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3课范进中举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给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字词。
(1)作为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问候礼仪,拱手礼俗称作揖( )。
(2)屠户横披了衣服,腆( )着肚子去了。
(3)屠户把银子zuàn( )在手里紧紧的。
(4)近期遭关闭的一些网站,都是由于其经营者财迷xīn qiào( )、疏于管理,出现了很多问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创作了许多关于春天的散文,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妙手回春,将自然万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B.像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这样的鸿篇巨制,意蕴丰富,内涵深刻,我们要反复深入地研读。
C.他被飞驰而来的汽车撞倒在地,送到医院时已经不省人事了。
D.老王为人热情,无论遇见谁都要拉着别人嘘寒问暖,强聒不舍,大家都特喜欢同他聊天。
3.下面是小明同学的读后感,请你按要求修改。
[A]《儒林外史》被称为古代中国最优秀的讽刺小说。小说通过刻画奔走于科举道路上的众多士人形象,对封建科举制度和整个封建社会的“儒林”做出了深刻的批判。小说的讽刺艺术令人印象深刻,如作者用夸张的手法写范进因中举喜极而疯的情节,刻画了他可怜、可悲的形象。[B]小说之所以深刻感人的原因正是这些讽刺手法的运用。
(1)[A]处画线句语序有问题,应将“ ”和“ ”互换位置。
(2)[B]处画线句有语病,应将“ ”删去。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给人类埋下了隐患?
B.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C.习近平主席说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尽显人民领袖爱人民的崇高风范,也是共产党人崇高品格的写照。
D.我们每天都需要摄入蛋白质维持健康,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肉类、大豆、鸡蛋……等。
5.下列句子是有关我国传统礼节——座次的表述,依据其内在关联组成语段,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便坐于此,故有“南面称帝”之说。
②“堂”多用于举办活动,其中坐北朝南的位置最为尊贵。
③我国古代建筑格局通常为前堂后室。
④而沿用至今的“左尊右卑”是明朝建立后才固定的。
⑤“室”则用于居住,一般东西长,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A.③④②⑤① B.②④①⑤③
C.③②①⑤④ D.②③⑤①④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了明清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B.清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中了以后被称为“秀才”。
C.“桑梓”指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因此后人就以此指代家乡。
D.古人为观测天象,将天空中可见的星分为了二十八组,统称为二十八宿。
7. 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
(1)……道:“……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
(2)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 )
(3)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 )
8.根据语境,仿照画线句,仿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相同。
牵挂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了妈妈的牵挂,朴素平凡的生活便溢满了温馨的记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央视文化综艺《典籍里的中国》以“穿越剧”的形式全新亮相,在网络引发收视高潮,关于中国经典文化和精粹文明的话题讨论也在网络成为焦点。该节目通过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的方式,为大家讲述典籍故事,对话华夏先贤。
(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崇文中学校委会决定4月10日下午2:30在观影室组织全体学生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请你提前一天,为校委会拟写一则通知。
如果你是《典籍里的中国》的导演,在下一期的节目中你打算让主持人“穿越”到哪部著作当中与先贤对话?请简述你选择这部著作的理由。(100字以内)
(3)学校准备组织“薪火相传,不负韶华”系列主题活动,请你根据下面活动项目,选择合适的标语,填写相应的序号。
活动一:书画比赛 选____。
活动二:歌咏比赛 选____。
活动三:征文比赛 选____。
活动四:诵读比赛 选____。
A.薪火相传·歌声唱响中国梦
B.吟诵经典·自强不息华夏魂
C.寻道而行·薪火相传书丹青
D.中华文脉·百年风华抒浓情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 ”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 ”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0.这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场面
11.选段通过多种描写,刻画了范进中举发疯的丑态,请写出关键的词句。
(1)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噫!好了!我中了!”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态呢 请简要说明。(不超过40字)
13.描写范进喜极而疯的过程,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按要求写出相应的语句。
(1)烘托范进昏厥时骇人情景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烘托范进疯走狂奔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简称ERV)是数百万年前远古病毒入侵并整合到人类基因组的遗迹——“古病毒化石”。这些被宿主细胞俘获的ERV遗传信息,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突变、缺失等变异,逐渐演化成人类基因组中的“暗物质”之一,并作为重要的基因记忆被保留下来,占据了整个人类基因组序列的8%左右。因此,在生命的孕育及演化过程中,远古病毒呈现出一种貌似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景象。
这种古病毒和衰老有什么关系呢?
