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表演)木瓜恰恰恰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歌表演)木瓜恰恰恰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07-25 22:19:01

文档简介

(歌表演)木瓜恰恰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卖水果的情境中能把握歌曲的风格并准确地演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聆听、对比、模唱、学唱的过程中简单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表现印尼歌曲欢快、热情的风格特点。
2、引导学生分层次渐进式学唱印尼民歌《木瓜恰恰恰》,培养理解性听觉、视觉和自觉性整体音乐感觉。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在聆听音乐中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表现XXX节奏,能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感受并唱出4/4拍“弱起小节与切分节奏连续并用”时的强弱感觉,理解其所起的作用。
2学情分析
1、识谱能力分析:
经过三年多的音乐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视唱乐谱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唱会乐谱。
2、知识储备分析
①学生学过弱起小节和切分音知识,但从未演唱过这类弱起小节与切分节奏连续并用的歌曲.在演唱弱起小节和连续的切分节奏情感的融合方面,学生确实有困难。
②学生从未接触过以叫卖为题材的印尼歌曲,也从未欣赏过印度尼西亚民族音乐.
3、歌曲演唱能力分析
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轻声高位置方法演唱好“恰恰恰”处,只有少数学
生的声音会发虚。
3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用轻快的声音来表现歌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二)教学难点
1、唱出4/4拍弱起小节与切分节奏连续并用”时的强弱感觉。
2、间奏“恰恰恰”处声音的处理。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感受歌曲风格。
1、放第一乐段伴奏音乐,感受歌曲情绪和特点。
提问:这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音乐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听音乐。
(老师在每句句末XXX节奏处用肢体语言表现)
2、分析“恰恰恰”节奏的情绪、出现的位置,然后用轻巧的声音模仿“恰恰恰”并加上肢体语言并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为第一乐段音乐伴奏。
问题:演唱“恰恰恰”时音量大,用连音唱法,声音虚而不实、没有弹性。
对策:老师范唱“恰恰恰”,
歌唱位置:引导学生用轻声高位置演唱。
气息要求:丹田用气,
唱法:用断音唱法演唱“恰恰恰”
效果:声音轻巧有弹性。
3、听音乐,分析第二乐段伴奏音乐的情绪、节奏、旋律并参与体验。
思考:第二乐段音乐的情绪、节奏、旋律是怎样的?两乐句的结尾音高是否相同?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音乐情绪热烈、欢快,具有跳跃感;两个乐句的节奏形态相同,旋律也基本类同,只是结尾两个音稍作变化。
学生活动:用肢体语言参与第二乐段伴奏音乐。
4、整体感受歌曲,参与体验。
学生活动:用“恰恰恰”声音和肢体语言完整表现音乐。
(二)学习歌曲
1、完整聆听,揭示课题
教师用木瓜做道具范唱歌曲引出课题和歌曲内容。
提问:老师在范唱过程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这首歌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总结:这首歌曲其实就是一首卖水果的歌曲,今天的音乐课主要任务:一起在歌声中去卖水果。通过演唱歌曲,看谁的水果卖的又快又好!
2、分析歌曲结构,师生合作体验“恰恰恰”情绪。
师生合作:老师范唱的同时请同学们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恰恰恰”。
提问:这里的“恰恰恰”表现了我们卖水果时什么样的心情呢?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每个乐段的情绪怎样?
