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节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同步练习2025-2026学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0 22:0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上第一章第五节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酸、碱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苛性钠、烧碱、火碱都是氢氧化钠 B.稀盐酸能够使酚酞试液变红
C.氢氧化钙可以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D.许多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如柠檬、柑橘)中含有酸
2.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羊毛线和棉线
B.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C.用燃烧的小木条放入集气瓶内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
D.用肥皂水涂在蚊虫叮咬处止痒
3.用数字传感器探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C.该实验是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D.45s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4.如图所示是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pH的变化图象,下列说法正(  )
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钠和硫酸
B.图中b点时,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D.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到硫酸溶液中
5.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情形能说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
A.滴入适量氯化铁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 1
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6.下列关于酸和碱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酸碱的反应要放出热量
B.酸碱的反应一定有盐生成
C.酸碱的反应一定有水生成
D.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的pH=0
二、填空题
7.酸、碱、盐溶解性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列出了“部分酸、碱、盐在20 ℃时的溶解性”。请利用此表完成以下任务:
OH- Cl- CO SO
H+ - 溶、挥 溶、挥 溶、挥 溶
Na+ 溶 溶 溶 溶 溶
Ca2+ 微 溶 溶 不 微
Ba2+ 溶 溶 溶 不 不
Cu2+ 不 溶 溶 不 溶
(1)20 ℃时Cu(OH)2的溶解性:   。
(2)写出一种可溶性碳酸盐的化学式:   。
(3)写出一个有沉淀生成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判断硝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并说明理由:   。
8.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吗?三位同学为探究此问题进行了下列实验:
(1)乙同学按乙图装置进行实验,其中的澄清饱和石灰水的作用是   。
(2)丙同学按丙图实验,根据   现象也能证明中和反应是放热的。
9.如图以稀盐酸为例的反应关系体现了酸的化学性质,其中X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不同.结合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稀盐酸中阳离子的符号是   ;
(2)反应①中石蕊溶液变为   色;
(3)反应⑤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图中属于中和反应有   (填序号);
(5)反应有气体生成的有   (填序号).
10.芋艿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既可当粮食,又可作蔬菜.
(1)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产生一种白色汁液,汁液内台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物质可用来涂抹止痒的是   。
A.食醋B.熟石灰C.食盐D.纯碱
(2)有经验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也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如果将带皮芋艿煮熟后,再用手去皮也不再会有痒的感觉.根据上述现象,请推测皂角甙的一种化学性质   。
11.有10mL稀盐酸(其中滴有少量紫色石蕊试剂)的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用pH计(测pH的仪器)测定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下。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mL 0 2 4 6 8 10 12 14
烧杯中溶液的pH 1.1 1.2 1.4 1.6 2.0 7.0 11.0 12.2
(1)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    mL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13mL时,溶液中的溶质有哪些?   ;
(用化学式表示)
三、解答题
12.某高速公路发生一起严重追尾事故,造成槽罐车内的12吨多浓盐酸泄漏,泄漏处白雾弥漫,环境监察部门组织大批人员对泄漏的盐酸进行处理,紧急调运大量碱性的白色粉末进行中和稀释,最后盐酸被拦截在限定区域,使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浓盐酸泄漏,形成白雾弥漫,这些白雾是如何形成的   
(2)调运大量碱性的白色粉末进行处理,根据你学过的知识,从可行、经济、环保等综合因素考虑,白色粉末最有可能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
(3)环保检测人员对处理过的废液进行检测。取少量废液滴加无色酚酞试液,结果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则下面推断合理的是 。
A.溶液一定呈酸性 B.盐酸一定没有残留
C.白色粉末一定没有残留 D.白色粉末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四、实验探究题
13.在学习了酸碱知识后,某科学兴趣小组用黑枸杞提取液作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室温时,将蒸馏水和不同pH的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分別装在14支试管中、并向每支试管中滴加3滴黑枸杞提取液。实验结果如下表:
试管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p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颜色 粉红 粉红 粉红 浅紫 浅紫 浅紫 紫 蓝 蓝 深蓝 深蓝 灰绿 黄 黄棕
实验二:室温时,向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以下4种物质,各滴加3滴黑枸杞提取液。实验结果如表中所示:
物质 稀盐酸 稀硫酸 牛奶 炉具清洁剂
颜色 粉红 浅紫 紫 黄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试管   中所装的为蒸馏水(选填字母)。
(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炉具清洁剂适合消除   类污渍(选填“酸性“或”碱性”)。
(3)小科认为黑枸杞提取液也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的理由是   。
14.某化学活动小组以“酸碱盐的性质”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1)同学们从农田里取回一份土壤样品,检测结果呈酸性,从经济和可行方面考虑要改良此土壤的酸性,应向农田里施加   .
