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十五章 第2节 电流和电路 1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形成的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认识导体和绝缘体。2.了解电路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的作用,掌握电流形成的条件。3.会画简单的电路图。建构电路符号和电路图模型,运用电路图模型解决问题。4.认识通路、断路、短路。
重点难点 重点:会连接简单电路,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认识通路、断路、短路。难点:对电流概念的理解;规范地画出电路图。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电流”“电路的构成”“电路图”“通路、断路、短路”四部分内容,其中“电流”“电路的构成”是学生培养自学能力的主要载体,“利用发光二极管判断电流的方向”是学生培养动手能力、自主获取新知的主要途径,“电路图”“通路、断路、短路”两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突破。学生们是第一次接触到电路元件,学习连接电路,学习画电路图。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能否学会识别电路、连接电路、会画电路图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电学知识的学习,所以应从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组织引导作用设计入手达成本节教学任务。
教学准备 课件、干电池、电池盒、导线、小灯泡、开关、二极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城市里霓虹灯闪烁,五彩斑斓。电冰箱、洗衣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又是如何组成电路的呢?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 电流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荷在金属导体中做了定向移动,但这种定向移动瞬间就结束了。实际中点亮的小灯泡能持续发光,是因为有电荷不断地流过小灯泡。那么,怎样才能使电荷不断地流过小灯泡呢 1.想想做做:让小灯泡亮起来准备器材:小灯泡一个,一个开关、一节电池(带电池盒)和一些导线。分组操作:连接电路,使小灯泡亮,小灯泡要受开关的控制。注意事项:(1)连接电路时,开关一定要断开;(2)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电池的两端,否则将损坏电池和导线。 思考讨论:(1)小灯泡会亮说明了什么 (2)当断开开关,或者导线断开,或者去掉电池,小灯泡还能发光吗 结论:(1)要让小灯泡亮起来,必须要有电池;需要用导线将它与电池、开关连接成闭合电路。(2)闭合开关,小灯泡持续发光,表明有电荷持续流过小灯泡。2.电流的形成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7“电流”部分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2)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播放视频:播放水流与电流的视频,通过类比法得出电流的概念、规定电流的方向。建构概念:(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物理学中,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方向。(3)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电源正极→用电器→电源负极3.利用二极管判断电流的方向想想做做:将LED接入某电路中,闭合开关,观察LED是否发光,判断电路中电流的方向。知识点四 导体和绝缘体 提出问题:什么物体容易传导电荷,什么物体不容易传导电荷呢?演示实验:电荷在金属中的定向移动用橡胶棒连接验电器用金属棒连接两验电器观察:用金属棒和用橡胶棒接触两个验电器,实验现象是怎样的。现象:(1)橡胶棒实验中,验电器A 的电荷量没有变化,验电器B 仍不带电。(2)A验电器中一部分电荷沿金属棒移动到了B验电器中,电荷发生了转移。思考:橡胶棒和金属棒实验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归纳总结: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像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而像橡胶、玻璃、塑料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过渡问题:金属容易导电的原因是什么?移动的是什么电荷?阅读课本,解决问题。小结:金属中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导致金属容易导电。知识点二 电路的构成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8“电路的构成”部分的内容,思考:(1)电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2)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3)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归纳总结:(1)一个简单的电路包括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四种基本的电路元件。(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导线:电流的通道。(3)持续电流的条件:①有电源;②电路闭合。知识点三 电路图情境展示:电饭锅的电路及其电路图。图2是电饭锅下面的电路,看起来眼花缭乱;图3是用符号来表示电路的连接情况,清晰说明电路的连接情况。 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模型建构:常见元件及其符号,要求通过模型建构画出各种原件的符号。学以致用:请画出如图所示实物图的电路图。 归纳总结:画电路图的注意事项(1)电路元件的符号要规范。(2)符号要与实物对应。(3)元件不能画在电路图的拐角处。(4)最好呈长方形,横平竖直。(5)交叉连接处要画实点。知识点四 通路 断路 短路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P39“通路 断路 断路”内容,了解电路的三种状态。演示实验:将两灯泡、干电池、一个开关组成电路。(1)闭合开关,观察两灯泡发光情况。(2)断开开关,观察两灯泡发光情况。(3)直接用导线将电源两极连接,观察两灯泡发光情况。(4)将导线分别接在一只灯泡两端,观察两灯泡发光情况。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参考答案:(1)两灯发光。(2)两灯不发光。(3)电源电路,两灯不发光。(4)一灯发光,一灯不发光,一灯被短接。归纳总结:(1)通路: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用电器工作。(2)断路:电路中无电流,用电器不工作。(3)直接用导线将电源两极连接时,电流不经过灯泡,但在电源内部有非常大的电流通过,所以电源会被烧坏,这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情况。此时电源发生了短路。(4)将导线接在一只灯泡两端,此灯泡熄灭,另一只仍然发光,这说明有电流通过另一只灯泡,而没有流过这只灯泡,电流从灯泡两端的导线经过,此灯泡被导线短接。拓展:常见的两种电路故障1.断路:开关未闭合、导线断裂、接头松脱等,造成电路中无电流,用电器不能工作。2.短路:①电源短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轻则烧坏电源和导线,重则引起火灾;②用电器被短接:当电路中有多个用电器时,把其中部分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导致被短接的用电器不能工作。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梳理本节知识要点。四、板书设计第2节 电流和电路一、电流的形成及方向规定二、导体和绝缘体三、电路的构成四、电路图五、电路的状态:通路、断路和短路
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参与体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让小灯泡量起来、利用二极管判断电流方向,判断电路的状态等,通过具体操作,理解电路及电路图。引导分析现象,让学生思考推理,寻找答案。电路元件及其符号,通过建构模型,把抽象的符号和具体元件结合,识记元件符号。强调画电路图的规范性、严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