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4、古诗三首 课型:新授 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 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②语言运用:认识“庭、未”等5个生字,读准“磨、挑”2个多音字,会写“洞、庭”等10个字。 ③思维能力: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了什么季节。 ④审美创造: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思政元素: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2.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单元导读,“方法”引航
教师活动: 1.默读篇章页上面部分的语句,说一说: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感受金秋时节的自然之美) 2.画出提示本单元课文学习要求的语句,交流:你认为“多种方法”是哪些方法?(生自由表达) 3.(课件出示3首古诗)提问:本课的3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初读三首古诗。 学生活动: 1.学生说一说: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什么? 2.画出提示本单元课文学习要求的语句。 3.交流:“多种方法”是哪些方法? 4.学生初读三首古诗。
活动意图:篇章页导入,知晓单元人文主题,对于本单元的学习有初步的感知。
环节一:运用学法,学习《望洞庭》
教师活动: 1.谈话导入:我们先来领略洞庭湖的波澜壮阔(简要介绍洞庭湖),再随唐代诗人刘禹锡一同望洞庭。(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板书“望洞庭”。) 2.教师范读诗题,指导学生练读诗题,读懂诗题(望洞庭湖)。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指名读,正音,指导读好停顿。) 4.理解诗意,多种形式朗读古诗:(1)借助注释,理解前两句诗和后两句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前两句诗写诗人近望所见:水月交融、湖平如镜。后两句诗写诗人遥望所得:“山水翠”“青螺”。)(2)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平静、和谐)(3)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些什么?(生自由表达) 学生活动: 1.学生领略洞庭湖的波澜壮阔。 2.学生练读诗题,读懂诗题。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好停顿。 4.理解诗意,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5.说一说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6.思考: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些什么?
活动意图:领略洞庭湖的波澜壮阔,有意识的创设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读懂诗。
环节三:指导书写,交流学习所得
教师活动: 1.指导书写“洞、庭、相、未”4个字,如“洞”左窄右宽,右部的“口”首笔竖在竖中线上;“庭”的点从竖中线起笔。 2.引导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不同方面交流学习所得。 3.总结:今天,我们运用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学习了古诗《望洞庭》,以后,同学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继续去阅读其他描写自然风景的古诗。 学生活动: 1.学生练写生字。 2.学生从古诗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等不同方面交流学习所得。
活动意图:通过交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同时,能够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生字。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 提升作业:背诵《望洞庭》并阐述诗意。
6.板书设计: 《望洞庭》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 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4、古诗三首 课型: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 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②语言运用:认识“庭、未”等5个生字,读准“磨、挑”2个多音字,会写“洞、庭”等10个字。 ③思维能力: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了什么季节。 ④审美创造: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思政元素: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2.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联系实际,故事导入。
教师活动: 课件出示图片: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 2.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吗?秋景图,学生自由交流。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学生活动: 1.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2.学生自由读篇章页的内容和谈体会。 3.学生自由朗读。
活动意图: 从学生熟知的图片入手,引导他们畅所欲言,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为学生学习古诗营造良好的氛围。展示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是给予学生课前预习的肯定和鼓励,也有激发学生认真学习古诗的作用。
环节二:精讲研读,理解词语
教师活动: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3.分类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径 斜 爱 霜 (2)指导书写。 径: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左部细长,右部稍宽。它的读音强调是“jìnɡ”,而不是“jīnɡ”。 (3)用形近字区分生字的写法。 如:径—行—经。 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忆、理解生字? 4.师小结 学生活动: 1、学生初读。要求: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学生独立、仔细观察这4个字的结构,你有什么好方法记忆生字?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活动意图:指导书写,学习不同的生字记忆方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环节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教师活动: 师:《山行》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再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看插图,读完后和同桌交流。 1.品读第一、二句。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我们跟随诗人来到山上,首先看到了什么呢? (4)诗意:登上深秋的山,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在深山之间,隐约看到山中有几户人家。 2.品读第三、四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跟随诗人的脚步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由读第三、四句,看看图,想象画面。 (2)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你能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吗?(停车坐爱枫林晚) 3.背诵古诗。 学生活动: 生答:(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生答:(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深秋,天气比较寒冷,所以诗人说“寒山”。“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暗示了山的高大。)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 生1:《山行》这首诗可以抓住“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这几个词语进行背诵。 生2:我觉得这首诗朗朗上口,容易背诵。 生3:我用划分节奏的方法诵读古诗,读着读着就能背诵了。
活动意图: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做到字正腔圆,音韵流畅。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如“白云生处有人家”这句诗句,很有画面感,让学生自然而然察觉到晚秋的山中有人的踪迹,寒山不寂寞,从而在自主探究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生字。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 提升作业:背诵古诗《山形》,复述诗意。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 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4、古诗二首 课型:新授 课时: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 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②语言运用:认识“庭、未”等5个生字,读准“磨、挑”2个多音字,会写“洞、庭”等10个字。 ③思维能力: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了什么季节。 ④审美创造: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
思政元素: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2.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教学准备:PPT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秋天是美丽的,在诗人眼中也是悲凉的,秋天总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愁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首古诗——《夜书所见》。 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在夜里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2.回想一下前面两首古诗的学习方法。 3.作者简介。 学生活动: 1.学生认读上节课学习的有新鲜感的词语。 2.学生说说上节课里的收获。 3.再读课文,学习新课。
活动意图: 学生通过交流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为学习这首古诗做铺垫;课前搜集资料,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也给学生一个能力方面的肯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更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教师活动: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古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 (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挑 落 (2)请学生独立、仔细观察这2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理解记忆这2个生字? (3)师小结 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自学。 2.思考:从哪里能看出作者思乡的愁绪。 3.朗读节奏划分:课件出示(播放比较低沉的背景音乐) 4.观察课文插图,读第一、二句,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诗人为什么说自己是“客”?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5.“萧萧”形容风声。 6.“客”,是因为诗人身在异乡。 7.品读第三、四句。 8.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9.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 学生活动: 生1“挑”,我会做“挑”的动作。它是个多音字,读tiǎo和tiāo。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生1:假如是我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会想到家。我的家乡也在外地,有时候就会很想妈妈。 生2:“动客情”就是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生1:我能感受到诗人站在江边,深秋的凉风吹在他身上,诗人感到很孤独。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说具体。
活动意图: 学生通过独立观察、交流的方法识记生字可以记忆得更牢固,用情景判断多音字的练习,巩固了两个读音。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书写要领,从而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本课的生字。 巩固作业:完成同步练习册。 提升作业:背诵古诗《夜书所见》并复述诗意。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检查 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