衰老是机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的衰退过程,是许多人类慢性疾病发生的最大风险因素。细胞衰老是机体衰老及各种衰老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表观遗传的程序化改变被认为是决定细胞衰老进程的关键因素。人类基因组中潜藏着诸多“老化信号”,这些信息流通常受到表观遗传的严密调控而处于沉默状态。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这些“老化信号”会因表观遗传失序而逃离管控,进而激活细胞内的一系列衰老程序。
而占据人类基因组序列较大比例、如“死火山”般沉寂的ERV古病毒元件,是否会挣脱“封印”再次苏醒,并参与衰老的程序化调控?这仍未可知。因此,深入解析ERV在细胞衰老中的变化、作用和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衰老、评估衰老、干预衰老,进而为有效防治衰老相关疾病,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新思路。
我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人类早衰症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研究模型,以模拟儿童早衰症和成年早衰症。基于上述模型,通过绘制多维表观基因组及转录组图谱,我们发现细胞衰老过程中表观基因组的“熵增”会伴随着一系列基因的异常表达,其中,以ERV的激活最引人注目。
借助单分子RNA(核糖核酸)荧光原位杂交、免疫荧光及电镜实验,我们在这些衰老细胞中检测到了ERV转录本、蛋白及病毒样颗粒的显著增加。为了确定ERV的激活如何影响细胞衰老,我们利用基因编辑策略介导的靶向激活技术操纵ERV的表达水平,发现激活ERV会诱导细胞加速衰老,从而证实了ERV的“复活”,是细胞衰老的罪魁祸首。
随后,我们探究了导致ERV复活的潜在调控机制,发现衰老细胞中DNA(脱氧核糖核酸)甲基化的丧失、异染色质组蛋白标记H3K9me3的减少以及激活性组蛋白标记H3K36me3的增加,可能是驱动ERV激活的上游事件。利用甲基化酶抑制剂处理年轻的细胞,降低其DNA甲基化水平,则会激活ERV的表达并加速年轻细胞的衰老。因此,这些表观“封印”的松动使得ERV古病毒得以苏醒,进而导致了衰老。
然而,ERV古病毒又是如何导致衰老进程的开始呢?一方面,我们发现ERV反转录产物在衰老细胞的胞浆中蓄积,进而激发天然免疫通路的级联反应。这种本能的细胞抗病毒反应意在降低病毒的损害,然而却事与愿违,这一防御性机制却恰恰导致了炎症信号的活化,并最终加速了细胞的早衰。另一方面,在衰老细胞的培养上清中,我们检测到了被释放出来的ERV古病毒颗粒,发现这些古病毒颗粒可通过旁分泌或体液介导的方式,在器官、组织、细胞间有效传递并放大衰老信号,最终使得年轻细胞因受“感染”而老化,而使衰老具有了“传染性”。
除了上述人早衰症干细胞模型,我们还在复制性衰老、生理性衰老的人干细胞模型以及人成纤维细胞衰老模型中观察到了ERV的上调表达。此外,我们也在小鼠和食蟹猴的生理性、病理性多器官衰老模型中,以及老年人群的皮肤和血清中检测到了ERV的激活。这些结果表明,ERV的“复活”可以作为跨物种、多组织、多细胞类型衰老的保守性分子标志,具备成为临床上衡量人体衰老程度指征的潜力。
(摘编自武泽明、刘晓倩、曲静《人类基因组中的“暗物质”解密衰老的一把“钥匙”》)
材料二:
从衰老的本质来说,衰老的发生一般是从微小的基因层面上开始的。这与染色体和染色体端粒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染色体的端粒会把染色体保护起来,而端粒缩短,则会导致染色体不断地缩短,基因不断丢失。这个过程,从基因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人类衰老的过程。在干细胞中,端粒的缩短导致谱系和多能性标记物的表达降低,反映了这些细胞的增殖、再生、移入和分化能力的降低。随着时间的流逝,端粒的缩短与多种年龄相关疾病有关,例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受损和癌症的发生。
当端粒不断缩短,染色体也不断缩短,细胞核周围不断形成“凋亡小体”。“凋亡小体”越来越多时,细胞的形态随之发生变化。最终,细胞将出现一种异常的状态。整个过程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细胞凋亡”,即细胞程序性死亡。
于是,基因的衰老,最后体现在细胞的衰老上,细胞的衰老才构成了宏观的人体的衰老,而显然,这与端粒长度息息相关。
然而,目前大部分关于端粒长度和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只调查了一种类型的组织:血液。这一局限引发了与之相关的问题:当研究人员研究衰老、疾病和生活方式因素对端粒长度的影响时,血细胞能否可靠地代表人体其他组织的情况?
