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词三首》 课内外古诗对比鉴赏 强化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统编版九年级上册
一、课内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在你脑海中呈现的画面。
2.词中画线句和下面词句同为词人被贬密州之作,同写月亮,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下列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回顾自己被贬谪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悲凉。
B.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典故,“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烂柯人”则突出了回归故乡后的物是人非之感。
C.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病树”自比,描绘出一幅衰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悲观失望。
D.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回应了诗题中的“酬乐天”,表示受到白居易赠诗的鼓舞,要振作精神面对未来。
4.若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看作刘禹锡人生境遇与精神世界的映照,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能窥探出他怎样独特的精神特质?请结合诗句内涵分析。
阅读《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乐府诗,李白在诗中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
B.诗的开头两句用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被赏识的愉悦心情。
C.三、四句与一、二句形成强烈的反差,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苦,以乐景写哀,强化了哀的程度。
D.这首诗是以浪漫的笔法来书写诗人的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的。
6.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心路历程,请根据诗歌内容补全下面的空白。 →期待企盼→忧愁迷茫→
7.诗的最后两句是诗人唱出的最强音,历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请说说为什么人们在身处逆境、失意苦闷时常常引用它们来自我勉励。
8.这首诗运用了多种手法,请从对比或比喻的角度,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诗歌对比鉴赏
阅读《行路难》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9.下列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均以酒为情感载体,《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与《宣州》中“举杯消愁”形成动作呼应,但前者表现激愤,后者强化愁绪。
B.两首诗的结尾都实现了精神突围,《行路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展望未来,《宣州》用“明朝散发弄扁舟”寄托隐逸之志。
C.《行路难》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与《宣州》中“抽刀断水水更流”,均用比喻暗示现实阻碍的不可逾越。
D.两首诗的情感跌宕相似,均经历了“苦闷-迷茫-激昂”的起伏,体现李白诗歌“豪迈壮气”与“天马行空”交织的风格。
10.请从意象选择的角度,对比分析两首诗中李白突围现实困境的不同方式。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1.下面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巴山楚水”象征着偏远荒凉的地方,“二十三年”极言贬谪时光之漫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悲凉。
B.颔联中的“闻笛赋”是西晋向秀为悼念嵇康所作,诗人借此表达对嵇康的怀念和惋惜。
C.“沉舟”和“病树”象征着诗人的困境,而千帆竞发、万木争春则象征着新生和希望,两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积极乐观态度。
D.本诗情感真挚,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
12.甲诗中的“暂凭杯酒长精神”和乙诗中的“无人送酒来”都写到了“酒”这一意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江城子·江景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3.下列对两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来写的。
B.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C.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是矛盾的。
D.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伤感。
14.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15.对甲词中的“高处不胜寒”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吗?
参考答案
1.示例:夜已深沉,那洁白的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直接照在因思念亲人而辗转难眠的“我”的身上,使“我”更添忧思,难以入睡。 2.不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出人生不完美和无常的哲理,表达了一种豁达、超脱的情感。《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导语】《水调歌头》借明月起兴,将问天、怀人、悟理融为一体。上阕驰骋想象,在出世与入世间徘徊;下阕观月思人,以“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道尽人生无常,最终以“但愿人长久”寄寓对团圆的永恒祈愿,尽显旷达超脱的词境与深情。
