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西北地区(暑假巩固培优.含解析)-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章 西北地区(暑假巩固培优.含解析)-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下册地理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8-11 09:0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章 西北地区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4年11月28日上午,全长3046千米的绿色屏障被填补了最后缺口,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实现全面锁边“合龙”。简单来说,“锁边”就是通过植物种植把沙漠锁住,不让沙漠向外扩展。读图分析“锁边工程”的影响和意义主要是(  )
①减少干旱,降低风速
②改善土壤,涵养水源
③保障交通正常运行
④减少滑坡和泥石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干旱为西北地区突出特征。为此,西北地区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思路,形成了如图所示的荒漠化治理模式,成效显著。图中c处应填充的内容是(  )
A.毁林开荒,乱砍滥伐 B.退耕还草,合理放牧
C.土地荒漠化、沙漠化 D.气候干旱,多风沙
3.李白《关山月》中的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描写了辽阔的图景。图中反映了该地区自东向西的植被、牲畜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逐渐减少 B.海拔逐渐升高
C.热量逐渐减少 D.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4.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读图,图中①、②处分别应填入(  )
A.冷湿河流多,水量大
B.高寒都是季节性河流
C.湿热河网密布,多外流河
D.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5.2021年9月,新疆和若(和田到若羌)铁路全线铺轨贯通,与现有格库铁路、喀和铁路、南疆铁路连通,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周,构成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沿盆地的边缘修建,主要原因是(  )
A.降低施工难度
B.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C.提高运输速度
D.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
6.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②距海较远,且被山岭重重阻隔
③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7.关于西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东向西植被依次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B.可观赏沙漠景观,参观坎儿井
C.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河水补给主要来自地下水
D.农业以灌溉农业为主
8.关于塔里木盆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B.油气资源储量大
C.盆地内部沙漠广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
D.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9.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②深居内陆,且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③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10.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②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③来自海洋的湿润难以到达
④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②③④①
11.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
B.东西最大距离超过3000千米
C.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面积广大
D.是我国重要的草原畜牧业分布区
12.在西北内陆有一种无污染能源可以大力利用,这种能源是(  )
A.风能 B.石油 C.天然气 D.森林
13.西北地区自东向西大致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导致这种植被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降水自东向西呈减少趋势
B.气温自东向西呈上升趋势
C.地势自东向西呈下降趋势
D.光照自东向西呈增加趋势
14.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读图,图中①、②处分别应填入(  )
A.冷湿,多外流河 B.高寒,多内流河
C.湿热,多外流河 D.干旱,多内流河
15.关于西北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区域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特色民居是窑洞
B.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镇和交通线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的绿洲上,呈环状分布
C.西北地区依靠河水、地下水发展了灌溉农业
D.西北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小
16.从北京出发,沿着G7公路到乌鲁木齐,风光十分优美。沿途先后可欣赏到的色彩可能是(  )
A.林海绿、草原青、沙漠黄
B.草原青、林海绿、沙漠黄
C.林海绿、沙漠黄、草原青
D.沙漠黄、草原青、林海绿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汗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2024年11月28日,随着最后一株玫瑰花苗种下,长达285千米的沙漠边缘实现“锁边合龙”,中国衣加强荒漠化防治方面又一次创造了“绿色奇迹”。
材料二:被誉为“沙漠人参”的肉苁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寄生在梭梭树或红柳根部,种植肉苁蓉让村民可以季节性务工。同时,梭梭树、红柳有利于防止风沙侵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生态双收益。
材料三: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图和治沙场景图。
(1)分析塔里木盆地干旱的主要原因。
(2)分析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的特点,并说明该地区主要的灌溉水源。
(3)从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简述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的意义。
