中
。
解析: 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中,老年和成年个体
数目较少,幼年个体数目较多。
幼年个体偏多,成年
和老年个体偏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若要调查林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方
法是 ;若要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的
方法是 。
解析: 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
度;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
记重捕法。
(3)调查发现该林地的物种数目很多。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
少称为 。
解析: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
丰富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
的作用有
(答出2点即可)。
解析: 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动物可以
帮助植物传播种子;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以被植物用
来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的粪便可以肥沃土地;动物取食植
物,可以调节植物种群的大小,同时提高植物抗性。
为动物提供食物;为动物
提供栖息场所(合理即可)
为植物提供CO2和肥料;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
传播(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 (12分)海南坡鹿是海南特有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曾濒临灭绝。
经过多年的严格保护,海南坡鹿的种群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恢
复。回答下列问题:
(1)海南坡鹿是植食性动物,在食物链中处于第 营养级,
同化的能量主要通过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解析: 海南坡鹿是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故在食
物链中处于第二营养级;海南坡鹿同化的能量主要通过呼吸
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二
呼吸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雄鹿常通过吼叫、嗅闻等方式获得繁殖机会,其中嗅闻利用
的信息种类属于 。
解析: 嗅闻的对象是能产生气味的物质,故该信息种
类属于化学信息。
化学信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为严格保护海南坡鹿,有效增加其种群数量,保护区将300
公顷土地加上围栏作为坡鹿驯化区。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
426只海南坡鹿,则最好将围栏内海南坡鹿数量维持
在 只左右,超出该数量的海南坡鹿可进行易地保
护。将围栏内的海南坡鹿维持在该数量的依据是
。
213
该数量下
有利于海南坡鹿数量的快速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结合题意可知,海南坡鹿是海南特有、曾濒临
灭绝的国家级保护动物,故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应是能让
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426只海南坡
鹿( K 值),则最好将围栏内海南坡鹿数量维持在213只左
右;因213只的数量是该环境的 值,在该数量下种群增长
速率最大,有利于海南坡鹿数量的快速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海南坡鹿的主要食物包括林下的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保护
区人员通过选择性砍伐林中的一些高大植株可增加海南坡鹿
的食物资源,主要依据是
。
解析: 影响植物分布和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照,由于
高大植株在光照资源的竞争中占优势,导致林下的草本植物
和低矮灌木获得阳光较少,长势差,海南坡鹿的主要食物来
源减少,故保护区人员通过选择性砍伐林中的一些高大植株
可增加海南坡鹿的食物资源。
提高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对光照
的利用率,为海南坡鹿提供食物资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1. (11分)植树造林、“无废弃物农业”、污水净化是建设美丽中
国的重要措施。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问题:
(1)在植树造林时,一般认为,全部种植一种植物的做法是不可
取的。因为与混合种植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相比,按照种
植一种植物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
性 。抵抗力稳定性的含义是
。
低
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
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
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因而,
种植一种植物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会相对较
低。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
构与功能保持原状或不受损害的能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
的一种模式,其做法是收集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
落叶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
料,再施用到农田中。施用有机肥料的优点是
(答出3点即可)。在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起到
了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分中的 。
改善了土壤
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分解者
解析: 施用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的结构、培育土壤微生
物、实现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微生物可作为分解者将有机
肥料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在污水净化过程中,除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外,若要利用
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请提供一个方
案:
。
解析: 在污水净化过程中,可种植能吸收污水中铜、
镉等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
种植能吸收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
收金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2. (14分)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
图1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代表湿地
生态系统的三种组成成分;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
级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值表示能量,单位是[×103 kJ/
(m2·a)],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图1中甲所代表的组成成分是 。人工湿地公园初
建成时,水中主要有绿藻等浮游植物和黑藻等沉水植物,一
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
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
然气息。写出两条可能存在的食物链:
。
分解者
绿藻→轮虫→鱼;
黑藻→鱼→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分析图1可知,甲表示分解者;根据题意分析可
知,绿藻等浮游植物和黑藻等沉水植物为生产者,轮虫等浮
游动物为初级消费者,鱼、鸭可能为初级消费者或次级消费
者,因此可能存在的两条食物链为:绿藻→轮虫→鱼、黑藻
→鱼→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从图1分析流经该人工湿地的总能量包括
。图2中的
B通过
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解析: 流经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不仅包括生产者
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还包括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图2中
的B表示分解者,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物遗体和动物排
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能量。
该生态系统中的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呼吸作用将动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
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图2中的A代表初级消费者的 ,C代表初级消费者
用于 的能量;从第二营养
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图2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固
定的能量,即同化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
繁殖的能量;分析图2数据可知,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
级的能量传递效率=(220-20)÷(375+875)×100%=
16%。
同化量
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若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根据生态学基本原
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
解析: 重金属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具有生物富集现
象,因此若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可能通过食
物链富集,最终危害人体健康,且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
二次污染。
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危
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3. (11分)紫茎泽兰原产于中美洲,入侵我国后在某些区域泛滥,
危害当地生态和农业生产。研究人员拟采用替代控制法防治紫茎
泽兰,筛选出3种本地植物(南酸枣、假地豆和狗尾草)分别与紫
茎泽兰混种,一段时间后测定植物的生物量(有机干物质量),
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紫茎泽兰能在入侵生境大量繁殖,主要原因是
(答出1点)。紫茎
泽兰泛滥后降低了入侵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使生态系统
的 ,导致自我
调节能力下降。
解析: 由于入侵地环境比较适合紫茎泽兰繁殖,并且入侵地没有其天敌(例如捕食者),在与本地物种竞争中更加占据优势等多方面原因,使得紫茎泽兰能在入侵地大量繁殖;紫茎泽兰泛滥后降低了入侵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使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降低、营养结构更加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稳定性也降低。
生长条件适
宜、缺乏天敌、竞争力强、适应性强
营养结构变得简单(或生物多样性下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根据实验结果,能有效控制紫茎泽兰生长的本地植物是
,判断依据是
。
利用本地植物控制紫茎泽兰生长,其机理可能是
。
假
地豆
与紫茎泽兰混种后,假地豆自身生长
没有明显变化,而紫茎泽兰的生物量下降最明显
与紫茎泽
兰竞争环境资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分析图1可知,与其他两种植物相比,与假地豆混种后,紫茎泽兰的生物量最低且下降幅度最大,分析图2可知,紫荆泽兰与假地豆混种后,假地豆自身的生长没有明显变化,因此采用假地豆混种能有效控制紫茎泽兰生长;在植物群落中,不同植物因生存空间、营养物质、光照等环境因素出现种间竞争,因此利用本地植物控制紫茎泽兰生长,其机理可能是本地物种与紫茎泽兰之间的对环境资源的竞争来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紫茎泽兰粉碎后可作为燃料,或加工后作为饲料,体现了生
物多样性的 价值。
解析: 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
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
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紫茎泽兰粉碎后可作为燃料,或加工
后作为饲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直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