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醉翁亭记》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强化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甲]
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②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①。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②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氅③,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黄冈新建小竹楼记》④,有删节)
【注释】①椽(chuán):椽子,架在屋顶承受屋瓦的木条。②丁(zhēng)丁:形容棋子敲击棋盘时发出的清脆悠远之声。③鹤氅:指的是用鸟羽制成的外套,体现文人雅致的装束。④王禹偁在黄州虽处逆境,仍以竹楼为“心灵宅宇”,借竹的坚韧与高洁自喻。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伛偻提携 伛偻: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
(3)公退之暇 暇: (4)被鹤氅 被: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4.两文同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请你简要概括它们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乙】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续。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淮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遗,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选自《郑板桥开仓济民》)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杂然而前陈者(陈列,摆开) B.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C.上有谴,我任之(派遣) D.值岁荒,人相食(遇到,恰逢)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醒能述以文者 以画竹、兰为长
B.而或长烟一空 或阻之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至有忘其为长吏者
D.四时之景不同 去任之日
7.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9.【乙】文中说郑燮“爱民如子”,请根据选文内容再分别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郑燮的品质。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10.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临:
(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3)心窃乐之 乐:
(4)学者诚能八面玲珑 诚: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1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吾兄晦叔①为人慷慨,喜义勇而有大志,能读前史,识其盛衰之迹。听其言,豁如也。困于位卑,无所用以老,然其胸中亦已壮矣。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
今吾兄家荆州,方规地为池,方不数丈,治亭其上,反以为乐,何哉?盖其陶乎不以汪洋为大,不以方丈为局,则其心岂不浩然哉!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然则水波之涟漪、游鱼之上下,其为适也,与夫庄周所谓惠施游于濠梁之乐,何以异?乌②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故名其亭曰:“游鲦③亭”。
(节选自欧阳修《游鲦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晦叔:作者同父异母兄欧阳昺,字晦叔。②乌:哪里,怎么。③游鲦:游动的白色小鱼,语出《庄子》濠梁论辩故事,此处寓自得其乐意。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方规地为池/方不数丈
B.反以为乐/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醉翁亭记》)
C.何以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D.乌用蛟鱼变怪之为壮哉/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大道之行也》)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夫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
15.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
16.结合【甲】文第二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太守因何而醉?
17.结合【甲】【乙】两文,补充填空。
欧阳修虽被贬,但沉醉于山水之乐,【甲】文中的亭子以“醉翁”命名,表现了欧阳修(1) 的人生态度。从【乙】文可知,【乙】文中的亭子以“游鲦”命名,表现了欧阳修的兄长(2) 的人生态度。
18.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乙】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①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②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③,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④园蔬,取池鱼,酿秫⑤酒,瀹⑥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超然台记》)
【注释】①葺(qì):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②庶几:表希望或推测。③遗烈:前辈留下来的功业。④撷(xié):摘下,取下。⑤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⑥瀹(yuè):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秀丽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C.名之者谁 名:命名
D.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得到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语段【甲】中的“琅琊山”有什么特点?
