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质量检测(二)(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综合质量检测(二)(课件 练习)高中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8-10 17:52:40

文档简介

综合质量检测(二)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B.调查某濒临灭绝的大型肉食动物的种群数量时,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C.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D.调查红豆杉的种群密度时,确定样方面积是保证调查结果更精确的关键因素
2.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以相同方式利用同种资源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下表是某群落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年份 1 2 3 4 5 6 7
种群数 量比值 (甲/乙) 1.20 1.30 1.10 0.90 0.70 0.33 0
A.甲、乙两种生物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激烈
B.7年后乙种群可能会达到一定数量后保持相对稳定
C.在7年中,甲种群个体数先增加后减少
D.在7年中,甲、乙两种生物可能都在发生进化
3.科研人员对某森林里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的高度与活动时间进行了研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雌、雄红眼绿鹃活动的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当红眼绿鹃迁入新的环境后其种群数量肯定会呈“J”形增长
C.若该区域的群落已演替到森林阶段,则其物种不再发生变化
D.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高度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4.某森林区域曾发生过火灾,若干年后重新长出了植被,由于缺少高大乔木的遮挡,该区域灌木的种类和数目较火灾前更为丰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火灾前后,该区域的物种组成和群落外貌可能发生了改变
B.重新长出植被后,该区域的分层现象较火灾前的更为明显
C.由题意可知,阳光可能是影响某类植物能否成为优势物种的重要因素
D.人工种植树木可使该区域的演替速度加快
5.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立体农业是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的桉树—菠萝农林生态系统就是立体农业的典型代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桉树、菠萝因生态位差异较大所以种间竞争较弱
B.桉树、菠萝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利用了不同土壤内的水和无机盐
C.该农田中不同地段的菠萝数量不同,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D.在该农田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般不同
6.鳄雀鳝和恐龙同一时代,是鱼类中的活化石之一。该鱼为入侵物种,是肉食性鱼类,食性广泛,缺乏天敌,被称为“顶级淡水鱼杀手”,鳞片坚硬,可抵挡利刃,肉质粗糙,不具备经济价值,内脏和鱼卵都有剧毒,其内脏污染物富集程度很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鳄雀鳝进入天然水域会直接导致该地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降低
B.鳄雀鳝同化能量的绝大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进入分解者的体内
C.鳄雀鳝至少处于第三营养级,在所属食物链中富集的污染物最多
D.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改变自然环境下群落演替的方向
7.食虫虻是蜜蜂的天敌之一,其会造成蜜蜂大量死亡。某人发现将含有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的“陷阱”放置在食虫虻附近,雄性食虫虻可被有效引诱,这可成为监测和防治食虫虻的“利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食虫虻的捕食属于影响蜜蜂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B.食虫虻种群初始密度越大,未来一段时间的种群增长速率一定越大
C.通过“陷阱”诱捕雄性食虫虻会破坏食虫虻的正常性别比例,提高其出生率
D.利用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制成的“陷阱”来防治食虫虻属于化学防治
8.下图是某人工池塘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生物同化的能量,d、e、f表示用于生物生长和繁殖的能量,g、h、i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三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100%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表示为g+b+j,即初级生产量
C.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除图示流向外,还可能存在部分暂未利用的能量
D.生态系统营养级越多,则流向人类的能量就越少
9.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类型和去向(d表示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获得能量的方式不相同
B.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是b1+c1+d1
C.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a1+b1+c1+d1)×100%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
10.野生长江鲟是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因保护措施得当,其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江流域所有鲟鱼的全部基因组成了一个基因库
B.长江鲟种群多代繁殖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表明种群发生了进化
C.长江鲟与长江中其他鱼类的分布区域有差异是生态位分化的结果
D.保护长江鲟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水族馆等保护设施进行易地保护
11.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隆重开幕。“绿色”是杭州亚运会办赛理念之一,《杭州亚运会绿色行动方案》中提出,实施绿色能源供应等八个专项行动,力争实现首个碳中和亚运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杭州亚运会采取的绿色能源供应等举措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
B.场馆绿化引进适合杭州生境的绿植,遵循了协调的生态学原理
C.亚运村产生的生活污水可为净化系统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数实融合”点燃主火炬塔,对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具有现实意义
12.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大量物质的利用产生了众多垃圾,导致“垃圾围城”危机,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了应对这种危机,很多城市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收集,便于垃圾分类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施垃圾分类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通过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毒物质等可能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人体内积累
D.能降解垃圾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13.“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结构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整个系统的改变。如表为1960—2002年太湖生态系统相关特征的变化情况,其中“连接指数”是反映系统内部联系复杂程度的指标,“平均路径长度”指每个循环流经食物链的平均长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食物网连接指数 下降13.49%
食物网平均路径长度 下降28.12%
A.食物网连接指数越大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B.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功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以上数据说明太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干扰
D.对抗破坏或干扰使生态系统恢复平衡的调节机制是正反馈调节
14.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蓝细菌大量繁殖、水华频发。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较好治理效果。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供蓝细菌利用
B.河流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循环
C.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不会引起水体污染
D.大型挺水植物与蓝细菌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我国古书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就是说大旱之后通常会有蝗灾肆虐。在干旱的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干旱裸露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和孵化场所,蝗虫数量大大增加;而阴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青蛙的数量增加,发生蝗灾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天敌青蛙和流行性疾病都属于蝗虫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温度、水分等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