1.本题考查意象画面。
作答此题,首先抓意象与动作。明确“转”“低”“照”三个动词的动态感,以及“朱阁”“绮户”的古典建筑特征,“无眠”指向人物的情感状态。其次,联上下文意境。结合上片“起舞弄清影”的孤独与下片“别时圆”的离愁,理解月光移动象征时间流逝,强化思念之情。然后,融情感于画面。月光的“转”“低”暗含徘徊之意,“照无眠”直接关联人物因思念(兼怀子由)而无法入眠的心境,需将景与情结合。
示例:月光如纱,轻轻绕过朱红色的楼阁,缓缓低斜着穿过雕花的窗棂。它像是一位温柔又执着的使者,静静落在辗转难眠的人身上。那人披着月色,时而静坐远眺,时而起身徘徊,眉间凝结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这月光啊,分明是嫦娥的叹息,在中秋夜的寂静里,轻轻拨动着游子的心弦。
2.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及对比阅读。
结合《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知,词人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类比,承认人生无常、不完美的客观事实,并以“古难全”宽慰自己与世人。由此可知,该句借月表达了对人生缺憾的豁达接受,蕴含超然洒脱的情怀。
结合《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知,词人以“满月”比喻拉满的弓弦,用“射天狼”(天狼星代指辽、西夏等侵略者)的典故,直抒胸臆。由此可知,该句借月的圆满形态,表达了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与家国担当。
3.C 4.豁达超脱:以“沉舟”“病树”自喻,虽知个人命运多舛,却以“千帆过”“万木春”的蓬勃景象,展现对世事变迁的豁达;
坚韧乐观:暗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思,体现虽历经磨难仍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积极态度。
【导语】全诗先述贬谪经历,借典故抒物是人非之慨,再以“沉舟”“病树”自喻,却见千帆竞发、万木逢春之景,于逆境中显豁达。尾联收束于振作精神,沉郁中见昂扬,尽显刘禹锡屡遭贬谪却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知,“沉舟”“病树”虽有衰败之感,但“千帆过”“万木春”却展现出新生事物的蓬勃生机。由此可知,这两句并非表达诗人对命运的悲观失望,而是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心态;
故选C。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理解。
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可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暗喻自身历经贬谪的坎坷命运。但“千帆过”“万木春”的壮阔景象,却突破个人悲戚,展现出对世事更迭的坦然接纳。由此可知,诗句虽以衰败物象起笔,却以新生事物的蓬勃生机为落点,既透露出面对人生挫折的豁达超脱,又暗含“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哲思,彰显出历经磨难仍对未来满怀信心的坚韧乐观。据此作答即可。
5.B 6. 苦闷茫然 自信坚定 7.(示例)因为这两句诗体现出一种奋发振作、一往无前的精神,以及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8.(示例一)诗歌的前四句,珍贵丰盛的美酒佳肴与诗人“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行为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苦闷、怅惘迷茫。
(示例二)诗歌五、六两句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的坎坷曲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要实现人生理想的艰难,传达出内心的忧愁无奈。
【解析】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B.“体现了诗人被赏识的愉悦心情”表达错误。诗的开头两句意思是“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开头两句极言宴席的华美奢侈,渲染出欢乐的氛围。欲抑先扬,与下文写自己苦闷、茫然的心绪形成对比,并非“体现了诗人被赏识的愉悦心情”;
故选B。
6.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由“期待企盼”可知对应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由“忧愁迷茫”可知对应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意为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李白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形象地表明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的备份茫然。故第一空:苦闷茫然;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为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借用“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展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豪迈的情怀,诗人坚信终有一天会乘风破浪,实现理想,表达了他面对挫折时的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故第二空:自信坚定。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分析能力。