(4)同样是写景,欧阳修和苏轼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阅读以下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乙】
熙宁七年,尚书水部郎中、开封刘君刺守金州。政平岁丰,士民康乐,乃作亭于此城之上。以望牛山而临汉水,以乐府僚属四方之游士,名之曰“忘归亭”。又使其客彭城陈师道记其意曰:西城治汉上游,庐舍敝陋,市肆落寞,名虽为州,实不如秦、楚下县。山林四塞,行数千百里。水道阻险,转缘山间,悬流逆折,触石破舟。回洑①伏平渊深昧不测射工②水蛭中人多死。陆行凭陵,因山梯石,悬栈过险。修林丛竹,悍蛇鸷兽,卒出杀人。邻里无过从,行路不敢饮食。拥掩荫郁,日月隐蔽,夜长昼短,暄寒无时。又多雾雨,疾痰易作;土疏河润,地气发泄,多病脚弱。废丘故宫,颓城败冢,达于四境。狐鸣鸟声,日夜间作,使人怅然怀归,凄然发叹,挥然出涕。于是相与登斯亭以向坐,则又志意舒徐,气血和平,蘧然③而笑,栩然④而歌,超然而忘归。其山川之美,临观之乐不言而知,言不能尽也。士大夫去坟墓,背田庐,从事于异域。故虽君子无厌苦之志而有归心,居官有守,不得去。念岁月之永而忧不可极,作为斯亭与人同乐,以居而忘怀。其志壮哉!公以治人,私以养心,古之政也。
(选自陈师道《忘归亭记》,有删改)
【注】①洑:漩涡。②射工:传说的毒虫名。③蘧(qú)然:惊喜的样子。④栩然:欢畅活泼的样子。
19.用“/”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回 洑 伏 平 渊 深 昧 不 测 射 工 水 蛭 中 人 多 死。
2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山水之乐 丈夫之冠也
B.其西南诸峰 其真不知马也
C.陈师道记其意曰 醉翁之意不在酒
D.念岁月之永而忧不可极 念无与为乐者
21.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政平岁丰,士民康乐,乃作亭于此城之上。
22.联系【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建造“亭”的目的,并谈谈你对“亭”文化有哪些认识。
参考答案
1. 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以……为乐 空闲 同“披”,披着 2.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3.(1)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2)(小竹楼)远处吸纳山峦的景色,无法一一详细描述。 4.甲文表现了欧阳修被贬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豁达态度;乙文表现了王禹偁被贬后随遇而安,在谪居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乐观态度。
【导语】这两篇古文均展现了贬谪文人的精神境界。甲文《醉翁亭记》以滁人游宴之乐反衬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豁达,醉态中暗含政治失意的自我排遣;乙文则通过竹楼雅事(听雨、弈棋、读《易》)凸显王禹偁“以竹明志”的孤高,将逆境转化为审美体验。二者皆以自然景物为媒介,实现了从政治挫折到精神超脱的转化,体现了宋代文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修养追求。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1)句意:老人和孩子们。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2)句意: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乐:以……为乐;
(3)句意: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暇:空闲;
(4)句意:披着鹤氅。被:同“披”,披着。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句意:手里拿着一卷《周易》,焚香安静地坐着,消除世俗的忧虑。“手执《周易》一卷”写行为动作,“焚香默坐”写状态,“消遣世虑”写目的,故断句为: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1)重点词:苍颜,苍老的容颜;颓然,倒下的样子;乎,在。
(2)重点词:吞,吸纳;具,详细;状,描述。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文章“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及“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的内容分析,欧阳修虽被贬,但与滁人同游、设宴,借醉酒与民同乐,展现出寄情山水的豁达。
根据乙文“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及“亦谪居之胜概也”的内容分析,王禹偁被贬后,于竹楼中赏景、鼓琴、咏诗,在简陋环境中自得其乐,体现出随遇而安的乐观。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到溪边捕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冽,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面前的,是太守在设宴。宴中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是宾客在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的人,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到山上,人影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禽鸟在欢乐。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乙]
黄冈地区多竹子,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工破开它,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这样,因为它价格便宜且节省工时。于是建造两间小楼,与月波楼相通。(小楼)远处吸纳山峦的风光,(美景)无法一一详细描述。夏天适宜听急雨,有瀑布的声音;冬天适宜听密雪,有碎玉落地的声音。适宜弹琴,琴声和畅;适宜吟诗,诗韵清绝;适宜下棋,棋子落在棋盘上发出丁丁的声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我)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里拿着一卷《周易》,焚香安静地坐着,消除世俗的忧虑。除了江山风景之外,只看到风中的帆船、沙滩上的水鸟、如烟的云气、竹林树木罢了。等到酒力消退,茶炉的烟火停歇,送走夕阳,迎来明月,这也是贬谪生活中的美好景象。
5.C 6.D 7.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8.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9.示例:清正廉洁、平易近人、勇于担当。
【导语】这两段文字展现了古代官员的两种精神境界。甲文通过醉翁亭宴饮场景,体现欧阳修与民同乐的豁达;乙文则刻画郑板桥赈灾济民的担当,其“开仓活民”的决断尤为动人。两文对比,一乐一忧,却共同勾勒出古代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人格。
