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3.6《观察土壤》说课
大家新学期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观察土壤》。我主要从教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评价设计几方面展开。
说教材
《观察土壤》这节课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三章《岩石和土壤》中第六节课,在第一课《岩石和土壤的故事》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岩石和土壤记录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整体上了解土壤,在第五节《岩石、沙和黏土》这一节过渡课,我们将学习内容由岩石转化到了对沙和黏土的观察,并经过观察分析推理将和土壤建立了联系,初步认识到土壤是岩石在大自然多种力的共同作用下破碎而逐步形成。“土壤里有什么?是学生研究土壤时最想知道的问题。本课正是基于前面学习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的。主要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的成分三个方面对土壤进行细致观察。
说学情
土壤是学生在生活中司空见惯、随处可见的,学生可以通过生活经验猜测土壤中可能由哪些物质组成,却又没有充足的证据依托,所以土壤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这便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对于土壤组成中的腐殖质、无机盐可能学生不太容易发现,腐殖质有特殊气味,采用加热实验来发现,操作方法需要帮扶,无机盐的认识采用微课形式。
说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目标
1.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土壤在水中按颗粒大小分层:黏土、粉砂、沙、沙砾(小石子)。
探究实践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思维目标
能在科学探究后认识到土壤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十分重要。
3.在观察的基础上,能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修正前测,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责任态度目标
1.认识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保护土壤意识。
2.在学习中大胆发表观点、乐于合作、真诚评价。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策略
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等方面的特点,本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实验探究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以合作策略为原则,采用“课堂前测--质疑--长时探究--取证--修正--概念再建构”的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过程:
前测激疑,导入新课
(一)课前对学生进行课堂前测。
(设计意图:针对问题“猜测土壤中有什么”,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能了解到的学生的想法十分有限。而通过课堂前测,教师能够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想法,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就显得更加有针对性,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同时,利用课堂前测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冲突,究竟土壤中是否含有这些成分,必须通过探究寻找证据,自然导入探究学习。
此外,课堂前测以思维导图为记录手段,既符合学生平时科学学习记录的习惯,同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可以帮助孩子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二)课堂引入
引入:有看过神奇校车的同学吗?今天我们就请来了奇怪的卷毛老师,快来听听她说了什么吧!
(播放卷毛老师录音)
卷毛老师的问题,你觉得土壤里有些什么呢?
(1).展示交流学生对土壤成分前测的记录,揭示课题并板书
(2).对学生回答关键的成分进行追问,怎么可以证明它的存在呢?
(设计意图:课前谈话利用经典的科普读本引入,拉近与学生距离,引导学生爱上科普读物,利用里面孩子喜欢的主角带我们进入课堂探究,给孩子新鲜感,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探究,建构概念
继续卷毛老师录音:跟着卷毛老师进行一场奇妙的土壤之旅吧!
1.研讨观察土壤方法
(1)观察土壤,我们可以用哪些基本方法?