诗的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诗人在沉郁中振起,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坚定‘长风破浪’的信心,表现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让我们看到诗人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抑郁苦闷的同时,又看到诗人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这首诗体现出一种奋发振作、一往无前的精神,以及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故历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8.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注意从对比或比喻的角度分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诗人用“金樽”形容酒杯的珍贵,用“清酒”形容酒的清澈,而“斗十千”则极言酒价的昂贵,以此表现出宴会的奢华和主人的盛情;用“玉盘”形容餐具的精美,用“珍羞”形容食物的珍贵,而“直万钱”同样表达了食物的昂贵。这两句夸张地表现了酒和食物的昂贵,从而更加生动地描绘出宴会的豪华和盛况,但在情感上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宴会的豪华和盛况让人惊叹,另一方面,这也让诗人感到悲愤、苦闷和无奈。
这首诗中,运用了两个比喻来表达自己仕途受阻和济世安民理想无法实现的情感,首先,他以“欲渡黄河冰塞川”为喻,形象地描绘了自己面临的困境,即想要前进却受到重重阻碍,无法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其次,他又以“将登太行雪满山”为喻,进一步强调了前路的艰难险阻,象征着自己的理想被困在重重困难之中,难以实现。通过这两个比喻,李白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思考生动地传达给了读者,让人们感受到了他深深的忧虑和痛苦,同时,这两个比喻也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中豪放不羁、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
9.D 10.《行路难》:选用“冰塞川”“雪满山”等险峻自然意象,以具象化障碍凸显仕途艰难;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历史典故,暗示对明君贤臣的期待;最终以“长风破浪”“直挂云帆”的壮阔意象,展现积极进取的突围姿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通过“长风”“秋雁”“高楼”等空阔意象,营造超然意境以稀释现实苦闷;用“抽刀断水”的荒诞动作与“水更流”的永恒自然形成对比,隐喻愁绪难解;以“弄扁舟”的江湖意象收尾,转向道家隐逸思想实现精神超脱。
【导语】这两首李白诗作均以酒起兴,却呈现不同的精神突围。《行路难》以“冰塞川”“雪满山”喻仕途险阻,终以“长风破浪”的壮阔意象展现积极进取;《宣州》则用“抽刀断水”的无奈比喻,最终选择“弄扁舟”的隐逸。两诗共同展现了李白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豪迈中见深沉,飘逸中含苦闷。
9.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D.《行路难》的情感变化是从“停杯投箸”的苦闷,到“拔剑四顾”的迷茫,再到“长风破浪”的激昂,呈现出“苦闷-迷茫-激昂”的起伏。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直接抒发了愁绪,“酣高楼”“览明月”有短暂的激昂,但最终又回到“散发弄扁舟”的避世之想,情感主要是“愁绪-短暂激昂-回归愁绪与避世”,并没有经历“迷茫-激昂”的明显起伏,该选项中“均经历了‘苦闷-迷茫-激昂’的起伏”表述错误;
故选D。
1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题目要求从意象选择的角度对比分析两首诗中李白突围现实困境的不同方式。需明确:意象是融入诗人情感的具体物象,需抓住两首诗中具有象征意义的自然景物、历史典故等。两首诗均写困境,但李白借助不同意象表达突围路径——《行路难》侧重现实抗争与理想追求,《宣州》侧重精神超脱与避世倾向。结合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分析其象征意义及如何体现“突围方式”的差异。
《行路难》:以历史典故与自然意象交织的现实抗争型突围。
困境意象:自然阻隔的具象化。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翻译:想渡黄河,冰却堵塞了河面;想登太行山,雪又堆满了山路。
意象分析:“冰塞川”“雪满山”选取黄河、太行等宏大自然意象,以冰雪封阻的险峻场景,象征仕途受阻、理想破灭的现实困境(如被权贵排挤、政治抱负无法施展)。自然障碍的不可逾越性,强化了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愤懑(“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突围意象:历史典故的理想寄托。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翻译:闲暇时像吕尚在碧溪垂钓,忽然又像伊尹梦见乘船经过日边。意象分析:借用吕尚(姜太公)垂钓遇文王、伊尹梦日受聘于商汤的历史典故,以典故中的“明君贤臣相遇”象征自己对政治机遇的期待。历史意象的植入,表明李白试图通过重返仕途、建功立业突破现实困境,体现其对主流社会价值的认同与积极入世的态度。
终极突围:自然意象的壮怀升华。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翻译: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高挂云帆渡过沧海。意象分析:“长风破浪”化用南朝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言,“云帆沧海”以广阔的自然意象(长风、云帆、沧海)展现超越现实困境的信念。自然意象的壮阔性(风之劲、海之广)与前文“冰塞川”“雪满山”的压抑形成对比,象征诗人从迷茫中振作,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坚信理想终将实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以超然意象与荒诞动作的精神超脱型突围。
困境隐喻:自然意象的永恒性对照。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翻译:抽出刀想斩断流水,水却流得更急;举起酒杯想消愁,愁绪却更加浓烈。意象分析:“水”作为核心自然意象,既是眼前实景(谢朓楼前的江河),又是抽象愁绪的象征(“水更流”隐喻愁绪如流水般绵延不绝)。“抽刀断水”的荒诞动作,以人类行为的徒劳(刀砍不断水)对照自然规律的永恒,暗示现实困境(如怀才不遇、人生失意)无法通过常规手段解决,强化愁绪的无解性。