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C.句意:如果上级有谴责,我来承担责任。谴:谴责、责备;不是“派遣”。
故选C。
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用/介词,凭借;
B.副词,有时/代词,有人;
C.代词,代指“滁人、众宾”,译为“他们的”/代词,他(指郑燮);
D.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故选D。
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句意:这是什么时候!如果辗转向上申报,百姓怎么能活下去呢?“此何时”点明时间紧急;“若辗转申报”假设申报的做法;“民岂得活乎”强调后果。从语义层次和假设关系可断句,故断句为: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重点词:即,于是、就;发,打开;与,给;活,使……活命(使动用法)。
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根据乙文“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的内容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郑燮家中没有收受的贿赂,公文案卷没有积压,由此可概括出他“清正廉洁”的品质;
根据乙文“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的内容分析,这句话是说郑燮在公务之余常常和文人雅士畅饮咏诗,以至于有人忘记他是地方长官,可见他“平易近人”;
根据乙文“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的内容分析,郑燮在荒年不顾他人阻拦,坚持开仓放粮,并表示愿意承担责任,体现出他“勇于担当”的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小孩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啊。到溪水边捕鱼,溪水很深,鱼儿很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冽;山中的野味和野菜,杂乱地在面前摆开的,是太守置办的宴席啊。宴会中尽情饮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获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起身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啊。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啊。
【乙】
郑燮,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擅长画竹子、兰花。曾经担任范县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中没有收受的贿赂,公文案卷没有积压。他在公务之余,就和文人雅士畅饮咏诗,以至于有人忘记他是地方长官。后来调任到淮县,恰逢荒年,人们互相残食。郑燮打开粮仓救济百姓,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是什么时候!如果辗转向上申报,百姓怎么能活下去呢?如果上级有谴责,我来承担责任。”于是立即发放粮食给百姓,使一万多人得以活命。(郑燮)离任的时候,父老乡亲沿途送别他。
10.(1)居高面下(2)意趣,情趣(3)以……为乐(4)确实 11.(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12.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和与民同乐的思想;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均以山水为媒介,展现了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与精神寄托。【甲】文以醉翁亭为焦点,通过“山水之乐”的描绘,体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超脱尘俗的豁达情怀;【乙】文则以竹屋江景为画框,通过内外视角的转换,传递了郑板桥对艺术境界“八面玲珑”的哲思。两文皆采用由景入情的笔法,甲文疏朗豪放似写意山水,乙文细腻精巧如工笔小品,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山水散文“物我交融”的审美范式。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的,飞架在泉上。临:居高面下。
(2)句意为: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意趣,情趣。
(3)句意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4)句意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看待事物。诚:的确。
11.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得:领会;寓:寄托。
(2)次日:第二天;过:路过;之:音节助词,不译。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作者欧阳修和滁州百姓同游山水的乐趣,既表达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也表达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情怀;
【乙】文由“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可知,描写了游于江上时所见到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山水景致的喜爱情感。由“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外于是,岂独画乎”可知,做学问的人的确实能不同角度的思考看待事物,千秋万代的作文章的方法,不外乎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表达出作者的感悟:作画,写文章,做学问应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或欣赏。
【点睛】参考译文:
【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的,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昨日游于江上,看见茂密修长的竹子数千株,竹林其间建有茅屋,隐隐有棋声,有茶香从中飘扬而出,心底为之暗暗高兴。第二天,路过并前往拜访那户人家,静静地坐了许久,从竹叶的缝隙中向外面望去,看见了青翠的山和江上飘荡的帆船,又有一丛丛的芦苇洲和耕作着的人,还有两个在沙滩上嬉戏的小孩儿,狗则谨慎地立在岸旁,就像一个守护着的人,这简直就是画家意中景,它悬挂在竹枝和竹叶间。从外面望里面,是一种境界;从里面望向外面又是一种境界。我认为,做学问的人的确能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看待事物,千古文章的方法不也是这样,哪里只是画呢?
