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 3.6 地球的形状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三下 3.6 地球的形状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0 22:5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球的形状》说课稿
接下来,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理论依据将贯穿于以上流程中。
一、教材解读
《地球的形状》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六课。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知道它们的形状都是球形,同时也建立起地球的形状是球形的科学概念。本节课学生将经历古人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并通过模拟实验来推理出地球的形状。
聚焦板块,通过情景设置,重回古人探究时代,设问古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思考。
探索板块,环节一从“天方地圆”说的猜测入手,了解古人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猜想。环节二通过帆船进港的模拟实验,对比船模在球面上和平面上移动观察到的现象,收集“地球是球形”的证据,环节三通过月食的形成模拟实验,根据“地球影子”的形状,推理出地球的形状。环节四通过麦哲伦的环球航海旅行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本节课模拟实验观察到的信息,进行推理论证,通过寻求能够验证猜想的证据,根据证据推理出地球是球形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知太阳和月球都是球形,初步形成了地球也是球形的前概念。但是他们并不了解人类探究地球形状的过程。通过调查了解到本校的三年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仅是简单的灌输,没有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平时教学中我发现目前执教的三年级班级中大多数学生比较迷信书本,不善于提出质疑,缺少通过寻求证据支撑猜想的能力,也没有深入了解知识的建立与扩展。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猜想、验证、实践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求真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推理,尝试用证据来验证猜想。
三、目标定位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如下四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理解地球和太阳、月球一样,都是一个球体。
2.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收集证据,推理、证明地球是球形的观点。
2.用图示符号整理记录实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感受古人在认识自然规律时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
2.积极参加模拟实验,乐于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3.倾听不同的观点,收集证据,不断修正自己的认知。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
2.感受自然规律的发展需要经历人们的不断探究。
四、重难点
结合四维目标,我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本课的重点是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感受人们在认识自然孜孜不倦的努力,体会技术进步对推动科学认知的帮助。本课的难点是理解模拟实验是如何支持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解释的。
五、方法选择
因此我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1.直观演示法:我通过请学生上来演示、教师演示、微课指导、图片、视频介绍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实践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帆船进港模拟实验,月食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来寻找地球是球形的证据。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法: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小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汇报,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基本理念
我认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角”和“中心”。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重心下移,从学生立场出发,让教师真正的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建造自己的“知识结构”而架桥铺路。
从扶到放,比如船帆进港的模拟实验的设计,教师先扶一扶,为学生架起思维的桥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实验设计。之后在活动中有向开放,互动生成,学生得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
我认为课堂应富有生命力。本节课的设计除了科学史这条主线外,还暗含了两条线:1.从观察推测到航海实证,再到宇宙视角观察和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表明了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现象,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2.科学家的质疑、实证精神和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都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值得我们去学习。
七、教学设计
以上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教学过程更好地呈现。
首先我的第一部分:激趣导入。通过提问关于地球你知道哪些知识?来充分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同时在课堂伊始帮助学生建立交流和倾听的意识。强调交流时要声音响亮,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是我的新授部分,我的新授部分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首先向学生介绍天圆地方说和龟伏说,并向学生提问此种说法科学吗,来引发学生思考。此环节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登高望远。比如如果地是平的会有尽头,尽头容易掉下去。等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本环节的教学意图是向学生渗透要善于观察生活的意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通过观察生活中帆船进港的现象引导学生猜测地球的形状,并思考如何来证明。学生很容易想到需要一个球来模拟地球,一艘船来模拟帆船。教师对于学生的设计方法进行指导和补充,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让学生经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从观察到的现象,再到根据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想,提出可探究的问题。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思考需要哪些材料来完成这个实验。让孩子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思考,主动参与到科学学习的过程中。
从船帆进港的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当教师通过质疑提出这个现象一定说明地球是球形吗?学生的思维开始冲击,通过思考会发现其他形状也可能会出现这种现象,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渗透了质疑和实证精神。通过进一步思考交流发现,只要表面是弧形的都可以出现这种情况。
第三环节:通过月食现象进一步猜测地球的形状。月食的成因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点困难。教师用手电筒来模拟太阳,泡沫球模拟地球,来演示月食现象。通过月食模拟实验很清晰的重现了月食现象,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月食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地球的影子投射到了月球上。符合三年级的学情,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船帆进港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发现了地球的形状有多种可能,但是月食模拟实验排除了其他的可能,只剩下地球是球形或者近似于球形的说法。这两个模拟实验在层次和逻辑关系上有着递进的关系,同时也让孩子的思维得到了阶梯式的提升。
前面这些都是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对地球的形状进行的推测,并没有实证。由此引出第四环节:麦哲伦的航海故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可以用多种方法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同时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第五环节:通过视频简单介绍人类飞出地球,从宇宙视角观察地球发现地球是个球体。并通过先进技术手段测量出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宽阔,可以更加全面地去观察这个世界。
在此环节结束后,我会和学生们一起总结一下今天所学习的内容。并联系下一课内容提问相比较太阳和月球,地球又有哪些独特的地方呢?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下来就是我的作业环节:让学生以项目学习的模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去寻找其他能证明地球形状的方法。任务包括自主方案设计、具体任务的分配、探究过程、分享和交流发现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习从课堂延伸至课后。让学生能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探索。项目学习的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八、板书设计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一个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在黑板的正上方是课题,本节课通过借助时间轴,融入科学史,在教学中不断渗透质疑和实证的精神,在几个有梯度的教学环节中逐步推进。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的耐心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