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酸碱性
一、单选题
1. 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食物 苹果汁 西瓜汁 牛奶 鸡蛋清
pH 2.9 5.8 6.4 7.6
A.牛奶放置一段时间后变酸,pH变大 B.西瓜汁比苹果汁酸性强
C.鸡蛋清和牛奶都显碱性 D.胃酸过多的人应该少饮苹果汁
2.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甲图表示向稀硫酸溶液中加水进行稀释
B.乙图表示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锌粒和铁粉
C.丙图表示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
D.丁图表示向氯化镁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3.课外实践小组测定了以下食物的pH,酸性最强的是( )
A.木瓜pH=5.5 B.菠萝pH=4.1 C.草莓pH=3.2 D.柠檬pH=2.3
4.下列是实验室中常见的几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测溶液pH B.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稀释浓硫酸 D. 取用液体
5.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下列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肥皂水的为7
B.人体汗液的大约为12
C.把2只鸡蛋举高1米,做的功大约是1焦
D.人步行时的功率大约为1000瓦
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有关实验问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做“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时,一定要用到过滤操作
B.碳酸盐、碳酸氢盐中只有碳酸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
C.沉淀过程中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D.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一定是碱
二、填空题
7.归纳总结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小科同学用图甲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变化)。
(1)依据反应②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会变质,其化学方程式为 。
(2)小科用微观示意图(如图乙)来说明反应③的发生,在反应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的离子是 。
(3)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____。
A.Na2CO3 B.HCl C.CuSO4 D.NaCl
8.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三瓶无色溶液:H2SO4溶液、NaOH溶液和KNO3溶液,要求只用无色酚酞一种试剂鉴别它们。请完成如下实验:
(1)取少量三种溶液分别加到A、B、C三支试管中,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A试管中的溶液变成红色。则A试管中的是 溶液。
(2)任取剩余两种溶液中的一种,滴入上述试验后的A试管中,若观察到A试管中的溶液 ,则滴入的是 溶液。
9.向盛有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加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后再逐滴加入稀硫酸,其中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与烧杯中沉淀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b点对应溶液的pH 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原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钡的质量为 g。
10.许多植物的果实和花瓣中含有色素。现提取几种植物的果实或花瓣的汁液,用稀酸液、稀碱液和水逐一检验,现象记录如下表。
植物的汁液 在酸性溶液中 在水中 在碱性溶液中
牵牛花 红色 紫色 蓝色
万寿菊 黄色 黄色 黄色
胡萝卜 橙色 橙色 橙色
玫瑰 浅红色 浅红色 绿色
(1)上述植物的汁液不能用来区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两种植物是 。
(2)手工制作一朵纸玫瑰花,用pH=12的某种溶液浸泡后晾干,用所提取的玫瑰的汁液均匀地涂在纸玫瑰花上,纸花会变成 色。
(3)与实验中常用的指示剂石蕊的变色原理相似的是 (填植物的名称)。
11.皮蛋是我国传统风味食品,制作皮蛋的方法有多种,一种制作含锌皮蛋的方法是把鸭蛋放在培养液中浸泡,培养液由水、食盐、氢氧化钠、少量硫酸锌等物质配制而成。
(1)取少量培养液于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后变红,则培养液的 pH 7(填“<”、“>”或“=”);
(2)在(1)的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硫酸,红色褪去,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这时在所得的溶液中加入一种盐溶液产生了沉淀,该盐可能是 (可多选)。
A.BaCl2 B.CuSO4 C.AgNO3 D.KNO3
三、解答题
12.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柯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进行了如甲、甲图乙两图所示的实验。(注:BaCl2,溶液呈中性)
(1)小柯认为“图甲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你认为小柯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分析图乙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 。
(3)进一步探究:另取少量样品溶液,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请在图丙中画出“生成CO2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变化”的大致图像。
四、实验探究题
13.小徐和小金同学想“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是否放热”,分别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小徐的实验: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30mL,用温度计测出其温度为13℃,然后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固体,一段时间后再用温度计测出溶液温度为22℃。由此,小明同学得出“NaOH与稀硫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
②小金的实验: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夹持等固定装置省略)。向烧瓶内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定量的稀硫酸;观察到紅墨水在实验过程中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由此,小天同学得出“NaOH与稀硫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请回答:
(1)小徐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 请说明理由 。
(2)小金的实验中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转换法,他的实验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关键是在装置中增加了导管a,导管a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 。