9月11日,一项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新研究对此做出了回答。在所研究的23种组织中,15种组织的端粒长度与全血细胞中的端粒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由此证明,使用容易获得的全血细胞端粒长度能够代表更难获得的组织中的端粒长度,比如大脑和肾脏,这进一步支持了现有研究中关于端粒长度、血统和衰老之间的关系。
此外,研究人员表示,有些模式普遍存在于不同组织中,比如衰老的组织中端粒更短,拥有非洲血统的人的端粒更长,但有些模式则不是,比如女性的端粒更长。这有助于澄清以往研究中相互矛盾的结果,有的研究显示单个性状和端粒长度之间存在关联,有的则显示没有关联。
上述结果将帮助研究人员理解端粒长度的哪些方面始终由基因遗传所致,而哪些可能受到生活方式、环境接触或者个体一生中表观遗传变化的影响。这反而让科学家更容易研究并理解衰老和疾病过程中特定生物标志物的作用。
(摘编自陈根《从基因层面看衰老本质,被误会的端粒差异》)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机体衰老也就意味着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也在衰退,衰老时人类基因组中的“老化信号”就会激活细胞内的衰老程序。
B.人类很早就知道,如果表观遗传失序,其程序化改变了,那么ERV古病毒元件就会参与机体衰老的程序化调控。
C.异染色质组蛋白标记H3K9me3的减少以及激活性组蛋白标记H3K36me3的增加是激活ERV古病毒的主要原因。
D.人体中染色体的端粒对染色体起保护作用,端粒如果缩短,染色体也会不断缩短,端粒越长,人体衰老得越快。
15.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病毒化石”指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文章将该病毒称为“古病毒化石”,突出了该病毒的历史悠久。
B.“封印”指表观遗传对人类基因组中潜藏的“老化信号”的流通进行严密调控,使“老化信号”处于沉默状态。
C.“复活”指一向如“死火山”般沉寂的ERV被激活,并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与“封印”的意思相对应。
D.“传染性”指ERV古病毒颗粒有效传递并放大衰老信号,使衰老细胞一个接一个地消亡,迅速传播蔓延的现象。
16.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提到的影响人体衰老、健康的因素的一项是( )
A.年龄的大小。
B.体液分泌的多少。
C.血液的不同。
D.性别的不同。
17.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18.ERV古病毒是如何参与机体衰老活动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鼓王
沈念
山里瑶民寡言,一棒子打不出三句话。冯茂山是个例外,到底是在外打工见过世面。他刚从学校回来,坐在屋前抽烟。儿子读乡里的寄宿中学,最近不想读书了,逃课泡网吧给逮住了,学校把他从广西南宁叫回来了。
①他长了张蛮面,眉头紧锁,手指夹着吸烟,烟快抽到过滤海绵,烟雾从鼻子眉毛前袅娜上升,穿过发丛。我赶紧按下快门,额头的皱纹里,像是向外冒着白雾。他屋里的墙贴得花花绿绿,其中有一张《梅山图》,画的是盛装打扮的瑶民聚在一起打长鼓。
你会打长鼓?
十六岁就跟父亲学会了。
容易学吗?
那时节白天田里活忙,只有晚上学,我学了36套动作,复杂的是72套,现在怕是会打的没剩几个人了。
你父亲从哪里学的?
他是跟乡上中学朱校长的爷爷学的,那是一个老师公。乡里的师公都会打,他和盘修年是老搭档,还有朱校长的父亲,我们习惯叫朱老伙计,套套动作打得精妙,可惜瘫痪卧床好几年了。
你打的年头也不短,也是老师傅了?
