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师版)-2026版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3.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师版)-2026版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8-11 11:0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五年高考
考点1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2025年题组
1.(2025山东,4,3分)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徽宗宣和(1119—1125)末年有节度使60人,其中亲王、皇子26人,宗室11人,前执政2人,大将4人,外戚10人,宦官7人。这表明北宋(  )
A.利用宗室贵戚节制地方
B.对地方权力分配作了调整
C.权力分割影响了行政效率
D.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答案】B 考查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 据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此时的节度使是地方军政长官;宋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职。材料中宣和末年节度使中亲王、皇子、宗室、外戚、宦官占比较高,大将仅4人,正是北宋调整地方权力分配后,节度使成为虚职的体现,故选B项。北宋时期,节度使已成为虚职,对地方无实际管理权,宗室贵戚担任此职与节制地方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行政效率问题,且节度使人员构成情况与权力分割无关,排除C项;北宋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2.(2025四川,5,3分)南宋初年,战争破坏导致科举无法在中央举行,朝廷遂令地方政府主持类省试。至绍兴三年,朝廷废除其他地区的类省试,将考试事务收归中央,唯独保留巴蜀地区单独举行类省试的特权。这一现象的出现(  )
A.打破了门阀政治传统 
B.导致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C.得益于儒学复兴运动 
D.有利于蜀地教育的发展
【答案】D 考查点:南宋的科举制度与文化教育。
【解析】据材料可知,南宋朝廷唯独保留巴蜀地区单独举行类省试的特权,这有利于当地的人才培养,促进蜀地教育的发展,故选D项。科举制的创立与实行已经打破了门阀政治传统,且材料并未涉及门阀政治,排除A项;文化重心南移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材料现象的出现无法直接导致文化重心的南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宋政府的政策调整,儒学复兴运动发生在北宋中期,排除C项。
2019—2024年题组
1.(2022全国乙,26,4分)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答案 A 据材料“重要州府设两名”“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且“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可知,材料主要阐释了宋代通判的建制员额和职责权限等,这体现了在地方行政上,通判与州府长官分工明确,彼此制约,有利于规范地方行政,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为防止武人干政,北宋实行崇文抑武方针,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排除B项;通判是宋初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和控制而设置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提升军事能力,排除C项;通判与州府彼此制约,设置通判只是分化了州府权力,而非削弱了州府权力,排除D项。
2.(2021北京,3,3分)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宋代
②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
③该地区西部经济比东部更繁荣
④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C 由地图信息可知,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①错误;由地图信息可知,新县更多设置在移民较多地区。结合所学可知,唐末五代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所以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②正确;由地图信息可知,税场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说明东部地区经济比西部地区更繁荣,③错误;五代十国至宋初将很多税场升为县,朝廷派遣官吏治理,说明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④正确。综上,②④符合题意,选择C项。
3.(2023山东,4,3分)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答案 A 据材料可知,张载认为封建制下“分得简”,适度的地方分权就可以做到“治之精”,所以圣人不会过度的专制和集权,“必以天下分之于人”,这样“则事无不治者”,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宋代精细的中央集权、地方孱弱的问题,张载主张适度扩大地方权力,A项正确;材料谈论张载对封建的认知,并没有说要恢复汉代的郡国并行制度,B项错误;材料中张载主张适度扩大地方权力,并未主张健全中央机构,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员选拔的问题,更没有主张要简化这一程序,D项错误。
4.选必1·社会治理(2022北京,3,3分)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答案 A 根据材料可知,北宋中期,各地知州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既可以“宣上恩德”,又“有大功于名教”,这佐证了北宋注重推行社会教化,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放松经济控制的相关信息,B项排除;材料无法说明政府鼓励文学艺术创作,C项排除;北宋时期,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但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
5.(2024黑、吉、辽,4,3分)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答案】B 考查点:宋代文书制度。
【解析】材料“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令刑部摹印颁行”“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表明,针对书吏抄录赦书多有差错的现象,宋仁宗下诏令刑部勘读后雕版印造颁行,这不仅规范了赦书的印制、发行,而且增强了赦书执行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故B项正确。题干并未强调赦书颁行的空间范围,并不能说明朝廷政令推行范围扩大,故A项错误;赦书一般由中央下发到地方政府,与地方民众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规范赦书的颁行,而非传递,无法反映朝廷文书传递体系的完善,故D项错误。