(3)实验结束后,小金同学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认为他的实验中NaOH与稀硫酸两者已恰好完全反应。小滨同学认为小明的实验结论是不可靠的,于是他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 不变色,说明溶液呈中性。
14.小明在研究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时,把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得到无色溶液A。无色溶液A中除了化钠之外还有什么 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 实验二
猜想 可能还有盐酸 可能还有氢氧化钠
实验过程 在试管中加入2~3颗锌柱,再滴加少量无色溶液A ▲
实验现象 无气泡产生 pH=13
实验结论 无色溶液A不含有盐酸 ▲
(1)实验二中的结论是 。
(2)请补充实验二中测定溶液pH值的实验过程: 。
(3)请你简要再写出一个验证的实验方法,并说明实验现象: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常温下,pH值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pH值越小,酸性越强。
【解答】A、牛奶变酸,pH值将变小,故A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西瓜汁的pH大于苹果汁,可知苹果汁的酸性更强,故B错误;
C、鸡蛋清的pH值大于7,可知鸡蛋清显碱性,牛奶的p H值小于7,可知牛奶呈酸性,故C错误;
D、胃酸过多的人应该少饮酸性的苹果汁,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盐的性质及用途
3.【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pH越大,碱性越强,酸性越弱;pH越小,碱性越弱,酸性越强。
【解答】在四种食物中,柠檬的pH=2.3最小,因此它的酸性最强,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4.【答案】D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解答】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A.测溶液pH时,应该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液体,然后滴在pH试纸上,最后与标准比色卡比照,故A错误。
B.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由于它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因此不能用纸片盛放,应该用玻璃容器盛放,故B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应该将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C错误。
D.取用液体时,试管口略微倾斜,紧挨试剂瓶口,瓶子的标签朝向手心,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5.【答案】C
【知识点】估测;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常温下,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解答】A、肥皂水的溶液呈碱性,大于7,故A不符合题意;
B、汗液的pH值属于弱酸性,汗液pH值在4.5-5.5之间,故B不符合题意;
C、举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将2只鸡蛋举高1米,做的功大约
W=Gh=1N×1m=1J
故C符合题意;
D、人步行时的功率大约为100W,不会达到1000W,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A
【知识点】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解答】A、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的过程),在做“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实验时,一定要用到过滤操作,故选项说法正确;
B、碳酸盐、碳酸氢盐均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如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C、沉淀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如氢氧化钙溶液升温时有氢氧化钙析出,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D、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物质不一定是碱,也可能是盐溶液,如碳酸钠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分析】A、根据粗盐提纯的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碳酸盐、碳酸氢盐均能与酸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C、沉淀过程中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7.【答案】(1)2NaOH+CO2=Na2CO3+H20
(2)Na+,SO42-
(3)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变红色。还能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能与氯化铜、氯化铁等某些盐反应。
【解答】(1)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会变质,说明是与空气中的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从左右两幅图中可以看出,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了水分子,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不变的是: Na+,SO42-
(3)碱与盐反应,反应物需要都可溶,反应后要有沉淀生成。碳酸钠,氯化钠与氢氧化钠交换成分后还是这两种物质,不反应,盐酸是酸不是盐。所以选C硫酸铜。
8.【答案】(1)NaOH
(2)红色消失;H2SO4(或红色不消失,KNO3)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遇酸或中性溶液不变色;
(2)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通过分析A试管中颜色的变化就可以识别出H2O4溶液,进而将三种溶液区分开来。
【解答】(1)滴加酚酞后,A试管中溶液变红色,说明里面是碱性溶液,只能是NaOH溶液;
(2)如果将稀硫酸溶液滴加到A试管中,二者会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由于碱性消失,所以溶液的红色会逐渐褪去,因此:滴入上述试验后的A试管中,若观察到A试管中的溶液红色消失,则滴入的是H2SO4溶液。
9.【答案】(1)大于
(2)H2SO4+Cu(OH)2═CuSO4+2H2O
(3)17.1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加入稀硫酸产生沉淀的变化趋势确定b点对应溶液中有氢氧化钠分析;
(2)根据氢氧化铜与硫酸的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分析;
(3)根据硫酸钡沉淀质量及钡元素质量守恒分析。
【解答】(1) 向盛有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加一定质量的硫酸铜溶液,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钡两种沉淀,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充分反应后再逐滴加入稀硫酸,由图像可知,沉淀质量继续增加,然后保持不变,然后再减少,说明加硫酸前的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钠和硫酸钠,则b点为氢氧化钡刚好完全反应的点,溶液中还有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pH大于7.