C.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
D.只有密度制约因素才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16.科学家温纳通过实验认为蜜蜂完全是根据气味而不是舞蹈语言来确认食物地点的,之后弗里希侦察蜜蜂在发现蜜源回巢后,会在蜂巢上跳起“圆圈舞”或“8 字舞”来表示蜜源的方位和距离,发现了蜜蜂真正获取食物地点的方式,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下列相关叙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弗里希提出的蜜蜂跳“圆圈舞”或“8 字舞”属于行为信息
B.温纳所说的气味为蜜蜂同伴提供了化学信息
C.弗里希实验证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与信息传递无关
D.蜜蜂不同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
17.凯门鳄每年被猎捕的数量相当大,但据调查发现,其种群比过去还大,原因是其他经济意义较大的鳄如黑鳄、奥里诺科鳄和美洲鳄由于过度猎捕而出现种群萎缩等现象。凯门鳄生态适应能力较强,迁入美国和古巴的种群发展迅速,研究证实,凯门鳄种群的引入是拉尼尔湿地的古巴美洲鳄灭绝的主要原因。依据上述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
C.人们大量猎捕凯门鳄以获取鳄皮,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凯门鳄被引入拉尼尔湿地属于外来物种入侵,影响生物多样性
18.某地将废弃的鱼塘改造成了被称为“水体净化器”的湿地公园,不仅能净化水体,还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同时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别具特色的休闲空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改造后的湿地公园只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为植物的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C.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生态系统所表现出的是抵抗力稳定性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9.(12分)如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模型,图乙表示①种群和②种群的数量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J”形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                 ,图甲中出现阴影部分表示的是                 。若不更换培养液,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图甲中曲线     最相似。
(2)若调查发现图乙中①种群t3时种群数量为200只,则理论上种群①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      只;在t4~t5时间段②种群数量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3)图甲中ab时间段,曲线Ⅲ所代表的种群出生率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图甲中cd段曲线Ⅱ的变化趋势与图乙中②种群的     时间段相对应。
(4)在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数量时,为减小调查误差,应注意                                           (答两点)。
20.(10分)科研人员对黄河入海处三角洲进行调查,发现此处常见斑块性生长的芦苇、菖蒲、泽泻和鼠尾草等,能为白鹭等动物提供栖息地,已经发展成为一片湿地。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的形成是群落演替的结果,群落演替是指                   。某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由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作用而决定,但         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其他因素的影响。
(2)一般来说,与初生演替相比,若要从湿地阶段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是                                           。
(3)随着演替的进行,研究人员发现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落多,主要原因是                                           。
(4)人们通过对荒滩引入淡水、引种耐盐碱植物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湿地生物群落,这说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      。为了解决荒滩治理种子匮乏的难题,有人提议采集各地树种支援荒滩的改造,你      (填“赞同”或“不赞同”),原因是                                            。
21.(13分)2023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步推进节能降碳,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碳达峰是指CO2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被抵消,实现CO2“零排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   ,人类活动    (填“加速”或“减缓”)了碳循环的进程。
(2)蓝色碳汇是指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蓝色碳汇是实现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    和    之间循环往复的必要环节。
(3)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达到碳中和时,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理由是                                            。
(4)我国要想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结合碳循环的过程,可采取的措施有                                           (至少答出两点)。
22.(12分)2021年佛山全市打响了“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水的战役,坚持以流域治理推进水质持续改善为核心,在此指引下,汾江河祖庙段、北滘潭州水道、均安华安涌等多地全面治理黑臭水体,呈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景观。
(1)均安首创“清岸五人小组”,开展逐一入户走访和宣传,清拆违建26万m2,上下一致认同“以水美城,以水兴城”的理念,协调当前与长远、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
(2)绿水逶迤、花鸟为邻,岸边树木与各色花草错落有致,市民在岸边休闲、锻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3)生态浮岛里种植的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摇曳生姿,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其能抑制藻类生长,净化水体,原因是                                            。(至少答出两点)
(4)佛山市内很多村居内河涌,水动力条件差,沿线缺乏污水管网,河涌淤泥沉积,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河涌,导致水体黑臭。请你提出一个治理方案,改善河水质量,提高稳定性,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
23.(13分)某小型湖泊中存在如下图甲所示的营养结构,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露斯塔野鲮鱼的食性相对值,图丙表示绿藻和蓝细菌对水体中N、P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请回答:
(1)露斯塔野鲮鱼位于第   营养级。由于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2)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方法是     ,原因是                          。若标记个体更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3)科研小组对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由表中结果分析可知,罗氏沼虾同化量为   kJ/(cm2·a)。罗氏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去传递给露斯塔野鲮鱼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其余的能量    ,这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
摄入食物 中的能量 粪便中 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 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作用 散失的能量
57.6 27.0 7.5 23.1
(4)同样增重2 kg,体长为2.8 cm的露斯塔野鲮鱼至少需要藻类的量是体长为4.2 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    倍。
(5)该湖泊受到富含P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生态治污的方案:
①首先培养    (填“绿藻”或“蓝细菌”)去除水体中的P,理由                                            。
②然后投放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控制藻类的数量。选择体长大于4.2cm的野鲮鱼,其原因是                       。
综合质量检测(二)
1.C 河岸两侧通常为长方形,因此调查沿河岸的某植物的种群密度宜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濒临灭绝的动物数量极少而且是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抽样检测法可用于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的种群密度,C正确;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样方大小对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影响,乔木一般是100 m2、灌木一般是16 m2、草本一般是1 m2,D错误。
