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本课目标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课堂展示
课堂拓展 课堂总结
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通过聆听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敏锐地感知不同乐器的独特音色,以及各种乐
器组合所产生的音响效果,体会配器在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方面的关键作用,提升
对音乐美的感受力。
(二)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在不同音乐情境中配器的变化和效果。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为给定的音乐主题或旋律,自主选择乐器进行创意配器,培
养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四)文化理解
通过对不同风格、不同地域音乐作品配器的研究,让学生了解音乐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
系,认识到配器风格是如何受到地域、历史、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增强对多元音乐
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新知导入
大家说得都非常好,我们能从这段音乐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生动
的画面。
其实,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配器。就好像画家画画,只用一种颜色会显得单调,而运用多种色
彩巧妙搭配,就能创作出绚丽多彩的画作。音乐也是一样,不同的乐器就像是不同颜色的颜料,配器师通过巧
妙地组合这些“颜料”,就能创作出美妙动人的音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配器的奇妙世界,探索音色调色板上的艺术。
新知讲解
配器是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的重要技术手段。作曲家通过巧妙地编配,在时间
的画布上挥洒出色彩斑斓的声音画卷。
仔细聆听钢琴版《帕凡舞曲》的不同声部及各段旋律所处的音区,与同学
讨论可以把钢琴演奏的音分配给哪些乐器?
《帕凡舞曲》通常指的是拉威尔、福雷等作曲家创作的同名作品,以其优雅、庄重的风格闻名。下面以拉威尔《帕凡舞曲》为例,为你分析
不同声部、音区钢琴演奏音可分配的乐器,
1. 高音声部
音区特点:在钢琴版中,高音声部往往处于小字二组及以上音区,旋律悠扬、飘逸,犹如精灵在舞动,常承担着主要的旋律线条,具有很
强的表现力和歌唱性。
可分配乐器:
长笛:长笛音色清澈、明亮,音域与钢琴高音区适配,能完美再现高音声部那空灵、悠扬的旋律,将乐曲的优雅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短笛:短笛的音色更为尖锐、明亮,穿透力极强。若想突出高音声部的华丽感和活泼感,可在部分段落用短笛替代长笛。
2.中音声部
音区特点:钢琴的中音区一般在小字一组到小字二组之间,此声部旋律丰富多样,可能是和声填充,也可能是次要旋律线条,起到连接高音
和低音声部的作用,增加音乐的层次感。
可分配乐器:
单簧管:单簧管的音色柔和、圆润,音域覆盖了钢琴的中音区。它能够很好地诠释中音声部的抒情性和温暖感,使音乐更加细腻动人。
中提琴:中提琴的音色醇厚、柔和,具有独特的韵味。在演奏中音声部时,中提琴可以为乐曲增添一份深沉和稳重,与其他乐器相互配合,
营造出和谐的音乐氛围。
3. 低音声部
音区特点:钢琴的低音区通常在小字组及以下,低音声部主要提供和声基础和节奏支撑,给音乐带来稳定、厚重的感觉,使整个乐曲更加坚
实有力。
可分配乐器:
大提琴:大提琴的音色低沉、浑厚,与钢琴低音区的音色相近。它能够很好地承担起低音声部的旋律和和声,为乐曲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管:大管的音色独特,具有浓郁的田园风格。在演奏低音声部时,大管可以为乐曲增添一份古朴、庄重的氛围。
聆听交响乐队演奏的《帕凡舞曲》
体会拉威尔是怎样从钢琴音色中挖掘乐队音色的?