总结:通过合作演唱歌曲,体验到歌曲中的“恰恰恰”表现了卖水果时非常高兴、快乐的心情。歌曲分为三个乐段。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情绪欢快,第二乐段情绪更欢快,比较有跳跃感。
3、走进印尼
在甘美兰的配乐下,让学生随着幻灯片走进印度尼西亚(了解印尼地理位置,印尼风情、印尼水果市场等)。
学生通过聆听教师精讲、欣赏(声像结合的印尼打击乐合奏)视频画面,了解印尼民族音乐—甘美兰。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印尼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的说和老师的介绍来挖掘学生已有经验,增加课堂信息量。拓展视野,理解多元文化,软化学科边缘,为准确的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做铺垫。)
4、学习歌曲的第一乐段
(1)模唱----用“叮”模唱第一乐段旋律。
观察:四个乐句的节奏形态都是怎样的?每一乐句开头几个音的音高有什么规律?
(2)随钢琴用柯尔文手势演唱歌曲旋律。
思考:这是什么拍子的歌曲?出现什么小节?起音是在强拍还是在弱拍上?
发现:4/4拍、弱起小节
(3)加入歌词演唱
容易出现的问题:音量大、力度强
解决办法:模仿甘美兰的轻柔声音
5、学习歌曲的第二乐段
⑴拍手模唱第二乐段旋律并分析其节奏。
阶段目标:拍手模唱先导,唱谱表现强弱感觉。
要求:侧重抓节奏模唱和切分节奏的强弱感觉
提问:请听辨两乐句歌谱,用手拍出节奏,观察连续出现什么节奏型?这种节奏型强调第几个音?
学生活动:拍击一组切分节奏:xxx
练习:拍击连续切分节奏,再用“帮”字唱出强调第二音的强弱感觉!
教师活动:示范引导(边拍边唱)。
学生活动:随琴用“帮”字模唱第二乐段旋律,并拍出连续切分节奏的活泼弹跳感。
(2)视唱第二乐段歌谱
阶段目标:能体会弱起与连续切分节奏并用的作用,识谱中唱出切分节奏中切分音的特殊感觉。
跟琴完整视唱第二乐段歌谱
问题:没有乐感,唱不出连续切分节奏与弱起小节并用的欢快活泼跳跃感。
对策:教师示范,同时用手势、口型、指挥等体态语言辅助。
师生总结:连续切分节奏与弱起并用——使第二乐段旋律显得更欢快、活泼,具有跳跃感。
(3)学习歌词
①教师范唱(介绍水果)
②学生自学歌词
问题1:“皮儿”节奏不准
对策:“皮儿”是儿化音,又是一音多字,所以演唱时速度要快,“儿”
字要一带而过。
问题2:切分音上对应的字未强调
对策:把“石”、“菠”、“芒”、“香”等切分音字变成红色字体暗示学生,同时唱到以上切分音字时拍手强调。
6、表现歌曲
导语:我们的水果摊有哪些水果大家都了解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用歌声去卖水果吧!
(1)随伴奏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问题:歌曲的情绪把握不到位?
对策:对比聆听+语言引导,学生与老师分别演唱后再分析总结。
(2)分组演唱歌曲(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唱歌词,另一组唱“恰恰恰”,同时用自制的打击乐器问歌曲伴奏,老师指挥)。
(三)拓展延伸
1、欣赏视频歌曲《卖汤圆》与《新货郎》
2、总结《卖汤圆》、《新货郎》《木瓜恰恰恰》三首歌曲的共同点:情绪都是欢快的,都在介绍自己所卖的东西。
3、介绍叫卖歌——它是在叫卖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叫卖歌曲是民间风俗歌曲的一种,也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一种方式。有的沿街叫卖,有的摆摊坐卖,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听到。例如:磨剪子来,锵菜刀(放音乐《磨刀老头》节选);卖豆腐来……。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叫卖歌曲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愉悦的情绪体验,老师希望你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能创作出一首简单的叫卖歌曲,用熟悉的旋律改编或是自己创作,去推销自己的商品。
六、学习评价方式
一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以鼓励为主,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自评则安排在学会歌曲之后
课件13张PPT。木瓜恰恰恰印度尼西亚相关知识链接: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是东南亚国家。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全世界最大的
群岛国家,疆域横跨亚洲及大洲洋,别称“千岛之国” 。火山之国① 衬词练习:

X X X
恰 恰 恰
②切分节奏练习:
X X X
da da da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