(2)cd段固体减少,为氢氧化铜与硫酸的反应,反应方程式为H2SO4+Cu(OH)2═CuSO4+2H2O。
(3)由图像可知,最终产生23.3克硫酸钡沉淀,由钡元素质量守恒可知,原混合溶液中氢氧化钡质量为=17.1g.
故答案为:(1)大于;(2)H2SO4+Cu(OH)2═CuSO4+2H2O;(3)17.1。
10.【答案】(1)万寿菊、胡萝卜
(2)绿
(3)牵牛花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四种花的花汁在稀酸和稀碱中胡萝卜万寿菊的汁液颜色不变,因此不可做指示剂.(2)玫瑰花汁遇碱会变成绿色.(3)利用石蕊遇酸碱的变色情况分析即可.此题是对指示剂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中提供的信息进行有效地归纳整理,然后再结合所学的指示剂知识解决即可.
【解答】解:(1)由表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四种花的花汁在稀酸和稀碱中胡萝卜万寿菊的汁液颜色不变,因此不可做指示剂.(2)利用表中的变色情况可以判断玫瑰花汁遇碱会变成绿色.(3)利用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的变色情况与牵牛花相似.
故答案为:(1)万寿菊、胡萝卜;(2)绿;(3)牵牛花.
11.【答案】(1)>
(2)H2SO4+2NaOH=Na2SO4+2H2O;A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碱溶液的pH值大于7;硫酸可以和氢氧化钠发生酸碱中和反应,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银离子不仅可以和氯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氯化银沉淀,还可以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银沉淀
【解答】(1)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碱溶液的pH值大于7,故填“>”
(2)硫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故 H2SO4+2NaOH=Na2SO4+2H2O ;
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酸钡沉淀,银离子不仅可以和氯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氯化银沉淀,还可以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银沉淀,故选AC
故(1)>(2) H2SO4+2NaOH=Na2SO4+2H2O ,AC
12.【答案】(1)不正确,无论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都会使酚酞试液变红。
(2)部分变质
(3)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 (1)根据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可使酚酞试液变红,变质生成后的Na2CO3也会使酚酞变红来分析;
(2)根据BaCl2可与变质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沉淀,反应后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变红,可以分析溶液的性质及原有的物质;
(3)根据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成分可分析,滴加盐酸会发生的2个反应来分析。
【解答】 (1)因为氢氧化钠变质会生成碳酸钠溶液也是呈碱性,若部分变质溶液中会有氢氧化钠,碳酸钠都呈碱性,都会使酚酞变红,若完全变质只有碳酸钠也会使酚酞变红。
(2)滴加BaCl2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有碳酸钡生成,说明氢氧化钠变质生成了碳酸钠,因滴加的量为足量,说明碳酸钠完全反应;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只能有氢氧化钠,由此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3)碱性溶液中不可能生成酸性气体,所以盐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此时没有气泡产生,在氢氧化钠被盐酸反应完全后,盐酸再与碳酸钠反应有气泡产生,至反应结束。NaOH+HCl=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作图如下:
13.【答案】(1)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2)起到连通器的作用,使液体更好的流下
(3)紫色石蕊试液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放热分析;
(2)根据连通器原理分析;
(3)根据酚酞遇酸性和中性溶液都呈无色,石蕊可验证酸、碱、中性溶液分析。
【解答】(1)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所以利用氢氧化钠固体与硫酸反应时温度上升,无法确定是否为反应放热;
(2)小金的实验中导管a起到连通器的作用,使液体更好的流下;
(3)酚酞遇酸性和中性溶液都呈无色,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呈无色,也可能是氢氧化钠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也可能是酸过量,可将酚酞替换成石蕊试液,通过溶液不变色可证明溶液呈中性。
故答案为:(1)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2)起到连通器的作用,使液体更好的流下 ;(3)紫色石蕊试液。
14.【答案】(1)无色溶液A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合理即可)
(2)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A,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验证实验一或二都可以)如验证实验二:在试管中滴加少量无色溶液A,再滴加2~3滴硫酸铜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pH值的测量及方法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结合盐酸和氢氧化钠的性质分析。
【解答】(1)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后溶液中一定有氯化钠,实验二中测得溶液pH=13,所得结论是无色溶液A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
(2)由实验二的现象可知,该实验过程为测定溶液pH,操作为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A,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要验证实验一结论,还可取溶液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有无气泡,若验证实验二结论可利用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氯化铁溶液等反应产生有色沉淀完成。
故答案为:(1) 无色溶液A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2)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A,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3) (验证实验一或二都可以)如验证实验二:在试管中滴加少量无色溶液A,再滴加2~3滴硫酸铜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