2.C 生态位相似或相同的两种生物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永久共存;若能够长时间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则它们在食性、栖息地或活动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因此竞争排斥原理说明物种之间的生态位越接近,种间竞争就越激烈,从而出现生态位的分化,A正确;淘汰甲后,乙的数量可能会出现一定增加,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表中数据只能反映两种群数量比值先增大后减少,不能反映甲种群是否增加,C错误;甲、乙两种生物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种群基因频率都在发生改变,因此甲、乙两种生物都在发生进化,D正确。
3.D 雌、雄红眼绿鹃是同种生物,构成的是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空间结构,A错误;种群迁入新的环境,只有处于理想环境状态下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才会呈“J”形增长,但红眼绿鹃种群受食物、空间等因素限制,不会呈“J”形增长,B错误;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森林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仍可能发生变化,C错误;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的高度变化是生物和生物、生物和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4.B 火灾前,该区域是森林阶段,火灾后演替至灌木阶段,该区域的物种组成和群落外貌可能发生了改变,A正确;由题意分析可知,火灾前,该区域是森林阶段,火灾后演替至灌木阶段,因此该区域的分层现象没有火灾前的明显,B错误;若干年后重新长出了植被,由于缺少高大乔木的遮挡,该区域灌木的种类和数目较火灾前更为丰富,说明阳光可能是影响某类植物能否成为优势物种的重要因素,C正确;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所以人工种植树木可使该区域的演替速度加快,D正确。
5.C 桉树、菠萝生态位差异较大说明生态位重叠较少,因而种间竞争较弱,A正确;桉树、菠萝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利用了不同土壤内的水和无机盐,这属于群落中垂直结构的体现,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和空间的能力,B正确;该农林中不同地段生物种类和密度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同地段的菠萝数量不同,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C错误;在该农林中,不同种群受到天敌、疾病等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D正确。
6.B 鳄雀鳝食性广泛,缺乏天敌,进入天然水域会直接导致该地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下降,A正确;鳄雀鳝同化能量的绝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B错误;鳄雀鳝是一种肉食性鱼类,至少处于第三营养级。因缺乏天敌,属于最高营养级,在所属食物链中富集的污染物最多,C正确;鳄雀鳝是大型肉食凶猛鱼类,由于很少有天敌,其种群数量很可能会迅速增长,从而取代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可能会改变自然环境下群落演替的方向,D正确。
7.A 食虫虻是蜜蜂的天敌之一,其会造成蜜蜂大量死亡,属于影响蜜蜂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种群初始密度越大,未来一段时间的种群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大,种群增长速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多方面的因素,B错误;“陷阱”可引诱雄性食虫虻,因此通过“陷阱”诱捕雄性食虫虻会破坏食虫虻的正常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C错误;利用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制成的“陷阱”(相当于性引诱剂)防治食虫虻是依据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进行防治,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8.C 第三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c/(b+m)×100%,这里要注意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包括从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b)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m),A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m,a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初级生产量,B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b+m,流向途径有呼吸消耗(h)、流向分解者(k)、流向下一营养级(c),还存在部分暂未利用的能量,C正确;生态系统营养级越多,则流向人类的能量不一定就越少,如人吃水稻,人为第二营养级,与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多少无关,D错误。
9.C 生产者通过自养的方式获得物质和能量,初级消费者通过异养的方式获得物质和能量,A正确;根据图示可知,b1 是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是b1+c1+d1 ,B正确;b1 是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是同化量,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100% ,C错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没有被初级消费者同化,属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D正确。
10.D 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A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长江鲟种群多代繁殖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表明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长江鲟与长江中其他鱼类的分布区域有差异,说明其生态位有区别,是生态位分化的结果,C正确;挽救长江鲟的长期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D错误。
11.C 杭州亚运会采取的绿色能源供应等举措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A正确;协调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场馆绿化引进适合杭州生境的绿植,遵循了协调的生态学原理,B正确;植物所需能量来源是光能,亚运村产生的生活污水可为净化系统中的植物提供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数实融合”点燃主火炬塔,减少碳排放,对实现碳中和具有现实意义,D正确。
12.B 实施垃圾分类,能够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资源,可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通过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但能量不能被循环利用,B错误;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不容易被分解,会在食物链的富集作用下在人体内积累,C正确;分解者一般营腐生生活,可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及排遗物,能降解垃圾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D正确。
13.D 依据题干信息,“连接指数”是反映系统内部联系复杂程度的指标,因此食物网连接指数越大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A正确;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B正确;由题表中连接指数、平均路径长度、物质循环指数都呈下降趋势可知,太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干扰,C正确;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对抗破坏或干扰使生态系统恢复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D错误。
14.D 蓝细菌属于自养生物,不利用有机物,可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A错误;能量是单向流动,逐渐递减的,不能循环,B错误;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会引起水体污染,可导致生物的死亡,环境的破坏,C错误;蓝细菌大量繁殖会引起水华发生,大型挺水植物与蓝细菌竞争阳光等资源,可抑制蓝细菌大量繁殖,能减轻水华发生,D正确。
15.AD 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天敌、流行性传染病等,A错误;温度、水分等属于非生物因素,由题干信息可知:不同年份的降水量和温度不同,均会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蝗虫卵活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可以预测蝗灾的发生率,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C正确;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能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来控制种群数量,D错误。
16.ABD 弗里希提出的蜜蜂跳“圆圈舞”或“8字舞”,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行为,属于行为信息,A正确;温纳所说的气味是动物产生的化学物质,为蜜蜂同伴提供了化学信息,B正确;弗里希实验证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C错误;蜜蜂不同个体之间可进行双向的信息传递,既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传递信息,D正确。
17.CD 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A错误;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B错误;人们大量猎捕凯门鳄以获取鳄皮,这属于直接价值,C正确;凯门鳄被引入拉尼尔湿地属于外来物种入侵,影响生物多样性,D正确。