(2)同学们用图1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
I.为了验证反应①,小红将石蕊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   .
II.依据反应④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III.为了验证反应③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
a.Na2CO3 b.HCl c.FeCl3 d.Ba(NO3)2
Ⅳ.同学们想用图2表示反应②的微观实质,请在A处补充画出反应后烧杯中的微观粒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类型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酚酞在碱性条件下会由无色变为红色。
【解答】A、氢氧化钠的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稀盐酸呈酸性,不能使酚酞变色,故B错误,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钙呈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许多生活中常见的水果呈酸性,是因为水果中含有酸,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塑料、橡胶、纤维等有机合成材料的特点
【解析】【解答】A、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线没有,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B、碳酸氢钠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用燃烧的小木条放入集气瓶口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集满,不能伸入瓶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D、肥皂水显碱性,能与蚊虫叮咬处的蚁酸反应,可用肥皂水涂在蚊虫叮咬处止痒,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分析】A、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B、根据碳酸氢钠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肥皂水显碱性,能与蚊虫叮咬处的蚁酸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3.【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常温下,pH小于7的溶液呈酸性,pH等于7的溶液呈中性,pH大于7的溶液呈碱性。
【解答】A、由图可知,随着反应进行,温度逐渐升高,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A错误;
B、由图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pH逐渐变大,可知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故B错误;
C、实验刚开始时溶液呈酸性,可知是将氢氧化钠滴加到稀盐酸中,故C错误;
D、45s时溶液的pH发生突变,且此时溶液的温度最高,可知此时恰好完全反应,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情况分析,该实验过程中溶液pH由大于7减小,所以是将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当溶液pH大于7,说明碱有剩余,pH小于7,说明酸有剩余,pH等于7,说明恰好完全反应。
【解答】A、 图中a点pH大于7,说明碱有剩余,则该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不符合题意;
B、 图中b点时,pH=7,说明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符合题意;
C、 图中c点pH小于7,所示溶液呈酸性 ,不符合题意;
D、 该实验过程中溶液pH由大于7减小,所以是将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分析。
【解答】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说明了盐酸是过量的或恰好完全中和。故A错误;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不显色,故B错误;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当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故C正确;
D、由于加入了稀盐酸,溶液中存在Cl-,不论盐酸是过量还是恰好完全反应,Cl-会和Ag+生成沉淀,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酸和碱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呈中性溶液p H=7分析。
【解答】酸碱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呈中性,pH=7;
故答案为:D。
7.【答案】(1)不溶于水
(2)Na2CO3
(3)Ba(OH)2+H2SO4=BaSO4↓+2H2O
(4)不能,不满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分析。
【解答】 (1)20 ℃时Cu(OH)2的溶解性为不溶于水;(2)由表中信息可知,碳酸钠为可溶性碳酸盐;(3)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4)硝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交换成分后没有水或气体或沉淀生成,不符合复分解反应条件,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8.【答案】(1)证明反应放热
(2)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分析;
(2)根据中和反应放热装置内气体膨胀分析。
【解答】(1)石灰水中溶质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可利用饱和石灰水证明反应放热;
(2)中和反应放热时,装置内气体膨胀会逸出,所以根据丙实验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反应放热;
故答案为:(1)证明反应放热;(2) 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
9.【答案】(1)H+
(2)红
(3)Fe2O3+6HCl═2FeCl3+3H2O
(4)③
(5)②④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稀盐酸中阳离子是氢离子,写出其离子符号即可.(2)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3)反应⑤是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4)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5)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稀盐酸中阳离子是氢离子,其离子符号为:H+.(2)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3)反应⑤是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4)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图中属于中和反应是反应③.(5)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稀盐酸能与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H+;(2)红;(3)Fe2O3+6HCl═2FeCl3+3H2O;(4)③;(5)②④.
