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2课时(课件 24张ppt 1份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2课时(课件 24张ppt 1份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0 21:05:45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4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2课时)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科学浙教版(2024) 八年级上册
平面镜
0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的含义;正确绘制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通过交流活动形成相互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科学观念;体验科学的美妙与和谐,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投入后续学习。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应用规律解释现象;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初步形成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观念:
科学思维:
态度责任:
新课导入
抬头显示系统(HUD)近年来逐步成为汽车行业的标准配置。这项技术能将行车数据投射到前挡风玻璃上,驾驶者在不低头的情况下可以获取重要信息,如车速、导航指示等。
抬头显示系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它是如何实现信息投影的呢?
PART 01
平面镜
镜子里的像
01
平面镜
1、平面镜
我们平时使用的镜子的表面是平的,叫作平面镜。
【特别提醒】玻璃板、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表面等都相当于平面镜。
如镜般的湖面
01
平面镜
平面镜成像规律
对着平面镜观察自己的时候,我们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的大小、位置跟我们自己的大小、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让我们用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01
平面镜
1.实验设计和进行实验
(1)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2)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后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一看玻璃板后面有没有蜡烛的像。
蜡烛A的像
01
平面镜
(3)再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个位置就是点燃的蜡烛所成像的位置。
(4)用笔在纸上记下这两支蜡烛位置。实验中,你观察到的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是否相同? 。
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相同
01
平面镜
(5)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01
平面镜
2.实验数据记录: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cm 蜡烛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3.分析与论证: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和蜡烛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10
10
7
7
9
9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01
平面镜
(1)本实验要在 (“较暗”或“较亮”)的环境中进行,为什么?
4.交流讨论
较暗
因为在较暗环境下蜡烛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
(2)为什么用半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01
平面镜
(4)如果有2毫米和4毫米厚的玻璃板,应选择 毫米的。为什么?
2
因为厚玻璃板会形成明显的两个像。
(3)用两支等大的蜡烛的目的是什么?
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等效替代法
01
平面镜
(5)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上光屏(白纸),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为什么?
不能
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有光线进入眼睛
没有光线进入眼睛
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成
01
平面镜
2、平面镜成像规律
(1)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
(3)像与物体的连线和镜面 。
相等
相等
垂直
②像与物相对平面镜具有对称性
①正立等大的虚像
01
平面镜
3、平面镜成像作图
(1)对称法
M
N
A
B


A′
B′
A
B


M
N
A′
B′
N
M
A
B
A′
B′
01
平面镜
(2)成像原理法
问题:从S点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恰好经过P点,请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S′
O
凸面镜的发散作用
01
平面镜
凸面镜和凹面镜
除了平面镜外,人们也常用到凸面镜和凹面镜,它们统称为球面镜。汽车的后视镜、公路急转弯处的反光镜都是凸面镜,利用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
汽车后视镜
广角镜
01
平面镜
汽车前灯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利用它可以将光几乎平行射出。由光路的可逆性,凹面镜可以会聚平行光。位于我国贵州省平塘县的“中国天眼”,是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其反射面的大小相当于30个足球场,利用它的球冠形反射面会聚电磁波,开展深空探测,推进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研究。
凹面镜的会聚作用
汽车前灯的反光装置
中国天眼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典例1】如图,小猫看到了镜中的“自己”,这是利用了(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B
【解析】小猫看到了镜中的“自己”是平面镜成像,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课堂练习
【典例2】早晨,小科同学在上学之前,总要对着镜子检查一下自己的着装。如何才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晰呢?小科应把平面镜放在(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A
【解析】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人的像是人身上接收到的太阳光反射向镜面,再经镜面反射而形成的。所以要能较清楚地看清自己的面容,自己应面对窗口,镜子的反射面应朝本人,应把平面镜放在A位置,这样由人身上射向镜面的光变多,反射光线更多,成像更清晰,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课堂练习
【典例3】小金开车去天目山游玩,途中经过一段盘山公路时,通过观察路口的广角镜来判断对面是否有车辆驶过,广角镜的原理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A
【解析】广角镜可以反射光线,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是一个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
第4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
(第2课时)
科学浙教版(2024) 八年级上册第4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第2课时)(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1.4 光的反射和折射(第2课时)