18.AB 改造后的湿地公园能净化水体、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别具特色的休闲空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植物不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B错误。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表现在垂直方向上,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生态系统可以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属于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19.(1)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因环境的阻力(在生存斗争中)所淘汰的个体数 Ⅲ (2)400 不变 (3)等于 t2~t4 (4)随机取样、取平均值、选取样方面积相同、统计数量时遵循“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原则等
解析:(1)“J”形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理想条件。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所淘汰的个体数。若不更换培养液,则营养和空间均有限,曲线先呈“S”形,最后由于pH变化及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种群数量会下降,因此与曲线Ⅲ符合。(2)①种群t3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K/2值,所以理论上种群①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400只。在t4~t5时间段②种群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3)图甲中ab时间段,曲线Ⅲ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图甲中cd段曲线Ⅱ下降明显,与图乙中②种群的t2~t4时间段相对应。(4)在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数量时,为减小调查误差,应注意随机取样、取平均值、选取样方面积相同、统计数量时遵循“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原则等。
20.(1)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人类活动 (2)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3)灌木群落垂直结构比草本群落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率较高,光合作用能力较强 (4)速度和方向 不赞同 全国各地的植物种类多样,不一定适应荒滩盐碱的环境
21.(1)CO2 加速 (2)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3)大于 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 (4)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
解析:(1)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人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人类活动加速了碳循环的过程。(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故蓝色碳汇是实现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3)分析题意,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故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大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4)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如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在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而缓解温室效应。
22.(1)整体 (2)直接 (3)生产者 美人蕉长得高,在对光的竞争中占优势,可以抑制藻类生长;能吸收水中的N、P等污染物,减少藻类生长所需的无机盐,减轻富营养化 (4)①方案:铺设污水管网截污(污水排放前进行处理),河道清淤疏浚。依据:减少有毒物质和污染物,改善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②方案:种植净化能力较强的水草、放养底栖动物和鱼类。依据:水草吸收N、P等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放养底栖动物和鱼类可以增加生物成分,提高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提高稳定性
解析:(1)“以水美城,以水兴城”的理念,协调当前与长远、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种生态工程的设计思路考虑了对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所以这种设计主要应用了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原理。(2)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市民在岸边休闲、锻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3)水生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美人蕉与藻类都属于生产者,它们之间存在着对光、无机盐等生存条件的竞争,也存在着生存空间的竞争。生态浮岛里种植美人蕉,美人蕉长得比藻类高,在对光的竞争中占优势,可以抑制藻类的生长。同时美人蕉吸收水体中含N、P的无机盐用于自身生长,也有净化水体,减轻富营养化的作用。(4)要改善河水质量,提高河涌的稳定性,就要减少污水往河涌排放,改善河内生物生存的环境,让更多的生物在这里生存下来,从而增加河涌内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河涌的稳定性。基于以上分析,治理的方案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①减少污水往河里排放,减少有毒物质和污染物,改善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②引入具有净化水体能力的生物,改善已经被污染的环境。所以可以有以下两个方案:①方案:铺设污水管网截污(污水排放前进行处理),河道清淤疏浚。②方案:种植净化能力较强的水草、放养底栖动物和鱼类。
23.(1)二、三 垂直 (2)标记重捕法 露斯塔野鲮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偏高 (3)30.6 未被利用 逐级递减 
(4)1.5 (5)①绿藻 吸收相同含量的P元素时,绿藻体内的藻毒素含量比蓝细菌低 ②体长大于4.2 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植食性比例较高,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解析:(1)由图甲可知,露斯塔野鲮鱼位于第二、三营养级。由于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由于露斯塔野鲮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因此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种群中的个体总数=初次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则会使重捕中标记个体数变小,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3)由表中结果分析可知,罗氏沼虾同化量为57.6-27.0=30.6 kJ/(cm2·a)。罗氏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去传递给露斯塔野鲮鱼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其余的能量未被利用,这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4)由图乙可知,体长为2.8 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植食性比例为50/100=1/2,肉食性比例为50/100=1/2,其增重2 kg至少需要藻类的量是(2 kg×1/2÷20%÷20%)+(2 kg×1/2÷20%)=30 kg。体长为4.2 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植食性比例为75/100=3/4,肉食性比例为25/100=1/4,其增重2 kg至少需要藻类的量是(2 kg×1/4÷20%÷20%)+(2 kg×3/4÷20%)=20 kg。因此,同样增重2 kg,体长为2.8 cm的露斯塔野鲮鱼至少需要藻类的量是体长为4.2 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30 kg/20 kg=1.5倍。(5)①由图丙可知,吸收相同含量的P元素时,绿藻体内的藻毒素含量比蓝细菌低,因此培养绿藻去除水体中的P元素。②由图丙可知,体长大于4.2 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植食性比例较高,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1 / 3(共70张PPT)
综合质量检测(二)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
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沿河岸分布的某植物种群密度时,宜采用五点取样法
B. 调查某濒临灭绝的大型肉食动物的种群数量时,宜采用标记重捕

C. 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抽样检测法
D. 调查红豆杉的种群密度时,确定样方面积是保证调查结果更精确
的关键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河岸两侧通常为长方形,因此调查沿河岸的某植物的种
群密度宜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濒临灭绝的动物数量极少而且
是大型肉食动物,适合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不适合用标记重捕
法,B错误;抽样检测法可用于调查某湖泊小球藻的种群密度,C
正确;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
样,样方大小对种群数量有一定的影响,乔木一般是100 m2、灌木
一般是16 m2、草本一般是1 m2,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 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
制的,但以相同方式利用同种资源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下
表是某群落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相关叙
述错误的是(  )
年份 1 2 3 4 5 6 7
种群数 量比值 (甲/乙) 1.20 1.30 1.10 0.90 0.70 0.33 0
A. 甲、乙两种生物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激烈
B. 7年后乙种群可能会达到一定数量后保持相对稳定
C. 在7年中,甲种群个体数先增加后减少