拉威尔的《帕凡舞曲》最初为钢琴独奏创作,后改编为管弦乐版本,其配器思路深刻体现了从钢琴音色向乐队音色的延伸与挖掘,可从
以下角度理解:
1. 钢琴和声织体的乐队化拆解
钢琴原版中,低音区的厚重和弦与高音区的明亮旋律形成层次感。拉威尔在管弦乐中,用低音弦乐(大提琴、低音提琴)替代钢琴低音
区的厚重音响,保留其沉稳底色;用长笛、单簧管演奏高音旋律,既延续钢琴高音区的清澈感,又通过管乐的气鸣音色增添细腻的呼吸感,
让原本集中于钢琴的和声层次,通过不同乐器组的音色分离变得更立体。
2. 钢琴音色明暗的乐队模拟
钢琴通过触键力度变化呈现音色明暗,拉威尔则用乐器组合模拟这种变化:
当钢琴需要柔和音色时,他选用弦乐弱音器(sordino) 与英国管的搭配,弱化弦乐的亮度,同时用英国管的略带沙哑的中音区,呼应
钢琴中低音区的温润感;
当钢琴需要明亮音色时,以小提琴(无弱音器) 与短笛结合,用小提琴的高把位明亮音色对应钢琴高音区的清脆,短笛的穿透力则强化
了音色的明亮度。
3. 钢琴线条流动性的乐队转化
钢琴通过连贯的连奏表现旋律的流动感,拉威尔在乐队中用弦乐的级进滑音替代钢琴的连奏技巧,同时加入竖琴的琶音点缀,既保留钢
琴旋律的线条感,又通过弦乐的持续振动和竖琴的泛音,让原本钢琴单一音色的流动,变成带有丰富泛音的“音色溪流”。
4. 钢琴踏板效果的乐队延伸
钢琴踏板带来的共鸣混响,在管弦乐中被弦乐颤音(tremolo) 与定音鼓的滚奏替代。例如在乐曲结尾的持续和弦中,弦乐颤音模拟钢
琴踏板的延音效果,定音鼓的轻微滚奏则增添了低频的共鸣感,让钢琴无法实现的空间感通过乐队的集体共鸣得以放大。
拉威尔并未简单用乐队“复制”钢琴音色,而是抓住钢琴音色的核心特质(层次、明暗、流动性、共鸣),再通过乐器的独特音色特性
进行“再创作”,让乐队版本既保留原作的钢琴式逻辑,又绽放出管弦乐独有的色彩张力。
首先仔细聆听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体会乐曲不同段落表现的
情绪是怎样的?
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由马思聪于1937年创作,是《绥远组曲》
(又名《内蒙组曲》)中的第二首,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情绪特
点如下:
第一部分:这部分由两个主题构成,采用d商调式,旋律柔和,带有
暗淡色彩。音乐以较慢的速度、轻柔的力度,仿佛在轻轻地、缓缓地诉说,
将思念故乡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忧伤、眷恋之感。
第二部分:转入E大调,除了将原来商调式的主题改变为宫调式以
外,在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此
部分速度加快,情绪比第一部分明朗,仿佛让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和对未
来的向往之中,展现出活泼、积极的气息。但这或许只是曲作者的一场梦,
一切最终还是会回到现实。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缩减再现,不过旋律比第一部分高出一个
八度。这使得音乐显得更加缠绵悱恻、荡气回肠,进一步强化了思乡的情
感。乐曲短小的结尾充满茫茫的愁绪,最后结束在不协和的和弦上(落在
羽调式的属和弦上造成期待感),给人一种曲终意未尽的感觉,无穷尽的
相思久久萦绕在心。
我们可以用弦乐器、打击乐器来表现这首乐曲,低音就像是“根”,
需要用能“托底”和“生根”的乐器来表现。
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如马思聪作品)以深情婉转的旋律传递乡愁,若用管弦乐队改编,需在保留小提琴主旋律表现力的基础上,通过乐器
搭配强化情感层次,同时营造悠远、怅惘的氛围,可选用以下乐器组合:
- 小提琴独奏:作为旋律主线,需保持其细腻、抒情的音色特质,尤其在高音区的绵长线条中,传递思乡的真挚情感。
-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以弱奏的和弦铺垫底色,大提琴可与独奏小提琴形成低音呼应,模拟“倾诉”般的对话感;
中提琴的中音区音色略带忧郁,适合穿插辅助旋律,强化乡愁的厚重感。
- 单簧管:在旋律间隙加入简短呼应,其温暖略带沙哑的音色,如同“回忆中的回声”,与小提琴的明亮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层次感。
- 竖琴:以轻柔的琶音点缀过渡段落,模拟“思绪的流动”,为乐曲增添空灵、悠远的意境,避免配器过于厚重。
- 定音鼓(弱音滚奏):在乐曲高潮或情感浓烈处,用极轻的滚奏铺垫低频,如同“心底的悸动”,悄悄强化情感张力而不抢戏。
整体配器以“减法”为原则,通过少量乐器的精准搭配,让小提琴独奏始终成为情感焦点,同时用弦乐的温润、单簧管的深沉、竖琴的空灵,共
同编织出“思乡”所需的复杂情绪——既有对故乡的眷恋,也有漂泊的孤寂。
一是熟悉乐器性能。
二是拥有内心听觉。
1.《思乡曲》的旋律声部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你还想选用哪件乐器的何种音色来表现你的感受?
3.再现部是否需要更换乐器或音色?