18.2024年11月,世界上最长环沙漠生态屏障——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正式实现“合龙”。
【锁住大漠筑屏障】
【绿富同兴启新程】
“光伏+治沙”成为当地筑牢生态防线、增加经济效益的“草光互补”新模式。在红柳、梭梭下接种药材肉苁蓉21.4万亩,产值近4亿元;种植沙漠玫瑰近5万亩,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在和田县,沙漠上建起1000座高效节能温室大棚,果蔬年产值约2.4亿元。
【科学治沙蹚新路】
“光伏治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水资源匮乏地区的锁边主要方式,目前已经形成“板上发电、板下治沙”的良性模式。
(1)据图,从地理位置和地形角度分析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2)结合图,将“光伏治沙”模式图补充完整。
①    、②    。
(3)综合上述材料,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阐释“光伏+治沙”模式的合理性。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24年11月28日,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千米的生态绿化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这不仅是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的阶段性胜利,更是缝制青绿中国画卷中浓墨重彩之笔。图1为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示意图,图2为塔里木盆地气候资料和1961~2015年塔里木盆地大风频数逐月变化图。
材料二: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达33.76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德国全境的面积大小,在当地恶劣的环境下构建绿色阻沙防护带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和光伏治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中采用的三大主要治沙方式,它们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相互补充。共同构筑起一道生态屏障,图3为“锁死”沙漠“三件套”示意图。
材料三: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绿起来”到“美起来”,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益都将取得丰硕成果。
(1)建设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固沙工程难度大,盆地多沙尘天气,    季节高发。因为该季节大风日数    (多/少),风力强劲;气温回升快,    旺盛,地表干燥,沙尘更易被风扬起。
(2)在三大主要治沙方式中,绿洲及附近地区优先采用    治沙,种植胡杨、梭梭、红柳等耐旱植物;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离绿洲较远地区,主要采用光伏治沙,利用    发电,抽取地下水灌溉;既无水源,也难以铺设光伏设备的地区,主要以工程治沙为主,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削弱    ,阻挡流沙。
(3)请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角度简述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对当地带来的积极影响。
20.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285公里的阻沙防护带‘缺口’终于顺利实现‘锁边合龙’。这意味着经过40多年的努力,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基本完成。此次‘锁边’采用了多种科学治沙手段,包括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这些措施有效阻止了沙漠扩张,保护了周围的生态环境,也为未来的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1)此次实现‘锁边合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     盆地。此盆地中河流的汛期主要出现在     季节。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沙漠“良将”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苗木生长所需水源主要来自     ,当地采取铺设滴水管道的方式供水,与明渠输水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
(3)光伏治沙带不仅能够降低风速,而且能实现经济和生态共赢。从气候角度分析进行光伏治沙的有利条件是     。光伏治沙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
第八章 西北地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
1.2024年11月28日上午,全长3046千米的绿色屏障被填补了最后缺口,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实现全面锁边“合龙”。简单来说,“锁边”就是通过植物种植把沙漠锁住,不让沙漠向外扩展。读图分析“锁边工程”的影响和意义主要是(  )
①减少干旱,降低风速
②改善土壤,涵养水源
③保障交通正常运行
④减少滑坡和泥石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点】塔里木盆地自然条件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专题】示意图;中国的地形与地势.
【答案】A
【分析】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该盆地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缺少灌溉水源就不可能发展农业。在天山山麓及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边缘地带,分布着较多的绿洲农业区,其城市、人口和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这里。采用多种措施将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拢”可以保护了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减少了流沙对交通线路的侵蚀和掩埋,保障了交通运输的畅通等。
【解答】解:“锁边”是通过种植植物形成绿色屏障,可以有效减少沙漠地区的干旱程度,降低风速,防止沙尘暴的扩散;植物的生长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植物还能涵养水源,减少水分蒸发;沙漠地区的风沙会影响公路和铁路通行。通过“锁边工程”减少风沙的侵袭,可以保障交通的正常运行;塔克拉玛干沙漠是平坦的沙漠地带,滑坡和泥石流的风险较低。综上所述,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2.干旱为西北地区突出特征。为此,西北地区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思路,形成了如图所示的荒漠化治理模式,成效显著。图中c处应填充的内容是(  )
A.毁林开荒,乱砍滥伐 B.退耕还草,合理放牧
C.土地荒漠化、沙漠化 D.气候干旱,多风沙
【考点】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其原因.