6.(2019课标Ⅲ,26,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 A 材料“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反映了军队规模庞大,庞大的军费开支必然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募兵制对军队战斗力的影响,排除B项;北宋实行的募兵制是中央集权之下的军事制度,形成“守内虚外”的格局,加强了对地方控制,排除C项;宋代贫富分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和政府不抑兼并、土地高度集中造成的,排除D项。
7.选必1·王安石变法与社会救济(2020山东,4,3分)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答案 C 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既救济了灾民,也兴修了水利,而兴修水利能够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有效预防水旱灾害,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C正确。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故A错误。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一定程度上都能够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无法体现王安石此举的独特性,故B错误。王安石的救灾措施不足以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故D错误。
8.选必1·王安石变法与社会救济(2020北京,5,3分)宋代自然灾害频发。王安石认为“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他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以下措施反映其救荒思想的是 (  )
①实行均输法
②兴建水利工程
③鼓励百姓养马
④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根据所学可知,均输法是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与救荒思想无关,①错误;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保障农业的长远发展,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符合王安石“希望培育农民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救荒思想,②正确;鼓励百姓养马主要是为了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增强北宋军事力量,与救荒无关,③错误;低息借贷钱谷给农民是为了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的同时还能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符合王安石的救荒思想,④正确。故选择D项。
9.(2022福建,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后期,一批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安史之乱以后,内外战争不断,政府开支大增。鉴于“寇盗未戢,关东漕运,宜有倚办”,朝廷以户部侍郎刘晏为度支盐铁转运使,“盐铁兼漕运,自晏始也”。刘晏主持理财工作近20年,不额外征发丁男,不过分劳扰郡县,借助商人活动和市场作用,革除国家财政工作的积弊,效果显著。盐铁使第五琦负责理财时,因“国用未足”而铸钱,并创立盐法,取得“人不加赋,所入仍旧”的成效。及杨炎当政,视财赋为国家的根本、民生的关键,遂推行两税法,在“赋不加敛”的前提下,保证了财政收入,稳定了政治局面,巩固了政权基础。这一系列举措为后世所借鉴,影响深远。此后直至晚清,唐代理财型官员仍常为后人所称道。
——摘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宗旨,分析唐代理财型官员为后人称道的原因。(6分)
【答案】 (1)唐代后期战乱频繁;军费剧增;漕运受阻;财政制度需要改革。
(2)以财政为抓手,追求富国强兵;切合实际,措施得当;以民为本,爱惜民力。
【解析】 (1)根据材料“安史之乱以后,内外战争不断,政府开支大增”可归纳出战乱频繁,军费剧增;从材料“寇盗未戢,关东漕运,宜有倚办”可归纳出漕运受阻;由前三点可推导出需要改革。(2)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变法目的,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为财政改革的指导思想,据此结合材料信息,从唐代后期理财工作目的、措施等角度归纳。
考点2 辽夏金元的统治
2025年题组
(2025河南,4,3分)据《金史》记载,周昂“年二十四擢第。调南和簿,有异政。迁良乡令,入拜监察御史”;孟奎“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进士,调黎阳主簿……察廉,改定兴令……上京等路提刑判官”。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金朝官员选任(  )
A.推动察举制的不断完善
B.注重地方治理能力和经验
C.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
D.缺乏规范的考核升迁标准
【答案】B 考查点:金朝的官员选拔与考核。
【解析】 材料中两位官员均通过科举入仕,从地方基层职位起步,凭借实际政绩获得升迁,最终担任更高职务,这说明金朝将地方治理实效作为官员考核与选任的重要指标,B项正确。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此时南宋与金、西夏等并立,尚未形成大一统局面,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金朝的官员考核机制明确(如“察廉”即考察廉洁),且升迁路径规范,排除D项。
2019—2024年题组
1.(2022辽宁,4,3分)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
答案 D 12世纪中期,金朝统治者改革中央官制,不再让宗室大贵族担任宰执,削弱贵族在国事、国政中的影响,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金朝官僚体系完善,排除A项;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不能说明宗室素质下降,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吏治腐败严重与宗室大贵族担任中枢高官的关系,排除C项。
2.(2024广东,5,3分)《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A 考查点:元朝的大一统观念。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元大一统志》的编修体现了元朝统一全国后,在继承中原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吸收西域地区和阿拉伯的文化、技术,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元朝在修纂地理志书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视,但不能得出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地理志书的内容、修纂方法,并未提及地理志体例,C项错误;“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与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无关,且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D项错误。