《思乡曲》的旋律声部以悠长起伏的线条、略带忧郁的音调为核心,传递出深沉
的眷恋与怅惘——像远方游子的低声倾诉,既有对故乡的温暖回忆,又夹杂着漂泊的
孤寂,旋律中细微的滑音与气息感,更强化了“欲言又止”的细腻情绪。
若用其他乐器表现这种感受,大提琴的中低音区是绝佳选择:其音色厚重而温暖,
略带沙哑的质感如同岁月沉淀的嗓音,既能延续旋律的抒情性,又能通过低频的共鸣
放大乡愁的沉重感,仿佛“故乡土地的回响”,与小提琴的明亮音色形成对比,却同
样贴合旋律的情感内核。
关于再现部是否更换乐器或音色:无需完全更换,但可做细微调整。再现部是情
感的收束与升华,宜保持核心音色的统一性以强化记忆点(如仍以小提琴或大提琴为
主奏),但可通过“音色加饰”增强感染力——例如让弦乐组加入弱音器,使音色更
朦胧,如同“回忆的滤镜”;或让竖琴在旋律下方加入持续的泛音,增添“余韵悠长”
的意境,既保留旋律的熟悉感,又让情感在细微变化中更显深沉。
很多交响乐作品会被改编为钢琴版、弦乐版、管乐版等多种版本,就像
是把彩色照片显示成黑白照片一样。
接下来我们欣赏《第六交响曲》和《第一交响曲》的管弦乐合奏版和钢
琴独奏版,对比聆听下面的作品,谈谈你的感受?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第一交响曲》的曲作者
课堂展示
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律动、
乐器伴奏等的方法表现音乐
课堂拓展
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课堂达标
1.《第一交响曲》的曲作者是 。
2.《第六交响曲》的曲作者是 。
答案:1.普罗科菲耶夫
2.贝多芬
课堂总结
感谢您观看与支持
攻坚克难赢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乐理课型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配器的色彩》第3课时《学习项目三 配器——声音调色板上的艺术》
【教材分析】
《学习项目三 配器——声音调色板上的艺术》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配器的色彩》第3课时乐理课。在本次教学中,通过丰富的音乐实例和实践活动,学生对配器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在审美感知和创意实践方面有一定提升。但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在讲解复杂配器技巧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应多结合直观演示和生活实例。实践环节中,学生创意虽丰富,但受技术和知识局限,配器效果与预期有差距,后续应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和知识拓展。此外,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优化分组和引导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充分学习成长 。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在音乐学习方面呈现出鲜明特点。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有所提升,不再局限于简单旋律,开始关注歌曲背后的情感、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对音乐抱有浓厚兴趣,主动参与音乐活动,对流行音乐尤为热衷,却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接触较少,存在一定偏见。在演唱与演奏技巧上,学生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节奏感强、嗓音条件好,而另一部分学生在音准、节奏把握上存在困难。此外,八年级学生自尊心较强,在音乐展示时,部分学生因害怕出错,参与积极性不高,需要教师给予更多鼓励引导。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通过聆听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敏锐地感知不同乐器的独特音色,以及各种乐器组合所产生的音响效果,体会配器在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方面的关键作用,提升对音乐美的感受力。
(二)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在不同音乐情境中配器的变化和效果。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为给定的音乐主题或旋律,自主选择乐器进行创意配器,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四)文化理解
通过对不同风格、不同地域音乐作品配器的研究,让学生了解音乐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认识到配器风格是如何受到地域、历史、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增强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深入了解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包括弦乐器的细腻婉转、木管乐器的清新明亮、铜管乐器的辉煌宏大以及打击乐器的节奏鲜明等。
2. 掌握常见的配器手法和原则,如乐器的组合搭配、音色的平衡与对比、旋律与和声的分配等,能够分析经典音乐作品中的配器技巧。
(二)教学难点
