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 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借助工具书,通过预习,积累两首诗中的重点词语及诗句,探究两首诗在句式、声韵等方面的不同。
思维发展与提升 借助比较阅读,分析梳理,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源头,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尝试探究其发展脉络。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读诗歌,体会两首诗强烈的思想感情,分析两首诗的抒情手法及各自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 反复诵读,深入体会两首诗歌的思想感情,感受先民悲伤凄凉的爱情悲剧及坚韧勇敢的生活态度,学习屈原坚贞正直,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分析其各自的抒情手法及作用,体会诗人复杂而强烈的情感。
教学难点 借助这两首诗,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探究《诗经》和《楚辞》在比兴手法上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交流分享。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学习活动一:探本溯源话诗骚
活动引领:请同学们根据过去所学,回顾《诗经》和《楚辞》的相关文化常识,并与大家交流分享。教师点拨完善。
预设: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涉及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原收战国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承袭屈赋的形式,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写作,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向《楚辞》原书早已亡佚,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二、文本研讨
学习活动二:初读诗歌通大意
活动引领:请同学们基于预习,积累重点字词,找出有疑问的字词,梳理两首诗歌的大意,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
(一)请学生代表范读文章,学生根据范读,读准字音和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一句三、四个节拍,“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二)展示重点字词,质疑提问,根据学生实际,适时补充解释文中的难字难句。
预设: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替:废弃、贬斥。 申:加上罪名。
蕙纕、揽茝,比喻高尚的德行。 浩荡:荒唐。
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 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
谣诼:造谣,诽谤。 固:本来。
错:通“措”,措施。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度:法度,准则。 忳(tún):忧闷。
郁邑:通“郁邑”,忧愁苦闷。 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
溘(kè):突然、忽然。 群:合群。
圜:通“圆”。 周:合。
孰:何。 尤:罪过。
攘:忍受。 诟(gòu):耻辱。
伏:守、保持。
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在句中,有时在句末。
学习活动三:整体阅读明内容
(一)请学生用电影独白的方式诵读两首诗,并分别描述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氓》:淇水之畔、被弃之后,痴心女自诉遭遇负心汉:曾经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负心汉主动追求,两情相悦,私定终身,痴心女不顾礼俗,走向婚姻,可是,婚后女子专情,男子负心,痴心女惨遭离弃,与之决绝。
《离骚》:“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正道直行,被放逐后,自述身世与理想,自诉遭遇与痛苦:诗人出身高贵,具有与生俱来的“内美”,道德高尚,才干非凡,具有先天禀赋,又有后天修养,早就立志献身国家,干一番大事业,但由于怀王昏聩守旧,背约变心,小人嫉妒,谗言陷害,诗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遭遇排斥。面临险恶的政治环境,诗人曾产生过退隐的念头,但最后仍表示为坚持正义而九死不悔,决心坚守自己修洁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
(二)请根据通读成果,确定两首诗的内容题材。
《氓》弃妇叙事诗,《离骚》政治抒情诗。
学习活动四:仔细品味析情感
(一)请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探讨两位诗人为什么会深情歌咏。
《毛诗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两位诗人面对遭遇,内心悲恸,不得不诉诸语言,深情歌咏。
《氓》:痴心女奔向幸福之后却遭遇了背叛、暴力、抛弃,能无怨乎?悲伤难以抑制,故放声歌咏。
《离骚》:屈原忠心为国却遭受谗言诽谤,放逐异乡,能无怨乎?悲愤之情难以抑制,故深情歌唱。
补充背景资料:
1.《离骚》解题: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2.《离骚》写作背景: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爱国诗人。
公元前342年屈原诞生于楚都丹阳。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他为人性格耿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楚国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使得自己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抱石投汨罗江自杀。
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地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成为端午节。
(二)请同学们根据研读,品味两首诗都抒发了哪些情感?其中最可贵的是什么?
篇目 情感 可贵之处
《氓》 怨朝三暮四 愤暴力对待 恨男子负心 痛婚姻破裂 伤爱情流逝 悔遇人不淑 勇敢反思 决绝面对
《离骚》 高洁坚贞的情操 忠君爱民的信念 君主昏聩的哀怨 小人谗言的憎恨 九死不悔的决心 忠君爱民 有怨无悔
三、课堂总结
《氓》所诉乃上古女子的爱情悲歌、婚姻悲剧。淇水之畔的桑啊,不是树,不是叶,是一颗被无情击碎的心! 痴情怨女借桑的哭诉呐喊,又怎么不是一首情之悲歌伤曲!又怎么不是一章爱之罹难殇言!淇水之畔的哀歌啊,也是婚姻的反思,自我的觉醒,痴情怨女长声咏歌,又怎么不是反思生命的清醒诉说、捍卫自我的沉痛誓言。
《离骚》所诉乃战国士大夫政治悲歌、理想悲歌。放逐路上,屈原高歌身世与理想,将壮志与豪情埋葬,控诉谗言与不公,将热情与前程埋葬。策马兰皋,奔驰椒丘,荷服兰佩,屈原选择用坚持、不悔去对抗世俗的尘垢与驱逐。他慷慨高歌,他沉吟低唱,一首《离骚》无限悲怆。
四、布置作业
1.朗诵这两首诗歌,读出感情,背诵《离骚》节选第3段。
2.分析两首诗的艺术手法,在课文中批注出来,比较其表达效果上的异同,在课文中批注出来为下节课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