13.B 14.(1)苍老的容颜,头发花白,醉倒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2)视富贵却不动摇,处于地位卑微困窘(的境况)却内心旷达的人,是真正勇敢的人。 15.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 16.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17. 与民同乐(随遇而安) 慷慨豁达(超然物外)
【导语】两篇文章均为欧阳修之作,皆以“乐”为核。《醉翁亭记》借山水朝暮、四时之景,及滁人游、太守宴等场景,展现与民同乐的旷达;《游鲦亭记》则以兄长筑亭观鱼为引,赞其处卑困而心浩然的真勇,乐在心境超脱。一文寄情山水民生,一文托事言志,尽显欧公散文之妙。
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
A.刚刚、方才/方圆、面积;
B.快乐、乐趣/快乐、乐趣;
C.不同、差异/对……感到惊异;
D.壮阔、壮观/壮年人;
故选B。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及重点字词解析。重点字词有:
(1)苍颜,苍老的容颜;颓然,原指精神不振,此处形容醉倒的样子;乎,相当于“于”,在;其间,众人中间。
(2)不动,不为所动、不动摇;卑困,卑微困顿;浩然其心,心胸浩然宽广;者……也,判断句式标志。
1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本句句意:壮烈之人的快乐,不登上高高的山丘,不面对万里的流水,不足以算作畅快。
“夫壮者之乐”是总写,与后文断开;“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是“乐”的条件,并列短语间断开;“不足以为适”是结论,与前文断开。
据以上分析断句为:夫壮者之乐/非登崇高之丘/临万里之流/不足以为适。
16.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甲文第二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可知,太守看到滁州百姓出游时往来不绝、热闹欢乐的场景,为滁人生活安乐而醉;
根据“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可知,宴会中溪水捕鱼肥、酿泉酒香冽,山野佳肴丰盛陈列,太守为宴席的丰美而醉;
根据“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可知,宴会上宾客投壶下棋取胜、酒杯酒筹交错、喧哗热闹,太守为宾客的欢乐情态而醉。
1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1)根据甲文“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知,欧阳修以“醉翁”自号,表明饮酒微醉并非真意,真正的乐趣在于山水之乐;再结合“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他将百姓的快乐视为自己的快乐,即便被贬仍能寄情山水、与民同乐,故概括为:寄情山水、与民同乐(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2)根据乙文“兄长以为:‘此群鱼者,盖准鲦鱼也。昔孔氏观于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而渔父亦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今兄之所乐,与孔氏、渔父何以异?’乃名之曰‘游鲦亭’”可知,欧阳修的兄长以“游鲦”为亭命名,借孔子感叹时光、渔父歌吟沧浪水的典故,表明自己面对人生境遇时,能如游鲦般自在豁达,不被外物束缚;从“视富贵而不动,处卑困而浩然其心者,真勇者也”更能看出,他面对富贵不为所动,身处卑困仍心胸浩然,故概括为:慷慨豁达(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低落下去,石头裸露出来,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太守下山回家,宾客们跟随着。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我的兄长晦叔为人慷慨,喜欢义勇之事且有远大志向,能研读前代史书,知晓历史兴衰的轨迹。听他说话,豁达开朗。(他)因职位低微而困顿,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直到年老,但他的胸中(志向)也已经很壮烈了。壮烈之人的快乐,不登上高高的山丘,不面对万里的流水,不足以算作畅快。
如今我的兄长家在荆州,刚规划土地建造池塘,池塘方圆不到几丈,在它上面修建亭子,(兄长)反而把这当作快乐,为什么呢?大概是他能陶冶性情,不把汪洋大海当作大,不把方圆几丈当作局限,那么他的心胸难道不浩然宽广吗!看待富贵却不为所动,身处卑微困顿却心胸浩然的人,是真正的勇者。既然这样,那么水波的涟漪、游鱼的上下游动,那些带来的畅快,和庄周所说的惠施在濠梁游玩的快乐,有什么不同呢?哪里要用蛟龙鱼鳖等怪异之物才算壮阔呢!所以给这座亭子命名为“游鲦亭”。
18.(1)D
(2)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的美景。