1.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配器知识,根据音乐的情感、风格和表达需求,进行恰当且富有创意的配器,避免机械套用配器规则。
2. 帮助学生理解复杂音乐作品中配器的深层逻辑和艺术构思,以及不同配器方案对音乐整体效果产生的细微而关键的影响。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先请大家闭上眼睛,来聆听一段特别的声音。(播放一段由多种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如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开头部分 ,包含弦乐、木管等乐器)大家在聆听的时候,脑海中可以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段音乐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教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我们能从这段音乐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仅仅是音乐,就能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呢?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其实,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配器。就好像画家画画,只用一种颜色会显得单调,而运用多种色彩巧妙搭配,就能创作出绚丽多彩的画作。音乐也是一样,不同的乐器就像是不同颜色的颜料,配器师通过巧妙地组合这些“颜料”,就能创作出美妙动人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配器的奇妙世界,探索音色调色板上的艺术。
书写板书《学习项目三 配器——声音调色板上的艺术》。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配器是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的重要技术手段。作曲家通过巧妙地编配,在时间的画布上挥洒出色彩斑斓的声音画卷。请聆听下面的音乐,感受多种乐器配合产生的效果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仔细聆听钢琴版《帕凡舞曲》的不同声部及各段旋律所处的音区,与同学讨论可以把钢琴演奏的音分配给哪些乐器?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帕凡舞曲》通常指的是拉威尔、福雷等作曲家创作的同名作品,以其优雅、庄重的风格闻名。下面以拉威尔《帕凡舞曲》为例,为你分析不同声部、音区钢琴演奏音可分配的乐器,
1. 高音声部
音区特点:在钢琴版中,高音声部往往处于小字二组及以上音区,旋律悠扬、飘逸,犹如精灵在舞动,常承担着主要的旋律线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歌唱性。
可分配乐器:
长笛:长笛音色清澈、明亮,音域与钢琴高音区适配,能完美再现高音声部那空灵、悠扬的旋律,将乐曲的优雅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短笛:短笛的音色更为尖锐、明亮,穿透力极强。若想突出高音声部的华丽感和活泼感,可在部分段落用短笛替代长笛。
2.中音声部
音区特点:钢琴的中音区一般在小字一组到小字二组之间,此声部旋律丰富多样,可能是和声填充,也可能是次要旋律线条,起到连接高音和低音声部的作用,增加音乐的层次感。
可分配乐器:
单簧管:单簧管的音色柔和、圆润,音域覆盖了钢琴的中音区。它能够很好地诠释中音声部的抒情性和温暖感,使音乐更加细腻动人。
中提琴:中提琴的音色醇厚、柔和,具有独特的韵味。在演奏中音声部时,中提琴可以为乐曲增添一份深沉和稳重,与其他乐器相互配合,营造出和谐的音乐氛围。
3. 低音声部
音区特点:钢琴的低音区通常在小字组及以下,低音声部主要提供和声基础和节奏支撑,给音乐带来稳定、厚重的感觉,使整个乐曲更加坚实有力。
可分配乐器:
大提琴:大提琴的音色低沉、浑厚,与钢琴低音区的音色相近。它能够很好地承担起低音声部的旋律和和声,为乐曲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管:大管的音色独特,具有浓郁的田园风格。在演奏低音声部时,大管可以为乐曲增添一份古朴、庄重的氛围。
聆听交响乐队演奏的《帕凡舞曲》,体会拉威尔是怎样从钢琴音色中挖掘乐队音色的?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拉威尔的《帕凡舞曲》最初为钢琴独奏创作,后改编为管弦乐版本,其配器思路深刻体现了从钢琴音色向乐队音色的延伸与挖掘,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1. 钢琴和声织体的乐队化拆解
钢琴原版中,低音区的厚重和弦与高音区的明亮旋律形成层次感。拉威尔在管弦乐中,用低音弦乐(大提琴、低音提琴) 替代钢琴低音区的厚重音响,保留其沉稳底色;用长笛、单簧管演奏高音旋律,既延续钢琴高音区的清澈感,又通过管乐的气鸣音色增添细腻的呼吸感,让原本集中于钢琴的和声层次,通过不同乐器组的音色分离变得更立体。
2. 钢琴音色明暗的乐队模拟
钢琴通过触键力度变化呈现音色明暗,拉威尔则用乐器组合模拟这种变化:
- 当钢琴需要柔和音色时,他选用弦乐弱音器(sordino) 与英国管的搭配,弱化弦乐的亮度,同时用英国管的略带沙哑的中音区,呼应钢琴中低音区的温润感;
- 当钢琴需要明亮音色时,以小提琴(无弱音器) 与短笛结合,用小提琴的高把位明亮音色对应钢琴高音区的清脆,短笛的穿透力则强化了音色的明亮度。
3. 钢琴线条流动性的乐队转化
钢琴通过连贯的连奏表现旋律的流动感,拉威尔在乐队中用弦乐的级进滑音替代钢琴的连奏技巧,同时加入竖琴的琶音点缀,既保留钢琴旋律的线条感,又通过弦乐的持续振动和竖琴的泛音,让原本钢琴单一音色的流动,变成带有丰富泛音的“音色溪流”。