短暂突围:空阔意象的精神逃逸。诗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翻译:长风万里送来南归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可在高楼上畅饮。意象分析:“长风”“秋雁”“高楼”等意象营造出空阔、辽远的意境,“长风”的动态感(万里吹拂)与“秋雁”的轻盈感(展翅南飞),暂时驱散了开篇“昨日之日”“今日之日”的沉郁。诗人通过审美体验(酣饮、观景)实现精神短暂逃逸,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进一步以“青天览月”的超现实想象(非现实意象),暂时脱离世俗烦恼。
终极突围:江湖意象的避世选择。诗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翻译:人生在世如此不如意,不如明天披散头发,驾一只小舟在江湖漂流。意象分析:“散发弄扁舟”化用《庄子》中“乘物以游心”的道家思想,“扁舟”“江湖”作为隐逸意象,象征对现实世界的彻底超脱(“散发”即不拘礼法的疏狂姿态)。与《行路难》的“入世抗争”不同,此处以避世归隐作为突围方式,体现李白在理想破灭后转向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虽含无奈,却也不失洒脱。
总结来看,《行路难》通过自然阻隔的现实意象与历史典故的理想意象碰撞,展现李白在困境中对功名的执着追求;《宣州》则以自然永恒意象消解现实焦虑,以江湖隐逸意象实现精神突围,二者共同构成李白诗歌中“入世”与“出世”交织的复杂人格。据此分析和概括回答即可。
11.B 12.甲诗中刘禹锡借眼前美酒表达酬谢之意,并以此振奋精神,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情怀。乙诗中岑参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借重阳节登高却无酒可饮的凄凉,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和对亲友的思念。
【导语】这两首唐诗均以贬谪羁旅为背景,刘诗通过“沉舟病树”的意象完成从沉郁到豪迈的情感升华,展现豁达胸襟;岑诗则以“故园菊”的战场孤影,寄托对家国离乱的深沉忧思。两诗同写浊酒,前者借酒振作,后者因酒难求,折射出唐人面对逆境的不同精神姿态。
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可知,“闻笛赋”典出向秀《思旧赋》,向秀因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而作赋悼念。但刘禹锡在此并非单纯悼念嵇康,而是借典故表达对被贬期间故友凋零的怀念,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选项中“表达对嵇康的怀念和惋惜”缩小了典故的指代范围,忽略了诗人借古伤今的情感指向;
故选B。
1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情感。
结合“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可知,刘禹锡在扬州初逢宴席上,听到白居易的赠诗后,以“杯酒”回应友人的关怀。“暂凭”二字既含对友人情谊的感激,又表明借酒振作精神的决心。诗句虽写“暂凭”,却在历经二十三年贬谪后展现出不向命运屈服的坚韧,以酒为媒介,将酬谢之意与重燃的斗志融合,凸显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由此可知,此处的“酒”是诗人振作精神、展望未来的情感载体。
结合“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可知,岑参在重阳节勉强想要登高,却因战乱身处异乡,无人像陶渊明那样送酒。诗句化用陶渊明“白衣送酒”的典故,“无人送酒”表面写节日习俗的缺失,实则暗喻战乱中生活的颠沛流离与孤独处境。“强欲”与“无人”形成对比,既见登高怀远的无奈,又通过“酒”这一意象寄托了对故园(长安)的思念、对亲友的牵挂,以及对平定战乱的渴望。由此可知,此处的“酒”是诗人孤寂处境与思乡之情的象征。
13.D 14.示例:“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忽闻江上弄哀筝”的“弄”字意为“弹奏”,它传达的是弹琴者漫不经心的情态。 15.示例:此句的意思是自己恐怕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受不了那里的寒冷。含蓄地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其实是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现在比喻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朋友,感觉孤独寂寞。如,在一个班级里,小红各方面表现优秀,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但知心朋友并不多,别人会由于嫉妒而远离他,久而久之,他就会很孤独,这就是“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解析】13.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D.有误,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据此,“很值得伤感”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故选D。
14.本题考查炼字。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在分析其语境义的基础上,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甲词中“起舞弄清影”的“弄”是“戏弄”的意思,通过这个词既反映了词人因与家人分离的孤独之感,饱含词人惆怅之情,也抒发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理想。
乙词中“忽闻江上弄哀筝”的“弄”字意为“弹奏”,从语境来看,这“哀筝”的声音是美丽女子不经意间弹奏出来的,生动再现了“弹筝者”漫不经心的情态。
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及主观表达。
“高处不胜寒”本意指词人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经受不住寒冷。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含蓄地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其实是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表现出词人遗世独立的清高姿态。
“高处不胜寒”今义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如:小明以前在学校是班委,是学生会成员就不跟同学沟通说话,做事独来独往,大家就说他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