【专题】示意图;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地理区域.
【答案】C
【分析】西北地区距海较远,并且被山岭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这里的降水比较少,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超过一半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甚至在50毫米以下,是我国干旱面积最广的地区。
【解答】解: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属于人为原因,对应图中的b;退耕还草,合理放牧是针对草原荒漠化的治理手段,对应图中的d;土地荒漠化、沙漠化是西北地区的生态问题,对应图中的c;气候干旱、多风沙是西北地区生态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对应图中的a。综上所述,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3.李白《关山月》中的诗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描写了辽阔的图景。图中反映了该地区自东向西的植被、牲畜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逐渐减少 B.海拔逐渐升高
C.热量逐渐减少 D.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考点】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其原因.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地理区域.
【答案】A
【分析】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解答】解:西北地区由从东到西,距海越来越远,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降水越来越少,气候越来越干旱,自然景观大致上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图中反映了该地区自东向西的植被、牲畜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逐渐减少。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4.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读图,图中①、②处分别应填入(  )
A.冷湿河流多,水量大
B.高寒都是季节性河流
C.湿热河网密布,多外流河
D.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考点】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其原因.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地理区域.
【答案】D
【分析】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解答】解:我国西北地区距海较远,并且被山脉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这里降水较少,气候①干旱,河流②稀少,多内流河。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分析解答。
5.2021年9月,新疆和若(和田到若羌)铁路全线铺轨贯通,与现有格库铁路、喀和铁路、南疆铁路连通,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周,构成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线。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沿盆地的边缘修建,主要原因是(  )
A.降低施工难度
B.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C.提高运输速度
D.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
【考点】塔里木盆地自然条件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地形与地势.
【答案】D
【分析】塔里木盆地人口、城镇、铁路线分布在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原因是这里气候干旱,塔里木盆地边缘有高山冰雪融水,水源较充足,形成绿洲,人们生活在绿洲中。
【解答】解:环塔克拉玛干沙漠铁路线沿盆地的边缘修建,主要是由于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有利于方便运输。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塔里木盆地的地理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6.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②距海较远,且被山岭重重阻隔
③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考点】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其原因.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地理区域.
【答案】C
【分析】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解答】解:我国西北地区距海较远,并且被山脉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这里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干旱是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7.关于西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东向西植被依次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
B.可观赏沙漠景观,参观坎儿井
C.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河水补给主要来自地下水
D.农业以灌溉农业为主
【考点】西北地区主要农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其原因.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地理区域.
【答案】B
【分析】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解答】解:西北地区从西向东,植被依次是荒漠、荒漠草原、草原,故A错误;可观赏沙漠景观,参观坎儿井,寻找“古丝绸之路”的足迹,故B正确;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河水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故C错误;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特征,结合所学分析解答。
8.关于塔里木盆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B.油气资源储量大
C.盆地内部沙漠广布,有我国最大的沙漠
D.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
【考点】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塔里木盆地自然地理特征;塔里木盆地自然条件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地形与地势.
【答案】D
【分析】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新疆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处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南北最宽处约520千米,东西最长处约1400千米,面积约40多万平方千米。
【解答】解;塔里木盆地有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该盆地自然资源丰富,储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该盆地内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该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塔里木盆地的相关知识点,结合所学知识点解答即可。
9.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②深居内陆,且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③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考点】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其原因.
【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地理区域.
【答案】C
【分析】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新疆的东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西北部因受西风气流的影响,降水略多一些。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解答】解: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加上重重山脉的阻挡,富含水汽的夏季风到达河西走廊后已属强弩之末,难以再向西北前行。广大的西北属于典型的非季风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这也是当地荒漠面积广大的主要原因。
故选:C。
【点评】考查西北地区的降水特点及形成原因,要理解记忆。
10.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产生这一特征的原因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②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
③来自海洋的湿润难以到达
④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②③④①
【考点】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其原因.
【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地理区域.
