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小熊购物(乘加混合运算)(教案)2025-2026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小熊购物(乘加混合运算)(教案)2025-2026学年度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1 17:26: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小熊购物(乘加混合运算)
1.结合分步解决“小熊购物”问题的探索过程,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
2.会运用“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3.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有关乘加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掌握“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
理解“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
教师:多媒体课件,面包、饼干、糖果、蛋糕、花生的图片。
学生:练习本、笔。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森林超市开业了,胖胖和壮壮约好一起去买好吃的零食。好吃的东西真多啊!大家看看它们的价格吧!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出示情景图。
生:货架上层的饼干每包4元,面包每个3元,糖果每袋5元。货架下层的蛋糕每个6元,花生每包7元。
师:胖胖要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你们能帮胖胖算一算应付多少元吗?
引出课题:大家来探究胖胖应付多少元。
〔板书课题:小熊购物(乘加混合运算)〕
1.解决“胖胖应付多少元”的问题。
师:蛋糕每个6元,面包每个3元。胖胖要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胖胖应付多少元?是求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一共需要的钱数,也就是1个6和4个3一共是多少。先画图表示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
4个3是12,应付的钱数:12+6=18(元)。
这是分步列式,还能够列出综合算式。
对于这个问题,还能够怎么列式呢?
2.妙想列式:3×4+6;奇思列式:6+3×4。
妙想和奇思列的算式不同,你们能看懂吗?
师: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再把你们的想法汇总,最后集体交流。
生1:妙想列的算式,先算4个面包的钱数,再加上1个蛋糕的钱数。
生2:奇思列的算式,先算1个蛋糕的钱数,再加上4个面包的钱数。
生3:两个算式里都有乘法和加法这两种运算,这就是乘加两步混合运算的算式。
3.在一个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这种混合算式是怎么计算的呢?
(1)师出示算式3×4+6,提问:怎样计算这个算式呢?
生思考1分钟后,回答:先算乘法3×4=12,用这个积12再算加法12+6=18。
追问:说一说这个算式的计算过程中的每一步表示什么。
师讲解:3×4+6和6+3×4都是乘加混合算式。这两个算式中一种是乘法在前,一种是乘法在后,计算时都要先计算出面包的总价,再求一共需要的钱数,所以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为了更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的计算过程,我们可以用脱式计算。
 3×4+6
=12+6
=18 或  
6+3×4
=6+12
=18
脱式计算要注意等号对齐,第一步不参与运算的数和符号都要落下来。
(2)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草稿本上试一试。
学生的计算可能有如下三种情况:
 6+3×4
=9×4
=36    
6+3×4
=6+12
=18    
3×4+6
=12+6
=18
追问:在乘加的混合算式里,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要先算面包一共多少元,即3×4=12,再算一共应付多少元,即6+12=18,所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3)师提问:上面的两个算式,谁能说一说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4)师总结:先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把这个式子进行脱式计算。计算时要注意等号对齐,第一步不参与运算的数和符号都要落下来,再与第二步共同计算。我们把问题解决了,但还要写上答语,这样才算完整。
1.完成教材相应课时“练一练”第1题及第3题中只有乘加两步混合运算的算式。
2.结合小熊购物图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再计算。
5×7+6    7+6×8
第一个算式:买7袋糖果和1个蛋糕应付的钱数或者买5包花生和1个蛋糕应付的钱数。
第二个算式:买1包花生和8个蛋糕应付的钱数。
本节课学习了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运用“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完成教材相应课时“练一练”第4题。
2.完成相应课时的练习。
小熊购物(乘加混合运算)
 3×4+6
=12+6
=18    
6+3×4
=6+12
=18
总结:在只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式子里,不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教学中通过胖胖买蛋糕和面包应该付多少钱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计算,感受画图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体验混合运算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合理性。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表示有关乘加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同课章节目录