3.选必1·元代监察制度(2022江苏,4,3分)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答案 B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有意专权的行省官员忌惮廉察官,建议将行御史台隶属行省,使其监察职能受到行省的限制,但该建议被否决,且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的地位最终得到法令确认,这有利于保证其监察权的有效行使,改善了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故选B项。
4.(2021海南,5,2分)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  )
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 B 从“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可知,元朝恢复开科取士主要是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结合元朝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史实可知,其目的是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故选B。尊重前朝文化信仰和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D;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无关,排除C。
5.(2020天津,1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12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8分)
【答案】 (1)唐朝:设置节度使,加强边防力量;赋予节度使较大权力。节度使最终形成尾大不掉,违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权。
宋朝:宋初实行改革,削夺节度使权力,弱化地方军力;监督地方行政,文臣执掌地方,加强对地方财政掌控。吸取前朝教训,多措并举,削弱地方权力,维护了中央集权;但也形成强干弱枝以及“三冗”局面。
元朝:设置行省,执掌地方经济、军事大权;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开创了行省制度;对地方权力管理宽严并举;巩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2)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之争长期存在,相互影响;双方权力此消彼长,在动态平衡中变化发展。
通过变革与创新,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分配趋于合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解析】 (1)材料分别叙述了唐、宋、元时期中央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可从中央集权角度进行评述。(2)第一小问,从中央与地方矛盾斗争的特点、中央与地方关系发展的趋势两个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据材料中宋太祖“革除前朝之弊”,“从此‘无复领支郡者’”,元代行省官员“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可归纳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政府的变革与创新使地方权力分配合理。
考点3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2025年题组
1.(2025湖北,4,3分)北宋政府清查田土占有的力度远超前代。太祖派遣中央官员“诣诸州度民田”。仁宗时,某地方官员清丈土地,查出无地有税者四百家、有地无税者百余家,并订正税额,共追缴积欠的田赋80万贯。上述举措旨在(  )
A.掌握田亩实数 B.保障财政收入
C.适应税制变革 D.抑制土地兼并
【答案】B 考查点:宋代的赋役制度。
【解析】据材料“共追缴积欠的田赋80万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承唐制,征收两税,按田亩征收地税,因此北宋政府清查田土占有的举措,意在减少土地瞒报现象,保障财政收入,故选B项。掌握田亩实数并非材料举措的根本目的,北宋政府清查田亩实数最终还是为了明确赋税征收依据,保障财政收入,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税制改革,无法说明材料举措意在适应税制变革,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北宋政府通过清查田土追缴积欠的田赋,而非直接针对土地兼并,排除D项。
2.(2025广东,4,3分)宋朝天圣年间(1023—1032),雄州地方官难以处置民妇张氏的田产继承问题,“当奏听裁”,原因是张氏只有出嫁女儿和共同居住的外甥,且田产价值很高,部分当没官。皇帝认为这些田产都是百姓“朝夕自营者,毋利其没入”,故“悉令均给之”。这一裁决体现了(  )
A.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
B.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
C.程朱理学的伦理规范
D.财政改革的显著成效
【答案】B 考查点:北宋时期的治国理念。
【解析】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材料中宋仁宗体察百姓,认为田产为百姓辛苦经营所得,不应将张氏的田产罚没充公,这是统治者为政以德治国理念的体现,故选B项。宗法观念长期存在于中国古代社会,强调亲亲尊尊的家庭、宗族观念和忠孝同义的家国理念,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程朱理学的伦理规范主要表现为“三纲五常”,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财产继承与分配,与财政政策无关,且北宋时期的财政改革主要为王安石变法(始于1069年),故排除D项。
3.(2025湖南,5,3分)宋代理学家张载、程颐、朱熹等纷纷提出重建宗族制度的主张;文臣范仲淹建“义庄”,积极强化宗族势力,欧阳修、司马光、苏辙等也在宗族制度上下过功夫。这是因为宋代( )
A.儒学地位动摇 B.贫富无定势 C.政治因循保守 D.崇文而抑武
【答案】B 考查点:宋代社会的新变化。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土地买卖频繁、社会流动加剧,贫富之间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较大,材料中的理学家和文臣重建宗族制度、强化宗族势力的主张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发挥宗族的救助作用,增强社会的稳定性,B项正确。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宋代儒学地位并未东瑶,A项错误;宋代的政治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保守倾向,但这并不是导致理学家和文臣们重视宗族作用的原因,C项错误;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是为了抑制武将势力膨胀,与材料内容不符,D项错误。
4.(2025安徽,4,3分)南宋时期,“淮南诸郡,比经兵火,所存凋瘵(困苦),百无二三。其间尝为人佃客而徙乡易主,以就口食。……兵火之后,契券不明,州县既无所凭,故一时金多位高者咸得肆其所欲,而贫弱下户莫适赴愬(诉),勉从驱使”。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
A.土地兼并严重
B.朝廷给予佃户租佃自由
C.户籍管理松弛
D.契约适用领域愈加广泛