D. 在7年中,甲、乙两种生物可能都在发生进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生态位相似或相同的两种生物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永久共
存;若能够长时间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则它们在食性、栖息地或活
动时间等方面有所不同,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因此竞争排斥原理
说明物种之间的生态位越接近,种间竞争就越激烈,从而出现生态
位的分化,A正确;淘汰甲后,乙的数量可能会出现一定增加,在
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表中数据只能反映两种
群数量比值先增大后减少,不能反映甲种群是否增加,C错误;
甲、乙两种生物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种群基因频率都在
发生改变,因此甲、乙两种生物都在发生进化,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 科研人员对某森林里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的高度与活动时间进行了研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雌、雄红眼绿鹃活动的高度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当红眼绿鹃迁入新的环境后其种群数量肯定会呈“J”形增长
C. 若该区域的群落已演替到森林阶段,则其物种不再发生变化
D. 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地面高度的差异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雌、雄红眼绿鹃是同种生物,构成的是种群,不能体现
群落的空间结构,A错误;种群迁入新的环境,只有处于理想环境
状态下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才会呈“J”形增长,但红眼绿鹃
种群受食物、空间等因素限制,不会呈“J”形增长,B错误;群
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森林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
动态变化中,仍可能发生变化,C错误;雌、雄红眼绿鹃捕食时距
地面的高度变化是生物和生物、生物和环境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 某森林区域曾发生过火灾,若干年后重新长出了植被,由于缺少高
大乔木的遮挡,该区域灌木的种类和数目较火灾前更为丰富。下列
说法错误的是(  )
A. 火灾前后,该区域的物种组成和群落外貌可能发生了改变
B. 重新长出植被后,该区域的分层现象较火灾前的更为明显
C. 由题意可知,阳光可能是影响某类植物能否成为优势物种的重要
因素
D. 人工种植树木可使该区域的演替速度加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火灾前,该区域是森林阶段,火灾后演替至灌木阶段,
该区域的物种组成和群落外貌可能发生了改变,A正确;由题意分
析可知,火灾前,该区域是森林阶段,火灾后演替至灌木阶段,因
此该区域的分层现象没有火灾前的明显,B错误;若干年后重新长
出了植被,由于缺少高大乔木的遮挡,该区域灌木的种类和数目较
火灾前更为丰富,说明阳光可能是影响某类植物能否成为优势物种
的重要因素,C正确;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所以人工种植树木可使该区域的演替速度加快,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5. 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立体农业是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
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桉树幼林里栽培菠萝,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
桉树、菠萝两旺,提高了经济效益的桉树—菠萝农林生态系统就是
立体农业的典型代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桉树、菠萝因生态位差异较大所以种间竞争较弱
B. 桉树、菠萝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利用了不同土壤内的水和无机盐
C. 该农田中不同地段的菠萝数量不同,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D. 在该农田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般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桉树、菠萝生态位差异较大说明生态位重叠较少,因而
种间竞争较弱,A正确;桉树、菠萝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利用了不
同土壤内的水和无机盐,这属于群落中垂直结构的体现,提高了群
落利用环境资源和空间的能力,B正确;该农林中不同地段生物种
类和密度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而不同地段的菠萝数量不
同,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C错误;在该农林中,不同种群
受到天敌、疾病等影响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
相同的,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6. 鳄雀鳝和恐龙同一时代,是鱼类中的活化石之一。该鱼为入侵物
种,是肉食性鱼类,食性广泛,缺乏天敌,被称为“顶级淡水鱼杀
手”,鳞片坚硬,可抵挡利刃,肉质粗糙,不具备经济价值,内脏
和鱼卵都有剧毒,其内脏污染物富集程度很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鳄雀鳝进入天然水域会直接导致该地水生生物的多样性降低
B. 鳄雀鳝同化能量的绝大部分以粪便的形式进入分解者的体内
C. 鳄雀鳝至少处于第三营养级,在所属食物链中富集的污染物最多
D. 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改变自然环境下群落演替的方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鳄雀鳝食性广泛,缺乏天敌,进入天然水域会直接
导致该地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下降,A正确;鳄雀鳝同化能量的
绝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B错误;鳄雀鳝
是一种肉食性鱼类,至少处于第三营养级。因缺乏天敌,属于
最高营养级,在所属食物链中富集的污染物最多,C正确;鳄
雀鳝是大型肉食凶猛鱼类,由于很少有天敌,其种群数量很可
能会迅速增长,从而取代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可能会改变自然
环境下群落演替的方向,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7. 食虫虻是蜜蜂的天敌之一,其会造成蜜蜂大量死亡。某人发现将含
有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的“陷阱”放置在食虫虻附近,雄性
食虫虻可被有效引诱,这可成为监测和防治食虫虻的“利器”。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食虫虻的捕食属于影响蜜蜂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
B. 食虫虻种群初始密度越大,未来一段时间的种群增长速率一定越

C. 通过“陷阱”诱捕雄性食虫虻会破坏食虫虻的正常性别比例,提
高其出生率
D. 利用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制成的“陷阱”来防治食虫虻属
于化学防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食虫虻是蜜蜂的天敌之一,其会造成蜜蜂大量死亡,属
于影响蜜蜂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种群初始密度
越大,未来一段时间的种群增长速率不一定越大,种群增长速率取
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多方面的因素,B错误;“陷阱”可引诱雄
性食虫虻,因此通过“陷阱”诱捕雄性食虫虻会破坏食虫虻的正常
性别比例,降低其出生率,C错误;利用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
醚制成的“陷阱”(相当于性引诱剂)防治食虫虻是依据生态系统
信息传递的原理进行防治,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8. 下图是某人工池塘中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b、c表示生物同
化的能量,d、e、f表示用于生物生长和繁殖的能量,g、h、i表示
呼吸消耗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第三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100%
B.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表示为g+b+j,即初级生产量
C.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除图示流向外,还可能存在部分暂未利用
的能量
D. 生态系统营养级越多,则流向人类的能量就越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第三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第二营
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c/(b+m)
×100%,这里要注意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包括从上一个营养级
同化的能量(b)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m),A错误;流经该生态
系统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m,a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初级生产
量,B错误;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为b+m,流向途径有呼吸消耗
(h)、流向分解者(k)、流向下一营养级(c),还存在部分暂
未利用的能量,C正确;生态系统营养级越多,则流向人类的能量
不一定就越少,如人吃水稻,人为第二营养级,与生态系统中营养
级的多少无关,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9. 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类型和去向(d表
示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获得能量的方式不相同
B. 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是b1+c1+d1
C. 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a1+b1+c1+d1)×100%
D. 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生产者通过自养的方式获得物质和能量,初级消费者通
过异养的方式获得物质和能量,A正确;根据图示可知,b1 是初级
消费者摄入的能量,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是b1+