(3)树木茂盛、幽深秀丽、两峰泻泉、山势回环、凉亭矗立,景色宜人。
(4)欧阳修表达了自己纵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情感;苏轼表达了自己心无外物,快乐生活的人生态度。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选取了欧阳修《醉翁亭记》和苏轼《超然台记》的经典片段,展现了宋代文人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甲文以“醉翁”自况,通过琅琊山景的层层铺陈,体现“山水之乐”的闲适情怀;乙文则以登台远眺为线索,在历史追怀中抒发“游于物外”的哲学思考。两文都运用了由景入情的写法,语言凝练优美,在写景状物中渗透着作者的人生感悟,展现了宋代士大夫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历史人文相融合的独特审美趣味。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D.“得之心”应译为“在心里领会”,“得”的意思是“领会、体会”,而非“得到”;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重点词:意,情趣;在乎,在于;也,表判断。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甲】文“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内容分析,“林壑尤美”直接点明琅琊山山林和山谷景色优美,“蔚然而深秀”中“蔚然”描绘出树木郁郁葱葱、茂盛繁密的样子,“深秀”则体现出琅琊山幽深秀丽的特点,可见琅琊山树木茂盛、幽深秀丽。
根据【甲】文“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的内容分析,“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说明琅琊山有两峰泻泉的景致;“峰回路转”描绘出琅琊山山势回环曲折的特点;“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表明琅琊山山泉水畔矗立着造型别致的凉亭。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根据【甲】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内容分析,“醉翁之意不在酒”直接点明欧阳修借饮酒寄托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表明他将山水乐趣内化于心、外化于酒,以山水之乐排遣内心抑郁。
据此得知:欧阳修通过写景表达了纵情山水、借自然之乐排遣抑郁的复杂情感。
根据【乙】文第二段“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的内容分析,“无所往而不乐”“游于物之外”直接表明苏轼认为快乐源于超脱外物束缚,不因外界环境而改变心态。
据此得知:苏轼通过写景表达了超脱物外、心无外物、随遇而安的快乐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草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泉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飞架在泉上,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乙】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向南望去,马耳山、常山时隐时现,若近若远,也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庐山,是秦人卢敖隐居的地方。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似乎还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功业,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高大安稳,深广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跟随着来的。我们采摘园中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边赞叹:“多么快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表明我到哪里都不会不快乐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超脱于事物之外吧。