【答案】A 考查点:南宋的土地兼并。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南宋时期,淮南地区战乱导致地契损毁,地方政府缺乏管理依据,权贵富商趁机肆意侵占土地,中下层农民却无力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反映出当时土地兼并严重现象,A项正确。佃户“徙乡易主”是因为战乱使其无法维持原有生计,并非朝廷主动赋予其租佃自由,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土地契约缺失引发的土地兼并问题,未提及户籍管理,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契约因战乱遭到破坏,而非其适用领域的扩展,排除D项。
5.(2025黑、吉、辽、蒙,4,3分)宋代,雕版印刷日益兴盛,工匠可以雕刻出更趋精美的花纹图案,遂使利用雕花木板印制花布的夹缬法成为各种印花技术中最时兴的一种。由此,雕版印刷从业者中分化出一批专门从事雕造花板的工匠。这表明(  )
A.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B.工艺改进推动手工业发展
C.手工业与农业生产日趋分离
D.城市发展促进手工业进步
【答案】B 考查点: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 据材料可知,雕版印刷技术的精进(“工匠可以雕刻出更趋精美的花纹图案”)促使夹缬法成为当时最时兴的印花技术,并推动了雕版印刷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雕版印刷从业者中分化出一批专门从事雕造花板的工匠”),这体现了工艺进步推动手工业发展,故选B项。材料仅强调技术革新与分工细化,未涉及手工业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增加等信息,无法说明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手工业内部的分工细化,而非手工业与农业生产分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技术革新对手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未体现城市在其中的作用,排除D项。
6.(2025陕晋青宁,4,3分)元代北方的散曲是宋词与北方各民族乐曲的综合产物,其在句式上可根据需要增添衬字;内容上运用大量方言、俚语,语言表现更加自由。这(  )
A.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B.体现了多元文化的融汇
C.得益于市民阶层的兴起  D.受到了儒学复兴的影响
【答案】B 考查点:元代的文化交融。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北方散曲综合了宋词与北方各民族乐曲,其内容运用方言、俚语,这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市民阶层是元曲发展的社会基础,但材料侧重散曲在文化元素上的整合,而非市民需求,排除C项;散曲的自由化、俚俗化与儒学复兴对社会伦理道德秩序的强化相悖,且材料未体现儒学对散曲的直接影响,排除D项。
2019—2024年题组
1.(2022辽宁,5,3分)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诗句(  )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C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雇佣劳动普遍化
D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人身控制的减弱
答案 A 本题以宋诗创设情境,主要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阐述了碧豆与桑树、绿荷与稻花在一片土地中共同生长的景象,体现了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A项正确。“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升斗求市人”的大意是:(农民)把好的农产品都交了租赋,把次一些的拿到市场上出售,体现了当时征收的仍为实物税,而非赋税征收货币化,B项错误;“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的大意是:日色暗淡时人们晾晒蚕种,雨后山里的人出来买鱼苗,并未体现雇佣劳动,且“普遍化”说法较为绝对,C项错误;“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的大意是:道路两边桑树成林,麻叶成荫,才知道自己生活在太平盛世,并未体现人身控制的减弱,D项错误。
2.(2020课标Ⅰ,26,4分)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答案 A 宋代,占城稻由南方推广到北方,大麦、小麦由北方推广到南方,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种植粮食作物及稻麦轮作制的推广,土地利用效率提高,A正确。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B错误。南宋时南方经济重心地位进一步奠定,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均衡,C错误。当时民众饮食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D错误。
3.(2021湖南,5,3分)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 D 据材料“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制。而稻麦轮作制的推行,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项。“检放秋苗不尽不实”与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特点有关,不能据此说明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排除A项;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项;绍兴赈灾过程中存在问题,不能说明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排除C项。
4.(2022山东,3,3分)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答案 B 据材料信息可知,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分布于南方,说明宋代南方纺织业较发达,由此可推断当时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故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多分布在南方地区,不能判断这些纺织品销往或者来自何方,无法说明海上丝路贸易的情况,排除A项;宋代以前,中国衣料材质就有丝、麻、棉等,因此衣料材质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纺织技艺孰高孰低,排除D项。
5.(2022全国甲,26,4分)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答案 D 据材料可知,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以丝织品等手工业品为主,输入商品以香料、珍珠等原料为主,这表明宋代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故D项正确。香料、珍珠等奢侈品并非基本生产资料,故排除A项;汉朝时,海上丝绸之路已开辟,排除B项;宋代外贸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而非主要来源,排除C项。
6.(2022福建,3,3分)度牒是僧人出家的许可证,由官府颁发。北宋时,持有者须凭资获取,可免除赋役。至南宋中期,度牒逐渐成为官府用于海外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由此可以推知,该时期(  )
A.纸币供应不足 B.佛教日益兴盛
C.财政问题严重 D.中外贸易受阻
