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分水果
1.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2.能够通过一些方法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能够解决一些关于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教材。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学习方法:探究学习法。
师:同学们,丽丽的家里来了客人,妈妈拿出一些水果来招待他们,丽丽要把这些水果分别装在几个盘子里。
(展示教材情境图)
师:如果丽丽家里只有3个空闲的盘子,丽丽应该怎么分这些苹果呢?请你用小圆圈代表苹果,帮丽丽分一分。
(展示“把苹果分成3份,每份一样多,可以怎样分?”)
生:数出苹果一共有12个。若分成3份,则可以1个1个地分,分4次,所以每份苹果是4个。
生:数出苹果有12个,然后2个2个地分,分2次,则每份苹果是2+2=4(个)。
生:数出12个苹果,3个3个地分,分1次,还剩下3个,每份再分1个,则每份苹果是3+1=4(个)。
生:数出苹果有12个,则可以4个4个地分,只分1次,恰好分完,则每份苹果是4个。
师:同学们的方法各有特点,操作精准有序,结果完全正确。
师:12个苹果,如果每4个装1个袋子,那么需要几个袋子?这又该怎么计算呢?
(展示“如果每袋装4个苹果,需要几个袋子?”)
生:每个袋子装4个,那么可以把4个摆成1堆,最后数一共有多少堆。一共12个,每4个1堆,一共能摆3堆,所以需要3个袋子。
师:你分堆的方法是什么?
生:图中的苹果每4个画1个圈,最后一共画了3个圈,所以是3堆。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可以在苹果上写数字。因为每4个是1堆,所以,先在4个苹果上写“1”,然后再找4个苹果写“2”,再找4个苹果写“3”,写完之后,发现没有剩余的苹果了,这样就分完了,所以需要的袋子数量是3。
师:分苹果的方法大同小异,但是结果是一样的。从两次分苹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些相同之处?
生:每次都是分12个苹果,而且都是平均分。
生: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是同样多。
师: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是“每几个1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但不管是哪种方法,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平均分。
1.展示教材分橘子主题图,指导学生记录分法。
2.学生独立完成“分橘子”填空。
3.教师总结每次分水果相同之处,分完后每份分的个数都同样多,也就是把水果平均分。
本节课是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的基础上,解决一些关于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相应课时的练习部分。
分水果
12个苹果,3个盘子,怎么分?
每个盘子4个
12个苹果,每4个装1个袋子 ,怎么分?
3个袋子
分法不同,但结果相同。平均分,分完后每份的个数都同样多。
教学中,通过创设具体问题情境“分苹果”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并能够通过一些方法解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实际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