【答案】C
【分析】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新疆的东部和南部降水甚少,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5.9毫米,是全国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西北部因受西风气流的影响,降水略多一些。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解答】解: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西北地区地处内陆,加上重重山脉的阻挡,富含水汽的夏季风到达河西走廊后已属强弩之末,难以再向西北前行。广大的西北属于典型的非季风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这也是当地荒漠面积广大的主要原因。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11.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
B.东西最大距离超过3000千米
C.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面积广大
D.是我国重要的草原畜牧业分布区
【考点】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其原因.
【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地理区域.
【答案】C
【分析】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面积约占全国的30%,人口大约只占全国总数的4%.汉族约占全区人口的2/3,少数民族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本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
【解答】解: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该地区东西最大距离超过3000千米,半干旱和干旱地区面积广大,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草原畜牧业分布区。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12.在西北内陆有一种无污染能源可以大力利用,这种能源是(  )
A.风能 B.石油 C.天然气 D.森林
【考点】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其原因.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自然资源.
【答案】A
【分析】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提供福利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等,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称为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被合理利用和保护,可能会失去其可再生性。煤炭、石油、铁矿等,形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于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会再生,称为非可再生资源。
【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在西北内陆有一种无污染能源可以大力利用,这种能源是风能。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资源的有关知识,要分析理解解答。
13.西北地区自东向西大致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导致这种植被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  )
A.降水自东向西呈减少趋势
B.气温自东向西呈上升趋势
C.地势自东向西呈下降趋势
D.光照自东向西呈增加趋势
【考点】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其原因.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地理区域.
【答案】A
【分析】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解答】解:西北地区由从东到西,距海越来越远,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降水越来越少,气候越来越干旱,自然景观大致上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以及对景观的影响,属于常考知识点。
14.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读图,图中①、②处分别应填入(  )
A.冷湿,多外流河 B.高寒,多内流河
C.湿热,多外流河 D.干旱,多内流河
【考点】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其原因.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地理区域.
【答案】D
【分析】西北地区地处内陆,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态势。总的来说,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解答】解:我国西北地区距海较远,并且被山脉重重阻隔,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这里降水较少,气候①干旱,河流②稀少,多内流河。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从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分析解答。
15.关于西北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该区域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特色民居是窑洞
B.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镇和交通线主要分布在盆地内部的绿洲上,呈环状分布
C.西北地区依靠河水、地下水发展了灌溉农业
D.西北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小
【考点】西北地区主要农业区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专题】课本知识迁移类开放题;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地理区域.
【答案】C
【分析】西北地区深居亚欧大陆腹地,高山环绕,海洋水汽不易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富含水汽的夏季风到达河西走廊后已属强弩之末,难以再向西北前行。广大的西北属于典型的非季风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这也是当地荒漠面积广大的主要原因。
【解答】解: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再加上山脉的阻挡,海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因此本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窑洞是黄土高原的特色民居,A错误;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城镇和交通线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绿洲上,呈环状分布,B错误;西北地区种依靠河水、地下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了灌溉农业,C正确;西北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D错误。
故选:C。
【点评】考查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农业、交通等知识点,要理解记忆。
16.从北京出发,沿着G7公路到乌鲁木齐,风光十分优美。沿途先后可欣赏到的色彩可能是(  )
A.林海绿、草原青、沙漠黄
B.草原青、林海绿、沙漠黄
C.林海绿、沙漠黄、草原青
D.沙漠黄、草原青、林海绿
【考点】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其原因.
【专题】地理探究类开放题;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地理区域.