答案 C 据材料可知,作为僧人出家许可证的“度牒”,其持有者可免除赋役。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两宋时期,这意味着“度牒”等同于一定价值的货币。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币材短缺,纸币种类多样,但流通领域严重受限。南宋中期,官府不得已把“度牒”作为海外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体现了官府财政困难,故C项正确。纸币并非两宋的主要流通货币,其供应情况无法产生如此影响,A项错误;佛教日益兴盛可能导致“度牒”颁发数量增加,但不意味着“度牒”可以作为货币流通,B项错误;材料信息并未体现中外贸易受阻,D项错误。
7.(2020海南,4,2分)《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此景的出现,表明 (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
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
答案 B 北宋时期商业活动“直至天明”,说明此时商业活动已经突破时间限制;猪羊的买卖“动即百数”反映出商业规模大,说明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商业繁荣,故选B。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A;材料提到的是商业情况,并非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材料只能表明抑商政策有些许松动,排除D。
8.(2022重庆,4,3分)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本是酒馆侍者,“诚实不欺,主人爱之,假以百千,使为脚店(小酒馆)……其货渐侈大,乃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建楼,渐倾中都”。材料有助于说明北宋(  )
A.士人阶层壮大 B.心学思想盛行
C.坊市制度流行 D.抑商政策加强
答案 A 据材料可知,北宋开封商人孙赐号在小酒馆中“置图画于壁间,列书史于几案,为雅戏之具,皆不凡”,颇具文化品位,因而“人竞趋之。久之,遂开正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士人阶层的壮大,故选A项。心学出现在南宋时期,代表人物是陆九渊,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坊市制度逐渐瓦解,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抑商政策有所放松,排除D项。
9.(2024山东,3,3分)下图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  )
王猎,字得之,长垣人。累应进士不第,乃治生积钱,既而叹曰:“此败吾志也。”悉以班(分发)诸亲族。
庆历用兵,诏求遗逸,范仲淹荐之,得出身为永兴蓝田主簿。……
A.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
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
【答案】B 考查点:宋朝社会的变化。
【解析】材料大意为,王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于是通过经营家业积累钱财,后来感叹道:“(钱财)这东西会败坏我的志向。”于是就把钱财全部分发给了亲戚族人。庆历年间,王猎经范仲淹的推荐而做官。综上分析可知,宋代传统的士农工商观念制约阶层流动,B项正确。王猎最终还是选择了做官,说明其价值取向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王猎经商积累的财富并未直接提高其政治地位,不能说明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经济发展对选官方式的影响,排除D项。
10.(2024广东,4,3分)宋代巨贾彭则好儒学,“为其子延接师友,不问其费”,曾捐书于州学。郡从事为之记,称其为“贩夫”,彭氏子孙皆耻之。知州认为,彭则所为是善事,遂删“贩夫”二字。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士农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
C.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
【答案】A 考查点:宋代社会的变化。
【解析】A项正确:
B项 无中 生有 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度的相关内容
C项 程度 失当 材料仅涉及彭则捐书于州学,不能说明地方官学教育的普及
D项 无中 生有 材料未涉及文治政策的相关内容
【知识拓展】宋代商业的繁荣和商人地位的提升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极为繁荣的时期,商业活动的频繁和商人群体的壮大使得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尽管在传统观念中,商人仍被视为“四民之末”,但宋代对商人的歧视有所减轻。特别是那些富商巨贾,通过资助教育、修建公共设施等方式参与地方社会事务,逐渐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此外,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也为商人子弟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使得商人家族有可能进一步提升社会地位。从长远看,从宋代开始,商人、市民与士人官员的界限已不如前代泾渭分明,许多商人及其子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官场,主动向士人阶层靠拢,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商人的地位。
11.(2023全国甲,26,4分)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答案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繁荣,且宋朝时,城市中说书演出盛行,故选B项。红薯、玉米传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明朝时期,银元流入中国,排除C项;棉花在宋朝才开始在内地种植,元朝时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D项。
12.(2022湖北,4,3分)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答案 D 由材料可知,宋初《百家姓》以“赵”为第一姓,《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结合所学可知,二者姓氏排序深受皇权和地方统治势力的影响,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门第观念,故D项正确。《百家姓》中姓氏排列顺序并没有反映出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排除A项;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体现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局面,无法体现宋代崇文抑武的政策,排除B项;唐末五代至宋朝,随着科举制的发展,中下层读书人参与政坛的机会增加,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增强,排除C项。
13.(2022天津,3,3分)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
答案 B 据材料可知,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且时人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说明宋代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社会环境相对宽松,故选B项。