10.【答案】(1)a
(2)受热易分解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指物质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条件下所具有的性质。 这些性质通常可以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得到,并且不改变物质的组成或结构。 化学性质: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1) 新鲜芋艿在去皮时会产生一种白色汁液,汁液内台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物质可用来涂抹止痒的是 a,因为食醋是酸性的,可以和碱性物质发生反应,去除碱性物质,B物质显碱性;C物质是中性;D物质是碱性;
(2) 有经验的人遇到这种情况,会将手靠近火源烘一烘,也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如果将带皮芋艿煮熟后,再用手去皮也不再会有痒的感觉.根据上述现象,请推测皂角甙的一种化学性质 受热易分解;
故答案为:(1)a(2) 受热易分解
11.【答案】(1)10;NaOH+HCl=NaCl+H2O
(2)NaCl、NaOH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当pH等于7时,恰好完全反应,氢氧化钠溶液超过10毫升时,溶液呈碱性。当pH=1.3时,溶液呈酸性,这时溶液中的溶质既有生成的氯化钠,又有未反应的盐酸。
【解答】 (1)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等于7,此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10mL;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OH+HCl=NaCl+H2O
(2)当pH=1.3时,稀盐酸没有完全反应,这时溶液中的溶质有剩余的盐酸和反应生成的氯化钠。
故答案为:(1)10(2)NaOH+HCl=NaCl+H2O(2)NaCl、NaOH
12.【答案】(1)浓盐酸中的氯化氢气体挥发,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
(2)熟石灰;熟石灰碱性可以与盐酸反应,降低酸性,且价格便宜,腐蚀性弱
(3)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的知识分析解答;
(2)在各种碱性物质中,熟石灰是最经济、环保的;根据酸碱中和的产物、市场价格和腐蚀性的大小分析使用它的理由。
(3)无色酚酞试液遇酸和中性液体不变色,遇到碱类变红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浓盐酸泄漏,形成白雾弥漫,这白雾形成的原因是:浓盐酸中的氯化氢气体挥发,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成盐酸小液滴;
(2)调运大量碱性的白色粉末进行处理,从可行、经济、环保等综合因素考虑,白色粉末最有可能是熟石灰,理由是:熟石灰碱性可以与盐酸反应,降低酸性,且价格便宜,腐蚀性弱。
(3)在废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后不变色,那么溶液可能酸性,也可能呈中性,故A、B错误;
白色粉末呈碱性,如果有残留,那么无色酚酞呈现红色,因此白色粉末无残留,故C正确;
因为不知道溶液是否呈酸性,因此无法确定白色粉末是否和盐酸完全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13.【答案】(1)G
(2)酸性
(3)正确;黑枸杞提取液在酸或碱性溶液中呈不同颜色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水的pH=7分析;
(2)根据酸性和碱性物质能发生反应分析;
(3)根据能在酸或碱性溶液中呈不同颜色的物质可作酸碱指示剂分析。
【解答】(1)实验一试管G中溶液pH=7, 所装的为蒸馏水 。
(2) 炉具清洁剂滴加3滴黑枸杞提取液呈黄色,说明呈碱性,适合消除酸性类污渍。
(3) 黑枸杞提取液在酸或碱性溶液中呈不同颜色 ,所以黑枸杞提取液可作为酸碱指示剂。
故答案为:(1)G;(2)酸性;(3)正确; 黑枸杞提取液在酸或碱性溶液中呈不同颜色 。
14.【答案】(1)Ca(OH)2
(2)红色;CO2+2NaOH=Na2CO3+H2O;NaOH+HCl=NaCl+H2O;复分解反应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酸碱中和反应“和“经济和可行”来选择需要添加的物质;(2)Ⅰ.根据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成红色分析;Ⅱ.根据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分析;III.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必须有水、沉淀或气体生成.Ⅳ.根据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类型,推断反应类型.
【解答】解:(1)改良此土壤的酸性,一般加入熟石灰,故填:Ca(OH)2;(2)Ⅰ.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成红色,所以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故填:红色;Ⅱ.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III.氢氧化钠与盐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必须有水、沉淀或气体生成.
A.Na2CO3和氢氧化钠不反应,故错误;
B.HCl是酸,不符合题意,故错误;
C.FeCl3和NaOH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故正确;
D.Ba(NO3)2和氢氧化钠不能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所以不反应,故错误;
故选:C.Ⅳ.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分析微粒的变化,酸与碱中和的实质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即OH﹣+H+=H2O.如图 ,该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故为复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1)Ca(OH)2.(2)I.红色;II. CO2+2NaOH=Na2CO3+H2O;III. C;
Ⅳ.NaOH+HCl=NaCl+H2O,复分解反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