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荷 塘 月 色
壹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贰
了解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目标
叁
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多侧面描写景物的手法。
本文有着“白话美术文”的美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一)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二)了解作者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
代表作品: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长诗《毁灭》,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论雅俗共赏》等。
(三)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四)文体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感知
散文特点:善于融情入景,具有绘画美,富有情趣美、意境美。朱自清喜爱古典诗词,常信手拈来,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触为体,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
散文常常使用比喻、拟人、叠音等修辞,所写景物生动鲜活,文章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
教学过程
二、整体感知
文中写了几幅画?侧重写月色还是荷塘?
月色下的荷塘(渺茫)
荷塘上的月色(淡淡)
荷塘的四周(阴森)
侧重写荷塘
(一)从景物特点看,这三段可以分几个层次?分别表现了荷塘月色怎样的特点?用词语概括。
明确:
1.月下荷塘:风姿绰约、幽静淡远。
2.荷塘月色:缥缈轻柔。
3.荷塘四周:幽暗迷蒙。
教学过程
二、文本详析
(二)第四段主要写的是月下的荷塘,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月下荷塘的美景的?景物有何特点?景物顺序如何安排?
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先写满眼田田的荷叶,再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一丝的颤动,脉脉的流水,层次井然,生动形象。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教学过程
(三)分析下列句子为了表现景物特点,作者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既写出叶子出水很高,挺拔的姿态,同时又表现了叶子像旋转的舞裙一般圆美、活泼、错落有致的形态。
教学过程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将白花拟人化,赋予荷花人的袅娜的姿态、羞涩的表情,无论是袅娜开着的风姿万种,还是打着朵儿的含羞带怯、欲说还休都得到一种鲜明而生动的呈现。
3.“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地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作者又连用三个比喻来描摹白色荷花形态各异的美,像一粒粒的明珠,洁白、圆润、又小巧可爱;像碧天里的星星,晶莹、清澈、色彩和光华非常引人注目;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白皙、娇嫩、柔美而又水灵的。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缕缕”是嗅觉感受的长而细,时有时无,而作者却特别巧妙地把它转化为听觉上的歌声,这歌声不仅从远处传来,而且是在高楼之上,在这样一个静谧的夜色中,更加显得若有若无,缥缈动人,能够引起人无限的想象。
教学过程
(四)分析下列词语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1.“曲曲折折”呈现出荷塘的广度。用粗略线条勾勒轮廓。
2.“田田”非常传神,写出了荷叶的绵延相叠以及饱满充盈的状态。
3.“亭亭”显示出荷叶临风摇曳,风姿绰约的美丽形态。
4.“脉脉”本是指用眼神和行动来表达情意,朱自清用来形容叶子底下的流水,流水似乎有了娴静而多情的感觉。
5.“蓊蓊郁郁”是“蓊郁”这一双音节的重叠,不但说明树木之多,使树木茂密之态跃然纸上,而且加重了夜色浓重的气氛。
6.“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是远近高低的连用,从空间位置来写树,造成了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使人如置身于树的包围中。极写荷塘四面树丛之茂密。
教学过程
(五)作者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来描写月光呢?
1.“泻”:“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把月光的温柔流淌传达得淋漓尽致,巧妙地写出了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地优美。
2.“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营造出了静谧、生动、缥缈、轻柔的氛围。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3.“洗”:“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看似是写叶子和花的色与形,其实从侧面反映了月光的柔和与洁净。
4.“笼”: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子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5.“画”:树影本来是偶然印在荷叶上的,“画”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画纸上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呢?
“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
用通俗的比喻说明一个景物在不同状态下的美丽是不同的。这和朱自清当时内心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完全吻合的。表现出了荷塘月色朦胧、素淡、和谐,也表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
教学过程
三、深入探究
(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通感的手法写光与影,将视觉化为听觉形象,流动的光波本来是无声的,但视觉上的明暗、浓淡、高低、动静,它们丰富和谐被转化为听觉上的美妙感受,小提琴婉转优美,搭配上名曲在节奏和韵律上高妙的处理传达出光与影和谐统一,令人沉醉的场景。
写出了月光的柔和,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三、深入探究
(三)第六段景物描写的着笔点是什么?特点是什么?
1.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树写月。
2.特点(1)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围住,可见呈现出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特点。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风姿,点面结合。
(2)远山: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
(3)灯光:没精打采,是渴睡人的眼(拟人,比喻树缝里漏下来的一两点路灯光的暗淡、微弱,平中见奇)。
(4)蝉声蛙声:对比描写,以动衬静,更显月夜之静。
教学过程
(三)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
不多余。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教学过程
(四)你认为这篇文章美的特点在哪里?
1.画面美,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朦胧、静谧、典雅。
2.意境美,荷花的颜色多样,有白色、粉色、深红色、淡紫色、黄色,还有间色。很多诗人都喜欢写红色荷花,但在本文中,作者却只选取了白色,“袅娜地点缀着些白花”,并将这白荷浸润在皎洁的月光之中,有种难以接近之美,让人不由想起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句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语言艺术美,大量运用各种修辞,比如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等。
4.结构美:双线索(家——荷塘——家;不宁静——宁静——不宁静)
教学过程
这篇散文对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和荷塘周围的景象精心布局、巧妙着色,并将自己淡淡的喜悦与哀愁巧妙地寄寓在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之中,达到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荷塘月色》成为写景抒情类散文中的不朽名篇。
教学过程
四、总结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