c1+d1 ,B正确;b1 是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是同化量,生产
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
+d1)×100% ,C错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存在于有机物
中,没有被初级消费者同化,属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0. 野生长江鲟是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
物,近年因保护措施得当,其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 长江流域所有鲟鱼的全部基因组成了一个基因库
B. 长江鲟种群多代繁殖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表明种群发生了进化
C. 长江鲟与长江中其他鱼类的分布区域有差异是生态位分化的结果
D. 保护长江鲟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水族馆等保护设施进行易地保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A正确;生
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长江鲟种群多代繁殖
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表明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长江鲟与长
江中其他鱼类的分布区域有差异,说明其生态位有区别,是生态
位分化的结果,C正确;挽救长江鲟的长期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
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1. 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隆重开幕。“绿色”是杭州亚
运会办赛理念之一,《杭州亚运会绿色行动方案》中提出,实施
绿色能源供应等八个专项行动,力争实现首个碳中和亚运会,下
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杭州亚运会采取的绿色能源供应等举措有效降低了生态足迹
B. 场馆绿化引进适合杭州生境的绿植,遵循了协调的生态学原理
C. 亚运村产生的生活污水可为净化系统中的植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D. “数实融合”点燃主火炬塔,对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具有现实
意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杭州亚运会采取的绿色能源供应等举措有效降低了生
态足迹,A正确;协调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
与适应,场馆绿化引进适合杭州生境的绿植,遵循了协调的生态
学原理,B正确;植物所需能量来源是光能,亚运村产生的生活
污水可为净化系统中的植物提供物质,但不能提供能量,C错
误;“数实融合”点燃主火炬塔,减少碳排放,对实现碳中和具
有现实意义,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2.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生态系统,大量物质的利用产生
了众多垃圾,导致“垃圾围城”危机,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为了应对这种危机,很多城市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收集,便于
垃圾分类处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 实施垃圾分类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B. 通过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利用,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利用
C. 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毒物质等可能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在人
体内积累
D. 能降解垃圾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实施垃圾分类,能够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资
源,可减小生态足迹,A正确;通过垃圾分类可增加垃圾的回收
利用,实现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利用
率,但能量不能被循环利用,B错误;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不容易
被分解,会在食物链的富集作用下在人体内积累,C正确;分解
者一般营腐生生活,可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及排遗物,能降解
垃圾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3. “牵一发而动全身”,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结构的变化都有可能
引起整个系统的改变。如表为1960—2002年太湖生态系统相关特
征的变化情况,其中“连接指数”是反映系统内部联系复杂程度
的指标,“平均路径长度”指每个循环流经食物链的平均长度。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食物网连接指数 下降13.49%
食物网平均路径长度 下降28.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 食物网连接指数越大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B. 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功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C. 以上数据说明太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干扰
D. 对抗破坏或干扰使生态系统恢复平衡的调节机制是正反馈调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连接指数”是反映系统内部联系复
杂程度的指标,因此食物网连接指数越大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
稳定性越强,A正确;正是由于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
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
能,B正确;由题表中连接指数、平均路径长度、物质循环指数
都呈下降趋势可知,太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干扰,C正
确;反馈调节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对抗破坏或干扰使
生态系统恢复平衡的调节机制是负反馈调节,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4. 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蓝细菌大量繁殖、水华频发。治
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近年来,
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
较好治理效果。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 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供蓝细菌利用
B. 河流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循环
C. 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不会引起水体污染
D. 大型挺水植物与蓝细菌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蓝细菌属于自养生物,不利用有机物,可利用二氧化
碳制造有机物,A错误;能量是单向流动,逐渐递减的,不能循
环,B错误;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会引起水体污染,可导致生物
的死亡,环境的破坏,C错误;蓝细菌大量繁殖会引起水华发
生,大型挺水植物与蓝细菌竞争阳光等资源,可抑制蓝细菌大量
繁殖,能减轻水华发生,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给出的
四个选项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
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 我国古书有“旱极而蝗”的记载,就是说大旱之后通常会有蝗灾
肆虐。在干旱的年份,土壤变得坚实,地面植被稀疏,干旱裸露
的荒地是蝗虫最佳的产卵和孵化场所,蝗虫数量大大增加;而阴
湿多雨的环境易使蝗虫间流行疾病,青蛙的数量增加,发生蝗灾
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A. 天敌青蛙和流行性疾病都属于蝗虫种群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B. 温度、水分等属于非生物因素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
C. 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
D. 只有密度制约因素才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
素,如食物、天敌、流行性传染病等,A错误;温度、水分等属
于非生物因素,由题干信息可知:不同年份的降水量和温度不
同,均会影响蝗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蝗虫卵活动能力弱,可
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利用样方法调查蝗虫卵的密度可以预
测蝗灾的发生率,能及时监控和预报蝗灾,C正确;密度制约因
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能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来控制
种群数量,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6. 科学家温纳通过实验认为蜜蜂完全是根据气味而不是舞蹈语言来
确认食物地点的,之后弗里希侦察蜜蜂在发现蜜源回巢后,会在
蜂巢上跳起“圆圈舞”或“8 字舞”来表示蜜源的方位和距离,
发现了蜜蜂真正获取食物地点的方式,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下
列相关叙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 弗里希提出的蜜蜂跳“圆圈舞”或“8 字舞”属于行为信息
B. 温纳所说的气味为蜜蜂同伴提供了化学信息
C. 弗里希实验证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与信息传递无关
D. 蜜蜂不同个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具有双向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弗里希提出的蜜蜂跳“圆圈舞”或“8字舞”,是