【答案】A
【分析】世界上穿越沙漠、戈壁最长的高速公路﹣北京至新疆高速公路(京新高速)全线于2017年7月15日正式通车,此公路是“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之一,与现有公路相比,京新高速使北京到乌鲁木齐的运输距离缩短了1300多公里。
【解答】解:北京到乌鲁木齐的高速公路贯穿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从东向西由于降水越来越少,沿途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所以沿途先后可欣赏到的色彩可能是林海绿、草原青、沙漠黄。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京新高速的相关知识,掌握课本知识点,读图解答此题。
二.解答题(共4小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玛汗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2024年11月28日,随着最后一株玫瑰花苗种下,长达285千米的沙漠边缘实现“锁边合龙”,中国衣加强荒漠化防治方面又一次创造了“绿色奇迹”。
材料二:被誉为“沙漠人参”的肉苁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主要寄生在梭梭树或红柳根部,种植肉苁蓉让村民可以季节性务工。同时,梭梭树、红柳有利于防止风沙侵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生态双收益。
材料三: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图和治沙场景图。
(1)分析塔里木盆地干旱的主要原因。
(2)分析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的特点,并说明该地区主要的灌溉水源。
(3)从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简述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的意义。
【考点】塔里木盆地自然地理特征;塔里木盆地自然条件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中国的地形与地势.
【答案】(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围山脉环绕,地形封闭,水汽难以到达;
(2)特点: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灌溉水源: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
(3)生态意义:防风固沙,防止沙漠化扩展,保护生态环境。经济意义: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发展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分析】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四周高山环抱,气候极端干旱,戈壁、沙漠广布。
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国新疆南部,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是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这里戈壁、沙漠广布,人迹罕至。在塔里木盆地有一片茫茫沙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解答】解:(1)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围山脉环绕,地形封闭,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
(2)从图中可以看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因为这些地区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提供水源。该地区主要的灌溉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升高,高山上的冰雪融化,形成河流,为绿洲提供水源;此外,还有少量的山地降水。
(3)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种植了大量的植被,如材料中的梭梭树、红柳等,这些植被可以防风固沙,减少风沙对周边地区的侵袭,防止沙漠化进一步扩展,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的生态条件。种植肉苁蓉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让村民可以季节性务工,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发展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
(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围山脉环绕,地形封闭,水汽难以到达;
(2)特点: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灌溉水源: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
(3)生态意义:防风固沙,防止沙漠化扩展,保护生态环境。经济意义: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发展相关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以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图和治沙场景图为材料,涉及气候、绿洲分布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18.2024年11月,世界上最长环沙漠生态屏障——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正式实现“合龙”。
【锁住大漠筑屏障】
【绿富同兴启新程】
“光伏+治沙”成为当地筑牢生态防线、增加经济效益的“草光互补”新模式。在红柳、梭梭下接种药材肉苁蓉21.4万亩,产值近4亿元;种植沙漠玫瑰近5万亩,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在和田县,沙漠上建起1000座高效节能温室大棚,果蔬年产值约2.4亿元。
【科学治沙蹚新路】
“光伏治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水资源匮乏地区的锁边主要方式,目前已经形成“板上发电、板下治沙”的良性模式。
(1)据图,从地理位置和地形角度分析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
(2)结合图,将“光伏治沙”模式图补充完整。
① 太阳能资源丰富  、② 降低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地面  。
(3)综合上述材料,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阐释“光伏+治沙”模式的合理性。
【考点】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其原因;塔里木盆地自然地理特征;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
【专题】地理图像材料题;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地理区域.
