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考点1 全球航路的开辟
1.(2021福建,12,3分)8—9世纪,阿拉伯人大规模地将其他文明的古代文献翻译成阿拉伯语。到了14世纪,其中的一些文献已陆续传到欧洲。这为( )
A.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B.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
C.启蒙运动提供了依据 D.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答案 A 在阿拉伯人翻译的古代文献中,包括对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的介绍,这些技术在14世纪传到欧洲,为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条件,故选A。
2.(2021浙江6月选考,17,2分)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
A.深信“地圆说” B.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答案 A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航海家是哥伦布,哥伦布深信“地圆说”,认为从大西洋出发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中国,故选A。哥伦布的远航未途经非洲最南端的海角或到达东方,B、C、D错误。
考点2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2021天津,10,3分)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据此可以佐证( )
A.世界市场的成型 B.工业革命的冲击
C.三角贸易的初现 D.殖民体系的确立
答案 C 根据材料“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并结合奴隶贸易的史实可知,材料可以佐证三角贸易的初现,故选C项。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2.选必3·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2022福建,13,3分)16世纪,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后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17世纪中期后,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成为墨西哥的象征之一。据此推知,西班牙的殖民 ( )
A.改变了区域人口结构 B.摧毁了美洲本土文化
C.影响了欧洲宗教改革 D.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 A 根据材料“极力推广天主教,排斥当地宗教信仰”“以天主教圣母形象为原型、糅合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的瓜达卢佩圣母像却逐渐流行开来”,结合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变化的相关史实可知,西班牙在墨西哥的殖民改变了墨西哥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A项正确。瓜达卢佩圣母像糅合了墨西哥本土文化元素,B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出现于16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欧洲国家走上了海外殖民的道路,D项因果倒置,排除。
3.选必2·物种交流(2022山东,11,3分)下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 )
A.小麦、玉米 B.玉米、水稻
C.小麦、甘蔗 D.水稻、甘蔗
答案 C 根据示意图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农作物以西亚为中心,后向其他地区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小麦原产于西亚的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与图示白色箭头所代表的作物传播路线相符,故可排除B、D两项;玉米的原产地是中美洲,后向其他地区传播,与图示黑色箭头所代表的作物传播路线不符,故可排除A项;甘蔗的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与图示黑色箭头所代表的作物传播路线相符。综上分析,C项正确。
4.(2018课标Ⅱ,33,4分)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 A 图中数据表明欧洲贩卖奴隶数量急剧增加,此时正值早期资本主义扩张阶段,而奴隶贸易正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手段之一,故选A。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仅依靠奴隶贸易,排除C。奴隶贸易主要因为美洲种植园经济的需要而达到极盛,排除D。
易错警示 本题以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奴隶贸易为考查点,既考查了所学的主干知识,也是对人类命运的反思。选项对所学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知识的容量较大。学生需要对重要的概念如黑奴贸易、早期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日不落帝国”等有正确的认知,再结合时代特征准确作答。
5.(2024安徽,14,3分)18世纪末,东方的茶叶和西印度群岛种植园里的糖,成为英国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茶叶为英国人的生活增添了诸多雅趣,他们将糖与牛奶加入红茶中,别具匠心地调制成英式红茶。这表明( )
A.全球联系的加强影响社会文化
B.亚非拉地区成为欧洲经济附庸
C.商品的流动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D.工业革命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
【答案】A 考查点: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A项正确:
B项 经济附庸强调的是沦为资本主义各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C项 资本原始积累指通过暴力直接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D项 材料只论及英国饮食文化,并未提及英国社会阶层分化问题,排除
6.选必2·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2021全国乙,32,4分)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 )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答案 D 特许公司是资本主义国家为掠夺殖民地而由政府特许设立的公司,材料体现了16—18世纪欧洲特许公司数量激增,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呈现竞争局面,故选D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A、B、C三项排除。
易错警示 本题中的特许公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公司,而是带有强烈政治和军事色彩的特权贸易公司,它具有政府背景,甚至可以代表政府签订对外条约,因此它们之间的争夺实质上反映了列强之间的争夺。
7.(2019江苏单科,23,14分)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材料二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
《哥伦布大交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5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3分)
【答案】 (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
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
(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
(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多样化,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解析】 (1)“后果”,根据材料一“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等信息,可从人种屠杀、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种植园经济产生等角度进行回答;“动因”,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主要从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引发的生物大交换……从人类观点视之……正负参半……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等信息,从欧洲发挥的作用、“哥伦布大交换”的内容、范围、时间及历史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从物种多样化及人类生活的丰富、世界经济的联系及文明的交流融合等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即可。
8.选必3·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2020北京,20,12分)“茶”字发音的传播史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
材料二 “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1)读上图,cha与tea发音系统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4分)
(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8分)
【答案】 (1)cha: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非);东欧、葡萄牙。
tea: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
(2)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达,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
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
【解析】 (1)明确题目要求,找到cha和tea发音系统在地图中的分布位置即可。不能只笼统地写出亚洲、非洲、欧洲等大体分布位置,要有具体的方位。
(2)据题意可知,不同的发音系统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故考虑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有哪些贸易路线,然后结合图中标注就可以得出答案。从材料二的示意图中可以总结出,茶叶的贸易路线可大体分为古代丝绸之路和新航路开辟后的对外贸易路线。明确了这些信息,即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