4. 钢琴踏板效果的乐队延伸
钢琴踏板带来的共鸣混响,在管弦乐中被弦乐颤音(tremolo) 与定音鼓的滚奏替代。例如在乐曲结尾的持续和弦中,弦乐颤音模拟钢琴踏板的延音效果,定音鼓的轻微滚奏则增添了低频的共鸣感,让钢琴无法实现的空间感通过乐队的集体共鸣得以放大。
拉威尔并未简单用乐队“复制”钢琴音色,而是抓住钢琴音色的核心特质(层次、明暗、流动性、共鸣),再通过乐器的独特音色特性进行“再创作”,让乐队版本既保留原作的钢琴式逻辑,又绽放出管弦乐独有的色彩张力。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提问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初步的聆听对音乐的情绪、速度建立初步的认知,为后续的教唱奠定基础】
(二)分析音乐,表现音乐
教师:下面我们走进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首先仔细聆听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体会乐曲不同段落表现的情绪是怎样的?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由马思聪于1937年创作,是《绥远组曲》(又名《内蒙组曲》)中的第二首,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情绪特点如下:
第一部分:这部分由两个主题构成,采用d商调式,旋律柔和,带有暗淡色彩。音乐以较慢的速度、轻柔的力度,仿佛在轻轻地、缓缓地诉说,将思念故乡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忧伤、眷恋之感。
第二部分:转入E大调,除了将原来商调式的主题改变为宫调式以外,在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此部分速度加快,情绪比第一部分明朗,仿佛让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之中,展现出活泼、积极的气息。但这或许只是曲作者的一场梦,一切最终还是会回到现实。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缩减再现,不过旋律比第一部分高出一个八度。这使得音乐显得更加缠绵悱恻、荡气回肠,进一步强化了思乡的情感。乐曲短小的结尾充满茫茫的愁绪,最后结束在不协和的和弦上(落在羽调式的属和弦上造成期待感),给人一种曲终意未尽的感觉,无穷尽的相思久久萦绕在心。
教师:如果用管弦乐队来表现这首乐曲,你认为应该使用哪些乐器?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我们可以用弦乐器、打击乐器来表现这首乐曲,低音就像是“根”,需要用能“托底”和“生根”的乐器来表现,你认为选用哪件乐器合适?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如马思聪作品)以深情婉转的旋律传递乡愁,若用管弦乐队改编,需在保留小提琴主旋律表现力的基础上,通过乐器搭配强化情感层次,同时营造悠远、怅惘的氛围,可选用以下乐器组合:
核心乐器
- 小提琴独奏:作为旋律主线,需保持其细腻、抒情的音色特质,尤其在高音区的绵长线条中,传递思乡的真挚情感。
-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以弱奏的和弦铺垫底色,大提琴可与独奏小提琴形成低音呼应,模拟“倾诉”般的对话感;中提琴的中音区音色略带忧郁,适合穿插辅助旋律,强化乡愁的厚重感。
辅助乐器
- 单簧管:在旋律间隙加入简短呼应,其温暖略带沙哑的音色,如同“回忆中的回声”,与小提琴的明亮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层次感。
- 竖琴:以轻柔的琶音点缀过渡段落,模拟“思绪的流动”,为乐曲增添空灵、悠远的意境,避免配器过于厚重。
- 定音鼓(弱音滚奏):在乐曲高潮或情感浓烈处,用极轻的滚奏铺垫低频,如同“心底的悸动”,悄悄强化情感张力而不抢戏。
整体配器以“减法”为原则,通过少量乐器的精准搭配,让小提琴独奏始终成为情感焦点,同时用弦乐的温润、单簧管的深沉、竖琴的空灵,共同编织出“思乡”所需的复杂情绪——既有对故乡的眷恋,也有漂泊的孤寂。
作曲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本领:一是熟悉乐器性能,二是拥有内心听
觉。《思乡曲》的旋律声部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还想选用哪件乐器的何
种音色来表现你的感受?再现部是否需要更换乐器或音色?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思乡曲》的旋律声部以悠长起伏的线条、略带忧郁的音调为核心,传递出深沉的眷恋与怅惘——像远方游子的低声倾诉,既有对故乡的温暖回忆,又夹杂着漂泊的孤寂,旋律中细微的滑音与气息感,更强化了“欲言又止”的细腻情绪。
若用其他乐器表现这种感受,大提琴的中低音区是绝佳选择:其音色厚重而温暖,略带沙哑的质感如同岁月沉淀的嗓音,既能延续旋律的抒情性,又能通过低频的共鸣放大乡愁的沉重感,仿佛“故乡土地的回响”,与小提琴的明亮音色形成对比,却同样贴合旋律的情感内核。
关于再现部是否更换乐器或音色:无需完全更换,但可做细微调整。再现部是情感的收束与升华,宜保持核心音色的统一性以强化记忆点(如仍以小提琴或大提琴为主奏),但可通过“音色加饰”增强感染力——例如让弦乐组加入弱音器,使音色更朦胧,如同“回忆的滤镜”;或让竖琴在旋律下方加入持续的泛音,增添“余韵悠长”的意境,既保留旋律的熟悉感,又让情感在细微变化中更显深沉。这首作品的作者是马思聪,你们了解他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
下面进入拓展实践环节