14.(2021全国甲,26,4分)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 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答案 B 据材料“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婚姻观念重视经济地位,而理学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维护纲常礼教,因此其批判“婚姻论财”现象,B项正确。材料“‘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反映了宗法血缘观念浓厚,A项错误;宋明理学压抑人的自然欲求,维护封建统治,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理学家对宋代盛行的婚姻论财观念的批判,而非促成了婚姻习俗变革,D项错误。
15.(2022广东,4,3分)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答案 C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佛道与儒“水火不容”都反映了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说明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故李觏、张载主张复兴儒学以应对挑战,C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儒、佛、道,未提及法家思想,更不涉及“儒法并用”,排除A;考据学流行于明清时期,B错误,排除;杂糅佛道和佛道与儒“水火不容”不符,D错误,排除。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关注时间信息“魏晋以来”,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儒学受到佛道冲击,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二是理解题干中李觏、张载的思想主张,辨析其对佛道的态度,理解其主张的本质,即复兴儒学,重塑儒学正统地位。
16.(2019课标Ⅱ,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 B 程颢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材料中程颢的诗句体现的主旨是天地万物都蕴含道理,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故A项错误;理学主张压制“人欲”,不主张张扬自我,故C项错误;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并非主张无为,故D项错误。
17.(2022重庆,5,3分)朱熹说:“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而其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故必由是以求之。”以下与这句话核心观点最接近的是(  )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C.“如麻麦稻粱,甚时种,甚时收;地之肥,地之硗,厚薄不同,此宜植某物,亦皆有理。”
D.“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 ”
答案 D 本题考查朱熹的理学思想。据材料可知,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有“理”,而理的“精蕴则已具于圣贤之书”,因此必须“由是以求之”,结合所学可知,朱熹所主张的“理”是指儒家的伦理道德。D项的观点认为,探究学问不能“存心于一草木、一器用之间”,而要“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与材料的核心观点接近,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项。A项属于陆王心学的观点,排除;B、C两项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方式以及“格物致知”的方法论,并未涉及“理”的本质,排除。
18.(2023海南,3,3分)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答案 C “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是学者观点,“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可以论证学者观点,这些现象说明当时崇文兴教渐成风尚,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书院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雕版印刷的普及问题,排除B项;仅凭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无法判断文化重心已经南移,排除D项。
19.(2022湖南,4,3分)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
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
答案 D 由题中诗句可知,画牡丹比作“云村雨滩”的山水画更受时人的青睐,说明当时世俗文化兴盛,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绘画的艺术水平,排除A项;诗句中只提到了山水画和花鸟画,不能说明绘画题材集中,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画家地位,排除C项。
20.(2023全国乙,26,4分)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印刷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宋时期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这有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选D项。士族阶层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排除A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尊崇儒术时,不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科举制兴起于隋朝,排除C项。
21.(2024湖北,4,3分)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据此可知,元朝前期(  )
A.抑制土地兼并 B.优容江南经济
C.简化赋税名目 D.提高南人地位
【答案】B 考查点:元朝的赋税征收。
【解析】元朝中书省的奏议中提到江南一带的赋税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这说明元朝政府在赋税征收上,对江南地区相对宽松,故B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到存在田多的富户,但是没有提到政府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对赋税名目的简化,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对江南地区赋税征发较轻,但并不等同于南人地位的提高,排除D项。
22.(2019海南单科,5,2分)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  )
A.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答案 D 题干反映出明朝王世贞在分析文学发展创新时认为:元朝占领北方后,(宋)词的演唱不被北方人接受,后来就产生了“北曲”,而“北曲”又不适合南方,故又有了“南曲”。据材料“曲者,词之变”和分析角度“是否适合配乐演唱”并结合所学可知,由宋词演变而来的是元曲,故选D。