朱老伙计盘老哥才是真的老师傅,当年两人打的“桌上长鼓”,站在一张四方桌上围着烛火穿来转去,轰动过整座大瑶山。这几年我在外打工,很久不打了,我做娃的时候,打鼓的节庆日子,跳唱作乐,三天三夜,现在没那个氛围了。过去永城歌舞团的来请我教学生,是他们团长带队来学的,我猜那几个学会的现在怕也不打了。
能不能打一套?我举起相机,做了个拍摄的动作。
②冯茂山犹豫,抱着歉意地说,大瑶山打长鼓是有特定时间的,腊月十五后正月十五前,祭祀还愿,婚嫁喜丧,开春放炮,重大的文化活动,别的时间我们不打,再说,我屋里的长鼓都封存在阁楼上了。
我不愿强人所难,就和他聊教育儿子这件事。
我们离开,冯茂山送到半坡口。
刚把晚饭吃完,黄旺生跑来,冯茂山明天上午想请我去看打长鼓。我心中一喜。
第二天我到冯茂山家中时,他已经换好了瑶服,穿一双青色圆口布鞋。我四处搜寻,没有看见长鼓。黄旺生也陪着来了,悄声说道,民间保管长鼓有讲究,平常放在阁楼上,过春节或还愿时就摆在神台上,打鼓前要拜神,民间说法是请鼓。有的还去庙里拜祭,请法师请鼓,打完后再送回庙里收鼓。老班子打长鼓,师公必须净身、穿瑶服,表示有诚心,这样才灵验。
说话之时,冯茂山已从阁楼取下来一个雕花杉木长鼓,摆在堂屋神龛前。他点燃香和几张纸钱,蹲在地上念念有词,纸钱烧成灰烬后,他起身站立,双手持香放在额头前,面对神龛三拜,将一支香插到神龛上盛米的碗中,另两支香分别插到前后门的地坪上,最后走进堂屋,持起神台上的长鼓,宣告请鼓仪式结束。
想看“文打”还是“武打”?
老叶第一次看,请鼓仪式搞得如此庄严,也来了兴趣,何为文,何为武?
我说,两种风格,与地域有关。
黄旺生站在身后,低声补充,文打步伐活,人墩得矮,动作平稳缠身,也显灵巧。武打的动作舒展幅度大,节奏感强,粗犷有力。
老叶说,都晓得村书记是吹鼓手,没想到也是个打鼓手?
黄旺生憨笑,连忙摆手,没吃过猪肉还不允许见过猪跑路啊。
冯茂山先给我们演示几个基本动作。他左手手心朝上,握住鼓身中部,横于身前,虎口朝着一端鼓头,这是阳手横鼓。左手握鼓中端,手心向上,鼓头朝左下方,鼓前低后高,这是下阳斜鼓。他又摆一个姿势,左手虎口朝上握鼓中部,竖立身前,这是正竖鼓。
老叶急性子,听得一头雾水,催说赶紧打一段,说多了记不住。
冯茂山缓步退到屋坪中央,说给你们打一段走角吧。
黄旺生对老叶说,走角就是走路。过去出门肩挑背扛,山路窄,人不能挺直身体,都是趴着往上爬。
冯茂山立定身,调匀呼吸,原地右脚轻跳,左脚屈膝勾脚前抬,脚落定,身体左转一圈,左手下阳斜鼓,经右手拍击后于左肩旁反竖鼓,双脚作跪蹲状。接着左手前翻腕,长鼓划出一道上弧线,落至左侧阳手横鼓,上右脚来一个大八字半蹲,右手拍鼓,鼓向左经立圆划到右边成正竖鼓。又接着左脚上勾前抬,右脚原地小跳,鼓向前立圆一周成正竖鼓,右手击鼓尾。他曲蹲吸跳,上肢手臂变换鼓花,透着股刚劲气,动作流畅得像条水中游鱼,扑溅出一朵朵水花。
我端着相机,咔嚓不停。老叶看得津津有味,鼓掌叫好。
瑶山长鼓有讲究,打鼓拜四方,待冯茂山东南西北各打一遍,立身收鼓,额头上冒出一层细密汗珠。他气息起伏,说这只是打了几套动作,到了正式演出,全部打完要个把多小时,打完下来一身湿淋淋的。
我说,冯师傅打得这么好,不接着打太可惜了。
可惜什么,地球离了谁都照常转。
没想过带几个徒弟?
老师傅不打也不教,年轻人不学更不爱。
讲心里话,是不是觉得没引导、少扶持?