很多交响乐作品会被改编为钢琴版、弦乐版、管乐版等多种版本,就像是把彩色照片显示成黑白照片一样。接下来我们欣赏《第六交响曲》和《第一交响曲》的管弦乐合奏版和钢琴独奏版,对比聆听下面的作品,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第一交响曲》的曲作者: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学唱音乐,体验音乐表现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音乐情感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教师: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律动、乐器伴奏等的方法表现音乐。
预设:表现音乐
【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教师: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预设:欣赏
教师: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预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深刻体会歌曲中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激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五、结语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六、课堂小结(或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通过丰富的音乐实例和实践活动,学生对配器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在审美感知和创意实践方面有一定提升。但教学中也存在不足,在讲解复杂配器技巧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应多结合直观演示和生活实例。实践环节中,学生创意虽丰富,但受技术和知识局限,配器效果与预期有差距,后续应加强基础技能训练和知识拓展。此外,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优化分组和引导方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充分学习成长。
七、课堂达标
1.《第一交响曲》的曲作者是 。
2.《第六交响曲》的曲作者是 。
答案:1.普罗科菲耶夫
2.贝多芬
【板书设计】
《学习项目三 配器——声音调色板上的艺术》
《思乡曲》
1=C 2/4 如歌的行板 马思聪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0张PPT)
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
第四单元
《配器的色彩》
目录
本课目标
新知导入
新知讲解
课堂展示
课堂拓展
课堂总结
(一)审美感知
学生能够通过聆听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敏锐地感知不同乐器的独特音色,以及各种乐器组合所产生的音响效果,体会配器在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方面的关键作用,提升对音乐美的感受力。
(二)艺术表现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在不同音乐情境中配器的变化和效果。
(三)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为给定的音乐主题或旋律,自主选择乐器进行创意配器,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四)文化理解
通过对不同风格、不同地域音乐作品配器的研究,让学生了解音乐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认识到配器风格是如何受到地域、历史、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增强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目标
新知导入
聆听音乐:
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段音乐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大家说得都非常好,我们能从这段音乐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
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仅仅是音乐,就能有如此强大的感染力呢?
其实,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配器。就好像画家画画,只用一种颜色会显得单调,而运用多种色彩巧妙搭配,就能创作出绚丽多彩的画作。音乐也是一样,不同的乐器就像是不同颜色的颜料,配器师通过巧妙地组合这些“颜料”,就能创作出美妙动人的音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配器的奇妙世界,探索音色调色板上的艺术。
《学习项目三:配器——声音调色板上的艺术》
新知讲解
配器是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的重要技术手段。作曲家通过巧妙地编配,在时间的画布上挥洒出色彩斑斓的声音画卷。
请聆听下面的音乐,感受多种乐器配合产生的效果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仔细聆听钢琴版《帕凡舞曲》的不同声部及各段旋律所处的音区,与同学讨论可以把钢琴演奏的音分配给哪些乐器?