具有特殊意义的行为,属于行为信息,A正确;温纳所说的气味
是动物产生的化学物质,为蜜蜂同伴提供了化学信息,B正确;
弗里希实验证明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C错
误;蜜蜂不同个体之间可进行双向的信息传递,既可以接受信息
也可以传递信息,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7. 凯门鳄每年被猎捕的数量相当大,但据调查发现,其种群比过去
还大,原因是其他经济意义较大的鳄如黑鳄、奥里诺科鳄和美洲
鳄由于过度猎捕而出现种群萎缩等现象。凯门鳄生态适应能力较
强,迁入美国和古巴的种群发展迅速,研究证实,凯门鳄种群的
引入是拉尼尔湿地的古巴美洲鳄灭绝的主要原因。依据上述信
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B.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的结果
C. 人们大量猎捕凯门鳄以获取鳄皮,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 凯门鳄被引入拉尼尔湿地属于外来物种入侵,影响生物多样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A错误;生
物多样性是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
断进化和发展的结果,B错误;人们大量猎捕凯门鳄以获取鳄
皮,这属于直接价值,C正确;凯门鳄被引入拉尼尔湿地属于外
来物种入侵,影响生物多样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8. 某地将废弃的鱼塘改造成了被称为“水体净化器”的湿地公园,
不仅能净化水体,还能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同时为周边居
民提供了别具特色的休闲空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改造后的湿地公园只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 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为植物的生长提供物质和能量
C. 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配置,体现了群落的垂直
结构
D.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生态系统所表现出的是抵抗力稳定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改造后的湿地公园能净化水体、增加空气湿度、调节
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别具特
色的休闲空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错误。植物不
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B错误。湿地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
的分层配置表现在垂直方向上,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
确。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生态系统可以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稳
定性,属于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9. (12分)如图甲表示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模型,图乙表示①
种群和②种群的数量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J”形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
,图甲中出现阴影部
分表示的是
。若不更换培养液,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
图甲中曲线 最相似。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
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
因环境的阻力(在生存斗争中)所淘汰的个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J”形曲线出现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
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理想条件。阴影
部分表示环境阻力所淘汰的个体数。若不更换培养液,则营
养和空间均有限,曲线先呈“S”形,最后由于pH变化及有
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种群数量会下降,因此与曲线Ⅲ符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若调查发现图乙中①种群t3时种群数量为200只,则理论上
种群①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 只;在t4~t5时间段②种
群数量 (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解析: ①种群t3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为 K /2值,所以
理论上种群①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为400只。在t4~t5时间段②
种群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
400
不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图甲中ab时间段,曲线Ⅲ所代表的种群出生率 (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图甲中cd段曲线Ⅱ
的变化趋势与图乙中②种群的 时间段相对应。
解析: 图甲中ab时间段,曲线Ⅲ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
定,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图甲中cd段曲线Ⅱ下降明显,与图
乙中②种群的t2~t4时间段相对应。
等于 
t2~t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在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数量时,为减小调查误差,应注

 (答两点)。
解析: 在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数量时,为减小调
查误差,应注意随机取样、取平均值、选取样方面积相同、
统计数量时遵循“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原则等。
随机取样、取平均值、选取样方面积相同、统计数量时
遵循“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记右”原则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0. (10分)科研人员对黄河入海处三角洲进行调查,发现此处常见
斑块性生长的芦苇、菖蒲、泽泻和鼠尾草等,能为白鹭等动物提
供栖息地,已经发展成为一片湿地。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的形成是群落演替的结果,群落演替是指
。某
地区群落演替的结果往往由环境和群落内的生物共同作
用而决定,但 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时超过
其他因素的影响。
随着
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人类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一般来说,与初生演替相比,若要从湿地阶段演替到相对稳
定的森林阶段,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其主要原因是


(3)随着演替的进行,研究人员发现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
机物比草本群落多,主要原因是

原有土
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

灌木群落垂直结构比草本
群落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率较高,光合作用能力较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人们通过对荒滩引入淡水、引种耐盐碱植物等措施,使寸草
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湿地生物群落,这说
明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 。为了
解决荒滩治理种子匮乏的难题,有人提议采集各地树种支援
荒滩的改造,你 (填“赞同”或“不赞同”),
原因是

速度和方向
不赞同  
全国各地的植物种类多样,不一定适应荒滩盐碱的
环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1. (13分)2023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步推进节能降碳,
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和
碳中和。碳达峰是指CO2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
指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被抵消,实现CO2“零
排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循环的主要形
式是 ,人类活动 (填“加速”或“减
缓”)了碳循环的进程。
解析: 碳元素在大气碳库、植物碳库和土壤碳库之间
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人类作为消费者可以加速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所以人类活动加速了碳循环的过程。
CO2
加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蓝色碳汇是指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CO2,并将其固定、储
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蓝色碳汇是实现组成生物体的
碳元素在 和 之间循环往复的必要
环节。
解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氧、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故蓝色碳汇是实现组成生物体的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无机环境
生物群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达到碳中和时,图中
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 (填“大于”“等于”或
“小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理由




大于
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等于CO2排
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