23.(2021河北,4,3分)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甲、图乙)。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  )
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影响元曲创作风格 D.冲击了等级观念
答案 A 据材料可知,宋元时期捶丸游戏受到皇帝喜爱,在官员之间和民间都比较流行,表明捶丸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捶丸游戏的流行,不能体现民族交融,排除B项;捶丸活动在元曲中有描述,但并未影响其创作风格,排除C项;不同阶层的人都喜欢捶丸活动,并不代表等级观念受到冲击,排除D项。
24.(2019北京文综,14,4分)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 ”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答案 C 由材料可知,地方官员通过行政命令维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体现了地方官员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的思想,故选C。材料未体现官府对茶利的垄断和商人的地位变化,排除A、D;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商业贸易较发达,货币使用频繁,排除B。
25.选必1·宋代赋役制度(2021福建,4,3分)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富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  )
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B.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
C.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 D.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
答案 A 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的“代役人”;王安石变法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雇人服役的现象体现了人力资源的商品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雇主出钱,代役人出力,并未加剧乡村阶层对立,也未削弱乡村基层治理能力,排除B、C;乡村中的代役人到地方官府当差与加速农村人口流动无因果关系,排除D。
知识拓展 两宋之代役人,包括受私人雇佣代应职役以及在募役法下受官府雇役之人。代役人借助自己的技能和所掌握的信息等,在获得雇直、社会资源的同时,亦使民户脱离职役之苦,而其专业性也为州县职能的完善与扩充提供了条件。至晚到南宋早期,代役人已经从北宋初期以私名受雇的法外行为中走出,成为推动传统社会职役吏员化、差役赋税化以及官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群体。
26.(2024黑、吉、辽,5,3分)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
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
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
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
【答案】A 考查点:元代商业。
【解析】根据材料“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可知,元上都工商业经济繁荣;“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意为元上都西城门车辆多得像下雨一样,东城门的账房多得像云一样,描述了元上都经济繁荣的景象,故A项正确。“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意思是元上都地广千里,御花园四季如春,描述的是元上都面积广阔和风景优美,故B项错误;“黄鹂声绝孤雁鸣”表达萧瑟与孤寂之感,故C项错误;“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意为这里曾经是冰雪覆盖的地方,如今却成为帝王的都城,描述了上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故D项错误。
27.(2022重庆,6,3分)王祯《农书》记载:“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由此可知,元朝时(  )
A.木棉开始向北传播
B.商贾对外出口大宗棉布
C.丝绸产量不及棉布
D.国家统一促进棉布流行
答案 D 本题考查棉花、棉布的推广。据材料可知,中原地区一开始主要从事丝织业,后来产自海南的棉花及其种植制作技艺逐渐传播到江淮川蜀,直到“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这反映了元朝时期国家的统一促进棉布的流行,故选D项。据材料可知,棉花的北传在元朝建立之前,“开始”表述有误,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棉布在国内的流行,没有体现商贾对外出口,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丝绸和棉布产量进行比较,排除C项。
28.(2024安徽,4,3分)1311年,朝廷遣官至江浙议海运事。尝令海船自扬子江逆流而上,至江东宁国、池、饶、建康等处运粮,然航道险阻,“粮船俱坏,岁岁有之。又湖广、江西之粮运至真州(今江苏仪征、六合一带)泊入海船,船大底小,亦非江中所宜”。于是将嘉兴、松江秋粮,及江淮、江浙财赋都总管府岁征之粮一并海运。这说明,元代(  )
A.江南粮食商品化程度高
B.税粮北运促进海运发展
C.长江流域经济趋于平衡
D.财赋重心沿江逐渐西移
【答案】B 考查点:元代海运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代从江南运输粮食北上,但存在航道险阻和船只不适合的问题,于是朝廷决定将嘉兴、松江等地的粮食以及江淮、江浙征收的粮食通过海路运输,这说明税粮北运促进了海运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为元朝海运的发展,并未涉及江南粮食商品化的程度,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长江流域的经济,C项错误;税粮由河运转为海运并不能说明财赋重心的变化,D项错误。
29.(2021广东,4,3分)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
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
B.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
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
答案 B 从材料可知,元代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地方设置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大量木棉布,加重了民众的负担。这一措施挫伤了民众种植木棉的积极性,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也没有体现财政管理权限的变化,故A、D错误。
30.(2021天津,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
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
地区 主要地形 平均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苏州、湖州、 常州、秀州 平原 104