学情 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教版八上第一章第4节第2课时。八年级学生已对光的直线传播等基础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初步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方面仍需加强。对于平面镜成像,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体验,像照镜子、观察水面倒影等,这使他们对成像现象并不陌生,容易产生探究兴趣,不过这种认识多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对成像规律的理性认知,比如难以自主发现像与物的大小、距离关系等。 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可能对光的反射原理理解不够深入,这会影响他们对平面镜成像原理的掌握。而且,之前的学习中,学生较少接触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理规律的过程,在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能力有限,像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可能会出现对实验步骤理解不清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如玻璃板未竖直放置导致像与物无法重合,或在测量距离时出现误差等。 此外,虚像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难以将 “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汇聚而成” 这一本质与生活中的成像现象联系起来。同时,学生在应用知识解释现象时,可能会出现逻辑混乱的问题,比如在分析抬头显示系统工作原理时,不能准确将平面镜成像规律与实际应用结合。
教学 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的含义;正确绘制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科学思维: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应用规律解释现象;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初步形成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交流活动形成相互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科学观念;体验科学的美妙与和谐,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投入后续学习。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规律 难点:平面镜成像作图
教学 准备 课件、课本、视频、活动器材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 课 导 入 抬头显示系统(HUD)近年来逐步成为汽车行业的标准配置。这项技术能将行车数据投射到前挡风玻璃上,驾驶者在不低头的情况下可以获取重要信息,如车速、导航指示等。 抬头显示系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它是如何实现信息投影的呢? 分享对HUD 工作原理的初步理解,提出 “平面镜成像是否参与其中” 等问题,激发探究兴趣。
新 知 讲 授 一、平面镜 1、平面镜:我们平时使用的镜子的表面是平的,叫作平面镜。 【特别提醒】玻璃板、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表面等都相当于平面镜。 探究实践:平面镜成像规律 对着平面镜观察自己的时候,我们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的大小、位置跟我们自己的大小、所处的位置有什么关系?让我们用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来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1. 实验设计和进行实验 (1)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将一块玻璃板竖立在纸上,在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2)选取两支大小相同的蜡烛,把一支蜡烛点燃后放在玻璃板的前面,看一看玻璃板后面有没有蜡烛的像。 (3)再拿另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个位置就是点燃的蜡烛所成像的位置。 (4)用笔在纸上记下这两支蜡烛位置。实验中,你观察到的蜡烛的像与蜡烛的大小是否相同?相同。 (5)移动点燃的蜡烛到另一个位置,重做上面的实验。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的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并加以比较。 2. 实验数据记录: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 分析与论证:蜡烛所成像的位置和蜡烛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 交流讨论 (1)本实验要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为什么? 因为在较暗环境下蜡烛的像更清晰,便于观察。 为什么用半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用两支等大的蜡烛的目的是什么?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运用了等效替代法) 如果有2毫米和4毫米厚的玻璃板,应选择2毫米的。为什么? 因为厚玻璃板会形成明显的两个像。 (5)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上光屏(白纸),光屏上不能(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的像,为什么?因为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2、平面镜成像规律 (1)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3、平面镜成像作图 (1)对称法 成像原理法 问题:从S点发出的光线经镜面反射恰好经过P点,请作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科学拓展:凸面镜和凹面镜 除了平面镜外,人们也常用到凸面镜和凹面镜,它们统称为球面镜。汽车的后视镜、公路急转弯处的反光镜都是凸面镜,利用凸面镜可以扩大视野。 汽车前灯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利用它可以将光几乎平行射出。由光路的可逆性,凹面镜可以会聚平行光。位于我国贵州省平塘县的“中国天眼”,是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其反射面的大小相当于30个足球场,利用它的球冠形反射面会聚电磁波,开展深空探测,推进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研究。 实验前猜想:结合照镜子的体验,猜想 “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同”“像的位置如何确定”,并记录猜想依据。 设计与操作实验 分组实验:以 4 人小组为单位,按步骤完成实验: 竖立玻璃板并标记位置,放置点燃的蜡烛 A,观察像的位置; 用未点燃的蜡烛 B 在玻璃板后移动,直至与 A 的像完全重合,标记蜡烛位置; 改变蜡烛 A 的位置,重复实验并测量物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数据记录:将 3 次实验的物距、像距填入表格,标注 “像与物是否等大”“连线是否垂直镜面” 等现象。 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实验结论,对比不同小组数据,分析 “为何厚玻璃板会出现重影”“较暗环境对成像的影响” 等问题,总结实验误差原因。 作图实践 对称法练习:在课本或练习纸上画出物体 AB 在平面镜 MN 中的像,标注对称点; 原理法挑战:完成 “从 S 点发光经镜面反射过 P 点” 的光路图,理解虚像的形成原理(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汇聚)。
课 堂 小 结 1、平面镜的定义与实例:表面平整的镜子称为平面镜,例如玻璃板、平静水面、抛光金属表面等。 2、平面镜成像规律 (1)像的性质:成正立、等大的虚像(由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汇聚形成,无法用光屏承接)。 (2)位置关系: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二者关于镜面对称。 3、实验探究要点 (1)实验设计: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选用两支等大的蜡烛,通过等效替代法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2)关键操作:实验需在较暗环境中进行,以确保像更清晰;应选用薄玻璃板,避免因厚玻璃板形成重影。 4、成像作图方法 (1)对称法:通过作物体关于镜面的对称点来确定像的位置。 (2)原理法:依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发光点经镜面反射后的光线路径。 5、球面镜的应用 (1)凸面镜: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常用于汽车后视镜、公路反光镜,能够扩大视野。 (2)凹面镜:具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可用于汽车前灯反光装置、“中国天眼”(FAST),能汇聚电磁波或光束。
板 书 设 计
作 业 设 计 (请老师按实际教学需求撰写)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实验探究环节虽通过蜡烛成像激发了学生兴趣,但部分学生对玻璃板竖直放置的重要性理解不足,导致像与物重合困难,后续需加强操作示范。虚像概念的抽象性使部分学生理解吃力,可增加多媒体动态演示辅助教学。球面镜应用举例时,学生对“中国天眼”的原理讨论较积极,反映出科技实例能有效提升参与度。此外,课堂时间分配上,成像规律的分析稍显仓促,今后需优化流程,确保学生有充分时间消化知识,强化从实验现象到物理规律的推理能力培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