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对花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运用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对花》,并能即兴创编,且能用手绢舞进行歌表演。2、能认真聆听笛子二重奏《顶嘴》,感知乐器的音色,体验乐曲的基本情绪。3、了解对唱、表演唱这两种声乐演唱形式,并在听赏中跟唱《挂红灯》和《沂蒙山小调》的读谱唱词活动。
2重点难点
1、学会《对花》这首歌,并即兴创编歌词进行演唱2、上滑音与倚音的实际演唱效果。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感受与体验
1、听音乐聆听《对花》,老师拿手绢扭秧歌师:同学们,你们看我手上的手绢与生活中的手绢有什么不一样吗?我是怎么拿这块手绢的?河北的民间舞蹈以秧歌为主,主要的道具就是手绢2、看歌舞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段舞蹈,请你们仔细看清楚,有些什么样的动作?师:你看到了哪些动作?我们来学一学
活动2【活动】二、了解与认识
1、看师:刚才我们学了秧歌的一些动作,老师和我们班里的同学也编了一段小舞蹈,你们看 (播放《对花》的音乐)2 、听师:刚才那首歌里唱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演唱形式?(对唱)
活动3【讲授】三、学唱《对花》
1、教师范唱以季节为题问答花名是歌中常见的内容,歌唱者一问答的形式对猜花名。2、曲谱学习上滑音与倚音的实际演唱3、歌词学习对唱
活动4【练习】四、创编与表现
师:同学们,一年中的四季花开,把我们的生活装点绚丽多彩。你们知道春季还有什么花开?夏季呢?你能编段歌词吗?
活动5【练习】五、欣赏《顶嘴》(了解对唱和二重奏)
师:刚才我们唱的这首歌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唱的,这叫对唱,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河北的笛子二重奏《顶嘴》,也是两个人演奏的,但方式却不一样,听。
课件10张PPT。对花秧歌 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之一,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
特点:一是扭,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采绸等道具,踩着锣鼓点,步履轻盈,边扭边舞。二是走场,一般开始和结束时为大场,中间穿插为小场。大场是边走边舞的各种队形组合的大型集体舞,表演出“龙摆尾”、“双过街”等各种图案的舞蹈。小场是由两三人表演带有简单情节的舞蹈或歌舞小戏,如“跑旱船”等。三是扮,舞者扮成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中的各种人物,类型有文武公子、丑婆、货郎、渔翁等。四是唱,伴随着唢呐、锣鼓声,由歌手演唱当地的民间歌谣。 对唱:两个或两组歌唱者的对答式演唱。
对花 是中国传统民歌中广泛流行的一种传 统小调,歌唱者以互相问答、对猜花名方式嬉戏娱乐、歌曲的演唱形式也很多样,有的用乐器伴奏,甚至伴以锣、鼓边舞边歌。
表演唱:一组人带有动作表演的演唱。节奏
X. X X X | X. X XX X- |
春 季 里 来 什 么 花 儿 开,
(迎 春 花 开 什 么 人 儿 戴)
X X X X XX|X . X X- |
春 季 里 开 的是 迎 春 花
(战 斗 英 雄 戴 起 来)
X.X XX XX X|X. X X-|
七 拨 弄东 采东 采 戴 起 来
(八 拨 弄东 采东 采 戴 起 来)
X.X X X.X X|X.X XX XX X|
得 儿 色 得 儿 色 得 儿 弄东 采东 采
X X X X XX |X. X X-||
战 斗 英 雄 戴 起 来
滑音分为上滑音和下滑音两种:
记在音符的右边,表示这个音要向上或向下滑奏或滑唱。
倚音:装饰音的一种,在主音前面的叫“前倚音”,在主音后面的叫“后倚音”。倚音在演唱或演奏时,越短促越好,不能占主音太多的时间
有了这些记号啊,更能表达演唱者或劳动人民欢快、美滋滋的心情。小组讨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分别还有什么花?
春天开的花:桃花、杜鹃、樱花、山茶花……夏天开的花:茉莉花、荷花、太阳花……秋天开的花:桂花、月季花…… 冬天开的花:梅花、水仙花、大丽花……
二重奏:两种乐器同时演奏,角色同等重要。例如小提琴二重奏、钢琴二重奏。
乐曲介绍
顶嘴是河北民间乐曲,通过两支同调的笛子交相吹奏,逼真地描绘出两人顶嘴的情景,音乐诙谐幽默,充满生活情趣。乐曲由两支笛子分两声部轮奏表现顶嘴,后者对前者的模仿,酷似生活中的学舌。 在轮奏之后,将两个不同的笛子声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环环相扣,刻画了两者争得不可开交的形象:速度逐层加快,上下对句句幅步步缩小,情绪随之高涨,激烈的顶嘴到达顶点,渲染了异常热烈的气氛。 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哪些内容呢?1、学唱河北民歌“对花”,体会了河北民歌特色。
2、了解了什么是对唱和二重奏。
3、学会了演唱“上滑音”和“倚音”。
4、学习了怎样扭秧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