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名称 第二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人文主题为“金秋时节”,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望洞庭》《山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描写劝勉朋友,或借景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一阵秋风、一夜秋雨后铺满法国梧桐落叶的水泥道上的美景,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精美的插图与课文描绘的情景极为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景之美。《秋天的雨》是一篇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童真童趣的散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写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课文的文字与插图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图中的花、树、田野配合着文中优美的词句,能让学生对秋天产生无限的遐想,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听听,秋的声音》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语言精练,表达富有韵味,展现了秋天的生机和活力,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了天上的一排排大雁和地上农作物丰收的景象,能帮助学生体会秋景的美丽,想象秋天的画面和声音。 本单元教材中,《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课文中难懂的词语,课后练习二直指本单元要素,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秋天的雨》以词语“五彩缤纷”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查工具书、想象画面等理解词语的意思;完成课后练习三的仿写时,引导学生用上课文中描写秋天的词语。《听听,秋的声音》一文用词优美,想象丰富,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写日记,要求本着先学写人,再学写事,再写出内心想法,学习写日记,养成留心观察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金秋时节”单元学习主题下,运用已有的方法和同伴互助的方法。,积累与运用单元生字新词。 2.能在理解课文基础上,积累背诵三首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丰富积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单元课文,能运用借助注释、结合图片、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4.边读边想象画面,整体把握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秋日美景。 5.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并迁移运用,拓展阅读。 6.了解写日记的好处,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语言流畅通顺,能和同学交流习作修改同学看不明白的地方。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背诵或默写诗文片段,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具有新鲜感的词句,融人情境,感受课文中丰富的想象,能发挥自己的想象体会诗词意境,感受祖国文字的优美。 ②语言运用:让学生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唤醒其生活经验,积累并加工生活素材;让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所学方法,写作并修改习作。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③思维能力: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运用了想象,写出了独特的感受,教学时抓住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悟和感受。 ④审美创造: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当中去,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并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想象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重难点: 1.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会用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就显得非常重要。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单元主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