【答案】(1)该区域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周围山脉环绕,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进入,使得塔里木盆地内部降水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
(2)太阳能资源丰富;降低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地面;
(3)利用光伏板发电、在板间种植植物,这也是光伏治沙的核心所在。在光伏板下种植的植物必须能够适应干旱缺水的气候,而且不得长得太高,以防遮挡住用于发电的阳光。生长时这些植物可以用来防风固沙,等到成熟后,这些植物还可以制成中药并出售,流入市场。光伏支架和组件就像一把大伞一样,可以起到遮挡阳光的作用,减少土地的直射光和水分蒸发,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靠近冬季风源地,位于昆山山和天山之间,处于风口位置,细沙流动性极强,流动沙漠面积大,是因为沙粒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贫瘠,全球变暖导致高山冰川退缩,冰雪融水减少,河流断流加剧,地表水资源匮乏。工程治沙中铺设草方格沙障,其作用是消减风力、阻挡沙粒,生物治沙中种植抗旱、耐旱植物,可固定周围沙土,光伏治沙中铺设光伏板,光伏板可遮阳,减少水分蒸发,还能解决抽水用电。据题干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1)读图可知,该区域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周围山脉环绕,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进入,使得塔里木盆地内部降水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
(2)塔克拉玛干沙漠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光伏板可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沙活动,还能降低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地面,光伏板下可种植耐旱植物或经济作物,实现农业增收,同时植物根系固沙,起到治沙作用。
(3)“光伏+治沙”模式的合理性表现在:利用光伏板发电、在板间种植植物,这也是光伏治沙的核心所在。在光伏板下种植的植物必须能够适应干旱缺水的气候,而且不得长得太高,以防遮挡住用于发电的阳光。生长时这些植物可以用来防风固沙,等到成熟后,这些植物还可以制成中药并出售,流入市场。光伏支架和组件就像一把大伞一样,可以起到遮挡阳光的作用,减少土地的直射光和水分蒸发,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故答案为:
(1)该区域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周围山脉环绕,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进入,使得塔里木盆地内部降水少,气候干旱,形成沙漠;
(2)太阳能资源丰富;降低温度,减少水分蒸发地面;
(3)利用光伏板发电、在板间种植植物,这也是光伏治沙的核心所在。在光伏板下种植的植物必须能够适应干旱缺水的气候,而且不得长得太高,以防遮挡住用于发电的阳光。生长时这些植物可以用来防风固沙,等到成熟后,这些植物还可以制成中药并出售,流入市场。光伏支架和组件就像一把大伞一样,可以起到遮挡阳光的作用,减少土地的直射光和水分蒸发,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点评】本题考查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相关知识点,知识点较多,结合所学知识点理解解答即可。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24年11月28日,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千米的生态绿化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这不仅是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的阶段性胜利,更是缝制青绿中国画卷中浓墨重彩之笔。图1为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示意图,图2为塔里木盆地气候资料和1961~2015年塔里木盆地大风频数逐月变化图。
材料二: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达33.76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德国全境的面积大小,在当地恶劣的环境下构建绿色阻沙防护带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和光伏治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中采用的三大主要治沙方式,它们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相互补充。共同构筑起一道生态屏障,图3为“锁死”沙漠“三件套”示意图。
材料三: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绿起来”到“美起来”,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益都将取得丰硕成果。
(1)建设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固沙工程难度大,盆地多沙尘天气, 春夏  季节高发。因为该季节大风日数 多  (多/少),风力强劲;气温回升快, 蒸发  旺盛,地表干燥,沙尘更易被风扬起。
(2)在三大主要治沙方式中,绿洲及附近地区优先采用 生物  治沙,种植胡杨、梭梭、红柳等耐旱植物;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离绿洲较远地区,主要采用光伏治沙,利用 太阳能  发电,抽取地下水灌溉;既无水源,也难以铺设光伏设备的地区,主要以工程治沙为主,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削弱 风速  ,阻挡流沙。
(3)请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角度简述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对当地带来的积极影响。
【考点】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其原因.
【专题】情境文字材料题;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地理区域.
