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怎样传播的》
【核心概念】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5~6年级: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⑤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光的传播实验现象,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思维:能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探究实践:借助让屏上出现光斑挑战任务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态度责任: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材分析】
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二课,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光的思考》这一课,在学生对光源和光有了一定了解后,就可以对“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与声音的传播方式的比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认识到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方式都有哪些特点。
本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部分聚焦:对比声音和光的传播方式。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教科书是从学生生活常见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的。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到达被照亮的物体上的?寻找推测的依据,是本节课的重点。
第二部分探索:验证观察光的传播方式。探究活动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当三张有孔卡纸在同一条直线下时,使手电筒的光穿过这些小孔,进行观察纸屏上的光斑,并画出光行进的路径;第二部分是横向移动其中一张有孔卡纸,观察光斑的位置变化,并画出光行进的路径,并能做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解释为止。教科书中详细介绍了实验器材、方法和步骤、学生要在图中的卡纸上直接用箭头标出光前进的路线。通过两次对比来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第三部分研讨:光的传播方式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纸屏上的光斑在卡纸移动前后有什么变化,并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光的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传播相比有什么特点。这也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学情分析】
“光”是一常见的物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光源也非常多,平时通过科普读物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个概念,但很少有学生会去思考光的传播“路径”怎样的。而且学生对于传播“路径”都有自己的观点,对于路径的认识也是比较模糊,没有亲身去观察并思考,只是知道这个概念,并没有用证据去证明过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对于寻求证据来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还是欠缺。本课以四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从生活现象出发,依托游戏挑战项目,得出结论,培养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难点: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教学准备】
手电筒、2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纸板、3张不同位置打孔的长方形纸板、屏、记录单
【教学过程】
聚焦问题
回忆影子形成的条件,师用手电筒照射小球,问:影子出现在哪个位置?(学生上台画)
改变手电筒照射角度,发现小球影子位置发生改变。追问:为什么?(光源的位置变了)
3.讲述:光源的位置变了,影子的位置就变了,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引出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探索与研讨
活动一:“光是怎样传播的”大挑战:让屏上出现光斑
学生挑战手电筒的光通过1号纸板,让屏上出现光斑。
呈现更多挑战。挑战要求:按顺序完成挑战;观察现象,及时记录,实验结束,整理材料。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汇报:呈现学生记录单,小组上台汇报。(各种摆放方式,目的是为了让多个小孔都能在一条直线上,纸屏上就能出现光斑)
问:现在我们确定光真的是沿直线传播了吗?你有看见光线吗?想不想亲眼看一下。(教师用喷雾喷到板贴上)
板书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活动二:探讨光的直线传播和影子的产生
现在让你再找刚才小球的影子,你有什么办法能精准找到?
学生会想到用直尺,用直尺上台演示。
挑战:用绳子能找到吗?请学生上台演示。(拉直)
老师提议模拟光从A点传播到B点的实验,先由老师进行演示,再由学生进行演示以进一步验证和理解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模拟光被挡住的情形,让学生明白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遇到阻挡物,就无法继续传播下去,阻挡物后面形成暗区,这就是影子。
现在谁能解释一下,这个小球的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如果这个小球是透明的还有影子吗)
拓展
讨论:地球会有影子吗?
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探究知道了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可以课后留意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也是和光沿直线传播有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