《帕凡舞曲》通常指的是拉威尔、福雷等作曲家创作的同名作品,以其优雅、庄重的风格闻名。下面以拉威尔《帕凡舞曲》为例,为你分析不同声部、音区钢琴演奏音可分配的乐器,
1. 高音声部
音区特点:在钢琴版中,高音声部往往处于小字二组及以上音区,旋律悠扬、飘逸,犹如精灵在舞动,常承担着主要的旋律线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歌唱性。
可分配乐器:
长笛:长笛音色清澈、明亮,音域与钢琴高音区适配,能完美再现高音声部那空灵、悠扬的旋律,将乐曲的优雅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短笛:短笛的音色更为尖锐、明亮,穿透力极强。若想突出高音声部的华丽感和活泼感,可在部分段落用短笛替代长笛。
2.中音声部
音区特点:钢琴的中音区一般在小字一组到小字二组之间,此声部旋律丰富多样,可能是和声填充,也可能是次要旋律线条,起到连接高音和低音声部的作用,增加音乐的层次感。
可分配乐器:
单簧管:单簧管的音色柔和、圆润,音域覆盖了钢琴的中音区。它能够很好地诠释中音声部的抒情性和温暖感,使音乐更加细腻动人。
中提琴:中提琴的音色醇厚、柔和,具有独特的韵味。在演奏中音声部时,中提琴可以为乐曲增添一份深沉和稳重,与其他乐器相互配合,营造出和谐的音乐氛围。
3. 低音声部
音区特点:钢琴的低音区通常在小字组及以下,低音声部主要提供和声基础和节奏支撑,给音乐带来稳定、厚重的感觉,使整个乐曲更加坚实有力。
可分配乐器:
大提琴:大提琴的音色低沉、浑厚,与钢琴低音区的音色相近。它能够很好地承担起低音声部的旋律和和声,为乐曲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管:大管的音色独特,具有浓郁的田园风格。在演奏低音声部时,大管可以为乐曲增添一份古朴、庄重的氛围。
聆听交响乐队演奏的《帕凡舞曲》
体会拉威尔是怎样从钢琴音色中挖掘乐队音色的?
拉威尔的《帕凡舞曲》最初为钢琴独奏创作,后改编为管弦乐版本,其配器思路深刻体现了从钢琴音色向乐队音色的延伸与挖掘,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1. 钢琴和声织体的乐队化拆解
钢琴原版中,低音区的厚重和弦与高音区的明亮旋律形成层次感。拉威尔在管弦乐中,用低音弦乐(大提琴、低音提琴)替代钢琴低音区的厚重音响,保留其沉稳底色;用长笛、单簧管演奏高音旋律,既延续钢琴高音区的清澈感,又通过管乐的气鸣音色增添细腻的呼吸感,让原本集中于钢琴的和声层次,通过不同乐器组的音色分离变得更立体。
2. 钢琴音色明暗的乐队模拟
钢琴通过触键力度变化呈现音色明暗,拉威尔则用乐器组合模拟这种变化:
当钢琴需要柔和音色时,他选用弦乐弱音器(sordino) 与英国管的搭配,弱化弦乐的亮度,同时用英国管的略带沙哑的中音区,呼应钢琴中低音区的温润感;
当钢琴需要明亮音色时,以小提琴(无弱音器) 与短笛结合,用小提琴的高把位明亮音色对应钢琴高音区的清脆,短笛的穿透力则强化了音色的明亮度。
3. 钢琴线条流动性的乐队转化
钢琴通过连贯的连奏表现旋律的流动感,拉威尔在乐队中用弦乐的级进滑音替代钢琴的连奏技巧,同时加入竖琴的琶音点缀,既保留钢琴旋律的线条感,又通过弦乐的持续振动和竖琴的泛音,让原本钢琴单一音色的流动,变成带有丰富泛音的“音色溪流”。
4. 钢琴踏板效果的乐队延伸
钢琴踏板带来的共鸣混响,在管弦乐中被弦乐颤音(tremolo) 与定音鼓的滚奏替代。例如在乐曲结尾的持续和弦中,弦乐颤音模拟钢琴踏板的延音效果,定音鼓的轻微滚奏则增添了低频的共鸣感,让钢琴无法实现的空间感通过乐队的集体共鸣得以放大。
拉威尔并未简单用乐队“复制”钢琴音色,而是抓住钢琴音色的核心特质(层次、明暗、流动性、共鸣),再通过乐器的独特音色特性进行“再创作”,让乐队版本既保留原作的钢琴式逻辑,又绽放出管弦乐独有的色彩张力。
下面我们走进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
首先仔细聆听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体会乐曲不同段落表现的情绪是怎样的?
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由马思聪于1937年创作,是《绥远组曲》(又名《内蒙组曲》)中的第二首,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情绪特点如下:
第一部分:这部分由两个主题构成,采用d商调式,旋律柔和,带有暗淡色彩。音乐以较慢的速度、轻柔的力度,仿佛在轻轻地、缓缓地诉说,将思念故乡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忧伤、眷恋之感。
第二部分:转入E大调,除了将原来商调式的主题改变为宫调式以外,在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此部分速度加快,情绪比第一部分明朗,仿佛让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向往之中,展现出活泼、积极的气息。但这或许只是曲作者的一场梦,一切最终还是会回到现实。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缩减再现,不过旋律比第一部分高出一个八度。这使得音乐显得更加缠绵悱恻、荡气回肠,进一步强化了思乡的情感。乐曲短小的结尾充满茫茫的愁绪,最后结束在不协和的和弦上(落在羽调式的属和弦上造成期待感),给人一种曲终意未尽的感觉,无穷尽的相思久久萦绕在心。
如果用管弦乐队来表现这首乐曲,你认为应该使用哪些乐器?
