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1米有多长(认识米)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让学生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是100个厘米的长度之和。
3.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学会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体会米的实际意义,了解米与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
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小棒。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习方法:探究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师:长颈鹿和小乌龟去动物游乐园玩,长颈鹿进入时却被拦住了,因为身高1米以上要买票。长颈鹿不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多少。你们知道吗?
(展示教材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长度单位厘米,但是很多物品若是用厘米来测量是很烦琐的,所以我们还要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
1.教师可以提前在教室里贴出1米的尺子,让学生实际比一比。
师:估计一下从地面到我身体的哪个部位是1米。(用标签在教师身上做标记)
2.组织学生用1厘米长的小棒摆一摆,先摆出10根。
师:想一想,摆100根该有多长?
生:100根这样长的小棒连起来就是1米,所以1米是100厘米。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00厘米长的线段。
师:这真的就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
(教师指出,像量黑板、教室、大树这些比较长的物体或量身高时,用这样的尺子量起来就方便多了。我们把这样的尺子叫作“米尺”)
组织小组同学观察,看能够从米尺上发现什么。
学生汇报后,教师归纳:
①米尺上有刻度;
②米尺上有0,10,20,30,…,100这些数;
③每两个数之间的间隔都是一样长的;
④米尺也是把0刻度作为尺子的起点。
最后,通过观察得出:1米=100厘米,米可以用m表示。
3.师:我们认识到了1米的长度的概念,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1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展示“1米有多长?比一比,说一说。”)
挑班上两个个子相差大的学生测量身高。学生小组合作,用米尺量一量教室有多长。
师:我们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要有一定的概念,这样米和厘米就不会用混。例如,教室的长度是9米,不能说成9厘米。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生:一栋小楼的高度大约是8米,不是8厘米。
生:一个铅笔盒的长度是23厘米,不是23米。
生:大象身高大约是4米,不是4厘米。
……
4.(展示“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
师:那你会给下面的数据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吗?
填之前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生:门高约2米。
生:一拃长约15厘米。
生:黄瓜长约20厘米。
生:橡皮长约3厘米。
生:李老师身高约175厘米。
生:树高约10米。
1.完成教材“练一练”第2题。
组织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2.完成教材“练一练”第3题。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各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本节课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米”,了解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相应课时的练习。
1米有多长(认识米)
厘米、米
米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使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教学中类比“认识厘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摆小棒和测量感悟并建立米的概念。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