【答案】(1)春夏;多;蒸发;
(2)生物;太阳能;风速;
(3)生态效益:减少风沙危害,降低沙漠对周边地区的侵蚀,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经济效益:发展光伏产业等相关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
【分析】(1)建设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固沙工程难度大,盆地多沙尘天气,春夏季节高发。因为该季节大风日数多,风力强劲;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表干燥,沙尘更易被风扬起。
(2)在三大主要治沙方式中,绿洲及附近地区优先采用生物治沙,种植胡杨、梭梭、红柳等耐旱植物;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离绿洲较远地区,主要采用光伏治沙,利用太阳能发电,抽取地下水灌溉;既无水源,也难以铺设光伏设备的地区,主要以工程治沙为主,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削弱风速,阻挡流沙。
(3)从生态效益看,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可以减少风沙危害,降低沙漠对周边居民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从经济效益看,通过“光伏治沙”可以发展光伏产业等相关产业,能带动能源、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旅游等产业可能得到发展,吸引游客,增加经济收入。
【解答】解:(1)一方面,塔克拉玛干沙漠春夏季节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强劲;另一方面,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地表干燥,沙尘更易被风扬起,为沙尘暴提供了重要条件,所以建设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固沙工程难度大。
(2)据材料可知,塔克拉玛干沙漠三大主要治沙方式分别为“工程治沙、生物治沙和光伏治沙”,“生态治沙”即通过种植胡杨、梭梭、红柳等耐旱植物阻挡风沙,绿洲及附近地区优先采用;光伏治沙即利于太阳能发电,在光伏板下安装节水滴灌设施,种植绿色经济作物,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工程治沙即通过打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削弱风速,阻挡流沙。在三大主要治沙方式中,绿洲及附近地区优先采用生态治沙,种植胡杨、梭梭、红柳等耐旱植物;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离绿洲较远地区,主要采用光伏治沙,利用太阳能发电,抽取地下水灌溉;既无水源,也难以铺设光伏设备的地区,主要以工程治沙为主,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削弱风速,阻挡流沙。
(3)从生态效益看,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合龙”可以减少风沙危害,降低沙漠对周边居民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如减少风沙对房屋、交通设施等的破坏,有效阻挡风沙移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植被的种植和恢复可以增加植被覆盖率,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从经济效益看,通过“光伏治沙”可以发展光伏产业等相关产业,能带动能源、制造等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随着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旅游等产业可能得到发展,吸引游客,增加经济收入。
故答案为:
(1)春夏;多;蒸发;
(2)生物;太阳能;风速;
(3)生态效益:减少风沙危害,降低沙漠对周边地区的侵蚀,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增加植被覆盖率,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经济效益:发展光伏产业等相关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经济收入。
【点评】本题以塔克拉玛干沙漠相关资料为材料,涉及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生态治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20.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285公里的阻沙防护带‘缺口’终于顺利实现‘锁边合龙’。这意味着经过40多年的努力,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基本完成。此次‘锁边’采用了多种科学治沙手段,包括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这些措施有效阻止了沙漠扩张,保护了周围的生态环境,也为未来的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
(1)此次实现‘锁边合龙’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  塔里木  盆地。此盆地中河流的汛期主要出现在  夏  季节。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区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干旱  ,沙漠“良将”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苗木生长所需水源主要来自  高山冰雪融水  ,当地采取铺设滴水管道的方式供水,与明渠输水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减少水分的渗漏和蒸发  。
(3)光伏治沙带不仅能够降低风速,而且能实现经济和生态共赢。从气候角度分析进行光伏治沙的有利条件是  气候干旱,光照强(光照时间长)  。光伏治沙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
【考点】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及其原因.
【专题】示意图;中国的地理差异与四大地理区域.
【答案】(1)塔里木;夏;(2)干旱;高山冰雪融水;减少水分的渗漏和蒸发;(3)气候干旱,光照强(光照时间长);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分析】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地区的自然特征,制约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就是水源不足。据题干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1)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我国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由于降水稀少,盆地中的河流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高,冰雪大量融化,形成汛期。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区域深居内陆,周围高山环绕,海洋湿润气流难以进入,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塔里木盆地周围有高山,夏季气温升高,高山上的冰雪融化形成水流,成为沙漠地区固沙苗木生长所需水源。铺设滴水管道方式供水,是滴灌技术的应用,相比明渠输水,能减少水分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损耗,让有限的水资源更好地被苗木吸收利用。
(3)光伏治沙带不仅能够降低风速,而且能实现经济和生态共赢。光伏治沙的有利条件是:该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强,太阳能丰富。光伏治沙项目建设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有:增加就业机会、促进能源的开发;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增加财政收入;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等。
故答案为:(1)塔里木;夏;(2)干旱;高山冰雪融水;减少水分的渗漏和蒸发;(3)气候干旱,光照强(光照时间长);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点评】本题以塔克拉玛干沙漠治沙为材料,涉及塔里木盆地的气候、治沙措施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