19.回洑伏平/渊深昧不测/射工水蛭/中人多死 20.D 21.(1)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是醉翁亭。(2)政事清平,年成丰收,百姓安康快乐,(刘君)就在这座城上建造了一座亭子。 22.目的:甲文作者建造醉翁亭是为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乙文作者建造忘归亭是为了让人们在观赏山川美景时心情舒畅,忘记忧愁,同时也体现了为官者公以治人、私以养心的志向。认识:“亭”不仅是一种建筑,还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志趣,能让人在其中享受自然之乐、与人同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导语】甲文以“醉翁亭”为切入点,通过山水之乐展现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语言简练,句式错落,如“峰回路转”等画面感极强,体现宋代散文的平易风格。乙文借“忘归亭”抒写士人羁旅之愁,以险恶环境反衬登亭之乐,笔法跌宕,情感层次丰富。陈师道善用对比,如“凄然”与“超然”的转换,凸显亭作为精神慰藉的功能。
1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回洑伏平渊深昧不测射工水蛭中人多死”的意思是:漩涡潜伏于平静水面,深渊昏暗难以测知,射工、水蛭这类毒虫叮咬人,(被叮咬的人)大多会死亡。“回洑伏平”描述漩涡潜伏于平静水面,语义完整;“渊深昧不测”描写深渊幽暗难测,二者为并列结构,需断开;“射工水蛭”写两种毒虫,“中人多死”是结果,需断开体现因果逻辑。据此断句为:回洑伏平/渊深昧不测/射工水蛭/中人多死
2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B.代词,它的/副词,表推测,大概;
C.名词,意图/名词,意趣;
D.动词,考虑、想到/动词,考虑、想到;
故选D。
2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峰回路转:山峰回环,路也跟着转弯;亭:亭子;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居高临下;于:在;泉上:泉水之上。
(2)政平:政事清平;岁丰:年成丰收;士民:士人和百姓;康乐:安康快乐;乃:就;作:建造;亭:亭子;于:在;此城:这座城。
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甲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知,建造醉翁亭,是欧阳修借亭这一载体,寄情山水,享受自然之美,更通过与宾客在此饮酒游乐,实现与民同乐的情怀,让亭子成为传递山水乐趣和官民共享欢乐的所在。
由乙文“作为斯亭与人同乐,以居而忘怀。其志壮哉!公以治人,私以养心,古之政也”可知,乙文作者建造忘归亭,是为给人们提供一个能舒缓心情、享受山川之美的场所,让众人在登临中忘却烦恼,并且彰显为官者治理百姓、修养自身的追求,使亭成为践行理政与养心双重意义的平台。
从两文看,“亭”不只是建筑实体。在甲文,它是太守与民共享山水之乐的媒介,承载着与民同乐的情感;在乙文,它是人们排遣忧愁、感受自然,以及为官者实现理政理想的依托。所以,“亭”文化内涵丰富,它是情感的寄托,能让文人墨客、为官者等借亭抒情表意,传递与民同乐、修养心性等理念;也是自然与人文融合的体现,将山水之美和人的志趣、追求结合,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供人在登临赏景中领悟多元文化价值,延续着古人对生活、治理、情怀的思考。
【点睛】参考译文:
【甲】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欣赏山光水色中啊。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乙】熙宁七年,尚书水部郎中、开封人刘君出任金州知州。政治清平,年成丰收,士人百姓安康快乐,于是在这座城的上边修建亭子。用来眺望牛山,濒临汉水,(刘君)和作为幕僚属官的四方游历之士(在这里游玩),给亭子取名叫“忘归亭”。又让他的客人彭城人陈师道记述亭子的用意,(内容)如下:西城处于汉水上游,房屋破旧简陋,街市冷落萧条,名义上虽是州城,实际还比不上秦、楚等地的下级县城。四周山林阻塞,出行到几千百里外(的地方)。水道险阻难行,(行船)要沿着山间辗转,水流湍急回旋、逆流曲折,触碰礁石就会撞破船只。漩涡潜伏于平静水面,深渊昏暗难以测知,射工、水蛭这类毒虫叮咬人,(被叮咬的人)大多会死亡。走陆路要攀登丘陵,凭借山势架梯凿石,通过悬空的栈道跨越险阻。(沿途)高大的树林、丛生的竹林(里),凶猛的毒蛇、残暴的野兽,突然出现就会伤人夺命。邻里之间没有往来,赶路的人(路过此地)不敢停下来吃饭喝水。(这里)树木茂密遮蔽阳光,日月都像被隐藏起来,夜晚漫长白天短促,冷暖没有固定时节。又多雾雨天气,疾病容易发作;土壤疏松,河流湿润,地气散发不出去,(人们)多患脚软无力的病症。废弃的丘陵、旧时的宫殿,坍塌的城墙、败落的坟墓,遍布四方边境。狐狸鸣叫、禽鸟啼叫,日夜不停响起,让人惆怅地产生归乡之念,凄凉地发出叹息,忍不住挥泪哭泣。在这时一起登上这座亭子,面向(山水)而坐,就又会神情安闲,气血平和,愉快地欢笑,自在地歌唱,超脱尘世而忘记归去。这里山川的美丽,登临观赏的乐趣,不用说明就能知晓,用言语也无法尽述。士大夫们离开家乡的祖坟,背离自家的田园房舍,到异地去任职做事。所以即使是君子,虽没有厌恶苦难的念头,却会有归乡的心思,(但)因为做官有职守,不能离去。(刘君)想到岁月漫长,忧虑(这种愁绪)没有尽头,于是修建这座亭子,和众人一同游乐,凭借(亭子)栖身而忘却烦恼。他的志向多么宏大啊!(这样做),公用来治理百姓,私用来调养心性,是古代(推崇)的为政之道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