③冯茂山不吭声。老叶说,应该把你们当长鼓传承人养起来,大家四处讨生计,不是个办法,长鼓作为非遗文化也难发扬光大。
④冯茂山露出怅惋之色,凡事都有个命数,世界变化太快,前几年有一回县里文艺汇演,请了盘修年老哥带我们去表演,一个舞蹈教练排练节目,非把动作改得花里胡哨的,把盘老哥肺都气炸了。
说完,冯茂山进屋收拾,准备回南宁。
(选自中篇小说《长鼓王》,有删节)
19.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描写了初见冯茂山时他留给我的印象,其中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使这一形象的展现更具生动性和画面感。
B.句子②冯茂山的“犹豫”,有对遵从传统习俗的考量,长鼓表演充满仪式感,一般在重大的场合、特定的时间进行表演。
C.句子③冯茂山“不吭声”,表现出他默认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着“没引导、少扶持”的问题,此时他内心复杂又难以言说。
D.句子④冯茂山的“怅惋之色”,体现了他内心对舞蹈教练随意更改表演动作的无奈以及对长鼓表演受到这种“待遇”的惋惜。
2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细致描绘了冯茂山打长鼓的场景,使用连续的动词,突出其技术纯熟,运用比喻体现其动作流畅。
B.本文与《祝福》都采用限知视角叙述故事,也都借“我”表现出知识分子面对困境时“彷徨”的一面。
C.“相机”作为小说中的物象,不仅捕捉了瑶民生活中真实的瞬间,同时也记录了非遗文化的精彩画面。
D.小说结尾“冯茂山进屋收拾,准备回南宁”,叙述简短,耐人寻味,丰富了人物形象,暗示小说主题。
21.文章写我与冯茂山初次见面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2.有人说本文讲述当下乡村文化在传承中遭遇的尴尬,乡村(民族)文化在消失中被唤醒,以及被推到前台的希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1)zuò yī (2)tiǎn (3)攥 (4)心窍 2.C 3。(1)古代 中国 (2)之所以 4.A 5.C 6.B 7.(1)语言描写 (2)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3)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8.有了爸爸的牵挂,人生成长的旅途便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9.(1)
通知
同学们:大家好!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要求全体学生于明天(2022年4月10日)下午2:30在观影室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请大家准时到场观看!
崇文中学校委会
2022年4月9日
(2)示例:《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共3000多年的历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C A D B
10.范进中举喜极而疯。
11.(1)“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
(2)拍、笑、跑。
(3)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12.宣告几十年贫贱屈辱的生活就此结束,欣喜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
13.(1)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2)众人拉他不住。
14.A 15.D 16.B
17.①材料二首先阐释了染色体的端粒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指出端粒长度影响细胞衰老。②然后指出以往人们只通过血液来研究端粒长度和健康之间的关系,而新研究证实,人体不同组织中端粒长度都与健康、衰老有关。③最后指出这些研究结果的意义和作用。
18.①ERV遗传信息被宿主细胞俘获,逐渐演化成人类基因组中的“暗物质”之一,并作为重要的基因记忆被保留下来,占据人类基因组序列较大比例。②ERV古病毒受到表观遗传的严密调控而处于沉默状态,但若降低细胞中DNA甲基化水平则会激活ERV的表达,导致机体的衰老。③ERV反转录产物在衰老细胞的胞浆中蓄积,进而激发天然免疫通路的级联反应,导致了炎症信号的活化,并最终加速了细胞的早衰。
19、A 20、B
21、①从环境上,暗含长鼓文化传承的现状,呈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民俗风情。
②从人物上,交代了冯茂山学长鼓的经历,塑造了他淳朴、尊重传统的形象。
③从情节上,运用简洁的对话使结构更加紧凑,对话中冯茂山拒绝打长鼓,为后文表演打长鼓蓄势(铺垫),形成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④从主题上,打长鼓曾经的盛况与当下的现状形成对比,暗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担忧。
22、①“尴尬”是指长鼓传承人“不打也不教”,年轻人“不学更不爱”的社会现状;“尴尬”既反映物质层面的生计问题,也反映精神层面的失落与疏离;尴尬还表现为“非遗”在传承中遇到的变形。
②“文化在消失中被唤醒”是指文中像“我”这样的人走进乡村,发掘和寻找非遗文化,用镜头记录;也指让像我和“老叶”这样的人,重新对“长鼓”这类的非遗文化产生兴趣。
③“文化被推到前台的希冀”是指作者在文中通过细致描写冯茂山为大家进行的长鼓表演,把非遗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表达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