我们可以用弦乐器、打击乐器来表现这首乐曲,低音就像是“根”,需要用能“托底”和“生根”的乐器来表现。
你认为选用哪件乐器合适?
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如马思聪作品)以深情婉转的旋律传递乡愁,若用管弦乐队改编,需在保留小提琴主旋律表现力的基础上,通过乐器搭配强化情感层次,同时营造悠远、怅惘的氛围,可选用以下乐器组合:
核心乐器
- 小提琴独奏:作为旋律主线,需保持其细腻、抒情的音色特质,尤其在高音区的绵长线条中,传递思乡的真挚情感。
- 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以弱奏的和弦铺垫底色,大提琴可与独奏小提琴形成低音呼应,模拟“倾诉”般的对话感;中提琴的中音区音色略带忧郁,适合穿插辅助旋律,强化乡愁的厚重感。
辅助乐器
- 单簧管:在旋律间隙加入简短呼应,其温暖略带沙哑的音色,如同“回忆中的回声”,与小提琴的明亮形成对比,增强情感的层次感。
- 竖琴:以轻柔的琶音点缀过渡段落,模拟“思绪的流动”,为乐曲增添空灵、悠远的意境,避免配器过于厚重。
- 定音鼓(弱音滚奏):在乐曲高潮或情感浓烈处,用极轻的滚奏铺垫低频,如同“心底的悸动”,悄悄强化情感张力而不抢戏。
整体配器以“减法”为原则,通过少量乐器的精准搭配,让小提琴独奏始终成为情感焦点,同时用弦乐的温润、单簧管的深沉、竖琴的空灵,共同编织出“思乡”所需的复杂情绪——既有对故乡的眷恋,也有漂泊的孤寂。
作曲家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本领:
一是熟悉乐器性能。
二是拥有内心听觉。
1.《思乡曲》的旋律声部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你还想选用哪件乐器的何种音色来表现你的感受?
3.再现部是否需要更换乐器或音色?
《思乡曲》的旋律声部以悠长起伏的线条、略带忧郁的音调为核心,传递出深沉的眷恋与怅惘——像远方游子的低声倾诉,既有对故乡的温暖回忆,又夹杂着漂泊的孤寂,旋律中细微的滑音与气息感,更强化了“欲言又止”的细腻情绪。
若用其他乐器表现这种感受,大提琴的中低音区是绝佳选择:其音色厚重而温暖,略带沙哑的质感如同岁月沉淀的嗓音,既能延续旋律的抒情性,又能通过低频的共鸣放大乡愁的沉重感,仿佛“故乡土地的回响”,与小提琴的明亮音色形成对比,却同样贴合旋律的情感内核。
关于再现部是否更换乐器或音色:无需完全更换,但可做细微调整。再现部是情感的收束与升华,宜保持核心音色的统一性以强化记忆点(如仍以小提琴或大提琴为主奏),但可通过“音色加饰”增强感染力——例如让弦乐组加入弱音器,使音色更朦胧,如同“回忆的滤镜”;或让竖琴在旋律下方加入持续的泛音,增添“余韵悠长”的意境,既保留旋律的熟悉感,又让情感在细微变化中更显深沉。
这首作品的作者是马思聪,你们了解他吗?
下面进入拓展实践环节
很多交响乐作品会被改编为钢琴版、弦乐版、管乐版等多种版本,就像是把彩色照片显示成黑白照片一样。
接下来我们欣赏《第六交响曲》和《第一交响曲》的管弦乐合奏版和钢琴独奏版,对比聆听下面的作品,谈谈你的感受?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第一交响曲》的曲作者
课堂展示
下面请同学上台用声势动作、律动、乐器伴奏等的方法表现音乐
课堂拓展
下面我们欣赏视频
通过欣赏,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课堂达标
填空题
1.《第一交响曲》的曲作者是 。
2.《第六交响曲》的曲作者是 。
答案:1.普罗科菲耶夫
2.贝多芬
课堂总结
《学习项目三 配器——声音调色板上的艺术》
《思乡曲》
1=C 2/4 如歌的行板 马思聪
感谢您观看与支持
攻坚克难赢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