回顾“看、闻、摸”等基本观察方法,明确观察要点。
(2)PPT出示各种实验材料,介绍对应的观察方法及注意事项。
(详见导学单)
设计意图:用肉眼、放大镜看的方法,把土壤倒入水中观察的研究方法难确定土壤中含有水、腐殖质、无机盐等成分,所以针对这一问题利用纸巾吸和放入试管中加热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找到土壤中有水分的证据;加热实验还能通过可闻的气味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比较抽象的腐殖质这一成分。采集土壤的时候要准备干湿两份,其中新鲜土壤让学生在校园或田野挖一块,用塑料袋装好,带回教室。可以让学生亲自感受真实的土壤,并且用袋装不容易脏,新鲜的土壤更容易看到里面动植物活体。老师发放实验器材时会放置一份干燥碾碎的土壤,以便孩子们观察土壤颗粒大小并根据颗粒大小分类。
(3)指导学生在前测导图上及时补充记录研究发现。
要求:(1)用不一样颜色的笔记录观察方法和观察到的现象。
(2)前测中,通过实验找到证据的成分打“√”,没有找到的打“×”,没进行探究或不确定的打“?”。
(3)前测中没有的,但通过实验找到的成分补充到导图中。
2.活动探究——土壤中有什么
(1)学生利用导学单,展开长时探究,观察研究土壤。
(2)整理记录,汇报交流
对照前测,交流在研究中找到的土壤组成,呈现证据。
其他同学帮助补充完善。
学生用红笔整理补充完善自己的记录单。
设计意图:科学概念的建构必须基于充分的证据。首先,在学习手段方面,长时探究是科学生本课堂的重要学习形式。本节课探究内容较多,利用导学单的长时探究可以有效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其次,在记录方面,不一样颜色的笔在前测的基础上继续记录,既可以一目了然地区分猜想与探究事实,也能清晰地体现个体学习的轨迹。同时,利用符号“√”、“×”、“?”的记录,还能可以提高学生探究的效率,树立尊重事实的科学探究意识。
此外,在对知识的整理方面,汇报交流后的补充完善记录单环节有助于学生对证据的树立,便于科学概念的建构。
补充介绍土壤中的无机盐——观看微视频
设计意图:利用微视频教学,学生能清晰地寻找到土壤中有无机盐成分的证据,避免强灌概念,同时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时间不足的问题。
延伸思考,深化学习
利用卷毛老师录音追问土壤成分
1.土壤成分
通过观察沉积实验现象,根据颗粒大小对土壤微粒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在长时探究一开始就先做土壤倒入水中的实验,为现在的充分沉积做好准备。这也是为了下节课《比较不同的土壤》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沉积实验需要的时间很长,很有可能在讲时还没有好,所以我在实验导读单中放在了第一个,并且在注意事项提示时进行强调,再结合导读单中用不同孔径筛子筛的颗粒大小结果,再进行分析,土壤成分的得出相对会顺利一些。这里我也会设计提前准备一份沉积好的泥土,以防万一。
2.土壤与生命
呈现学生课堂前测并交流:土壤、动物、植物的相互关系。
出示土壤与生命的关系图,生结合图片,完善土壤、动物、植物三者间关系的导图。
拓展:观察植物生长繁茂的地方,这里的土壤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也为下节课研究不同类别土壤做好准备。
(四)总结提升,阅读成长
今天跟着卷毛老师我们经历了一次有趣的土壤之旅,快来说说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吧
卷毛老师:录音(推荐阅读:神奇校车系列科普阅读)
设计意图:跟着卷毛老师完成一次探索之旅,跟开头呼应,并且再次推荐阅读,激发孩子们自主学习科学的兴趣,毕竟科学阅读也是科学学习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很多孩子有疑问的东西可以通过阅读去解决。
七、(一)交流评价
1.激励语(针对观察仔细、表达条理清楚、知识面丰富的交流)
(1)你回答的声音真响亮!
(2)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3)对于这个问题,你的回答很有条理,理由很充分!
(4)你的描述实事求是,这就是科学态度!
(5)你的方法真是与众不同啊!
(6)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
......
2.提示语(针对不完善、没有证据支持的交流)
(1)能说说你的证据吗?
(2)真的是这样吗?再仔细观察观察看看?
(3)你的想法与众不同,是否符合实际呢?
(4)能有这样的发现很不容易了,但希望有更多的、独特的发现。
(5)你们都同意他的看法吗?
(6)你有补充或不同意见吗?
......
批评语(针对探究习惯不够端正、不善于倾听的孩子)
(1)先理清楚实验目的再动手。
(2)实验操作很重要,实验记录也同样重要啊!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调整教学策略,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课前提前准备一些评价语,在课堂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然后更具体化的去评价学生,也会利用小组评价,实验时观察和记录的自评互评,作业评价等多方面,将教学评价贯穿始终,从课前、课中到课后,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说课小结
这是我关于《观察土壤》的分析和设计,我看了江特推送的《浙江教研做好科学教育四种加法》,里面提到去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重在实践,激发兴趣”,要“推进基于探究实践的科学教育,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本节课在设计的时候就希望能够采用多种举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长时探究希望孩子们能连贯的,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探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聆听!
(3)学会倾听才能更好地对别人的想法进行补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