总量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
CO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分析题意,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
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Y1、Y2、
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
程中排放的CO2,故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大于Y1、
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我国要想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结合碳循环的过程,
可采取的措施有
(至少答
出两点)。
解析: 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如
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另
一方面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在吸收和固定二
氧化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而缓解温室效应。
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来减少
二氧化碳排放;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2. (12分)2021年佛山全市打响了“全流域、强统筹、大兵
团、分层次”治水的战役,坚持以流域治理推进水质持续改善
为核心,在此指引下,汾江河祖庙段、北滘潭州水道、均安华
安涌等多地全面治理黑臭水体,呈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的水生态景观。
(1)均安首创“清岸五人小组”,开展逐一入户走访和宣传,清
拆违建26万m2,上下一致认同“以水美城,以水兴城”的
理念,协调当前与长远、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主
要应用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原理。
整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以水美城,以水兴城”的理念,协调当前与
长远、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种生态工程的设计思
路考虑了对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所以这种设计主
要应用了生态工程建设的整体原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绿水逶迤、花鸟为邻,岸边树木与各色花草错落有致,市民
在岸边休闲、锻炼,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解析: 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
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
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市民在岸边休闲、锻炼”体现了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直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生态浮岛里种植的美人蕉等水生植物摇曳生姿,属于生态系
统成分中的 ,其能抑制藻类生长,净化水体,原
因是


(至少答出两点)
生产者 
美人蕉长得高,在对光的竞争中占优势,可以抑制藻
类生长;能吸收水中的N、P等污染物,减少藻类生长所需
的无机盐,减轻富营养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水生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
机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美人蕉与藻类都属于
生产者,它们之间存在着对光、无机盐等生存条件的竞争,
也存在着生存空间的竞争。生态浮岛里种植美人蕉,美人蕉
长得比藻类高,在对光的竞争中占优势,可以抑制藻类的生
长。同时美人蕉吸收水体中含N、P的无机盐用于自身生
长,也有净化水体,减轻富营养化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佛山市内很多村居内河涌,水动力条件差,沿线缺乏污水管
网,河涌淤泥沉积,居民生活污水直排河涌,导致水体黑
臭。请你提出一个治理方案,改善河水质量,提高稳定性,
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






①方案:铺设污水管网截污(污水
排放前进行处理),河道清淤疏浚。依据:减少有毒物质和
污染物,改善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
自生。②方案:种植净化能力较强的水草、放养底栖动物和
鱼类。依据:水草吸收N、P等营养物质,抑制藻类生长,
放养底栖动物和鱼类可以增加生物成分,提高食物网的复杂
程度,提高稳定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要改善河水质量,提高河涌的稳定性,就要减少污水往河涌排放,改善河内生物生存的环境,让更多的生物在这里生存下来,从而增加河涌内的生物多样性,提高河涌的稳定性。基于以上分析,治理的方案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①减少污水往河里排放,减少有毒物质和污染物,改善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从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自生;②引入具有净化水体能力的生物,改善已经被污染的环境。所以可以有以下两个方案:①方案:铺设污水管网截污(污水排放前进行处理),河道清淤疏浚。②方案:种植净化能力较强的水草、放养底栖动物和鱼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3. (13分)某小型湖泊中存在如下图甲所示的营养结构,图乙表示
不同体长露斯塔野鲮鱼的食性相对值,图丙表示绿藻和蓝细菌对
水体中N、P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请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1)露斯塔野鲮鱼位于第 营养级。由于食物种类和栖
息场所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的水层,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解析: 由图甲可知,露斯塔野鲮鱼位于第二、三营养
级。由于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的水
层,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二、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方法是 ,原因是
。若标记个体更易被
天敌发现而被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解析: 由于露斯塔野鲮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
广,因此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种
群中的个体总数=初次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中标
记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则会使重
捕中标记个体数变小,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
标记重捕法
露斯
塔野鲮鱼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偏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3)科研小组对罗氏沼虾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
所示[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由表中结果分
析可知,罗氏沼虾同化量为 kJ/(cm2·a)。罗氏虾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去传递给露斯塔野鲮鱼的
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其余的能量 ,这体
现了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
摄入食物 中的能量 粪便中 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 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作用
散失的能量
57.6 27.0 7.5 23.1
30.6
未被利用
逐级递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由表中结果分析可知,罗氏沼虾同化量为57.6
-27.0=30.6 kJ/(cm2·a)。罗氏沼虾用于生长、发育和繁
殖的能量,除去传递给露斯塔野鲮鱼的能量和流向分解者的
能量,其余的能量未被利用,这体现了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
减的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4)同样增重2 kg,体长为2.8 cm的露斯塔野鲮鱼至少需要藻类
的量是体长为4.2 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 倍。
解析: 由图乙可知,体长为2.8 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植食性比例为50/100=1/2,肉食性比例为50/100=1/2,其增重2 kg至少需要藻类的量是(2 kg×1/2÷20%÷20%)+(2 kg×1/2÷20%)=30 kg。体长为4.2 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植食性比例为75/100=3/4,肉食性比例为25/100=1/4,其增重2 kg至少需要藻类的量是(2 kg×1/4÷20%÷20%)+(2 kg×3/4÷20%)=20 kg。因此,同样增重2 kg,体长为2.8 cm的露斯塔野鲮鱼至少需要藻类的量是体长为4.2 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30 kg/20 kg=1.5倍。
1.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5)该湖泊受到富含P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生态
治污的方案:
①首先培养 (填“绿藻”或“蓝细菌”)去除水体
中的P,理由

②然后投放体长大于4.2cm的露斯塔野鲮鱼控制藻类的数
量。选择体长大于4.2cm的野鲮鱼,其原因是


绿藻
吸收相同含量的P元素时,绿藻体内的藻毒
素含量比蓝细菌低
体长大于
4.2 cm的露斯塔野鲮鱼的植食性比例较高,食物链短,能量
利用率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解析: ①由图丙可知,吸收相同含量的P元素时,绿
藻体内的藻毒素含量比蓝细菌低,因此培养绿藻去除水体中
的P元素。②由图丙可知,体长大于4.2 cm的露斯塔野鲮鱼
的植食性比例较高,食物链短,能量利用率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