温州、台州 丘陵 55
歙州、睦州 山区 30
——摘编自《中国通史》等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北宋时期,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经定型。两宋交替之际,大批中原人口南移,进一步奠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随着精耕细作力度的加大,亩产进一步提高。此外,由于平原地区的生产条件相对优越,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原的平均人口密度远高于丘陵与山区。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材料主要是对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描述,因此结合相关知识可拟定论点为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阐释可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31.(2020北京,16,10分)司马光修史
  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
材料一 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材料二 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
材料三 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
(1)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4分)
(2)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6分)
【答案】 (1)①史书:又可分为实录,如《太宗实录》;正史,如《旧唐书》;杂史,如《补国史》。
②文集(和诗词),如《柳宗元集》、顾况的诗。
③石刻、碑铭(或金石史料),如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
(2)①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可靠的杂史、诗文等来编写。如材料二中《玄宗实录》关于玄宗出生日期的记载有误,司马光采用了顾况诗中的描述。
②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杂史、小说的记载补入。如材料三中《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司马光根据《补国史》补入。
③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冲突时,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如材料一中正史与实录记载有冲突时,采用了唐太宗陵墓前的石马铭文。
【解析】 第(1)问,根据所学可知,史料按其呈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及口述史料,文献史料还可以分为实录、正史、杂史、文学作品、石刻、碑铭等。根据三则材料信息,将材料中提到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作答。第(2)问,根据材料,应当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其一,当官修史书出现明显史实错误时,参照其他史料编写;其二,官修史书史事缺载时,酌情根据其他史料的记载补入;其三,多种官修史书记载相互矛盾时,会采择与历史事件时间更近、错误可能性更小的其他史料。解答时既要多角度思考,又要运用材料中的实例进行说明,注意言之有理,史论结合。
32.选必1·宋代教化(2021辽宁,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6分)
【答案】 (1)礼仪教育与训练;利用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进行宣传培养。
(2)理学的影响;巩固统治的需要;科举制发展。
【解析】 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作答即可:
材料信息 答案要点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 礼仪教育与训练
“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 利用宗族祠堂进行教育培养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 通过塑造良好儿童形象进行宣传培养
第(2)问“原因”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由材料二可知,宋代的“好孩子”形象是聪明好学、少年老成、孝顺长辈;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
33.(2024安徽,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农家,幼“颖异于群儿”,“稍长则便能武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先为保甲体制下的保丁,后赴京应试,“天子临轩试之,中第一”,得以“补三班差使”。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前后,先后担任泾源路第四将队将、鄜延路经略司准备差使等职。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因受改革派吕惠卿之案牵连,一度入狱,后无罪释放,被任命为“绥德军暖泉寨主”。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在宋军收复银州(今陕西榆林南)战事中立有军功。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去世,享年56岁。
田子茂的生平是宋代某些历史场景的再现。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示例
论题:田子茂的生平折射出宋代历史的演进。
论述:北宋中期,田子茂生于山西忻州的一个普通农家。因地处北宋边境,自幼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年后成为保甲制下的一名保丁。神宗元丰年间是田子茂人生的转折点,他因在京城参加宋神宗主持的武艺考试成绩突出,“补三班差使”,虽然这是一个没有品级的武官官阶,但获得了不同于普通保丁的身份。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政策,知州、知县一般不由武官担任,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37岁)前后,田子茂在泾源路、鄜延路先后任职,积极支持变法。徽宗即位后,反变法派上台,田子茂一度被捕入狱。由于宋夏战事紧张,他很快被释放并被任命为“绥德军暖泉寨主”,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在收复银州战事中立有军功。
田子茂从农家子弟到成为屡立战功的武官的一生,他的每一个选择,既有个人性格因素,也掺杂着偶然性,他的人生阶段也打上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折射出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北宋边疆态势的发展及宋王朝国运的兴衰。
【解析】考查点:北宋的政治和军事。
首先提取材料信息并根据设问要求,拟定一个论题,如“田子茂的生平折射出宋代历史的演进”。然后根据材料中的史实并结合所学,将田子茂的生平与宋代的历史大事件相结合,如根据材料“神宗元丰年间……保甲体制”可知,与王安石变法有关;根据材料“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绥德军暖泉寨主’”可知,与宋夏战事有关。最后进行总结升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